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松滋市涴市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湖北省松滋市涴市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等高线地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第一,应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1)数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比较两点的海拔高度可换算数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温差;以两地的图上水平距离可换算地面实际距离.温差;以两地的图上水平距离可换算地面实际距离.(2)形态上的特性.地表每一种地貌形态在等高线图上都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看等高形态上的特性.地表每一种地貌形态在等高线图上都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缓陡.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缓陡.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第二,要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这是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关键.(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相邻的两条等高线,其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高差也相同.高差也相同.(2)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等高距全图一致.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封闭的曲线(3)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合.(4)两条等高线决不能相交.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两条等高线决不能相交.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的地方表示陡坡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6)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行状.等高线穿过山谷线(或集水线)向上游弯曲,字形.行状.等高线穿过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7)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称时(8)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有时也叫做降坡线.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9)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500几条特殊的等高线.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米,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线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第三,熟练判断等高线图上的基本地貌类型.(见下表)第四,学会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1)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1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2)确定铁路,公路线.一般情况下,(确定铁路,公路线.一般情况下,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道较少的线路为好.工厂区位的选择.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道较少的线路为好.(3)工厂区位的选择.工厂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环境有污染的厂矿,要选择在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要选择在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电子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环境优美的地点.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销售市场,从而确定工业部门的布局.(农业生产布局..(4通条件和销售市场,从而确定工业部门的布局.(4)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等情况,再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等情况,再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分析某地气候特点,.(5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5)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可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可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可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可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例题:例题:1.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A.C.气温较修梯田,C.修梯田,解题思路:这组题是在考查学生对等高线图判读的基础上解题思路:这组题是在考查学生对等高线图判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自然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现象,决策人类活动的综合判断能力.理现象,决策人类活动的综合判断能力.题主要考查对等高线图的判断能力.首先可从图中的图例判断出这是一幅等高线圈,第1题主要考查对等高线图的判断能力.首先可从图中的图例判断出这是一幅等高线圈,然后从等高线的疏密情况,坡面线的选取情况判断出①线所在地区的坡度最大,后从等高线的疏密情况,坡面线的选取情况判断出①线所在地区的坡度最大,③和④的等高线疏密情况不同,坡度也应不同,即可得到答案.线疏密情况不同,坡度也应不同,即可得到答案.题主要考查对地形;气候;植物生长各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掌握情况,;气候;植物生长各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掌握情况第2题主要考查对地形;气候;植物生长各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掌握情况,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推理的能力.从图中可以得到甲坡和乙坡存在的明显差异有:(1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推理的能力.从图中可以得到甲坡和乙坡存在的明显差异有:1)乙(坡地处北坡,(乙坡坡度缓于甲坡.据信息(,(2选项,坡地处北坡,(2)乙坡坡度缓于甲坡.据信息(1)可排除A,C选项,虽然甲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米,不足以产生地形雨,风的迎风坡,实际上由于此山海拔400多米,不足以产生地形雨,如果产生地形雨而甲处降水较多的话,甲坡的植被应比乙坡好.但甲处位于南坡,地形陡峻,蒸发较多,水较多的话,甲坡的植被应比乙坡好.但甲处位于南坡,地形陡峻,蒸发较多,又不易涵养水源,土壤水分条件较差.乙处位于东北坡,蒸发较少,地形平缓,容易涵养水源,水源,土壤水分条件较差.乙处位于东北坡,蒸发较少,地形平缓,容易涵养水源,因此乙坡土壤水分条件好.坡土壤水分条件好.答案为B项.第3题主要考查对华北地区所属自然带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治理地表荒漠化主要措施的了解程再从乙坡位于北坡属于阴坡,度.应从治理荒坡的最基本途径是植树造林来排除选项A,C,再从乙坡位于北坡属于阴坡,从而得到正确答案.排除选项B,从而得到正确答案.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C2.B3.。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等高线:连接等高点的线,表示相同高度的点。
