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活动记录1
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记录表时间2022、9、12 地点教室主持人参加人员全体诵读社员记录人活动主题讲座什么是朗诵、朗诵技巧及训练活动过程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
响亮;诵,即背诵。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朗诵前的准备(一)选择朗诵材料。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1、正确、深入的理解。
2、深刻、细致的感受。
3、丰富、逼真的想象。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活动效果朗读的目的就是朗读者通过朗读所要达到的效果,惟独明确了朗读目的,才干正确选择朗读的策略。
备注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记录表时间2022、9、26 地点教室主持人参加人员全体诵读社员记录人活动主题王维的《过故人庄》活动过程1、复习本节有关朗诵的基本知识。
2、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田园体面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3、自由练习读诗,结合注释并了解诗的大意,感受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同学之间小组内互相交流。
4、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最后齐吟全诗。
5、作业: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或者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散文。
活动效果通过学习这首诗,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同时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夸姣。
备注经典诵读社团活动记录表时间2022、10、10 地点教室主持人参加人员全体诵读社员记录人活动主题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活动过程1、齐诵《过故人庄》,展示学生的诗配画。
2、导入:到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我们就会想到他的名句。
你能说出名句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3、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意,小组内讨论并交流。
六年级上学期经典诵读教案
六年级上学期经典诵读教案一.指导思想:根据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
二.诵读目标:1.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
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的开发和培育。
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
三.保证诵读时间:利用每天的第一节课前.大课间活动和每周的经典诵读课。
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充分利用每周诵读课进行指导,让学生熟读成诵,帮助学生理解体会部分重点词句的意思,培养诵读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1.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与热情。
2.定期在班内开展诵读大赛活动,并予以奖励。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
4.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
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5.参加学校的经典诵读比赛,精心准备,力争取得好成绩。
6.采取积极的评价方式。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水调歌头教学目标: 1.能正确熟练地朗诵词的内容。
2.能大致理解词的意思,通过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呈现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理解词和作者能富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准备:周次 时间教 学 内 容教时 备 注 一 9月14日 水调歌头 1 二 9月21日 如梦令 1 三 9月28日 满江红1 四 10月5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国庆节 五 10月12日 清平乐•村居 1 六 10月19日9 渔家傲 1 七 10月26日 苏幕遮1 八 11月2日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九 11月9日 山坡羊•潼关怀古 1 十11月16日临江仙 1 十一 11月23日 相见欢 1 十二 12月7日 浣溪沙 1 十三 12月14日 破阵子1 十四 12月21日 醉花阴1 十五 12月28日 声声慢1 十六 1月4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 十七 1月11日 虞美人 1 十八 1月18日 西江月 1 十九 1月25日复习二十 元月9日—元月13日期末期 末检测1.学生预习《水调歌头》2.制作范文朗诵的视频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导入:1.看月亮夜色图,吟诵与月亮有关的诗词?2.读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说说意思,简介苏轼。
关于经典诵读的内容
关于经典诵读的内容
经典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通过朗诵经典文学作品,可
以帮助人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修养。
经
典诵读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激发人们对
文学的热爱,促进文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经典诵读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诵读经
典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度,培养良好的语
言表达习惯。
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经典诵读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写
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其次,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审美情趣。
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
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通过诵读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文学
的魅力,增强审美情趣。
在诵读过程中,人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
感和思想,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另外,经典诵读可以增强文化修养。
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的载体,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
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同时,经典诵读也可以促进文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让优秀的文学作品得
到更多人的传颂和传播。
总的来说,经典诵读是一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修养。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经典诵读,让经典文学作品在诵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文学的魅力得到更多人的传承和发扬。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经典诵读,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典诵读活动记录1
5.全班展现,评出诵读的学生.
6.课下汇集有关田园风光的古诗.
活
动
效
果
教授教养这首古诗,一是为了让学生观赏俏丽的风景描述,激发学生对故国大好河山的酷爱,二是让学生明白古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备注
xxxxxx小学
经典诵读社团运动记载表
时光
2013.11.7
地点
教室
主持人
备注
xxxxxx小学
经典诵读社团运动记载表
时光
2013.11.21
地点
教室
主持人
参加人员
全部诵读社员
记载人
运动主题
赵师秀的《约客》
活
动
过
程
1.课前学生交换展现本身的作品,从中选出优良的学生.
2.导入:《约客》作者预备和约好的客人棋战来渡过漫长的梅雨之夜.可是大半夜曩昔了,客人还没有履约而至,于是写下了这首写景抒情诗.
