浅谈西夏都城变迁 (以西夏兴庆府为代表) 成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夏都城变迁
历史1402班
成磊
浅谈西夏都城的变迁
摘要:关于西夏城市,历史上的记载少之又少。
仅有的记载,都是是关于其都城灵州和兴庆。
而兴庆府,则因西夏迁都于此后,西夏国力达到鼎盛,所以在西夏城市史上由重要地位。
而这一时期的西夏城市,也都与兴庆府类似。
那么我们就以兴庆府为代表,来对西夏城市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西夏城市兴庆府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于其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资料和文物,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推崇。
西夏学,也因国内外研究者众多,研究成果丰富,被称为“国际显学”。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西夏学研究者众多,研究成果也可以称得上是显著,但国内对西夏城市史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大多数学者将研究对象集中于西夏文字,西夏政治,对西夏城市,仅作为研究当中的一部分。
本文通过对国内西夏学研究成果进行一定梳理,将笔者对西夏城市史的一些浅陋认识提出,希望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关于西夏城市的论述,供大家参考。
一西夏都城的变迁
建立西夏国的党项族,五代以前,主要活动在今陕西北部与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的银州、夏州,以及今甘肃东部的庆州等地。
党项族首领拓跋氏世居夏州,唐末袭夏国公之职成为封建割据的藩镇势力。
(此时的西夏充其量只是一个藩镇割据势力,因此夏州还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都城。
)以后西夏的种族繁衍,分布遍及今宁、甘、陕和内蒙河套一带。
但党项族军事割据势力的中心仍在夏州城( 今陕西靖边县境)。
宋初,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反对宋王朝,于公元1002年率兵攻取灵州城(大致在金宁夏吴忠县境内),改为西平府,迁都于此。
《西夏纪》卷三曰:初,继迁居夏州,修复寝庙,抚绥宗党,举族以安。
及得灵武,爱其山川形胜,谋徙都之。
弟继媛言:‘银、夏累世纪营,祖宗灵爽实式凭之,今恢复未久,遽尔迁弃,恐扰众心。
’继迁曰:‘从古成大事者,不计苟安,立大功者,不询庸众。
西平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垂要害。
若缮城浚壕,练兵积粟,一旦纵横西出,关中莫知所备。
且其人习华风,尚礼好学。
我将藉此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业,岂平夏偏边隅可限哉! ’遂令继缓与牙将李知白等督众立宗庙,置官衙,攀宗族,建都焉。
”1
公元1 0 2 3 年, 李继迁子德明升灵州(西平府) 怀远镇为兴州, 又将都城由西平府迁往兴州(元昊更名兴庆府)。
至此,西夏都城正式确立,一直到西夏灭亡都没有再迁都。
兴庆府,也就成为此后200多年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西夏迁都兴庆的原因
历史记载,怀远镇与西平府同处兴灵平原,又是西平府的一个镇,那么为什么西夏在西平府建都二十多年后,又大费周章将都城由灵州迁往怀远(兴庆府)呢?
(一)政治因素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统治者迁都,政治都是其首要考量的因素。
但凡不是为了统治的需要,是没有人愿意大费周章把自己的都城迁往另一个城市,西夏王朝也不例外。
《西夏纪》卷五载:天禧元年( 1 0 1 7 ) 六月, “有龙见于温泉山。
山在怀远镇北, 德明以为瑞, 遣官祀之, 于是有迁都之意。
”2用神话传
1(民国)戴锡章:《西夏纪》,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2(民国)戴锡章:《西夏纪》,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说来做迁都的舆论工作,几乎是历史上每个君主在迁都前惯用的手法。
李继迁在占领灵州的第二年,就被西凉吐蕃大首领潘罗之射杀身亡。
其子德明即位后,承袭父志,更是希望能把塑造成一个西夏最高统治者的形象。
他在巡游,接受宋朝使者觐见时,都努力摆出皇帝的样子,丝毫没有避讳。
但是,德明的“天子”之位毕竟是自封的,没有正式称帝。
此外宋朝也并不承认他。
要想成为真正的西夏皇帝,就必须顺应“天意”。
为此,德明通过向民众宣布上天降下“符瑞”,有龙见于淮北的温泉山,德明以为瑞, 遣官祀之, 于是有迁都之意。
”足见其迁都用心。
但尽管如此,德明为了不失去与宋朝的贸易、岁赐等经济实力,同时还由于没有完全占领河西,后顾之忧仍存。
再加上刚迁都不久,根基未稳,军事力量尚不足以应对一场大的战争。
为了不和宋朝正式决裂,德明终究没有称帝建国。
但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兴州大建门阙、宫殿、宗庙等建筑,为其子元昊建国称帝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准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
从李继迁起兵到元昊建国,这一时期是西夏由传统的游牧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把都城从相对较落后的银、夏地区迁往较为发达的兴、灵地区,是适应社会变迁,主动求变的重要举措。