-等高线的特征:闭合、间隔、交叉等。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通过等高线判断地形起伏、坡度、山峰、山谷等。
5.地形图的实践应用
-地形图在户外活动中的应用:徒步、登山、探险等。
-地形图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土地利用、道路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
-利用虚拟现实(VR)设备,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地形图判读,增强学习的沉浸感。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形图的判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地形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形图判读内容做好准备。
2.丰富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对地形图的绘制和判读的练习,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优化课堂管理,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小组讨论,提高课堂效率。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地理学习,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板书设计
1.重点知识点: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
-方向的辨别
-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如地形图样本、比例尺模型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学习地形图判读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如“如何从地形图上找到我们学校的位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地形图判读的学习状态。
互动探究:
湖北省松滋市涴市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图的阅
地图的阅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②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③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
④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能力目标①能在地图上量算出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②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③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地图比例尺知识的学习、运用,以及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依据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教师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①师生课前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6~8个、世界地形图、世界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中国交通图、校园平面图、米尺等。
②投影仪、投影片:台湾岛的照片和“台湾岛图”;日本图;某地区平面图。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台湾岛的照片和“台湾岛图”(或让学生分组观察课本中的台湾岛图,分组展开竞赛,按小组回答),问:“你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你能从地图上获得哪些信息?”师:同学们在“台湾岛图”上找到很多地理事物,这一节我们一起学习怎样看地图。
教学新课板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师:请你动手量算,同桌同学合作,用准备好的米尺量出使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生:长1.2米,宽0.4米。
师:假若绘制你的课桌平面图,用长1厘米的线段表示课桌的长度,那么比实际课桌长度缩小了多少倍?生:120倍。
教师小结: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教师说明在比例尺的公式里,图上的单位一般是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也要换算成厘米,才能计算出图上距离相对于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
)板书一、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和技能。
d.城市
4.地形图的阅读方法:请简述如何判断地形的坡度和如何确定地形的方向和距离。
重点题型整理
本节课的重点题型主要围绕地形图的判读展开,包括地形图符号的识别、地形的高低起伏判断、地形图的阅读方法等方面。以下是五个具体的题型及答案:
1.地形图符号识别题
-题型:请从以下地形图中识别出山脉、河流、湖泊和城市的符号,并说明它们所表示的地形特征。
-答案:
-坡度判断: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倾斜角度和密集程度,坡度越大,等高线越密集,倾斜角度越陡峭。
-方向和距离判断:通过观察等高线的方向和间隔,可以判断地形的方向和距离。等高线的方向通常与地形的高低起伏一致,间隔越小,表示距离越近。
4.地形图应用题
-题型:请简述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说明如何运用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地形图的判读,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地形图的判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首先,地形图是地图的一种,它通过符号和线条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地形图上的比例关系是指地形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形的比例关系,它帮助我们了解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地形图的分类包括自然地形图和社会经济地形图等,它们分别展示了不同的地形特征和地理信息。
七年级地理上册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
案1新版新人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
课题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执教者
授课日期
课型
新授
教具教
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和平原,在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地形图,了解等高线的特点,依据等高线区分山地的不同部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地形图剖面图等高线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等高线等深线山地的不同部位
