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是由德国哲学家柯尔伯格(W.D. Ross)提出的一种道德困境。
该故事描述了一个人面临在两个道德选择之间做出决定,无论选择哪个都会导致不良后果的情境。
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常常涉及到道德的冲突,让人在选择中陷入困境,无法做出完全正确的决定。
以下是一个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例子:
故事:一个人正在逃离一座燃烧的大楼,可是他发现他的朋友还被困在了楼内。
如果他决定救出朋友,那么他有可能导致自己也被困在火中;而如果他选择不救,他会感到内疚。
在这个故事中,无论这个人怎么选择,他都会面临道德冲突。
如果他选择救出朋友,他会冒着生命危险,但他的行为可以看作是道德高尚的;而如果他选择不救,他可以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但他可能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权利冲突、义务和责任等道德观念的思考。
这些故事对于个人道德决策的探讨和道德哲学的讨论提供了有趣的案例。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本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现在也被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选拔中用于对人才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采用9个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两难故事,让被试者在两难推论中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明理由,科尔伯格对被试的陈述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出30个不同的道德观念维度,如是非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等等。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由此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
品德具有个体的主体特征,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个体主动地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这一发现对于思想品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思想品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而且表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不是简单合一的或同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
这反映了人们对品德认识的方法论上的转变。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的应用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本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现在也被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选拔中用于对人才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采用9个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两难故事,让被试者在两难推论中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明理由,科尔伯格对被试的陈述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出30个不同的道德观念维度,如是非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等等。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由此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
品德具有个体的主体特征,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个体主动地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这一发现对于思想品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思想品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而且表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不是简单合一的或同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
这反映了人们对品德认识的方法论上的转变。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的应用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回顾——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回顾——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真题回顾】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
根据科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2012下半年全国统考)A.服从与惩罚B.社会契约C.维护或秩序D.普遍伦理答案:B。
处于道德发展的社会契约阶段的人看重法律效力,但同时也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其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相关知识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了研究。
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阶段划分成3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该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服从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
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回顾——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回顾——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真题回顾】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
根据科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2012下半年全国统考)A.服从与惩罚B.社会契约C.维护或秩序D.普遍伦理答案:B。
处于道德发展的社会契约阶段的人看重法律效力,但同时也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其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相关知识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了研究。
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阶段划分成3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该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服从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
