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 风沙与黄土地貌

自然地理 风沙与黄土地貌
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中有古 土壤,下伏的古地形对地貌发育有密切关系. 在我国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主要特征:疏松,遇水易散,垂直节理发育, 有孔隙,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 侵蚀.因此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 贫瘠有沙漠化趋势.
(二) 黄土地貌 1.主要外营力-流水作用.还有重力作用、潜蚀和 风蚀(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类型如黄土柱等). 2.地貌类型 沟谷地貌 细沟 浅沟 切沟 冲沟 河沟 沟间地貌 塬 被沟谷河谷环绕的平坦高地,边缘常因河谷的 溯源侵蚀而变得支离破碎,形成破碎塬. 梁 长条形的黄土丘陵,有塬梁和平顶梁之分 峁 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所有黄土沟间地貌都易形成陷穴(漏斗)、崩塌 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
二.风沙地貌 (一) 风蚀地貌 1.风棱石与石窝 2.风蚀柱与风蚀蘑菇 3.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 风吹蚀地面松散物质后形成的呈圆形或马蹄形 的洼地,风蚀盆地的规模要大些. 4.风蚀残丘 风吹蚀河谷形成的风蚀谷间残留高地或孤立丘 岗即是风蚀残丘.而在干旱地区河湖相地层由于干 缩而产生龟裂,风沿裂隙吹蚀形成沟槽和垄脊相间 分布的特殊地貌形态,就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黄土高原地区图
黄土冲沟
黄土梁峁
黄土塬面
黄土滑坡(上图) 崩塌(右图)
黄土漏斗
黄土峁
黄土桥
黄 土 梁
黄 土 柱
黄 土 下 伏 砾 石 层
黄 土 覆 盖 于 上 新 世 红 土
风蚀坑
风 蚀 穴
风 蚀 柱
风蚀柱
塔 克貌
新 月 型 沙 丘 链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风沙地貌
1.风沙作用是干旱区最主要的地貌外动力 2.风沙作用的表现形式:侵蚀、搬运、堆积 3.形成的基本要素:充足的沙源、多大风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第七章 风成地貌与黄土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第七章  风成地貌与黄土

第一节 风沙作用
二、风蚀作用
磨蚀的强度取决于风速和挟带沙粒的数量。近地 表处沙粒大而多,但风速小;远离地表处风速大而沙 粒数量少且小。因此,只有在中间某一高度处能产生 最大的磨蚀。
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统称风蚀作用。
第一节 风沙作用
三、风沙搬运作用
风挟带各种不同颗粒的沙物 质,使其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 离的迁移,称为风沙搬运作用。
第二节 风蚀地貌
(三)、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水平节理和裂隙很发 育而不甚坚实的,经受长期的风化和风蚀作用以后, 形成上部大、基部小的,外形很蘑菇(蕈状)似的岩石, 称为风蚀蘑菇(蘑菇石)。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的长期吹蚀后,可 形成一些高低不等、大小不同的孤立柱,称为风蚀 柱。
风蚀蘑菇
风蚀桥
第二节 风蚀地貌
(四)、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干旱地区雨量稀少,偶有暴雨产生洪流(暴 流)冲刷地面,形成许多冲沟。冲沟再经长期风 蚀作用改造,加深和扩大成为风蚀谷。风蚀谷无 一定形状,可为狭长的濠沟,也可为宽广的谷地; 沿主要风向延伸,底部崎岖不平,宽窄不均,婉 蜒曲折,长者可达数十千米。
第二节 风蚀地貌
(一)、风棱石
是干旱荒漠,特别是广大砾石荒漠中最常见的一种小 型风蚀地貌形态。广大砾漠中的砾石,经过风沙长时间的 磨蚀作用后,变成棱角明显的、表面光滑的风棱石。
成因是部分突露地表的砾石,经定向风沙长期打磨而 露出地面部分,形成一个磨光面(风蚀面);以后由于风向 的改变或砾石的翻转重新取向,又形成另一个磨光面;面 与面之间则隔着尖棱,这样就形成了风棱石。
第七章
风沙作用 风蚀地貌 风积地貌 荒漠 黄土
风成地貌与黄土
沙漠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是干旱和半 干旱区发育的独特地貌,它们在时间 和空间分布上以及成因上都有密切联 系。

