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给成人与孩童们的教导故事

合集下载

释迦牟尼佛教导儿子的启示

释迦牟尼佛教导儿子的启示

释迦牟尼佛教导儿子的启示编者按在佛教中,父亲的恩德是不言而喻的,经典中也有很多的描述。

而作为世间出世间的导师佛陀,他是和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子呢?然教法师通过多个小故事,生动的讲述了佛陀作为人父慈悲和智慧的一面。

今天忽然想到释迦牟尼佛教导罗睺罗的情形。

佛不以世间功名利禄为培养孩子的目标,他不以孩子显耀门庭为培养目的,而是以孩子解脱困惑、远离烦恼为培养方向。

佛陀教导孩子,没有功利心,没有希求回报,完全为了孩子,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没有给孩子捆绑任何附加条件,可以说佛陀是父亲的楷模。

度子出家佛陀成佛后,广度有缘众生,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罗睺罗。

在《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讲到佛陀度罗睺罗的因果本末。

讲的是,佛陀了知世间恩爱是轮回苦本,要目犍连进城探亲,最关键是希望耶输陀罗放罗睺罗出家修道:“尔时世尊,告目犍连:‘汝今往彼迦毗罗城,问讯我父阅头檀王,并我姨母波阇波提,及三叔父斛饭王等。

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令作沙弥,修习圣道。

所以者何?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

母之与子,各不相知。

窈窈冥冥,永相离别,受苦万端,后悔无及。

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绝生老病死根本,得至罗汉,如我今也。

’”但是耶输陀罗不肯,还把罗睺罗关闭高楼深阁内。

目犍连无奈用神通飞上高楼面见耶输陀罗。

目犍连用种种善巧方便劝说,耶输陀罗拒不让步。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又派王后,就是耶输陀罗的婆婆劝之,犹不听从。

最后,佛陀运用神通化入空中,点醒耶输陀罗前世誓言因缘,才令她顿息母子之情,与子离别,送子修道。

教导改过巴利圣典《庵婆蘖林教诫罗睺罗经》中记载佛陀善巧方便教导罗睺罗改过的典故。

罗睺罗开始修行的时候比较淘气,学法持戒也有疏忽的地方,因此受到过佛陀父亲的训诫。

此经针对其喜欢说谎的坏习惯,佛陀以“洗脚水”为喻跟他说明谎话之肮脏,强调诚实的重要性。

后来对小沙弥解说事物无常的本性,记载于《相应部》第二品。

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毕。

佛说如何教育子女

佛说如何教育子女
一个令父母亲了解,必须提升自己行为标准的方法,是比较这两种行为:儿子说话无礼,接着父母亲打他。何者比较无
比丘说:所以,当儿子生气无礼,父母亲则以更生气与更无礼来回应。很显然,子女们不会服气。
在此,有儿子的言语暴力,父母亲则以更暴力的身体暴力来解决它。那些大喊‘不要再喊!’的人,或那些在自己店外的墙上,大贴‘禁止招贴’纸条的人也是如此。
这些人不懂得自己的心,也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他们对别人的行为洞察秋毫,但对自己的行为则瞎了眼而看不见。
这是无明的自然结果,我们都有这种错。然而,智者们致力于克服它,以培育对全世界的正念。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以暴力来教育子女的父母,肯定是在教导子女说,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子女们自己为人父母时,他们也会打他们的子女,这是鼓吹战争者的方法。
佛说如何教育子女
某居士问:孩子们做错事,例如讲话无礼时,为了教育而打他们是否算是恶业?
比丘问:假设你的儿子对你讲话不礼貌,然后你打他,接着他不再不礼貌了。为什么他不再不礼貌了?
居士答:因为他已经明白那是不好的。
比丘说:不。只是因为他害怕。(居士微笑)
比丘问:如果暴力能够带来智慧,那就是说,佛陀倒不如就每天给所有的比丘三顿痛打,使得他们全部成为阿罗汉。对不对?(居士点头)
你可以做的第二件事,是忆念舍利弗尊者的谦逊。然后,请你的儿子,原谅你弄到他生气。
由于我慢,父母几乎不可能这么做:只有非常稀有且具备智慧的父母,才有勇气向子女们道歉。
但是,如果你道歉,你儿子的心就会变得柔软,不会由于我慢而保护自己的无礼。反之,他会坦诚地说出原因,而且几乎肯定地也会向你道歉。
在这种情况之下,一般上都不需要继续讨论。俗语说:‘说得最少,好得最快。’如果不过份的话,这是一个很好的旧态度。