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是一个问题解决方式,它强调了在做出最后决定之前,分析者必须考虑所有重要的方面。
它的大致原理是,当面对两个解决方案可能都具有诸多优点时,就需要用一种基于评估的方法来处理这种情况。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是一种因果分析方法,用于考虑行动可能带来的长期结果。
它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决策框架,而是一种必须在考虑到看似抵触的目标时,分析者要考虑的决策工具。
科尔伯格两难测验由5个步骤组成,让分析者在考虑所有决定时保持现实。
首先,分析者应该明确他们要做出的决定,并列出影响这个决定的主要问题和约束。
然后,他们根据这些因素来分别阐述不同的方案,使分析者能够看到他们可能忽视的益处,以及任何可能的风险和代价。
接下来,分析者将制定有组织的评估标准,以衡量不同的方案的优缺点。
这些标准应该是基于分析者或者组织的主要目标,以及对业务绩效、风险、负面外部影响等因素的评估。
最后,他们将选择最佳方案,并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和调整。
突出的好处是,科尔伯格两难测验可以帮助组织或者个人有系统地思考挑战和机会,而不是只依赖感觉来做出决定。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们面对的问题,并考虑所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此外,科尔伯格两难测验也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正确的思考模式,从而更好地处理困难的决策。
它教会了分析者如何通过反思,特别是通过思考所有可能性,分析和比较来检查诸多方面并综合发现最佳解决方案。
科尔伯格两难测验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决策的压力,同时有效地处理复杂的问题,比如在创业、职场工作中的投资机会,商业交易,以及许多其他更加具体的决策。
它使分析者能够准确地评估不同的方案并决定最佳的解决方案,拥有更好的长期结果。
两难选择的哲理实验
两难选择的哲理实验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测验。
1、x的爸爸对他说他可以用他自己挣的五十元钱去夏令营,但后来他爸爸又改了主意,并要他把钱上交。
x告诉他爸爸他只挣了十元并准备用那剩下的四十元去夏令营。
在走之前,他把整件事告诉了他弟弟。
这弟弟该不该把哥哥撒谎的事告诉他爸爸呢?2、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xxx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xxx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xxx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问题:这丈夫该不该这样做呢?起初,科尔伯格找了72个分别为十岁、十三岁、十六岁的男性少年儿童,每个年龄组有一半来自中上层家庭,另一半来自中下层家庭。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看孩子们怎么回答。
他们是这样回答这些问题的。
xx,十岁,回答问题1我想x告发他哥哥是对的,不然他爸爸要生气打他。
但是不说也可能是对的,因为说了他哥哥要揍他。
xx,十三岁,回答问题2那确实是药剂师的不对。
他那样做是不公平的,想要高价,看着别人死。
那丈夫想要救他的妻子才那样做的,任何人都会这么做。
我想法官不会把他关进监狱,法官会全面考虑,而看到那药剂师是要价太高了。
xx,十三岁,回答问题1如果我不说哥哥的事,我爸爸以后发现了,他就不会信任我了。
但我说了,我哥哥就不信任我了。
但我情愿哥哥不信任我。
x治,十六岁,回答问题2我不认为那丈夫应该那样做,如果那药剂师有权定药价的话。
我不能说那丈夫所做的是对的,尽管我想人人会为妻子那样做。
看来他是情愿为救他妻子进监狱。
在我看来他这么做是有正当的理由,但在法律看来他是错的。
我只能说这么多了。
随后,每隔3年重复一次,直至22~28岁。
科尔伯格 两难故事法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是一种经典的决策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抉择时做出明智的决定。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来介绍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的作用和应用。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
村庄的居民都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最近村庄遇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水源正在逐渐枯竭。
一位智者告诉村民们,他们只能通过两种选择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种选择是开发新的水资源。
这个选择需要将村庄的一片美丽森林砍伐,并建立一个水库。
这样,村庄就能获得持续的水源。
然而,这样做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动植物的损失,并对村民的精神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种选择是限制使用水资源。
这意味着村庄的居民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节约用水,并寻找替代水源。
这样一来,村庄的环境将能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生态系统也不会受到太大的破坏。
然而,这种限制使用水的方式可能会给居民带来一定不便,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
面对这两个选择,村民们陷入了沉思。
他们开始思考哪一种选择对村庄的未来发展更有益。
在这个故事中,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的作用得到了完美体现。
这个方法通过让人们面对几个互相对立的选择,然后让他们思考各种选择带来的利弊,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问题的核心和涉及的各个方面。
在这个故事中,核心问题是水资源枯竭。
而涉及的方面则包括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等。
接下来,我们需要详细评估每个选择的优劣势。
开发新水源能够解决水源枯竭问题,但可能对环境和居民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而限制使用水资源可以保护环境,但可能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
最后,我们需要根据评估的结果,做出最佳的选择。
在这个故事中,村民们会面临权衡利弊的决策。
他们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并选择对村庄未来发展更有益的方式。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不仅适用于故事中的抉择情境,也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过程。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都能够帮助我们全面、客观地评估各种选择的利弊,并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
你说啥是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呀?就好比有个故事,海因茨的妻子病重,只有一种药能救她,但这药特别贵,海因茨根本买不起,那他应不应该去偷药呢?这就是个两难的境地呀!咱想想,要是不去偷,那妻子可能就没救了,这得多痛苦啊!可要是去偷了,那又违反了法律和道德。
这可真让人纠结得不行!这不就像咱生活中有时候遇到的那些难事儿嘛!有时候真的是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咋选。