参加人员
全部诵读社员
记载人
运动主题
苏轼的《惠崇春江暮景暮年》
活
动
过
程
1.课前展现学生汇集的田园风光的古诗.
2.导入:介绍作者苏轼,今天进修他的一首新诗《惠崇春江暮景暮年》
3.学生自读诗句,初步懂得诗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换.4.抓住诗中具体景物,边吟诵,边睁开丰硕想象,创设情境,展现图片.配上激动慷慨欢乐的乐曲等,使学生入情入地步朗读.
3.自由读.齐读.指名读,选用多种方法朗读古诗,让学生充分熟习诗文.
4.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多次自读.指名读的基本长进行交换.
5.教师针对读的情形评价,并采用游戏的情势来读古诗.
6.功课:写一写“人闲木樨落,夜静春山空”的情景.
国学经典培养孩子深厚的文化底蕴
国学经典培养孩子深厚的文化底蕴周丽娟1、什么是经典诵读?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取法其上,得乎其中。
取法其中,得乎其下。
”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世界各民族都产生过一批非常优秀、杰出的思想文化经典,这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知道,应该了解,应该阅读。
2、为什么要开展经典诵读?根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0-13岁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孩提时代孩子的理解力发展缓慢,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只鼓励孩子背诵,不强求理解,这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背诵是孩子的专长,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不懂其中意义就不去教他,这就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以后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发展,到了一定年龄,再经过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如果在孩子该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成人的记忆模式是“先理解后记忆”,先理解分析才能记得住,有时还未必记得很牢。
孩子的记忆规律是这样的吗?成人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感觉经验,来想像孩子也和自己一样。
实际不是这样。
特别是对人文学科、艺术学科,孩子的记忆模式体现出整体性、混沌性和全息性,这就是国际大脑潜能开发和心里学研究专家提出的右脑记忆模式。
事实上千百年来,世界上有两大民族一直用这种方式教育子孙后代,即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
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日本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一书中也说到: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就是要大量死记硬背。
战前获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人,他们从小就做过这样的训练。
遗憾的是近年来,我们民族的这种教子学习模式一定一定程度上被质疑和否定了,我们迷失了方向,要把简单、科学和最有效地学习方法抛弃了,没有了主见,只会学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做个比喻,读经典就像喝牛奶:“很多家长强制孩子喝牛奶,孩子不理解,家长如果对孩子解释说,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孩子是听不懂的。
什么是经典诵读
原问题:什么是经典诵读?经典诵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一类是"典"的诵读。
对于"经"的界定,它的层级就比"典"的层次要高一些。
历史上根据文化系统,特别是人文系统的发展来说,"经"是世界各民族在获得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这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一个范本或者文章。
你看中国的经典、世界级的经典,大部分都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能够包罗我们三维空间的知识,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层面的营养,或者说它能够穿越太极图中央阴阳两极的弦线,能够同步提升我们的智和慧,使智和慧这两个系统同步提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负责记忆,负责思维判断,而心灵负责感受,负责捕捉直觉。
要想提高人类这两个层面的知识、文化和素质,就要注重"经"的诵读。
对于"典"的作用,它注重反映历史前人在大智慧情况下产生的一些文字记录,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层面的,而不是文化层面的。
或者说文化层面的内涵比较少一些,不具备同时穿越阴阳,包罗黑白两个层面上的一些知识或者营养,不具备双重作用,只是单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说"典"当中所含太极白里面的内容比较多。
而且"典"的概念,在近代社会民众的解释定位,通常已经改变了古代对"典"的定义,现代人们一般的定义都是将"典"与古代所定义"书"的概念同等解析和理解。
社会上一般所说的经典,在典这一系统中,现在这个典字,已经成了书的代名词。
我们也要注意这种学术上和通俗中的不同。
对我们来说,人们往往注重后天智识的比较多,而注重直觉和灵感提升的就比较少,所以在我国历史时期,凡是注重了"经"的诵读,把"经"的诵读作为国家重要精神课题的历史时期,国家强盛,政治清明。
给儿童诵读的经典诗文——简评杜彩云主编的《主题诗文诵读》
近十余年,先前曾被批判、被冷落的“国学”突然成为一种“显学”,鱼龙混杂的、运动式的、装点式的“国学热”不在少数。
敏感的局外人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在“国学为何物、到底给小学生什么样的国学”这些基本问题还没有清晰的情况下,良莠不齐、东拼西凑的国学教材冒出来许多。
有的只是旧时蒙学教材不加筛选的汇编,有的仅仅是“第二语文教材”的重现,有的则是一些大学文史专业知识的下放,仅此而已。
2016年7月,由包头市九原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杜彩云老师主编的《主题诗文诵读》校本教材终于正式出版了,这显然是有别于现行“国学”教材的一套丛书。
