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创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意境和修辞手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本章节将带领学生深入探讨以下三首古诗:
2.教学难点
(1)古诗意境的感悟:古诗意境优美,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其中的意境具有一定的难度。
举例:《寻隐者不遇》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表现的隐逸生活,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和感悟才能理解。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识别诗中的修辞手,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学生需要学会识别《池上》中的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并能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一、《静夜思》: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将了解李白在月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池上》:分析白居易如何以荷花池为背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闲适心情,品味其诗歌的韵味。
三、《寻隐者不遇》:探讨贾岛在寻访隐者过程中的心境变化,感悟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提高文化素养,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为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本章教学内容包括三首经典古诗:《静夜思》、《池上》和《寻隐者不遇》。三首诗分别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和贾岛,体现了不同诗人的风格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具体内容包括:
1.《静夜思》:学习诗中描绘的月夜景色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古诗意境。
(2)通过课堂讲解、举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教案1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教案1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教案1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春日》三首古诗。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古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也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国家、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2.难点:欣赏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古诗所描绘的场景中。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入境,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三首古诗的课件,包括诗句、译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活动设计。

3.课堂用品: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诗人的情感。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案 (4)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案 (4)

年五年级下册部编版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4)一、教学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

通过教学这首古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代军事背景,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

2.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领会古代诗人的感怀和写作手法。

3.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写作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课文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了解古代抗战精神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欣赏其意境和艺术表现。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意义,提升其文学鉴赏水平。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其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结合:通过朗读、解析、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情景模拟:通过情景再现古代军事场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意境,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战争场景,引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主题。

2.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诗歌解析:解读诗歌内容,讲解古代军事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第二课时1.诗歌默写:让学生默写诗歌,检测他们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2.情景模拟:分组模拟古代战争场景,让学生感受诗歌背后的历史氛围。

3.表演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领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含义,掌握诗歌中的文字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义,感受其中的审美情感。

2.难点: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阅读策略来解读古诗文,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多媒体课件等3.学具:学生课本、习题集、笔、纸等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吟诵《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1.请学生大声朗读《古诗三首》,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让学生围绕古诗文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思考。

第三步:课文解读(20分钟)1.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讲解古诗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2.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

3.提问学生,引导他们以情感为基础,用语句为载体,加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步:课文鉴赏(15分钟)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与古诗进行联想和对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第五步:诗歌创作(20分钟)1.鼓励学生仿照《古诗三首》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2.学生可选择不同的题材和情感来创作古诗,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欣赏和解读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册相关题目。

2.继续欣赏古诗,感悟其中的美。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第三课时)(共7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第三课时)(共7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并理解《古诗三首》中的古诗。

2.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合适的朗读方式表达古诗的意蕴。

4.能够通过分析古诗了解古代文化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古诗。

2.掌握古诗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3.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1.意会和意境理解。

2.对古诗整体情感把握。

四、教学准备1.课本《古诗三首》相关内容。

2.PPT或其他辅助教学工具。

3.打印的古诗文本。

4.班级学生的语文笔记。

五、教学过程1. 温故知新(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

2. 新知讲授(15分钟)1.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导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逐首讲解古诗文字含义和意境描绘,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情感和意蕴。

3. 古诗朗读(20分钟)学生自读和朗读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注重情感的把握和表达方式。

4.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每组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指导。

六、课堂作业1.完成古诗三首的韵文填空练习。

2.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录音并上传学习平台。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古诗进行独立分析和理解。

2.鼓励学生写古诗感悟和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魅力,培养语文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增进对古代文化和诗歌的认识。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背景。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掌握古诗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1.能听说读写三首古诗,并能够背诵其中至少一首。

2.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境。

2.背诵《古诗三首》中至少一首。

难点
1.理解古诗中的古文词语。

2.运用古诗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通过展示古诗的图片或朗读片段,引入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三首》
1.教师朗读《古诗三首》,讲解古诗背景和大意。

2.学生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情感表达方式,展示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
1. 背诵古诗
学生背诵《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或多首,鼓励他们运用朗读和背诵练习。

2. 感悟古诗
学生就古诗中的意象进行联想,运用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3. 整理感悟
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展示给全班分享。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激发了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

对于理解古文词语和运用意象表达情感这两个难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和引导,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一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一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一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背诵《9古诗三首第一首》,理解其中的意境和
情感表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背诵《9古诗三首第一首》,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意境。

•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抽象意象,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音乐欣赏等方式创设一种温馨、静谧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习诗文(15分钟)
教师朗读《9古诗三首第一首》,并逐句解释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
和情感。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古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鼓励他们发表自
己的见解。

4. 合作学习(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搭配、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5. 个人表达(10分钟)
让学生思考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古诗的解读。

6. 拓展延伸(15分钟)
通过阅读相关诗文或文学作品,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的
文学修养。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要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情感表达能力。

以上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一首》教学设计,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在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基础的古诗文和短文。