佛教的经典小故事

佛教的经典小故事

佛教的经典小故事佛教故事,博大精深,别说我们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学专家,穷其一生,也难识其万一。

关于那些佛教经典的小故事我们不妨看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佛教的经典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佛教的经典小故事篇一昔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位年近八十岁的婆罗门,他虽家财万贯,却顽固闇昧,悭贪成性,不肯布施,难以教化,既不知道德规范,也不解无常之理,每天忙于谋求家计,更热衷于建造舒适的房屋。

他的房子一间又一间地盖了起来,除了前厅、后堂、凉台、温室,还有厅堂两侧的厢房等十馀间。

现在,还在加紧赶工盖着后方的厅堂。

一日,佛陀观察到这位老婆罗门寿命将尽,而他对此事却毫无所知,仍旧疲于奔命的建造房舍,而让自己精疲力竭,实在非常可怜。

佛陀慈悲,想要度化这位老婆罗门,便带着阿难尊者来到婆罗门家,慰问老婆罗门说:「你每日亲自监工建造房舍,真是辛苦!你家的厅堂已经这么多了,为什么还要盖房子呢?」婆罗门回答:「这些房间各有用处,前厅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后堂是我们自己住的,东西两侧的厢房可以安置我的孩子、财物和仆人。

夏天太热时,可以到凉台乘凉;冬天太冷时,就进到温室保暖。

」佛陀又说:「我有一个偈子,对你有所帮助,想要送给你,你是否有空和我坐下来谈谈?」婆罗门回答:「世尊,很抱歉!我现在急着盖新房子,实在没有听法,等以后有因缘再去向您请法!至于,您说要送我的偈子,就请您直说。

」于是佛陀便说了以下的偈语:「有子有财,愚惟汲汲;我且非我,何忧子财?暑当止此,寒当止此,愚多预虑,莫知来变;愚蒙愚极,自谓我智;愚而胜智,是谓极愚。

」婆罗门无心听偈子,便说:「世尊,您所讲的这个道理实在很好!可惜我现在真的很忙,等以后再谈吧!」世尊见无缘度化便离去。

婆罗门又继续去监工盖房子,正当他指导如何上屋樑时,竟被掉落下来的樑木打中头部,当场死亡。

婆罗门全家哀痛啼哭,惊动了附近邻居。

这件事,在佛陀尚未走远就发生了,路上数十位梵志见到佛陀,上前问佛:「请问您从哪裡来?」佛陀回答:「我刚从那位往生的老婆罗门家离开,我曾数次为他说法,可惜他心中只想盖房子,不信佛说的话,不知无常的道理。

佛陀度人的故事

佛陀度人的故事

佛陀度人的故事
佛陀是印度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智者和教育家,他的教诲影响了整个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和宗教。

佛陀的故事中,有很多关于他如何度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种传说,更是一种智慧的启示。

一、度化恶人
佛陀曾经遇到一个恶人,他经常欺负别人,偷窃和杀人。

佛陀并没有因此而憎恶他,反而用慈悲的心态去接纳他。

佛陀告诉他,如果他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放下恶念,就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

这个恶人被佛陀的慈悲所感动,最终放下了自己的恶行,成为了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二、度化贪婪之人
佛陀曾经遇到一个非常贪婪的商人,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佛陀告诉他,贪婪只会让他变得更加不满足,而且会让他失去真正的幸福。

佛陀建议他去做一些慈善的事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他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幸福。

这个商人被佛陀的教诲所感动,最终放下了自己的贪婪,成为了一名慈善家。

三、度化痛苦之人
佛陀曾经遇到一个非常痛苦的人,他失去了自己的家人和财产,感到
非常绝望和无助。

佛陀告诉他,痛苦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修行和慈悲来减轻痛苦。

佛陀建议他去修行,学习如何放下执着和 attachment,这样他才能够真正地摆脱痛苦。

这个人被佛陀的教诲所感动,最终成为了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总之,佛陀的故事中充满了慈悲和智慧,他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和度化那些迷失的人们。