地形地貌类型有哪些

地形地貌类型有哪些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1、黄土地貌黄土地貌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我国黄土集中分布范围: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地理上称为黄土高原。

2、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近代喀斯特研究得名于此。

3、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广东福建丹霞山为典型。

4、雅丹地貌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

是由强大的定向风吹蚀和古河流侵蚀形成。

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典型。

5、沙漠、沙丘地貌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主要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链、沙垄、沙地。

6、冰川地形地貌在我国中西部高山区地带生长发育的当代冰川,按其主题活动状况可分成二种:大陆性冰川(或称冷冰川)、海洋性冰川(或称暖冰川)。

大陆性冰川受干躁大陆性气候危害,冰温很低,冰舌表层下列的主题活动层温度为-1℃到-10℃,冰内与冰下消溶较差,融水量小,冰流速率低,冰川溶蚀和运送工作能力较弱。

海洋性冰川生长发育地域降雨丰富多彩,冰舌处冰温贴近O℃,冰内和冰下消溶明显,冰川流动性速率大,冰川溶蚀和运送工作能力强。

7、沙尘地形地貌青海省严寒旱灾,坐落于西风带范围内,全年度风靡高处西风,风速强劲。

风蚀地貌以风蚀残丘和风蚀洼地方式普遍遍布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地区,以冷湖一带更为典型性。

黄土地貌_精品文档

黄土地貌_精品文档

黄土地貌黄土地貌是指由黄土构成的地貌景观。

它是中国特有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省份。

黄土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矿物质含量而闻名,被誉为地质宝库。

本文将介绍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黄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同时受到季风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地面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

黄土层由各种矿物质、有机物质以及粘土等组成,其色泽呈现出黄褐色,因此得名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平坦、丘陵和峡谷等。

黄土地貌平坦的地形和起伏的丘陵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平坦的区域,黄土层覆盖着广阔的土壤,形成了宽广的农田和牧场。

而在丘陵地区,黄土地貌形成了起伏的地形,给人一种丰富多样的景观感。

此外,黄土地貌还包括一些陡峭的峡谷和深沟,这些地形是由于长期水流的侵蚀所形成的。

黄土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还富含着丰富的矿物质。

由于黄土层的形成过程中,大量的矿物质被沉积在土壤中,这使得黄土地貌成为中国的宝库。

在黄土地貌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动植物化石和化石矿床,这些发现为研究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黄土地貌对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黄土地貌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使得它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黄土地貌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并能够有效保持水分,提高土壤肥力。

其次,黄土地貌还具有重要的水源保护功能。

黄土层的密实结构和较高的含水量能够减少地下水的流失,稳定水源供应。

此外,黄土地貌还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护了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不合理的利用,黄土地貌正面临着一些问题。

大规模的采矿和土地开发导致了土地的破坏和水源的减少。

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方式和过度的牧草放牧也加剧了黄土地貌的水土流失问题。

6.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6.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近地面的气流密度较小,粘滞性低,气流经常呈涡动, 此外,地形起伏和热对流,能使地表气流产生大的旋涡,加 强气流的紊动作用。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 在紊动气流的作用下被吹扬。地表最易遭受风力吹蚀的是 0.1mm的松散沙粒。粒径大于0.5mm的沙粒则极少被吹蚀,而 粒径小于0.1mm的细小泥沙,由于受到近地面层流层的隐蔽 作用,同时易从大气中吸收水分使颗粒间产生一定的粘结力, 因此也不易被吹蚀。
第六章 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风对地表物质的吹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 的各种地貌,称为风成地貌。 风的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地区,但以干旱、 半干旱地区最为强盛,因为在这些地区有很多地方性 的特点。 我国的风成地貌,除极少部分散布在湿润地区 不计以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 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内,共有109.5万km2,约占 全国面积的11.4%。
近地表的风,由于受到地面摩擦阻力的影响而减速, 一般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沙漠地区的沙,多属于粒径0.1~0.25mm的细纱,对 于一般干燥裸露的沙质地表来说,沙粒起动形成风沙流的风 速约为4~5m/s;但在颗粒较粗的山前洪积沙砾戈壁地区, 一般风速要达到8~9m/s才有风沙流活动。
不同含水率下沙粒的起动风速(m/s)
2. 输沙率 气流搬运的沙量(输沙率),它是指气流在单位 时间内通过单位宽度(或单位面积)所搬运的沙量。
输沙率与风速的关系(野外测定,莎车)
前面提到风沙流是一种贴近地面的沙子搬运现象。我们在 野外常会看到,在疏松的沙土平原上一般要比沙砾质戈壁上 积沙多,易于形成沙堆。这里除了沙源丰富以外,你能从输 沙率的角度分析一下原因吗?
沙丘的移动
1、沙丘移动方向:与年合成风向一致; 2、移动方式: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往复式; 3、移动速度:取决于风速和沙丘本身的高度、风向频率、 沙丘形态密度、水分情况、植被等因素。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状土又叫次生黄土,是原生黄土地层再 受风力以外的营力搬运,主要是洪积、坡积、 冲积成因,堆积在洪积扇前沿,低阶地与冲 击平原上,有层理,很少夹古土壤,垂直节 理不发育,不易形成陡壁
一、黄土的分布