本节课《古诗三首》旨在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朗读《悯农》、《春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三首古诗,熟练掌握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通过阅读感受古诗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情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古诗《悯农》、《春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意境和情感,朗读并感受其中的美。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课件:包含古诗《悯农》、《春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课件。

3.辅助教材:古诗相关的图片、音频等素材。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音频,朗读《悯农》一首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步:核心教学(35分钟)1.课文导读:学生跟读教师,理解《悯农》的内容和意境。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春晓》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含义和情感。

3.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个人思考:学生在思考后,各自撰写一篇短文,表达对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短文的写作,并阅读下一课内容。

六、教学反馈在下一节课上,教师对学生写的短文进行批改及评价,以激励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诗课文。

七、教学延伸1.可以组织学生朗读其他经典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三首,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豪情壮志。

本诗意境宏达,情感深沉,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对英勇战士的赞颂。

在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这首诗作为一组古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韵味,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诗意蕴。

但对于《从军行》这样内涵丰富、情感复杂的诗篇,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同时,学生可能对边塞生活和战士的情感体验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和形象描绘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战士的豪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

4.提升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背诵、内容理解和情感体会。

2.难点:意象分析、修辞识别和鉴赏方法的学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感知和体验边塞生活和战士情感的环境。

2.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增强课堂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鉴赏教学:教授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括诗文、注释、译文、相关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

2.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白板等。

3.学习资料:古诗鉴赏指导书籍、边塞诗歌选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激昂的边塞乐曲,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战士的豪情,为学习《从军行》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首先呈现诗文,让学生初步朗读,感受诗的韵律。

然后给出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时解释生僻词语和难懂句子。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跟读、背诵诗文,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大意;2.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和节奏;3.学会朗读古诗,体会古代诗人的写作技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2.锻炼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诗歌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大意;2.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代诗歌意境的理解;2.学生朗读时如何把握句子的停顿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5分钟)•讲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背景。

2. 学生学习诗歌(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理解其中的意境;•学生齐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和表达技巧。

3. 集体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各组展示讨论结果。

4. 合作探究(20分钟)•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研究古诗的音韵和诗意;•每组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小组互动。

5. 课堂展示(10分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给全班展示小组的成果和讨论结果;•全班共同评价展示的成果。

五、教学反馈1. 复习巩固(10分钟)•点名朗读《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回顾讨论的重点内容。

2.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从自己的角度写出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效果评价•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古诗的理解程度;•整理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案主要针对《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朗读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希望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并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三首》中的诗句含义,能够背诵其中一首古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古诗三首》的诗句含义,能够流畅朗读其中一首古诗。

2.难点:理解《古诗三首》中的抽象意象,培养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儿童喜欢的音乐作为背景,播放一段中国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氛围。

2. 学习《古诗三首》(15分钟)•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请认真阅读诗歌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诗歌中的句子含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相互交流思想。

4. 诗歌赏析(20分钟)•请学生朗读《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从诗歌的音韵、意象、抒情等方面进行赏析,深入挖掘诗歌的文学价值。

5. 扩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感想或评论,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6. 总结(5分钟)•老师对学生进行本节课学习情况的简要总结,鼓励学生对中华诗歌文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古诗三首》•诗歌内容要点•诗歌抒情五、教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学生对诗歌的误解并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

六、教学资源•《古诗三首》课文•音乐播放器•小组讨论讲解材料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并完成一篇感想或评论。

•练习其他两首古诗的朗读,并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古诗三首》中的诗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从军行》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从军行》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从军行》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战士们从军行进的艰辛历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是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文教育的好材料。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技巧方面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了解诗的作者及其背景,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领悟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战争的看法,引出本课的主题《从军行》。

2.诗歌朗读:让学生跟随课件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忠诚”、“热爱”等情感的理解。

5.诗歌创作:启发学生以《从军行》为蓝本,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生字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生字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生字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语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春日》和《游园不值》三首古诗。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材中,这三首古诗的出现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诗中的意境,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各有不同,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阅读古诗的方法,如注意诗的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意境。

2.难点: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阅读古诗的方法,如注意诗的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和意境。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和背诵,示范如何欣赏和表达古诗的美。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古诗的大意和意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活动,如提问或者分享一首与课文相关的古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阅读和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或者播放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二课时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二课时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节奏,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体会诗歌中所展现的意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但对古诗的深层次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在朗读、背诵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节奏,提高朗读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基本朗读节奏的掌握。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意境。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美。

3.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指导。

4.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朗读节奏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作业设计: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利用课件展示诗歌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三首诗的诗人是谁吗?他们分别生活在哪个朝代?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并进行适当的示范。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在此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意境。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5.拓展(10分钟)利用教学素材,让学生欣赏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共计2课时)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共计2课时)

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共2课时)一、课前解析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分别是《从军行》《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它们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

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佳作,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本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与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的写法,从而体会古诗的意蕴之美。