佛陀的教诲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慈悲和智慧,才能够真正地摆脱痛苦和迷惑,走向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释迦牟尼佛对儿子罗睺罗的一段精彩教诲

释迦牟尼佛对儿子罗睺罗的一段精彩教诲

释迦牟尼佛对儿子罗睺罗的一段精彩教诲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十几岁时随佛陀出家,很调皮,常喜欢说谎作弄别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团中无人敢加以纠正,以致日久渐生不良习气。

佛知道后决心加以教训。

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后就问他说:“这些水可以喝吗?”“不,不能喝。

”佛说:“这盆水一旦变脏后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丢弃。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常常说谎,以后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吗?”罗睺罗听后立刻觉得惭愧。

佛命他将水倒掉,再问他:“这个盆叫什么盆?”儿答:“这是洗足盆。

”佛问他:“这个盆可以用来盛水洗米洗菜吗?”“没有人会用它洗米洗菜了。

”佛说:“对。

一个人如果心不清净,言而无信,则永远不会受人敬重。

自甘作贱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脚下成为低贱的用具,永远不能被人所重视。

你如果不改错误的言行,就如同这盆。

”佛陀说后又用脚将该盆踢到远处,问罗睺罗:“我现在踢掉这个盆,你觉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为它只是一个粗盆。

”佛陀说:“对。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不学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别人也就不会刻意去爱惜他。

”佛指着被踢翻而覆盖着的盆子对罗睺罗说:“现在覆盖的盆子能装下水吗?”“不行。

”佛陀说:“你现在正如这个盆,心口均不清净,屡说妄语,颠倒是非,指空为有,指有为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爱。

”罗睺罗受到佛陀一连串的教训后,异常羞愧,随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忏悔,今后决心痛改前非,勇猛精进。

后来佛陀都赞叹罗睺罗乃“密行无碍第一”朋友你看后有什么感觉?不妨自己琢磨琢磨,还是痛改前非吧,没啥改不掉的;还是努力去做一个好人吧。

佛陀的历史故事

佛陀的历史故事

佛陀的历史故事佛陀(Buddha)是佛教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故事和教训。

他的历史故事为世人所熟知,深深吸引着人们对于智慧、慈悲和内心平静的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佛陀的一些重要故事,了解他的生平和教导。

1. 智者的预言佛陀的一生起源于一次智者的预言。

据说在佛陀出生前,一位预言家预言他将成为伟大的领袖,要么成为全人类的大帝王,要么成为引领众生脱离痛苦的佛陀。

他的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大帝王,而为了防止他接触到苦难,佛陀一直被关在宫殿中。

2. 内心的探寻年少时,佛陀对外界的苦难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

他逃离了宫殿,来到城市中,看到了老年、疾病和死亡。

这些令他深思。

他意识到,尽管他在宫殿中受到诸多优待,但真正的幸福是内在的。

于是,他离开了家庭和王国,开始在苦行修行者们中寻求答案。

3. 禅坐菩提树下经过多年的苦行,佛陀决定尝试不同的方式来追求内心的平静。

他在印度的菩提树下打坐禅修,发誓不动直到他找到了真理。

在他打坐的几个夜晚里,他面对各种诱惑和心灵的挑战,最终在一天的日出时顿悟了并成为佛陀。

4. 传道授业佛陀在顿悟后,决定将他的教导传授给更多的人。

他开始四处旅行,寻找那些渴望了解真理的人们。

佛陀以口传的方式传授他的教义,他们主要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和中道思想。

他不分种姓或贫富,愿意教导任何对佛法感兴趣的人。

5. 舍己救人佛陀的教诲强调了爱与慈悲的重要性。

在一次他与弟子们的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老虎。

佛陀意识到这只老虎正在因饥饿而濒临死亡,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身体提供给老虎作为食物。

这个故事是佛陀舍己救人和慈悲无私的表现。

6. 无欲无求佛陀教导众生要从欲望中解脱,并在内心中寻找真正的平静。

他告诫众弟子不要贪婪,不要追逐物质财富。

他讲述了一个关于一个人沉迷于财富的故事。

这个人永无止境地追逐财富,甚至在他的死亡床上还在贪婪地寻找更多。

这个故事旨在提醒人们不要过度追逐物质欲望,而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富足。

释迦牟尼佛故事

释迦牟尼佛故事

释迦牟尼佛故事释迦牟尼佛,又称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的故事充满着智慧和慈悲,对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