从编著者看,他们是一线教师,最熟悉学生需要什么;从流程来看,是先长期实践,后精心修改出书;从使用上看,全面地考量了现行课程体系、教学课时、学业负担及内容衔接穿插呼应。
“十年磨一剑。
”从2005年起,杜老师就开始带领众多语文老师以科学的态度、儿童的情趣、经典的品味开展诵读课题的研究,至今已走过足足十一年的研究之路。
这期间,实验团队越来越壮大——由起初的一所学校的实验,到推广至九原区所有小学的区域实验,再到如今包头市各旗县区、其他盟市一些实验学校也相继加入。
这十一年中,操作体系愈来愈完备,教材编写愈来愈科学——在包头市“十一五”优秀课题成果评选中排名第一,在教育部“十一五”优秀课题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
更让欣慰的是使更大范围内的小学生在经典作品的润泽下度过了不平凡的童年,使他们成为“吃牛肉长大的一代,而不是吃白菜帮子成长的一代”。
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个产生于农耕社会的、复杂的、良莠并存的文化系统,从古至今的典籍汗牛充栋,精华与糟粕杂糅,不一定都需要传承,更不能简单地强迫儿童诵读。
小学经典诵读工作制度
小学经典诵读工作制度一、目的和意义经典诵读是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经典,可以使小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小学经典诵读工作制度旨在规范和推动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经典诵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工作原则1. 全面覆盖原则:确保所有小学都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经典。
2. 注重实效原则:经典诵读活动要注重实效,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传承与发展原则: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要注重创新和发展,使经典诵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4. 家校社会协同原则: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小学经典诵读工作。
三、工作内容1. 教材选用:选用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经典教材,如《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等,注重教材的质量和适用性。
2. 课程设置:将经典诵读纳入课程体系,确保每周有一定课时的经典诵读课程。
3. 诵读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诵读活动,如集体诵读、个人展示、比赛等,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4. 教师培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经典诵读教学水平和能力。
5. 家校沟通: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家长重视和支持孩子经典诵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6. 社会参与:积极争取社会资源,邀请专家、学者等进行经典讲座和指导,拓宽学生经典诵读的渠道。
四、组织实施1. 成立领导小组:学校成立经典诵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经典诵读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
2. 制定实施方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经典诵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3. 落实责任分工:明确各部门和教师的责任分工,确保经典诵读工作的有序推进。
4. 监督与评价:建立健全监督与评价机制,对经典诵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五、保障措施1. 政策支持:争取政府相关政策支持,为经典诵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 经费保障:合理安排经典诵读工作经费,确保活动正常开展。
四年级上册国学课本《经典诵读》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课本《经典诵读》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四年级上册国学课本《经典诵读》教案经典诵读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根据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成人。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活动基本原则: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五、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外,还有部分经典诗词《孝经》《绝句》《老子》《论语》《孟子》等。
六、课程开设的原则: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
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中华经典诗文朗诵中华经典美文朗诵(12篇)