教学流程设计
教法
学法设计
二次备课设计
导入
如何从地形图中读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新授
一教师导学
•五种主要的地形
•山地不同部位的表示方法
二学生自学
从地图的阅读过渡到地形图的阅读学习教师结果地形图导学
学生结合导学问题自学,
三交流展示
五种主要的地形
平原
盆地
丘陵
高原
山地山地不同部位的表示方法
顶——山地的中心部位;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凹陷陡崖——等高线重合的部位目标检测
判断山地的不同部位;
如何在山地中填注河流;
河流的流向
到山顶最省力的路途;
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
在地形图中指出地理事物
读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回
顾
与
反
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 地形图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判读原理。
过程:
讲解地形图的定义,包括等高线、比例尺、方向标等主要组成元素。
使用PPT上的图表或示意图,详细介绍地形图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图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 教学手段:PPT演示、分组合作、实地观察、模拟练习、互动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理空间的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形图是什么吗?它与我们探索自然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图片和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地形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场景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场景中的地形图判读方法、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形图判读的认识和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地形图、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教学课件、地形图判读教学视频。
3.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预习资料、课后作业等。
4. 信息化资源:电子版教材、在线地形图资源、虚拟现实(VR)地形体验。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2、预习要点(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3、达标练习(1)在地图上,将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等高线月稀疏,表示坡度越。
(3)等高线均为曲线(4)等高线一般不、不(除陡崖外)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5)在图中标注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6)A点海拔是多少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7)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2、问题展示(1)什么是海拔? 什么是相对高度?(2)什么是等高线呢?什么是等深线?(3)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4)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5)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6)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7)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的五种地形类型各有何特点?(8)什么是地形剖面图?它是怎么绘制出来的?3、方法总结(1)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不会交叉.(2)(3)(4) 剖面图的绘制归纳总结(三步法)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4、拓展交流(1)下列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D.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2)下图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5)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学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学案学习目标:、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知识结构及重难点内容: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五种基本地形几种地形部位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为重点。
2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和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为难点。
注意:要学会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各地的海拔高度,并能够判断坡度的陡缓。
2要学会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不同的地形部位。
学习提纲:读图210,比较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并联系两者在实际中具体地形中反映。
2读图211,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的海拔与相对高度上得差异,联系景观图。
3读图212,说出等高线概念。
4以等高线模型判断出等高线的基本特点。
读图213,说出不同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具体特点。
6读图211、216,读懂分层设色地形图。
典型例题:一、基础题同一等高线相同,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相同。
2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等高线向高出凸表示,等高线向低处凸表示,两山顶之间是,等高线重叠处是二、提高题下列四幅等高线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转载]初中地理学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2.读“等高线地形图”(如下列等高线图所示)回答:[转载]初中地理学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若仅从地形方面考虑,请比较从B点爬到山顶A点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点容易。
简述理由。
(2)若自A点沿直线向B点行进,那么行进方向是,自A点到点行进,则行进方向是。
(3)若A点海拔26米,则该点高出B点米。
D点的地形类型是。
(4)据测量,A点到点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A点到B 点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那么A点到B点的实地距离比A点到点的实地距离近多少?3读下列等高线图,在B山设计了B、DB两条登山路线.请[转载]初中地理学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沿线修建公路省力,原因是。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课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1.读图1。