据传说,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他的父亲是一个国王,母亲是美丽善良的王后。

在他出生的那一天,天上下着甘露,花朵盛开,世间一片祥和。

这个孩子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善知识”。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贫穷、疾病和死亡,这些痛苦的经历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于是,他离开了王宫,开始了苦行修行的生活。

在修行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忍耐、慈悲和智慧,最终证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主要包括“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它们阐述了人生的苦恼根源以及摆脱苦难的方法。

八正道则是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是佛陀指导人们修行的八个方面。

在他的教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仰佛教,并且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

释迦牟尼佛也经常为人们解答疑惑,教导他们如何摆脱痛苦,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快乐。

他的慈悲和智慧感化了无数人,成为了他们心灵的导师。

在他的一生中,释迦牟尼佛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慈悲和智慧,不断地为众生开示。

他的故事被传颂了千百年,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痛苦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善良、慈悲和智慧,就能够找到摆脱苦难的方法。

他的故事也启发了无数人,让他们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总之,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慈悲的伟大导师,他的故事不仅是佛教的传承,也是人类智慧和慈悲的象征。

通过学习他的故事,我们可以获得启发,找到人生的方向,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快乐。

愿我们都能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活出智慧和慈悲,成为他的真正弟子。

佛教智慧小故事

佛教智慧小故事

佛教智慧小故事佛教是充满智慧的,真正参透佛家智慧的人其实并不多。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佛教智慧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佛教智慧小故事篇1:老人与孩子的故事过去,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里居住着一群人,这些人相互扶持过着艰难的生活,后来听说日本人要来了,为了活活命,他们决定逃到一个很远的村庄。

他们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他们也不知道那么远的路,等待每一个人的是什么,他们更不知道是否大家能够坚持到目的地。

但是他们知道,必须逃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大家就艰难地上路了。

走啊走啊,到了第三天的时候,他们已经又累又饿,他们都没有多少力气了。

很多人支撑不了已经慢慢地倒下了,还有一些人趁着自己还没倒下,就悄悄地离开了,因为他不忍心让大家看到自己死去的样子,而拖累大家。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队伍中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只剩下20多人了。

这时候有一个老人,因为又累又饿,加上年纪太大,他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对其他的人说,我实在是走不动了,你们走吧,不要管我,如果管我,恐怕我们谁都活不了。

大伙都舍不得丢下老人不管,可是大家明白,现在每一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如果再抬着一个人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死在路上。

最后大家只好留下老人,当大家正要走的时候,一个妇女把怀里的孩子递给老人,说:“这个孩子由你来带了。

”说完,头也不回地跟大家走了。

到第五天傍晚的时候,大家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整个队伍都欢呼起来,但只有那位母亲一个人跑到村口,朝来时的路上张望。

第六天中午的时候,那位母亲终于看到老人抱着孩子一步步地捱了过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变得坚强而勇敢,当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的时候,有的人突然不知道了什么叫害怕,因为他知道他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因为在他身上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佛教智慧小故事篇2:不见世间过在寺院里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寺院里新来了一位义工,一开始安排她在花圃里帮忙,做了几天,她一会儿嫌花工安排她的活多、一会儿又嫌一起工作的义工偷懒,要求换工作。

佛陀的智慧故事

佛陀的智慧故事

佛陀的智慧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那里的人们生活得很快乐。

在这个国家里,有一位智者,他的智慧就像那明亮的星星,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智者面前,苦恼地说:“智者啊,我总是觉得生活充满了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智者微微一笑,说:“孩子,你看那片森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树木,有的高大挺拔,有的矮小弯曲,可它们都在努力地生长着,为这个世界增添着一抹绿色。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啊,有快乐就会有烦恼,关键是我们如何去面对。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智者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小鸟,它总是羡慕别的鸟儿飞得高、飞得远。

有一天,它决定要像那些厉害的鸟儿一样,飞得高高的。

于是它拼命地扇动翅膀,可是不管它怎么努力,就是飞不高。

最后,它累得掉了下来。

这时候,一只老鸟飞过来对它说:“孩子,你为什么要和别人比呢?你有你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啊。