中华经典诗文朗诵中华经典美文朗诵(12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12篇中华经典诗文朗诵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华经典诵读诗歌篇一呓语1翘起手指,采摘紫色葡萄一样的梦虽然并非想象都不可以实现但可以忍受精神的饥荒所有的故事像爆米花一样散漫开来在场的人都会分到一粒没有声息蜂拥而来的人群在阳光下,流泪的`人寒风凛冽2你们都忙于生计我不是诗人却在做着诗人的事情请不要发笑我的语言正穿越日历我不再说话这样没有争吵漫不经心的灯光止步在屋檐下两天,风吹叶落3明天,或许更晚一点在阳光下,奔跑在简单的包里,放本书借用文字,伪装诗人中华美文朗诵比赛的开场白篇二开场白甲:东风撒雨露乙:会人天地春甲:尊敬的老师乙: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下午好甲: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深厚的名族文化乙: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不衰的瑰宝甲: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乙: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甲:诵读中华美文,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乙:诵读中华美文,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甲:今天,是梦想让我们相聚在这里乙:今天,是同学们的热情和活力将我们凝聚在这里甲:今天,更是老师们的智慧和心血让我们相约在这里乙:老师同学们,现在就是点燃激情的时刻甲:老师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中华经典诵读诗歌篇三新年乐除夕夜融融乐佳肴盛美酒春晚直播着送给你我的歌今夜前奏起落幕明年了呵呵唱你新春一年乐中华经典诵读诗歌篇四致一个诗人朋友喝酒那么一小盅的。
品感觉男人的豪爽都丢了感情深,一口闷嘛吃个鸡爪子非说是风爪以后不能再附庸风雅吃的会没有人家多如果以后写不出诗来了就去作一幅随意的画或许能看到诗歌的影子如果以后不作诗人了就多到大街上转转甭埋怨世界上没有风景中华经典诵读诗歌篇五关于诗歌今天和平日一样,虽然在忙还是写了许多字,组合成一首诗读着没有感觉,跟我活着一样曾经,我把诗歌当成一块糖,放在嘴里甜在心里,但后来总留点苦涩很久不在纸上写了,写好了也是一张废纸,火烧或者被卖偶尔会拿去茅房我知道,别人很少看的就是发表了,也不羡慕那点稿费,够吃一顿饭吗?有时候,想想也无所谓自己写完了,还丢一边呢勉强别人做什么呢不想那么多了,费心哪怕以后就自己一个人看也算是有一个读者的中华经典诵读诗歌篇六这不是作诗的时代这不是一个作诗的时代就是备上锦囊也写不出一句诗来自然已经成为风景如诗的思绪,来不及产生就消亡在大脑的襁褓里真正的青山绿水已经无处寻觅红花莲子早已是梦里燃烧的景象这不是一个作诗的时代就是备上花雕也丝毫不会诗兴大发告别不再是千年一叹忧伤来不及酝酿就成了离别折柳的千古绝唱只有一路的`繁华只有一路的嘈杂只有一路的诗人泪水中华颂朗诵稿篇七男:我以稼轩的手笔写下这激昂的文字合:爱我中华女:女娲的妙手留下了炎黄的子孙拼搏在这东方的热土男:千古流传了多少动人的传说汗水却是飘香的浓墨灵魂是大海的气魄女:没有马良的神笔却画出了千古的佳卷男:——昂首高亢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原野奔驰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风采女:我借李白的灵魂书写心中的豪放合:爱我中华女:坚强的性格挺起泰山气魄辽阔的海疆装满了我所有的寄托男:我有青年的志向忘不了母亲的嘱托会用金色的钥匙打开未来的辉煌女:我深爱我的祖国我自豪你的坚强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男:你孕育了伟大的民族你那搏动的。
《经典诵读》读后感范文5篇
《经典诵读》读后感范文5篇《经典诵读》读后感范文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经典诵读》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诵读》这本书收集了富于教育我们明礼、勤学、励志、尚美、修身的诗文和名句,讲了许多怎样孝顺父母、学习、做人的道理,教会我很多东西事情,纠正了我不少的错误。
每当我读到书中节讯弟-子规》中的“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这一句时,总会觉得鼻子酸酸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与长辈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但答复时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
有一次,快晚上10点了,我的家庭作业还没有做完,可是电视节目很精彩,我就边看电视边写作业。
妈妈不快乐了,就准备把电视关了,我大喊大叫起来,说什么也不让妈妈关电视,还和妈妈顶起了嘴。
现在看到《弟-子规》中这几句话,我的脸开始火辣辣的烫了起来,古人早就知道如何尊敬长辈,我却蛮不讲理的和妈妈吵架,这是何等的错误啊,我一定得改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孝顺父母,在一切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要懂礼貌,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对父母大喊大叫,这样会让父母生气、伤心。
这本书能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提升,愿一切绝妙的诗文韵律和经典美文,悄然无声地从我们的口中和我们的手中渗入血液,渗入心灵的深处,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份……读了《经典诵读》,我深受启发,它像一个无声的长者,教会了我许多道理。
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它的意思是:三军的统帅可以取代之,一个人的志向不能改变。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树立志向是多么重要!正如我在《史记》中所看到的,陈胜吴广因为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志向,所以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留下了千秋功业。
回头反思我自己,我平时在学习过程总是稀里糊涂,得过且过,从来没有一个长远的志向,我不知道自己要向谁学习,要赶上谁,将来我要考什么样的高中。
经典诵读演讲稿(精选35篇)
经典诵读演讲稿(精选35篇)经典诵读演讲稿篇1尊敬的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国学经典”。
我从来不知道,在我牙牙学语时,妈妈教会的第一首古诗就是汉语言的精华;我也不知道,独自玩耍时,妈妈播放的碟片就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我更不知道易学好记的百家姓原来也出自于中华的传统文化。
后来,在老师那里,我知道了诗词歌赋的对仗工整,词采艳丽;知道了古风古韵的情思格律、平仄平收;知道了论语的和—谐自然、淡泊、清静。
我终于明白,妈妈,为什么在我懵懂的世界里便播下文明的种子;老师,为什么在我学习的路上让我们又诵读又实践。
这些言简意丰,言少意深的文字深深地影响着我:小时候,当其他小朋友丢失橡皮时,我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橡皮递过去;当有的小伙伴摔倒时,我会鼓励他坚强的爬起来;当我的绘画作品得奖时,我会说出来和好友分享。