对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社会的进步,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军事因素
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军事也是一个统治者迁都的重要考量因素。
西夏政区图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西夏西邻吐蕃、回鹘,东南与北宋相邻,强敌环绕。
原来的都城西平府位于黄河以东,既不利于西击回鹘、吐蕃,又不利于与对河西地区的控制。
此外,西平府尽管交通便利,灵州——西域道可以经河西走廊通往
3杜建录:《试论西夏建都兴庆府》,《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01期
中亚;灵盐路一直延伸到平夏;灵原路可南抵镇戎军,并经萧关西至天都山;灵州经贺兰山口可达漠北。
4便利的交通是其发展经济的重要原因,但作为一座都城,在那样紧张的形势下,反倒成为了它致命的弱点。
由于没有有力地形的庇护,使其“地居西塞,我可以往,你可以来”5,易攻难守。
易守难攻,是古代都城
最应具备的要素,西平府没有,但兴庆府却有,“西北有贺兰之固,黄河绕其东南,西平为其障蔽,形势利便。
”6高山长河,使其既能防御西边吐蕃、回鹘的
进攻,又能防止北宋的来犯,安全上的得到更多保障。
事实也证明了迁都兴庆在军事上的正确性,在西夏与宋王朝的几次战争中,宋军曾几次逼近灵州城附近,并于1081年兵临灵州城下。
怀远由于多了一道黄河天然防线,情况就大不一样。
一旦军情紧急,还可以逃亡林木苍翠的贺兰山。
7安全性相较西平府有了很大的
提高除此之外,迁都怀远使西夏加强了对河西地区的控制,公元1028年袭取甘州,1036年又取瓜、沙、肃三州,从此西夏控制了整个河西地区。
控制河西地区不仅扩大了西夏的统治版图,增加了兵力财力,还解决了后顾之忧,巩固了西夏的统治基础。
(三)经济因素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因素是西夏迁都怀远的决定因素。
试想,如果迁都后无法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福祉,无法使国家变得强大?那么新首都的选择就一定是错误的。
还好,怀远没有让西夏统治者失望。
怀远所处的兴灵地区位于黄河冲积平原,滔滔河水从上游而来,带来的不仅是充足的水源,还有肥沃的淤泥,最终形成了黄河两岸的万顷良田,这里的灌溉农业自汉唐以来就相当发达,粮食十分充足。
我们都知道,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一个国家的国民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军事经济。
怀远原本就十分充足的粮食供应是西夏迁都至此的基础。
此外,西夏立国后,继承了历代人民开发水利,引河灌溉的优良传统,在大力疏浚旧有河道的同时,又新开了今青铜峡到平罗境内的昊王渠。
8发达的水利设施确保了兴灵地区农业迅速而稳定的发展,充分保障了都城兴庆府的各类人口的粮食供给。
水利设施在保障灌溉的同时,还确保了兴庆府在洪涝来临之时的安全“故灌溉之利,无旱涝之虞”9描述的就是这种景象。
此外,怀远同样便利的交通为它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城址位居银川平原的中心,正处在两汉廉县城东去上郡,南下关中的必经之路上。
粮食运输、贸易等商业行为凭借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开展的风生水起。
除此之外,黄河水上交通也有所发展,水运工具除木船、木筏外,还有特别适宜黄河上游航行的“浑脱”(羊皮筏子),是西夏军队的重要装备之一。
10兴庆府附近的顺化渡和吕渡为当时黄河上的重要口岸,由此顺流而下可抵天德军、胜州等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上游则与积石军、兰州相通,水利交通十分便利。
便利的交通也是怀远成为当时这一地区的交通枢纽。
随着突厥、回鹘、吐蕃等民族相继进入贺兰山,使怀远成为汉族与各游牧民族相互交融,实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点。
怀远镇也一度成为“河外五镇”的首镇。
4杜建录:杜建录:《试论西夏建都兴庆府》,《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01期
5(清)吴广成:《西夏书事》
6(清)吴广成:《西夏书事》
7汪一鸣:《西夏建都兴庆府的地理基础》,1983年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
8杜建录:《试论西夏建都兴庆府》,《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01期。
9《二十四史全译·宋史·夏国传上》,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0《二十四史全译·宋史·夏国传上》,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德明于怀远建都,以富庶的银川平原为基地,在此练兵积粮,向西方扩展势力,正如汉高祖刘邦以关中长安为后方根据地一样,是成功的战略决策,为西夏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
三兴庆府城市规划
上面我们谈到了西夏迁都兴庆府的原因,那么西夏迁都兴庆府后,又对兴庆府进行了怎样的建设,使得兴庆府由一个落后的小镇,成为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呢?