”小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都在追求别人的生活,却忽略了自己的独特之处。

就像我们很多人,总是看着别人的好,却忘记了自己也有闪光点。

我们何必去羡慕别人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都有自己的精彩。

难道不是吗?还有一次,智者遇到了一个商人,商人抱怨说自己做生意总是不顺利,赚不到钱。

智者问他:“你在做生意的时候,有没有用心去对待每一个顾客呢?”商人摇摇头。

智者说:“那你怎么能期望生意会好呢?就像种庄稼,你不精心照料,怎么能有好的收成呢?”商人顿时明白了。

我们做任何事情不都应该这样吗?只有付出真心和努力,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如果只是敷衍了事,那结果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这道理不是很简单吗?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有时候会觉得迷茫、不知所措。

但是想想那些佛陀的智慧故事,也许就能找到一些启示。

比如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要像那坚韧的小草,即使被践踏,依然能顽强地生长;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像那温暖的阳光,给人以温暖和关怀。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会有美丽的风景,也会有坎坷的道路。

佛陀一生的故事

佛陀一生的故事

《佛陀一生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佛陀的人。

佛陀出生在一个很富裕的家庭,他小时候生活得特别好。

可是,他慢慢长大了,发现人们有很多的烦恼和痛苦。

有一次,佛陀走出家门,看到了生病的人、衰老的人和死去的人。

这让他心里很难过,他就想找到办法,让大家不再这么痛苦。

于是,佛陀离开了家,去寻找真理。

他走过了好多地方,遇到了很多困难。

有时候没有吃的,有时候没有地方睡觉,但他一直没有放弃。

最后,佛陀终于找到了让人们心灵平静、不再痛苦的方法。

很多人都听他的教导,变得快乐起来。

佛陀的一生,就是为了帮助大家,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佛陀一生的故事》
佛陀呀,他的一生可有意思啦!
他生下来就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特别聪明,也特别善良。

长大一点后,他看到周围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苦恼。

比如,有人因为生病难受得哭,有人因为穷得吃不饱饭发愁。

佛陀就下定决心要去弄明白,怎么才能让大家都不这么难受。

他一个人到处走啊走,风餐露宿的。

有时候累得都快走不动了,可他心里想着要帮助大家,就又有了力气。

经过好长好长时间,佛陀终于明白了好多道理。

他把这些道理告诉大家,让大家的心变得轻松愉快。

佛陀用他的一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佛陀阿难的故事

佛陀阿难的故事

佛陀阿难的故事在佛陀成道之后,他开始在印度的各地传道,教导人们如何摆脱痛苦,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他的教诲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听从,其中就包括了一位名叫阿难的年轻人。

阿难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聪明好学,但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却感到困惑。

当他第一次听到佛陀讲述四圣谛和八正道的教义时,他深受启发,决定跟随佛陀学习。

在佛陀的教导下,阿难逐渐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明白了痛苦的根源以及如何摆脱轮回之苦。

作为佛陀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阿难跟随佛陀游历各地,传播佛法,帮助人们解脱痛苦。

他不仅在道义上受到佛陀的教导,还在修行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精通禅定和智慧,成为了佛教僧团中的一位重要领袖。

阿难的故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据传说,有一次,佛陀和阿难一起前往一座城市传法,途中遇到了一头凶猛的大象。

大象横冲直撞,人们惊慌逃散,只有阿难站在原地,以慈悲心和平静的态度面对大象。

令人惊讶的是,大象竟然在阿难的慈悲力量下变得温顺起来,绕过他而去。

这个故事成为了佛教传统中的经典故事,也成为了阿难智慧和慈悲的象征。

除此之外,阿难还在佛陀涅槃后继续传承佛法,成为了佛教僧团的一位重要导师。

他在晚年时,曾经在印度的各地弘法,教导众多弟子,为佛教的传播和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阿难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普通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真理的追求,可以成就非凡的事业。

他的一生充满了慈悲和智慧,成为了佛教传统中的一位伟大导师。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心存善念,就能战胜内心的烦恼,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阿难的故事,不仅是佛教史上的一个传奇,更是对每个人的一种启迪和激励。