因为我知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因为从小喜欢诵读经典,我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便有了几分不同,老师们都夸奖我是最懂礼貌、最善良的好孩子。
当同学们在下课尽情嬉戏的时候,我会捧着一本散发油墨香的书静静的读着;当他们因为一件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时,我会笑着去劝慰他们;当他们因为我游戏做得不好而埋怨斥责我时,我会一笑置之;当他们有了困难而需要帮助时,我会挺身而出,毫不犹豫。
因为我不会忘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记不信乎?传不习乎?”的点睛之笔。
当村里的孩子们守在荧屏前时,我会神游于故事中的精彩世界,当天色已晚,月光朦胧时,我还不忘手捧一本《增广贤文》渐渐沉入梦乡。
因为喜欢读书,在无意中我的积累量多了起来。
精彩纷层的语文课堂,总是我施展才华的好地方。
当老师提问“花有重开日”的下一句时,我会脱口而出“人无再少年”。
不得不令其他同学瞠目结舌。
他们哪里知道,在课余时间,我早已把《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百家姓》等当成了我最好的伙伴!~大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对话。
2024年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方案范文
2024年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方案范文一、活动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经典诵读是一种既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学习和诵读经典,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增强思维能力和内涵。
为了推广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我们将在2024年组织一次学校经典诵读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经典的兴趣和热爱;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 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活动内容1. 集中学习经典诵读材料在活动之前,学校将为每个年级选择一本经典诵读教材,并安排早读课和国家课程时间进行集中学习。
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诵读课,老师进行指导和示范,学生进行跟读和分享。
通过集中学习,提高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诵读水平。
2. 组织经典诵读比赛每个年级将选出优秀学生代表参加经典诵读比赛。
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初赛在班级层面进行,由班主任评选出各年级的代表。
决赛将在大礼堂举行,评委将由语文老师和学校领导组成,根据学生的表演情感、语言表达、准确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判。
3. 组织经典诵读分享会为了增加学生对经典的了解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校将组织经典诵读分享会。
每个班级选派3-5名学生进行诵读和分享,内容自选,可以是自己喜爱的经典诗词、散文或段落。
通过分享会,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思考,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4. 组织经典诵读展览学校将开展经典诵读展览活动,邀请各班级精选的作品进行展览。
展览内容包括学生的诵读作品、自己创作的诗歌和散文,以及对经典的解读和感悟。
通过展览,学生可以欣赏到不同风格和表达的作品,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四、活动方案1. 制定活动计划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需求,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
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三年级传统文化一、教学目的: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教学措施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
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保证平均每课时20分钟的诵读时间,提倡课后诵读。
4.对于较难理解篇目,做适当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再背诵。
5.检查落实:分段抽查四、教学安排:16课时第一单元善学第1课读书三到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经典”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朗读经典片段,看谁的读书表现好?二、诵读经典1、课件出示:读必端身,置书宜正,对字朗读,不可错认。
眼到口到,还须心到,有此三到,易熟易晓。
学生试读,教师领读。
2、想一想:我们读书时要怎么做?你还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的吗?3、点睛:读书不仅要眼到、口到,更要心到。
做到这些,就容易熟记所学内容,通晓文意。
三、读故事,明事理1、自由朗读《囫囵吞枣》的故事,说说成语的本意和寓意。
2、广闻博识:读一读《古人读书的规矩》,对比一下,与我们所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
3、余力学文:先读后思:“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为什么?说一说你的体会。
四、学以致用学了本课,我们知道读书有“三到”,你能利用课下时间向爸爸妈妈讲讲应该怎样正确读书吗?第2课循序渐进一、导入:利用手中的工具书查一下“循序渐进”的意思。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目录
1.1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1.2 活动主题及内容安排
1.3 活动准备工作
1.4 活动实施步骤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旨在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活动。