35 地面高度的计算(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3.判断坡度的陡缓(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最新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电子教案
山谷 山脊 鞍部 山顶 陡崖
连线题:
200
300 400
A
B
400300 200
C
200300 400
D
E
100
D
F
100
200
A 300C
200
300 B
E
A_山__顶_ C_鞍_部__ E_陡__崖_
B_山__顶_ D_山__脊_ F_山__谷_
活动三 读等高线地形图解决问题
•从B和C处上山到A点, 哪里更容易? 为什么? C 因为从C到A比从B到A的 坡度缓(等高线比较稀疏) •位于山脊线上的 是哪个点? D
海 拔 高 度
相 对 高 度
等高线——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100
100
100
200 100
100 200
200
200 100
100
100
思考等高线分布的疏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
山顶B
观 察 与
缓坡
山顶A 鞍部
陡坡
思
考 山脚C
山脚D
结论: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顶
高原
山地
盆地
丘陵
平原
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归纳小结
海拔(米) 1000
高原
500
200 0
陆地上五种基本地形
山地
丘陵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平原 盆地
高度(米) 大于500 大于500 小于500 小于200 无一定标准
形态特征 高而平 高而陡 低而缓 低而平
地面起伏程度
小
大
小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学习目标】1.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掌握等高线、等深线概念,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会判断坡度的陡缓、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3.区别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学会识别各种地形。
4.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5.能绘制一副地形剖面图。
【重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自主学习】1.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來表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海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相对高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______________ 线。
4.从等高线或者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__________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______o5.在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底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 ______ 、________ 、、、。
7.____________ 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现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等高线地形图判定山体部位观察课本P25图1.36,找出山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如何区別出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海拔形态特征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合作探究三地形剖血图的绘制结合课本28页活动说明,在图1. 43上把地形剖面图剩余部分补充完整。
①山峰②山脊③山谷合作探究二认识五种地形④陡崖_________________【课堂构建】 海拔、、 分层设色 地形图 绿色表示 蓝色表示 【拓展延伸】相对 高度>A着色棕褐色表示厂等高线数值大,地势,等高线数值小,地势 等高线 地形图J等高线密集,坡度等离线稀疏,坡度 〔等高线形状二> 山地地形部位沿某一方向剖开地形剖面图㈡作用:最直观地反映某一方向的地势起伏和坡 度的陡缓。
湖北省松滋市涴市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球和地球仪(第四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第四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用经纬网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
难点用经纬网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两头标记出经度或纬度的绳子48根;四幅画在地面上的经纬网图;一些小卡片和大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师生活动导入新课教师前两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经纬线和经纬度,今天我们要在这儿(室外),将所学内容综合运用,上一节活动竞赛课。
活动规则和安排教师提示①全班根据人数分成四组或三组,每组16人左右,选出组长,以组为单位站成一排。
组长的任务是领取和收发活动用具。
②每一次活动都有时间限制。
一次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根据站好的时间和准确程度来得分。
基础分数为100分,提前站好按1分钟×10分来加分,到时间没站好的组请提前站好的组帮助完成,不加分。
③活动项目共分为四项,前两项活动是一样的内容。
组长领取六根绳子,四X 卡片,根据绳端标记的经纬度建立一个经纬网,并使持卡的四人站在正确的经纬点上。
第三项活动是在已有的地面经纬网上持卡站位。
第四项活动,将一些最近发生或影响较大的事件的地点用标杆标记在你所在的经纬网地图中。
②活动开始,教师计时,每组先找到并确定北方。
③组内合作、讨论,扯经线和扯纬线的学生扯好线站好位。
构建一幅经纬网地图。
②重复上一项活动中的2~6步骤,新一轮的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new)
地形图的判读四.其他常用的地形图1.分层设色地形图:按照_________或者_________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________来判断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图1.42识别)2。
地形剖面图:是以_____________为基础转绘而成,它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_______的起伏和_______的陡缓。
团队合作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两地的海拔高度:甲米;乙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2. 读“等高线图",回答问题:⑴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C__________ D__________E________⑵在这幅图中,最高点的海拔至少在_______米以上。
⑶图中A处位于B处的___________方向。
⑷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_____处爬山要容易些.小结提纲思维导图海拔与相对高度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反馈练习1. 某盆地底部比海拔768米的山峰低900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A. -132米B. 1668米 C。