我国的黄土和黄土状土受山脉地形控制。主要 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泰山、鲁山联线以北的 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44万Km2。陕西、 山西、甘肃东南部和河南西部。 我国的黄土的弧线分布还与气候的带状分布有 关。月温度0℃线以北及年降雨量300~700mm 线之间,降雨量小于蒸发量。 戈壁、沙漠和黄土从北向南顺次成带状分布。

太原附近的黄土
黄土高坡

水土保持措施:造林植草、农田措施、 水利措施。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 该区 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 亿吨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 厘米。目前,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 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则高出市区13米,形 成著名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 人民生命安全。

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减少了耕
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生 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恶化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 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 它自然灾害的发生。形成沙尘暴。历史上,由于地表 植被破坏,形成沙漠,造成陕西北部的榆林城三次被 迫搬迁。
二、黄土的一般特征


粒度成分:以粉土为主,并含有一定比例的细 砂、极细砂和粘粒的沉积物。 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黄土的 工程性质。 化学成分:以SiO2,AL2O3为主,变化大,常 随原地基岩而异。 结构构造:黄土具有发育的孔隙和垂直节理, 它不具层理。 埋藏土壤:标志着沉积间断和沉积速度。 渗透性和湿陷性: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蚀雅丹
◆风蚀雅丹: “雅丹” 是维吾尔语 “ 雅尔当” 的变音,意为“陡壁的小丘” 。指发育 在古 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上的 风蚀土墩和风蚀凹 地的地貌组合。 风蚀土墩由砂、粉砂和粘土 构成,呈水平层状构造; 形态多呈长条状, 顺 风向排列, 高度多为 5 ~20m。 ◆在罗布泊北部地区, 风蚀土墩的顶面是盐结块, 外表呈白色,称为“白龙堆”。
一、风沙作用
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 和堆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 1、起沙风; 砂粒开始起动的临界风速称为起动风速,一 切超过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起动风速与砂粒 粒径、地表性质和砂子含水率等多种因素有关。沙 漠地区的砂,多为粒径 0.1~0.25mm 的细砂,砂粒 起动的风速约为4~5m/S 。 2、风蚀作用(吹蚀、磨蚀) 吹蚀作用:指风直接把地表松散物质或岩石 表面的风化产物吹走; 磨蚀作用:指风挟带的沙子对地表物质的冲 击、磨擦,一般在接近地面处比较强烈。
二、风沙地貌
风蚀地貌形态
(一)风棱石与石窝 石窝是在陡峭的迎风岩 壁上,经风蚀形成许多圆形 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 凹坑。
石窝和风蚀壁龛1
新疆西北的博尔塔拉州
石窝和风蚀壁龛2
新疆西北的博尔塔拉州
石窝和风蚀壁龛3
新疆西北的博尔塔拉州
石窝和风蚀壁龛4
新疆西北的博尔塔拉州
石 窝 和 风 蚀 壁 龛5
★沙丘的移动
1、沙丘移动方向: 与年合成风向一致; 2、移动方式: 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往复式; 3、移动速度: 取决于风速和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其 高度成反比, 而与输沙量成正比。 又因输沙量 是和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 所以沙丘移动 速度也就同样和风速三次方成正比。
三、沙尘暴与沙漠化