让我们向阿难学习,用慈悲的心和智慧的眼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成就一番非凡的人生。

佛陀经典小故事

佛陀经典小故事

好的,以下是两个佛陀经典小故事:
1. 盲人摸象: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

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

”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

“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

“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

”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

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摸到了大象的尾巴。

“唉,大象哪有那么长的尾巴呀,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

而实际上他们一个也没说对。

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2. 一切皆有因: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讲经说法。

忽然,有一只鸽子飞过来,停在佛陀的肩膀上。

佛陀没有理会这只鸽子,继续讲经。

过了一会儿,鸽子突然展翅飞走了,这时佛陀才对弟子们说:“刚才有一只鸽子停在我的肩膀上,其实这只鸽子是我前世的母亲。

”弟子们感到非常惊讶,纷纷问道:“佛陀,您前世的母亲为什么会变成鸽子呢?”佛陀回答说:“这是因为她在前世造了恶业,所以今生才会转生为鸽子。

一切皆有因,所有的现象都是由因果关系所决定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我们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前世或今生所造的善恶业所导致的。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不要造恶业,要多行善事,才能获得好的果报。

这些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教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佛教徒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佛教徒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 第三,这里讲的是慈爱不等于溺 爱。现今生活条件和物质条件提 高了很多,但是家里小皇帝的地 位也是一天比一天高,全家人都 围着一个孩子转,极力讨好。妄 自尊大、自私自利、交流障碍就 是它产生的问题。“慈爱”是净 化的爱,要用正确的观念树立孩 子正确的人生观。所以要有智慧。 多学习佛法就会有这种智慧。
• 首先第一条是“制子不听为 恶”。就是说父母教育子女的 良好品德是第一重要的。孩子 是一张白纸,从小养成什么样 的品德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一 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或世界。 所以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权利留 给别人,送到课后班、学习班, 那里学习的是学问。也不要只 是满足他物质上的追求,当孩 子好吃懒做、为非作歹时才悔 不当初。所以孩子在问题的源 头出现时,要讲道理及时改正 自己也要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 样,互为老师。
• 最后是“供给所需”。这是说孩 子的一切善愿要努力帮助他成就, 让他从小养成服务大众、慈悲爱 护一切、充满智慧的完整人格。
• 是的,福报是从小就该培养的, 多在苦难中磨练孩子,让他懂得 感恩父母,学会勤俭持家,独立 自强,只要善业的福报够,学习 事业等自然就跟善业转向好的方 向了!
• 第二点,“指授其善处”。从小 培养孩子善良宽厚的品德,什么 是努力勤劳的,什么是不能去做 的。如:孩子在伤害生命,贪图 小利,恶语向人等时,要及时告 诫其危害,及不贪、不恶语、诚 实守信、孝亲尊师、团结友爱的 利益。在现实中切实去做,就能 感受到同等的爱与关怀。孝养父 母为第一福田。每日养成他孝顺 父母的习惯,放手让他做一些力 所能及之事。如饭前摆碗筷,饭 后洗碗,打扫自己的房间等等。
佛教徒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 佛陀是世出世间的圆满智 者,无一法不通达明了。 在佛陀四十九年传法的时 间里,就在家人的子女教 育问题,在《善生经》中 作过讲解。在教育问题突 出的今日,会给大家很多 的启示:“父母复以五事 教视其子,云何为五?一 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 授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 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 五,随时供给所需。”

佛陀开示的故事

佛陀开示的故事

佛陀开示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有一回,佛陀经过一片森林,遇到一只大蟒蛇。

这只蟒蛇想要攻击佛陀,但佛陀却神色自若,安然不动。

蟒蛇疑惑地问佛陀为何不逃跑,佛陀回答说:“你无害我之心,我又怎会惊慌呢?”蟒蛇听后,便离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内心平静,就能化解外界的危机。

2.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位比丘的。

这位比丘曾在一个毒蛇出没的地方修道,但总是无法静心。

佛陀知道后,便告诉他去取一些毒蛇的毒液来。

比丘照办了,但当他回来时,却发现毒液已经干了。

佛陀问他:“你从毒液中尝到了什么味道?”比丘回答:“什么味道也没有。

”佛陀告诉他:“只要你心中无毒,外界的毒物就无法伤害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内心清净,就能化解外界的恶缘。