就像你在学校,朋友让你帮忙作弊,你要是不帮吧,怕朋友不高兴,以后不理你了;你要是帮了吧,那又违反了考试的规则,对其他同学也不公平呀!这是不是也挺两难的?科尔伯格就通过这样的故事,来看大家在面对这种道德困境时会怎么选择,然后把大家的道德发展分成了不同的阶段。
这多有意思啊!你再想想,要是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能很清楚地知道该怎么做,那这个世界不就简单多啦?可生活哪有那么容易呀!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抉择。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没座位,你让还是不让呢?让吧,自己可能就得站一路;不让吧,又觉得心里过意不去。
这也是个小小的两难呢!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看到自己内心的想法和道德观念。
它让我们知道,原来道德不是那么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有很多复杂的情况和选择。
那我们该怎么面对这些两难呢?这就需要我们多思考,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
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还要想想长远的后果。
就像海因茨偷药,也许能救妻子一时,但他可能会因此受到惩罚,以后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的道德观念可能都不一样。
也许你觉得对的事情,别人不一定这么认为呢!总之,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道德和自己。
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思考每一个选择的后果。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它可有着大用处呢!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让自己在面对那些两难问题的时候,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呀!。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嘿,你知道吗?在教育的领域里,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玩意儿,叫做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这可不是一般的测验,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小窗口,能让我们窥见孩子们内心深处对于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先给你讲讲什么是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吧。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的妻子患了重病,有一种药能治好她,但这个药特别贵,男人根本买不起。
这时候,他发现一家药店的店主睡着了,他可以轻松地偷到药来救妻子。
那么,这个男人到底应不应该偷药呢?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两难故事。
孩子们在听到这样的故事后,会给出他们的看法和理由。
而我们呢,就通过他们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
我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做这个测验。
有个小男生,眼睛瞪得大大的,特别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我觉得不能偷,偷东西是不对的,就算是为了救老婆也不行。
”我就问他为啥呀,他一脸严肃地说:“要是大家都去偷,那世界不就乱套啦!”还有个小女孩,声音细细的,她说:“应该偷,因为老婆的命更重要,要是老婆死了,那个男人会很伤心的。
”你看,孩子们的想法多有意思!通过他们的回答,我们能发现,有的孩子更看重规则和法律,有的孩子则更关注人情和生命。
其实啊,这个测验不仅仅是为了知道孩子们怎么想,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引导他们形成更成熟的道德观念。
比如说,对于那个觉得不能偷药的小男生,我们可以和他一起探讨,在特殊情况下,是不是有时候人情可以超越一些死板的规则。
对于觉得应该偷药的小女孩,我们可以和她聊聊,虽然救人心切很重要,但是遵守规则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两难选择。
就像我有一次在超市,看到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货架上的一包零食弄破了。
他站在那里,一脸的纠结,不知道是该主动告诉售货员,还是偷偷放回去当作没发生。
这时候,他的家长走过来,没有急着批评他,而是和他一起讨论这个小小的“两难”。
最后,小朋友勇敢地去和售货员承认了错误。
回到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它真的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孩子们内心道德世界的大门。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练习题
A.这种理论是根据道德两难故事划分的B.该理论中的每个阶段是人的一生道德发展的必经阶段,且具有不可逆性C.科尔伯格认为人的各个道德发展阶段持续的时间不一致D.科尔伯格的理论反映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通过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认为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并且人的各个道德阶段持续的时间是不一致的。
科尔伯格认为后习俗水平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部分人能达到。
B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3.(多选题)以下说法符合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理论观点的是()。
A.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道德判断标准,此阶段属于前习俗水平B.接受外界团体的行为规范,并加以维护和实践,这属于习俗水平C.尊重规则但当规则不符合人们的权益时,理应得到修正,这属于后习俗水平D.个体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会超越某些规章制度,更多考虑的是道德的本质,而不是具体的原则,属于超习俗水平3.【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用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
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处在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本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现在也被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选拔中用于对人才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采用9个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两难故事,让被试者在两难推论中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明理由,科尔伯格对被试的陈述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出30个不同的道德观念维度,如是非观念、权利义务观念、责任观念、赏罚观念、道德动机与行为后果等等。
比如,“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说应该?为什么说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