第6章 风成与黄土地貌

第6章 风成与黄土地貌
•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 • 许多浅海陆生动物种属相同; • C—P的冰川遗迹发现于印度澳大利亚非 洲南美洲南极大陆; • 挪威到苏格兰的加里东褶皱带消失于大 西洋之后,在北美海岸(美加)又出现了。
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1915)认为,大约 150Ma之前,地球表面有一个统 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大约 自侏罗纪(140Ma)开始,联合 古陆裂解,各自滑移。形成现 今地球表面的洋陆分布格局。
2 地壳演化
A 研究方法 (1) 确定地质年代: 生物地层:相对地质年龄 同位素定年:绝对地质年龄 (2) 确定构造运动 岩石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质时 同位素年龄 代 (百万年) 人类是 人类纪 否面临 第六次 生物大 灭绝? 第三纪 65(0.65亿 /白垩 年) 纪 (N/K)
环境特征 环境恶化、 环境动荡 变化、全 球气温上 升 气候变化
第四节
荒漠的类型
一、岩漠(石质荒漠)
二、砾漠(砾石荒漠) 三、沙漠(沙质荒漠) 四、泥漠(粘土荒漠)
第五节
黄土与黄土地貌
一 黄土及其分布
1.定义: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 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4 2 2.分布:全球黄土覆盖面积达1000×10 km , 4 2 我国的覆盖面积有38×10 km 。最厚的黄土在 甘肃中部,超过400m。 3.性质:黄土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粒级 以粉沙为主,粘粒及细纱较少。矿物成分以石 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易含溶盐及 粘土矿物。有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之分。
1 大地构造学说
• 现代大地构造理论,主要有两大学 派,即传统的槽台理论学派和流行 的板块理论学派。
• 槽台学说←历史演化学说←强调地 壳时间历史演化的特征 • 板块学说←运动演化说←强调地 壳空间运动的特征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的分布黄土是第四纪时期、主要由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的土状堆积物。

主要分布于比较干燥的中纬度地带(如西欧莱茵河流域,东欧平原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中上游,我国西北、华北等地),总面积约 1300万km2 。

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世界最广(约63.1万km2 ,而黄土高原的黄土实际覆盖面积就近40万km2 ),黄土堆积厚度最大(大部分地区的黄土厚达50~100m)。

2、黄土的特性◆黄土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粒径0.05~0.005mm,含量>60%);◆富含碳酸钙(10—16%),常见钙质结核(形态像马铃薯或生姜,称为砂姜石);◆结构疏松(孔隙度40—55%)。

多孔性是黄土区别于其他土状堆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强,深厚的黄土层常形成陡峻的崖壁;◆具有湿陷性(遇水浸湿后会发生强烈的沉陷和变形)。

3、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细沟、切沟、冲沟、坳沟、河谷;◆黄土沟间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岩漠(石质荒漠)岩漠发育在干旱山地中,特点是地面切割得破碎不堪,山岭陡峭,石骨嶙峋,基岩突露地表。

基岩(或岩屑)表面往往覆盖着“荒漠岩漆”(由凝结水溶解带出的黑色铁锰矿物沉淀物,经风沙磨蚀后,油黑发亮)。

干旱区山地经受风化作用、坡地重力作用及暂时性洪流作用的综合结果,使山坡不断平行后退,在山麓形成一种缓倾斜( 7°)的平整基岩面,称为山麓剥蚀面(山足面)。

而抗风化剥蚀强的坚硬岩石残留成为单个的孤丘,突露于山足面之上,称为残丘或岛山。

山足面不断发育的结果,使许多山足面连成一片,形成山前夷平面。

★砾漠(砾质荒漠、戈壁)砾漠为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它多发育于内陆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上,砾石的来源主要是古代的冲积物和洪积物。

砾漠中的砾石常被风所挟带的砂子磨蚀成带棱角的、表面光滑的风棱石,有些砾石表面可见到油黑色漆皮。

风成地貌的分类

风成地貌的分类

风成地貌的分类
风成地貌是由风力在地表物质上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形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黄土高原:又称黄土丘陵区,是由黄土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的平坦、起伏的地貌形态。