3.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位名叫忧呼的婆罗门。

他见到佛陀庄严的容颜,内心生起无限的倾慕。

他问佛陀如何能像佛陀一样具有如此巍巍的圣者相貌,佛陀告诉他要自己悟入正道,才能获得大自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我修行,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

这些故事都是佛陀为了开示弟子和众生而讲的,它们富含哲理和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修行。

教化儿童

教化儿童

教化儿童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1-4-17 1:34:50繁體版
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园精舍时,有一天,在行化的途中,见到许多儿童在水边玩鱼。

佛陀问那群儿童说:“孩子!你们怕不怕苦痛呢?苦痛对于你们好不好?”
“啊!佛陀!我们很害怕苦痛,苦痛对我们是不好的。

”那群儿童回答。

佛陀于是说道:“你们恐惧苦痛,要知道一切有生命的动物都和你们一样的恐惧苦痛,你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众生的痛苦上啊!”
孩子们听了佛陀的劝导,乖巧的把鱼放回到水中去了。

“从小一看,到老一半。

”为人父母者应该从小教育子女,爱护众生的生命,长大以后,子女自然成为有慈悲的人。

如果小时候残害小动物,暴戾成性,将来必为杀人的盗跖。

佛陀与童女的故事(图文)

佛陀与童女的故事(图文)

佛陀与童女的故事(图文)
这天,佛陀慈悲应众生祈请,来到舍卫国托钵行化。

当时,一位可爱的小女孩,正骑着自己心爱的玩具车,朝着花园的方向缓缓前进。

当她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小女孩发现路上远远迎来一位气宇不凡的出家人。

这位修行人,仪表出众、相好庄严,彷佛每行一步,天地都为之动容;而当他无比清澈的双眼望向世界时,这分分秒秒变幻不定的国土,似乎也瞬间化成绝美纯净的圣域。

他是谁呢?小女孩猜想着。

素未谋面的这位大人,不知为何令人一见就雀跃欢喜,开心极了。

於是,小女孩努力地将爱车驶向马路边,好让对方能够顺利走到目的地,别被游戏中的自己给挡着了路。

她睁大好奇的双眼,怀着恭敬无比的欢喜心,瞻仰这位修行人,早已忘了刚才的游戏。

后来,小女孩寿命已尽,便投生至忉利天上,成为一位相貌庄严的天女。

帝释天见到她,关切地问道:「过去生中你做何善行?感得妙色身如金,无比明亮耀眼!又如优钵罗花,芳洁绽放!从何得特胜威德的果报?请你告诉我!」天女启珠唇,吐妙音,欢喜地回答:「前世我是个小女孩,欣逢佛陀入城行化,恭敬欢喜将玩具车驶向路旁,请佛前行,无所遮障。

以避道功德力量,今得生天上!」天女回答完毕,前往人间,来到佛陀的面前,礼拜请法。

佛陀法音宣流,天女闻法心开意解,当下证得初果圣位。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

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

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给孤独长者是佛陀最虔诚的俗家弟子之一,但他的儿子卡拉(kala),从来没有想过应当见佛闻法,对出家僧众也无恭敬之心,长者屡屡规劝、开导,他都听不进去。

有一天长者心想:「如果我儿以此邪知邪见来虚渡此生,死后必下无间地狱无疑,这样对他实在可怜,而我这做父亲的也未尽教养之责。

世上除了证果的阿罗汉和具足佛知佛见的人外,没有一个人不『向金钱看』的,经云:『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我当先以金钱来转变他的心。

」于是长老告诉儿子卡拉说:「今天你到寺庙去受八关斋戒,回来我给你一两黄金。

」卡拉睁大着双眼说:「真的吗?」「真的。

」父亲肯定的答道。

儿子有些不敢相信,又连续问了两次,父亲都斩钉截铁的予以肯定。

重赏之下,卡拉毫不犹疑地立刻到祗树给孤独园受持了一天的八关斋戒,并选了一个最舒适的地方,心想:「只要在这儿熬过一天,回去就有一两黄金可赚,天下再没有这样便宜的事了。