西夏兴庆府城是李德明“遣贺承珍督役夫北度河城之,构门阙、宫殿及宗社”11其规划布局处处仿照宋朝都城卞梁。
兴庆府分内城和外城,其护城河“池阔十丈,水四时不竭”12,起到了很好的军事防卫作用。
外城呈长方形,“周围一十八里.东西袤于南北”13我们可从在兴庆府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明宁夏府上可以推断出,兴庆府外城是以东门清和门和西门镇远门为横轴,以北门振武门、德胜门和南门南薰门、光化门为纵轴对称分布。
由于文献中关于兴庆府城市布局记载很少,又因为以后的城市都是在兴庆府旧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只能从后来城市中探寻兴庆府的城市规划布局。
从明清宁夏府城图和民国时期的银川城图中我们发现,之后的宁夏府布局大都是沿着一个“人”字形发展,我们能否大胆推测,兴庆府的城市布局类似于一个“人”字?因此我们可以由明清宁夏府城图和民国时期的银川城图推测出:当时政府的中枢道署、都察院、省政府都位于城市的西北或偏于西北的位置,表明宫城位于兴庆府的西北部,这就是“人”字形的“头部”,是城市的中枢,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地方;主要干道,可以看作是人的四肢、脖颈,沟通城市的各个部分,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寺庙、军营、仓库、民舍、内学、太学等各种机构位于“腹胸”和“四肢”上,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区。
政治、经济、生活区域互相独立又紧密相连,使兴庆府由一个边陲小镇,快速成长为西夏王国的首都。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兴庆府的城市规划显示出了鲜明的汉文化风格。
西夏人不仅完全吸收了中原地区的风水文化,依北宋东京城为蓝本修建自己的都城时,同时还在都城规
划中融人了本民族的社会习俗观念,对中原风水文化进行了创造性发展。
14兴庆府也通过相对先进的城市规划,迅速成长为一座大都城,为西夏之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西夏王国,起源于荒蛮之地,却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当时能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这让我们深思。
我想,西夏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其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从其迁都的整个过程就可见一斑。
原有都城西平府的富庶没有让西夏统治者贪图现有的安逸。
他们从长远出发,凭借建都西平府时打下的优良基础,以决绝的心态将都城迁往怀远镇,从政治上安抚了民心,为自己的统治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军事上,迁都兴庆府提升了国都的安全指数,增强了国家的安全系数,同时又为其进行军事扩张,增大版图做了良好的准备;经济上,西夏人在兴庆府本就良好的农业基础上开疆拓土,兴建大型水利设施,凭借优良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先进的水利系统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使粮食生产常年保持
11(清)吴广成:《西夏书事》
12(明)杨守礼,《宁夏新志》(卷一)[M],明嘉靖间刻本。
13(清)张金城,《宁夏府志》(卷二五),[M],清乾隆45年刻本。
14颜廷真《略论西夏兴庆府城规划布局对中原风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地域与研究开发》,2009年第二期。
高水平增长,保障了首都甚至整个地区的粮食安全,为其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迁都怀远后,西吓人仿照北宋都城建制,建设自己的新都城,把汉民族风水文化与本民族社会习俗观念结合起来,使怀远镇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成长为一个大都城。
至此,西夏人在此基础上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生产、扩张运动,使西夏成为首屈一指的少数民族政权。
我们不得不佩服西夏统治者的长远眼光,也不得不佩服西夏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在环境相对恶劣的西北塞外,通过艰苦的建设,使自己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从游牧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试想,如果西夏不是当时正处于宋、辽、金多个政权并立的时代,在多次征战中消耗了自己的国力,会不会也像历史上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一样,逐渐被汉化?历史终究没有如果,1115年金朝兴起,三国鼎立的局面被破坏,辽朝、北宋先后被灭,西夏经济被金朝掌控。
后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并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
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
最后于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而西夏,则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