2.风沙地貌:包括沙丘、流沙、砾石漠等形态,是由风力搬运和堆积沙粒或石块所形成的地貌。

3.风蚀地貌:如雅丹地貌、石林、石漠化等,是由风力对地表石质物质进行的不断侵蚀和演化所形成的地貌。

4.砾石滩和沙滩:是由风力在海岸线侵蚀、搬运和堆积砾石、沙粒所形成的特殊地貌。

5.风积地貌:如冰斗积石、风积湖泊等,是由风力摆动移动物质而形成的堆积地貌。

风成地貌的形态多样,与区域的气候、地质条件、地貌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六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六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不同粒径的起动风速(新疆布古里沙漠)
•风沙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悬移:脱离地表 粉砂和粘土 输送至几千公
里之外 风速大,但输沙量小, 1%
跃移:若即若离地表,细砂,具连锁反应,
78%, 为主要运动形式
蠕移:沿地表滑动或滚动,22%,风速小
小结:风沙流运动是一种贴近地面的沙粒搬运
现象。搬运沙量绝大部分约90%是在离地面30
分布:山前地区、地貌上为洪积坡积物 组成的倾斜平原
特征:组成物质为粗大砾石,细小的物 质被强劲的风力吹走,砾石常具棱角和 磨光面的风棱石
砾漠在蒙古称为戈壁,在中国戈壁的含 义包括岩漠和砾漠,为了区分二者,前 者为石质戈壁,后者为砾石戈壁
戈壁(砾质荒漠)
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新月形沙丘是由沙堆进一步发育而成的。沙堆 的不断增高,使气流在越过沙堆时,分成上下 两股气流,上部气流在迎风坡风速较大,压力 较小,但到达背风坡后,背风坡为静风区,压 力较大,形成水平轴向涡流,风速减低,出现 堆积,同时丘顶也沿中央向前移动;下部气流 沿沙丘两侧到达背风坡的两边各自产生一个垂 直轴涡流,将砂子吹向两侧,形成马蹄形凹地, 和两翼。这时,沙堆演化为雏形新月形沙丘。 随着沙量的继续供给,雏形新月形沙丘进一步 扩大增高,就形成新月形沙丘。
桌状平顶
美国阿齐斯国家公园风蚀残丘地貌
风蚀残丘
风蚀城堡
风蚀城堡
新疆乌尔禾
新疆吐鲁番,2000多年历史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准噶尔盆地的风蚀城堡
ⅳ风蚀雅丹
1. 概念与形态特征——发育在古代河湖相冲
积物中、地表上呈现出的一些不规则长条形土墩 和沟槽相间的地貌组合。这种地貌在地表形态上 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景观。又称之风蚀垄槽。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九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第一节风成地貌引言在干旱地区,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降水变率大、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风大而频繁。

因此,地表径流贫乏、流水作用微弱,代之而来的是物理风化盛行、风沙作用强烈,在风沙作用下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地貌现象。

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地区。

在半干旱地区,大陆冰川的外缘,甚至在温润气候带的植被稀少的海岸、湖岸和河岸也都出现。

因此研究风沙地貌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一)气候干旱干旱区的定义:干旱区一般是指降雨少,年降水量小于年蒸发量,降水不能满足一般作物或植物生长所需的地区。

广义的干旱区包括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三个亚地区或类型。

关于干旱区的范围和界限,直至现在仍缺少较一致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在这当中最重要的当属根据气候来划分。

干旱区的分布:根据梅格斯的分类,全世界的干旱区面积为4800多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长大区域,即:北非、亚洲中部、西南非、北美中部、南美的西南部和澳大利亚。

在我国干旱区是一条弧形条带绵亘于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部、西部地区,总面积达71万多平方公里。

其中干旱的沙质荒漠约占60万平方公里,占干旱区面积的84.5%。

主要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和内蒙西部;半干旱地区11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内蒙东部、陕西北部和东三省的西部。

(二)风沙流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在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含沙的气流称为风沙流。

1.起动风速与起沙风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称为起动风速。

它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和沙子含水率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切超过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

2.风沙流的结构风沙流中沙粒的运动,依风力、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有下列三种运动形式:沙粒的运动方式悬移:沙土颗粒保持一定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并以与气流相同的速度向前运移,此即为悬移运动。

小于0.05mm的粉沙和粘土物质才能发生悬移运动,并随风悬移数千里之外。

黄土地貌地理百科

黄土地貌地理百科

黄土地貌地理百科黄土地貌是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黄土地貌地理百科,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土的特性为流水侵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流水是黄土地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营力。