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路径,领悟其中的智慧道理,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活动主题及内容安排
经典诵读活动的主题可以包括诗歌朗诵、散文朗读、名著分享等内容。
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设置灵活安排,同时注重集体表演和个人表现的结合。
活动准备工作
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之前,需要精心准备活动方案、选取适合的文学作品、组织学生进行朗诵训练、准备演出道具和背景布景等。
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工作,邀请家长参与观看。
活动实施步骤
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步骤包括开场致辞、学生表演、评比环节、颁奖和总结等。
活动的成功举办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保证节目的精彩程度和学习效果。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1课人不学不知义【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在学校里我们学到了那些道理?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子路拜师知义。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词语雕琢,老师解释词语的意思。
四、余力学文1、出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学以致用开学第一课,学会上学歌,体会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第2课苟不学曷为人【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有同学不认真听讲,你有什么对他们说的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牛角挂书。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词语三百千,老师解释词语的意思。
四余力学文1出示如负薪如挂角身虽老犹苦卓。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学以致用你还听过哪些有关学习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吧。
第3课朝于斯夕于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在读书方面,你有哪些好习惯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囊萤夜读。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旦字的变化,老师解释词语的意思。
四余力学文1出示学习内容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学以致用尝试编排一个作息表。
第4课勤有功戏无益【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玩电脑游戏伤害眼睛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祖莹勤读。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四书,老师解释词语的意思。
四余力学文1出示学习内容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学以致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还学的名言警句?第5课晨必盥兼漱口【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1导入课题,同学们每天都是怎样刷牙洗脸的2出示经典诵读内容3师范读,领读。
4学生齐读。
二晓事明理1出示故事九龄风度。
2老师揭示从其中学到的收获。
三广闻博识出示古人刷牙,老师介绍知识。
经典诵读读什么?
安阳市钢三路小学李延生经典诵读读什么?接着刚才老师的发言,我谈几点对经典诵读的切身体会。
我们理解的经典诵读是广义的,包括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和中外名著佳作海量阅读两大部分。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我们学校从最初的一个班,到一个年级,最后作为校本课程在全校推开,已经有五年多了。
目前基本形成了必读内容体系:一年级诵读《弟子规》和<<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二年级诵读<<论语>>;三年级诵读<<大学>>和<<笠翁对韵>>部分章节或其它唐诗宋词;四年级诵读<<中庸>>和<<成语接龙>>或<<中华成语千句文>>;五、六年级诵读《毛泽东诗词》其他名家名篇,并尝试对熟背的经典诗文展开主题“解经”。
二年级诵读《论语》是不是太难了?大家或许会有这种疑问。
我们以前也有过这种担忧,二年级让学生背诵的是《三字经》。
后来在一位全国知名经典诵读专家的启发下才改为《论语》的。
大家之所以有这种顾虑,是因为我们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读经的。
成人的记忆以理解为基础;儿童多记性,少悟性,不理解照样记得住,记得牢。
以“直面经典,不求甚解,熟读成诵,终生受用”的理念来看,儿童背诵《论语》和唐诗是没有什么难易之分的。
年龄越小,越应该背诵最经典的内容,不然大了以后,让他背诵不甚理解的东西,反而会有阻力。
何时读?怎么读?一是利用每周不少于两次的晨读时间以及课前小预备后的两分钟,通过老师或班干部领读、全班齐读、小组轮读、男女对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帮学生达到熟读成诵。
二是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以传统蒙学经典读物《弟子规》为入门教材,突出知行合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倡导亲子共诵,利用上学前、放学后、睡觉前等零散时间亲子一起诵读经典。