132米 D. 900米2。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 ( )A. 山地 B。
丘陵 C。
平原 D. 高原3. 某人的左右两侧是山顶,前边后边是沟谷,则他位于()A。
山谷 B. 鞍部 C. 山脊 D. 盆地底部4。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精编1)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学习目标】1.看山识山:在山体景观图上,说出不同的山体部位的名称,区分海拔与相对高度。
2.画山识山:借助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并说出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
3.读图识山: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学习内容】预习课本第26页到第28页和听101《地图的阅读和地形图的判读》微课。
1.看山识山——说出不同的山体部位的名称。
2.认识等高线地形图,并说出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预习检测】选择题1.下列各类型地图中能够最直观地表示地面某一线上地势起伏的是()。
A.等高线地形图B.地形剖面图C.平面示意图D.分层设色地形图2.下列四幅等高线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3.有关地图的正确叙述是()。
A.地图上方总是北方B.山地标高均为相对高度C.等高线呈闭合的地区,表示的是山地D.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代表水体4.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选择等高距的主要依据是()。
A.绘图纸张大小B.地形海拔的高度C.地图比例尺的大小D.地势高低起低和坡高陡缓5.泰山玉皇顶(1524米)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的相对高度是()。
A.10380米B.1532米C.7324D.8380米【课堂探究】1. 观察:说出不同的山体部位的名称。
2. 看书回答:图中的500米、1000米、1500米各表示什么?3. 看书回答:什么是等高线?等高线有什么特点?4. 如何把看到的山体的海拔、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缓坡、陡坡、河流等信息转绘到地图上?5. 读图识山——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山峰等高线特征:1.等高线形状;2.等高线数值中间,四周。
山脊等高线特征: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等高线数值处凸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地面高度的测量方法,即海拔和相对高度。
2.理解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3.区别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4.初步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5.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导学重难点】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导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合作探究1.海拔(也称绝对高度):以______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______。
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的地面高度。
如下左图甲的海拔高度为______米,乙的海拔高度为______米。
2.相对高度:某一地点高出________的垂直距离。
在地图上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
如下左图甲乙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米。
3.黄山比泰山高出349米,这是黄山与泰山的()A.绝对高度B.相对高度C.海拔高度D.一般高度4.某盆地底部比海拔768米的山峰低900米,盆地底部的海拔是()A.-132米B.1668米C.132米D.900米5.常见的地形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等五种地形。
6.在地图上,将______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
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______地形图。
明确:①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字表示的是该点的______,单位是______。
②同一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______。
③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______,叫做______。
7.写出下列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
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反之是盆地鞍部:两个山顶中间陡崖:等高线重合8.某中学地理课外研究小组,对附近的山峰进行了一次考察活动。
为选择正确的路线,该小组展开了讨论,结合图2-2,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A.从甲处攀登山峰最近、最费力B.从乙处攀登山峰较远、摄省力C.从丙处攀登山峰较远、最费力D.从丁处攀登山峰最近、最费力明确: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9.图中等高线X的数值最有可能是()A.200mB.300mC.400mD.500m10.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一角都附有高度与颜色对照表,根据此表判断图中某地的海拔高低。
(2)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蓝色表示水体、(海洋、河湖),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山地、高原第二课时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A.高原B.盆地C.丘陵D.山地2.①②③④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A.①B.②C.③D.④3.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所示的地形为()A.高原B.平原C.山地D.盆地读上面等高线地形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A.山顶B.鞍部C.陡崖D.山脊5.小河的流向大致为()A.自东向西B.自西北向东南C.自南向北D.自东北向西南6.读下等高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L1为山脊,L2为山谷B.a为山顶,d为陡崖C.b处比c处更陡D.e处气温c处高7.读图判断分析,叙述正确的是()A.A表示的是山顶,虚线表示的是山谷B.B.C两地的温差约为2.1℃C.C处为鞍部D.如果在D坡和E坡选择一处开垦梯田,应该选择D坡8.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图中甲地在乙地的_________方向,河流丙的流向大致是________。
(2)图中B点海拔是________米,A点和B点的相对高度大于________米而小于________米。
(3)甲乙两地的实地直线距离是________米。
(4)如果C、D两条虚线中有一条表示小河,该小河应位于________(C或D处)。
(5)如果在甲地拟建一座工厂,有人建议建化工厂,也有人建议建自来水厂。
你认为哪个建议合理?并说明理由。
9.读“汶川某地震灾区等高线地区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处为山洪形成的堰塞湖,如果湖水再涨,大坝再加高10米,甲、乙、丙三村庄有可能被淹没的是()A.甲村B.乙村C.丙村D.甲和丙村(2)甲村与乙村的相对高度大约是_________米,甲村要向乙村转移的方向是________。