此外,还有重力剥蚀、潜蚀和风蚀等。

黄土地貌可分为沟谷地貌和沟(谷)间地地貌两大类。

1、黄土沟谷地貌按形态特征,黄土沟谷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和河沟等几种。

(1)细沟与浅沟细沟是由坡面上的一些集中细流冲刷而成,在已开垦的地面最易形成,对耕作不利。

随着地面水流汇集成较大的股流,冲刷力增大而成浅沟。

浅沟横剖面呈宽浅的V字形,深只有几十厘米,多出现在梁峁坡上。

(2)切沟与冲沟流水进一步集中和侵蚀,浅沟变为切沟。

切沟切入黄土可达数米,长可达数十米,切沟纵剖面起伏较大,横剖面呈尖锐的V形,有明显的沟缘,流水下切非常活跃。

切沟进一步发展成为冲沟。

冲沟是黄土区沟谷中的重要类型,是流水强烈侵蚀和沟坡块体运动等作用的'产物。

冲沟纵剖面呈凹形,上陡下缓,起伏不平,横剖面呈V字形,向下游逐渐扩宽,有明显的沟缘。

流水对沟谷的下切和旁蚀及其引起沟坡的崩塌和滑坡,使沟谷不断增宽,可见重力作用也是沟谷发育的重要因素。

若冲沟的沟底已停止加深,沟坡受旁蚀、滑坡与坡面流水等作用也逐渐变得平缓稳定时,沟谷就发育成为浅U字形的坳谷(坳沟)。

(3)河沟河沟是沟谷与河谷的过渡类型。

纵剖面较平缓,横剖面略呈梯形,旁蚀作用较活跃,沟内有常流水,有时发育曲流和阶地。

河沟可由冲沟发展而来,但我国黄土地区的河沟大都是黄土堆积时已形成的古凹地或古谷地上发育起来的,所以,大型沟谷多是在古地形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继承性沟谷。

2、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地区沟间地地貌主要是源、梁、峁。

这些地貌类型分布在冲沟、河沟等大沟谷之间,并由大沟谷分割而成。

塬是黄土覆盖的范围较广的平坦高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麓剥蚀面是岩漠中最为发育的一种地貌。 干旱区物理风化极为强烈,山坡上披覆着 大量的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 向山下移动。特别是在暴雨时,大量碎屑 物被迅速运往山下。以后基岩又重新裸露, 并再次受到风化和侵蚀。如此反复作用下, 山坡不断后退,于是在山麓地带出现了由 基岩组成的平缓地面,称为山麓剥蚀面(图 6.59)
山麓剥蚀面
2.砾漠
风 棱 石
砾漠蒙古语称为戈壁, 我国习惯上把岩漠也归 人其中。为了区别于砾 石戈壁,岩漠称为石质 戈壁。


沙 漠




黄土地貌
黄土沟谷地貌
董志塬
黄土梁
黄土平梁
黄土峁
黄土漏斗
黄土桥
黄土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行排列的。
1.沙丘的移动方向与方式: • 方向:沙丘的移动是通过沙子由迎风坡向背风坡搬运及堆积来实现的。 移动方向和起沙风的合成风向大体一致。 • 方式:①前进式,在单一风向作用下进行,只有前进,并无后退。②往 复前进式,它是在两个风向相反,但风力不等的情况下进行。风力大的 方向为沙丘的移动方向。③往复式,在风力大小相等、风向相反的情况 下进行,结果沙丘实际上没有净位移。
荒漠及地貌
• 概念:气候干旱,地面缺乏水分和植物覆盖,及 岩石裸露或沙砾覆盖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观。 • 分布: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南、北纬15— 35度之间的副热高压带;二是温带的内陆地区。 • 分类: • 1.岩漠及其地貌 • 2.砾漠及其地貌 • 3.沙漠及其地貌 • 4.泥漠及其地貌
岩漠
五节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0.5 大
风蚀谷 风蚀残丘
风蚀洼地
风蚀雅丹
沙丘
7
(3)多风向作用的沙丘 以金字塔沙丘为典型,它由有一个 尖顶和三个或更多的沙坡面和沙坡面之间的沙脊组成。它是 在多风向、且风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育起来的。沙丘高大 如金字塔形,高50—l00m,甚至更高。一般单独分布,也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