怎样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小学生的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从众性、模仿性和不厌其烦的反复诵读能力。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经典诵读》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让孩子走近《三字经》,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以此为起点,开始对传统经典的追寻,进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并凭借此课,表达校本经典特色。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背文。
2、掌控有关诵读方法,提高学习爱好。
3、学会简约地运用三字经。
过程与方法:训练为主,做到参加面广;加强诵读,说勤学成才的故事。
情感与立场: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育同学对汉语言文字的喜爱,明白勤学好问、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行为与习惯:提高同学的读书爱好,多读经典,多加积累。
学习经典中的积极之处,好好做人做事。
学情分析:《三字经》一课,将厚重的中华文化溶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
这课不仅是同学对详细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
虽然这些字词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能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了基础。
教学预备:《三字经》为人处事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出《三字经》:李老师知道我们四(1)班的同学都很聪慧,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知识竞赛来比一比谁的知识多,好不好?出示课件:1、哪些书伴随古代孩子成长?2、“玉不琢”的下半句是什么?3、我国历史上,谁教子有方,五个儿子个个金榜题名,做官清廉能干,美名传播,被当时人称“燕山窦氏五龙”?4、“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分别指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位勤学之士发奋读书的情景?你知道在哪本书上可以找到这些答案吗?对了,答案就是《三字经》。
二、简介《三字经》。
幻灯出示,师配乐读。
既然《三字经》那么好,我们赶快去学学吧。
三、学习《三字经》。
(一)读文:1、请你自由地读读纸上的三字经,要特别留意那些多音字。
2、谁情愿试试看,当众读一读?个别读,正音。
3、老师也想来读,请你当听众,可要听认真了!4、谁也读读看?充分的.预备是胜利的前提,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赶快再练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问题:什么是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一类是"典"的诵读。
对于"经"的界定,它的层级就比"典"的层次要高一些。
历史上根据文化系统,特别是人文系统的发展来说,"经"是世界各民族在获得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这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一个范本或者文章。
你看中国的经典、世界级的经典,大部分都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能够包罗我们三维空间的知识,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层面的营养,或者说它能够穿越太极图中央阴阳两极的弦线,能够同步提升我们的智和慧,使智和慧这两个系统同步提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负责记忆,负责思维判断,而心灵负责感受,负责捕捉直觉。
要想提高人类这两个层面的知识、文化和素质,就要注重"经"的诵读。
对于"典"的作用,它注重反映历史前人在大智慧情况下产生的一些文字记录,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层面的,而不是文化层面的。
或者说文化层面的内涵比较少一些,不具备同时穿越阴阳,包罗黑白两个层面上的一些知识或者营养,不具备双重作用,只是单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说"典"当中所含太极白里面的内容比较多。
而且"典"的概念,在近代社会民众的解释定位,通常已经改变了古代对"典"的定义,现代人们一般的定义都是将"典"与古代所定义"书"的概念同等解析和理解。
社会上一般所说的经典,在典这一系统中,现在这个典字,已经成了书的代名词。
我们也要注意这种学术上和通俗中的不同。
对我们来说,人们往往注重后天智识的比较多,而注重直觉和灵感提升的就比较少,所以在我国历史时期,凡是注重了"经"的诵读,把"经"的诵读作为国家重要精神课题的历史时期,国家强盛,政治清明。
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这个时期是用"黄老"的经典来指导官员们进行诵读,并且根据这个经典来选拔治国的人才,他就带来了文景之治的辉煌。
汉代时候,由于汉武帝的专权作用和董仲舒的禁言,以及田蚡(当时的宰相,汉武帝的舅舅),他们出面联手把《黄帝四经》清除了,而且把《老子》五千言原来比较接近原著的《德道经》颠倒为《道德经》,并且把经文内容也做了一些修改,修改成了后来《道德经》的通行本这样一个格局。
但在唐朝,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然采用《老子》五千言,进行了全民的教育,还是带来了唐代的辉煌,这个辉煌到目前为止在世界各国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
从这个好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真正注重了"经"的诵读教育的,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够提升全民的人文质量,同时也给社会的昌盛中兴带来极大的帮助。
但是宋明以后八股文出现了,只读"书"而不读"经",只读了《四书》而没有提倡经典,并且在"经"里面将最著名的《易经》也清除出去了,这个时候中国的教育就基本上进入了一个僵化时期。
所以历史发展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就必然出现了一个反对诵读"书"的这样一个历史现象。
当时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人们突然从八股文的禁锢中苏醒过来,也发生了一些"连孩子带水一起泼出去"的现象。
在我们现代人理解诵读"书"和经典这个方面,诵读"书"和诵读"经"基本上在社会上已经同时出现了,并且从上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如果我们只诵读以儒学为代表的"书",那么它对于我们如何通过潜移默化方式,来使孩子们获得人文素质与品格提升方面,看起来是不足的。