《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概。

这首诗以遗民视角来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使得本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本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喜欲狂”的表现和原因,从而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摩”等5个生字,读准多字音“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仞、岳、摩”等5个生字,会读“仞、岳、蓟”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过程】一、导语切入,引入新课教师导入:清朝爱国将领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这不仅仅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9课《古诗三首》,就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心系国家命运的情怀。

现在,让我们一起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那份至诚的赤子之心吧!二、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语。

9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全诗围绕诗人的“喜欲狂"着力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兴奋之情,掩藏在这狂喜背后的,是诗人对国家的深情爱恋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忧思。

因此,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借助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过程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2.揭题。

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

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齐读课题。

3.解题。

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门关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

1.初读古诗。

2.再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三、再读,明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9古诗三首从军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从军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从军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五下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教材解读】第四单元主题“仰望那伟岸的身影"。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整首诗以反衬、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战士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

【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诗中传神的字词,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美;2.引入《从军行》组诗(其五、其六)以及王昌龄的《出塞》,通过比读,了解不同的表现手法,提升鉴赏能力;3.通过拓展研读,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向英雄致敬,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入《从军行》组诗(其五、其六)以及王昌龄的《出塞》,通过比读,了解不同的表现手法,提升鉴赏能力;通过拓展研读,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向英雄致敬,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看图猜诗,读边塞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1.看图猜诗,同学们仔细看图,寻找线索。

王翰《凉州词》卢纶《塞下曲》王昌龄《出塞》2.介绍边塞诗3.诗人王昌龄导入学习《从军行》活动一:欣赏经典,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之美。

(一)分享交流-学习活动1 :找出你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一个字(词),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学生分享交流(2)老师分享◆孤城——“孤”①孤城遥望玉门关。

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这个“孤"字,让你感受到什么?对比读: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②这个“孤"字与诗句中哪个字相呼应?(体会将士们的多少乡愁、责任与艰辛,还有他们的期待。

)(二)分享交流学习活动2.找出你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一句诗,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第3、4句。

(42位)其中选择第四句的有三十多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不破楼兰终不还。

立下了“不破楼兰终不还”誓言,抒发了将士们的报国之志!师小结:黄沙百战穿金甲。

满眼黄沙,严阵以待,短兵相接,尸横遍野,但将士们勇往直前,一心卫国。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课堂总结与布置作业:
1.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从军行》的读后感、绘制诗中的景象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思考。
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边塞风光的图片、与古诗《从军行》相关的艺术作品等,以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中的景象和意境。
2. 作业反馈:
在学生提交作业后,我及时进行了批改和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
(1)对于创作古诗的学生,我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象,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古诗的韵律和结构。
(2)在批改读后感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意象,并强调书写规范和表达能力。
(3)对于阅读古诗的学生,我肯定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并指导他们如何欣赏和分析古诗中的表达技巧。
2. 审美与人文素养: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思维能力:通过探讨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 理解古诗《从军行》的意境和深层含义: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中的景象,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自己置身其中的感受,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且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深层次的意境表达,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古诗的韵律特点和艺术表达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分析古诗的韵律特点和艺术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三首古诗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特点和艺术表达手法。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三首古诗的原文、翻译、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古诗学习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教学设备: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确保课件能够正常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创新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创新教案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教师朗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教师朗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6.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

(1)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②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③问题交流:a.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

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

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

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平方公里。

)b. 课件出示雪山图,学生观赏图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

c.作者王昌龄诗句中描写的雪山和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青海长云暗雪山)d.水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e.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

)④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了?a.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b. 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⑤“孤城”是哪座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⑥你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接触过和玉门关有关的诗句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⑦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说能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⑧引导理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理解时调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到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⑩谈话过渡: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理解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学生齐读诗句,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谁来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疆战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③引导交流:“穿金甲”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穿金甲”意思是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

让人感受到征战时间之久,战争的激烈频繁。

)④指导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战争的惨烈;读出戍边将士的豪壮语言,表达出戍边将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回家的决心,表达出戍边将士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三、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1.同学们,古代战争的惨烈绝非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在中华诗词这一历史长河中诸如“一将功成万骨枯”“白骨掩蓬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

战争也牵动着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家庭的亲人无不牵挂着戍边的亲人。

2.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

请你们大声地告诉边关将士们的亲人,告诉他们将士们为什么‘终不还”?——不破楼兰终不还!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4.熟读成诵,试着默写。

四、了解作者,积累古诗。

1. 简介作者。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2.拓展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六首大家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深入感悟。

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3.希望同学回家之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请教别人、上网浏览等方法收集其他诗人的更多的边塞诗读一读,思一思,议一议,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五、总结学法,学以致用。

(一)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

(1)小组交流总结《从军行》的学习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初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词句;再读古诗,借助画面了解大意;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感情。

)(3)请同学们借助《从军行》这首诗的学习方法,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二)导入1.(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

(出示杜甫简介)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

它就是——(出示课题)(三)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

(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2.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②听录音朗读(出示录音朗读)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四)理解诗的大意1、小组讨论2、交流理解诗意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四、悟诗情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