(3)地震塌方导致D处公路受阻,要立即打通这段公路,施工人员测得B、C两处的图上距离为2.5厘米,实际距离为________千米。
10.阅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暖湿气流来自西南方向,那么B、E、F三点中降水最多的是________。
(2)在“图7”中沿直线DE绘制地形剖面图。
地理博览地球的演变与生命的诞生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
刚刚诞生时候的地球与今天大不相同。
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星球。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
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地球自诞生以来就在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
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
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
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海洋的形成和一些其他物质(甲烷、硫化铁、二氧化碳)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大约在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为了证明生命起源,人们不断通过实验和推测等研究方法,提出各种假设来解释生命诞生。
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ler)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CH4)、氨气(NH3)、氢气(H2)和水(H2O)的密闭装置,以放电,加热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物质,轰动了科学界。
这个实验的结果更具说服力地表明,早期地球完全有能力孕育生命体,原始生命物质可以在没有生命的自然条件下产生出来。
一些有机物质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又复杂的化学变化,逐渐形成了更大,更复杂的分子,直到形成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蛋白质,以及作为遗传物质的核酸等大分子物质。
在一定条件下,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经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形成了一个由多种分子组成的体系,外面有了一层膜,与海水隔开,在海水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生命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往更高级、更复杂的方向进化。
1859年,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1809~1882年)发表了《物种起源》,解释了生命进化的原因。
达尔文认为生命都存在变异,同种个体之间并不都是一样的。
正是因为变异与遗传,拥有差异的生物个体越来越多。
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不适应环境的生物种群会被淘汰,而比较适应环境的生物种群就得以生存繁衍,这一理论被称作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理论。
正是因为自然选择,生命不断变异、繁衍、遗传和淘汰,地球上的生命种类才能发展到今天数百万种。
今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总之,地球的演变使得生命诞生。
地球仪的分类按用途分类地球仪有以下几种类型:1.经纬网格地球仪,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经纬网格以及度数的注记,也称经纬仪。
2.政区地球仪,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区划分的地球仪。
3.地貌地球仪,是球面光滑的表示自然面貌的地球仪,有些还带有季风变化图、洋流图等。
4.立体地球仪,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是起伏不平的。
按产品材料与功能分类有纸质地球仪、全塑地球仪、树脂立体地球仪,宝石地球仪、实木地球仪、磁悬浮地球仪、古典工艺地球仪等。
目前,中国对地球仪的出版发行实行行政许可管理。
国家测绘部门负责审核地球仪的地图内容,审核通过,发放审图号;国家新闻出版部门负责管理地球仪出版发行需要的书号。
国内出版发行的地球仪有1600多种款式规格。
世界首个地球仪的发明世界最早的地球仪是由德国航海家、地理学家贝海姆于1492年发明制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纽伦堡博物馆里。
1480年,贝海姆(1459年~1507年)作为佛兰德斯贸易商人初次访问葡萄牙时,自称是纽伦堡天文学家米勒的学生,所以成为约翰二世的航海顾问。
当时航海者用星盘来测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时间和纬度。
用黄铜代替木制星盘,可能是由他开始的。
他可能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
1490年回纽伦堡后,在画家格洛肯东的协助下,开始绘制他设计的地球仪,1492年完成。
他当时所画的世界地形既不准确又已过时,在这个地球仪上,印度洋是向东西扩展的海洋,特别是非洲西海岸,错误之多实在惊人。
不过有趣的是,在发现北美洲的前夕他绘制的地球仪,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关于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设想。
1492年,也就是克里斯多夫·哥伦布横越大西洋的那一年,马丁·贝海姆在纽伦堡完成了一架直径20英寸的地球仪。
因为这架地球仪是根据托勒密《地理学指南》中的地图制成的,所以贝海姆所描绘的亚洲比实际上的向东延长了许多,于是大西洋也比实际上的窄了许多。
早期地球仪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印刷出狭长的三角形图块,然后将这些图块剪下来,粘贴在木球上。
德国最有名的地球仪制作者,是纽伦堡学者琼汉恩斯·肖纳。
他在16世纪早期制作的两个地球仪保存至今。
地球的自转很多人都读过毛泽东同志的诗《送瘟神》,其中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写得极有气魄。
而这“坐地日行八万里”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与地球的自转运动有关。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以它的自转轴为轴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着,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昼夜。
地球是一个略扁的球体,赤道半径平均为6378千米,极半径平均为6357千米。
我们任意选择赤道上的一个点,当地球自转一周时,这个点就随之运行了一个以6378千米为半径的大圆圈,其圆周长约40054千米,折合成华里就是约八万里。
“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奥秘就在这里。
地球的自转轴是通过地球北极和南极的一个假想的轴,简称地轴。
地轴所指天球上的两个点,叫做北天极和南天极,离北天极最近的那颗最亮的星,习惯上被称做北极星。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是根本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运动。
用什么方法能够证明地球的自转运动呢?“傅科摆”是一种很直观并且很有说服力的方法。
傅科是法国物理学家,1851年,他在巴黎一座博物馆高60多米的大厅天花板上悬挂了一个重20千克的金属球,给这个金属球一个外力,让它摆动起来,由于悬挂的绳子长,金属球本身的质量又大,它会长时间摆动而不至于很快停下来。
人们发现,这个金属球的摆动平面在不断地沿着顺时针改变方向。
这个结果就说明了地球是在沿着逆时针方向不停地自转。
后来人们就将这一位置称为“傅科摆”。
为什么傅科摆沿顺时针改变摆动方向说明了地球在沿逆时针方向自转呢?这是由单摆的物理特性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