因为全国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了十年,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七八年,专门选择"书"一类的典籍,来指导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阶段以后,由于"书"里面的深刻内涵,对精神层面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能够使孩子们在品格上受到一些培养和教育,但是对内在物质能量的提升上,对同步将道德心灵与益智开慧同时开发方面,却受到了限制,而这一点恰恰就是要通过诵读"经"来解决的问题。
凡是能够将"经"和"书"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一起进行诵读,就可以突破这个瓶颈阶段。
就象台湾的王财贵教授,他怎样推广经典诵读?在大陆他推广的是诵读"书",而没有推广诵读"经",但我们看看他自己的讲话里面就有个现象:他指导自己儿子诵读的是"经",特别是诵读《老子》五千言,使他原本弱智的儿子改变了现状。
这个儿子七八岁还在流口水,本来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不行,但他就利用了一个暑期,暑假期间指导自己的儿子把《老子》五千言背诵下来,结果他的孩子的智识和慧识就同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他自己这一例子和我们在国内办了很多这样的试点,这些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证明:如果你诵读"书",只诵读《千字文》,《弟子规》等等有关"书"方面的内容,那么可以对孩子们的道德品格有比较良好的规范作用,但是对他们提高人文素质,真正地改变他们的智慧方面,却遇到了明显的局限,产生的效果并不好。
如果说把"经"和"书"结合起来,特别是对八岁以后的孩子们将"经"和"书"结合的比较紧密,那么就会既打造了道德品格,也会获得智慧的营养滋润。
使他们的智识水平也上升到一个新层面,因为"经"里面有精神营养能量,这种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又客观的组合在我们古代文言文的文字和词句的结构当中,只要我们通过诵读,就能够激活开启我们内环境与外环境连接的一些门窗。
这个仓库通路一旦激活,那么这个品格的打造,从自然当中获得能量,也就会出现明显的改观。
这也是在大量的经典诵读推广中获得的一些体会,获得的验证。
在"经"和"书"这两个层面上,我们只有把这两点都抓住,那么也就能够在教育过程当中既能使孩子的人文素质获得提高,道德规范,道德品质获得提高,也能对他们后天学习知识的智识能力,获得全面的提升和改观。
我们在推广德慧智的教育过程当中,从总结出的大量经验来看,诵读原来的《道德经》五千言和诵读《德道经》五千言是有区别的。
为什么要诵读《德道经》,这里面的差别是因为,《老子》五千言在书写过程当中,是《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后的,它是让人们首先培养心灵的道德品格和获得道德能量,然后再来认识自然大道,认识天地的自然规律,这样就能够很轻松的把《易经》读通、读懂。
你看现在人们一提到《易经》,大都认为是街头摆摊算卦的,我们中国人都是这么认为《易经》的。
但是为什么在西方,人们一看到《易经》以后,认为《易经》是一部科学,西方很快的就与他的数学理论和科学理论相结合,而产生了大量的
发明创造。
西方人能够从简单的符号中悟到科学道理,而我们却不能认识,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
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在进行了八股文的教育以后,缺乏了直觉和灵感,无法从祖先们最简单、最原始、最接近自然真理的符号当中,去解读深刻的科学道理。
所以我们现在如果真正把我们整个民族、孩子们的直觉和灵感都能够培养好,应该用早期最原始、最真实,也就是《老子》五千言原本本意的《德道经》来进行诵读。
目前有一段历史我们学术界考证的不太多,也就是对黄帝那个时代的思想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这些方面史料不多,只是零星的记载。
这是因为在汉代进行了一次大清理,儒家为了真正的实现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对黄老学说进行了一次摧残,所以使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区间,对黄帝的教育理论技术方法的了解,可以说已经寥寥无几了。
但是自从马王堆挖掘出了《老子》帛书版本和《易经》版本以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在那一个历史区间里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经"的教育的。
比如说《易经》,他主要是开启每一个孩子的科学头脑,用最简单的方式,运用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发现天地宇宙间最基本的运算规律,来进行推演,认识自然,认识世界。
而《德道经》,它本来的格局是以德进道,只有具备了德的品格,同时又具备了德的能量,这样才能够认识自然的规律。
同时掌握《易经》进行推演,进行运算,这个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构成了我们道德根文化的一个系统。
我们在研究历史过程当中,运用两部著作,一部《黄帝四经》,一部《老子》五千言的帛书版本,基本上就可以把这个历史概貌理顺清楚,使我们知道道德根文化。
我们国家民族为什么在十六世纪以前,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科学发明创造,一直都是走在西方的前面,然而在十六世纪以后,我们丢弃了《黄帝四经》,丢弃了老子的《德道经》,只采用儒家的《四书》来进行国民教育以后,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就明显的萎缩了,就落后到了西方各国的后面。
这里面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注重培养国民和民族精神当中的直觉和灵感,而只是片面的注重通过后天的智识学习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而缺乏发明创造的能力。
因为发明创造都是要建立在对前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然后通过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发明创造。
实际上我们的德慧智教育理念,也是根据历史,根据历史教育的脉络一层层的把它解析开来进行分析,才产生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