」他也不去听佛讲经说法,只是整夜睡觉。

清晨睡醒,就立刻回家向父亲领「赏」。

长者问道:「有没有受八关斋戒?」「有。

」「很好!肚子一定饿了,先吃早餐吧!」长者赶忙叫人备了一份早餐送到儿子面前,卡拉心里只惦记着那一两黄金,他把食物推到一旁,迫不及待的向父亲问:「你给我的一两黄金呢?」长者于是取出一两黄金,儿子这才一手接了黄金,一手又把食物拿过去吃了。

不久,给孤独长者又对儿子卡拉说:「我儿啊!如果你能去听佛陀讲经说法,把你记得的一句一偈,回来念给我听,我给你十两黄金。

」卡拉听后立刻答应了,急忙赶去见佛陀,佛知他是为了十两黄金而来,就讲一些必须专心听才能听得懂的法。

卡拉为了十两黄金的缘故,可说是「万缘放下,一念提起」,很用心地将佛陀所开示的法听得仔仔细细,一字不漏,终于,卡拉豁然得悟,证入初果。

翌日,佛陀与比丘众到长者家接受供养,卡拉也在行列之中,长者见到自己的儿子,不知他已证入预流初果,只是心里觉得:「我儿今日容光焕发,光鲜耀目。

佛陀射箭故事

佛陀射箭故事

佛陀射箭故事
佛陀射箭的故事是一个展现佛陀智慧和慈悲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佛陀遇到了一群正在玩射箭的孩子。

他注意到孩子们在射箭时,每个箭都能准确地射中目标。

他对孩子们的技巧表示赞赏,但也指出他们的行为就像生活中的苦难,不断地射中我们的“目标”,使我们感到痛苦。

然后,佛陀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种更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射箭方式。

他解释说,真正的弓箭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高超的射手,他还是一个知道如何控制自己、不轻易伤害他人的人。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伤害他人,同时也要有智慧和慈悲心。

如果我们能够以这种方式生活,那么我们就能成为真正的“弓箭手”,在生活中射出有力量和智慧的“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陀给成人与孩童们的教导——四和协之友——四和合
很久以前,在印度沙哇斯地市内有一位富有的人。

因为他敬爱佛陀,法,与僧,他建立了一间很壮丽的佛寺给佛陀和佛陀的僧侣。

当佛寺建完成时,他邀请佛陀与僧侣们来住在这间新的寺庙。

佛陀与千多位僧侣们开始前往新的寺庙去。

年轻的僧侣走得快,不久后就走在佛陀前。

佛陀慢慢地走,平静地走,在路程中帮助人并为人们讲解佛法。

年长的奢利富多罗和目犍连也是重要的佛法教师们,在佛陀的旁边慢慢地一起走。

夜晚时,路上唯一可以过夜的地方是在一个小城市。

百多位的年轻僧侣全部都已经先行到达。

他们并为佛陀准确一间很好的房间,然后就在城里所有多出的房间和床位睡觉去。

当老一辈的僧侣们到达城里时,所有的房间和床位已经被年轻的僧侣们占据。

由于屋内没有地方可睡,老一辈的僧侣们只好在外面的树下睡觉。

连最老的奢利富多罗也只能夜睡在外面。

佛陀看见了以后觉得不对。

隔天佛陀叫所有的僧侣们聚在一起来问他们:“那些僧众应得最好的房间,最好的食物,和最好的水?”
有些回答:“那些家庭背景好的僧众应得最好的东西。

”有些说:“最富有的僧众”,另一些说:“受最多教育的僧众”,还有些说“坐禅最多的僧众”,另一些说“最先到的人”。

佛陀回答:“僧侣们和所有跟随我教导的人请听住,长一辈的人永远应该优先。

昨晚让长者奢利富多罗与目犍连睡在外面,而年轻的僧侣们在室内的床位睡觉是非常不好的。


佛陀解释:“连动物很久以前就已经学习到尊敬长辈,他们每天平静与快乐的生活。

因为他们尊敬长辈,所以在他们往生后得到快乐及更高的转世。


僧侣们向佛陀说:“请多告诉我们关于那些动物的事。

”佛陀便对僧侣们讲述那很久以前的真实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三位动物朋友住在大树旁边:一只鸟,一只猴,和一头象。

过了一段日子,他们不再相互尊敬而开始吵架。

从早上到夜晚为了“我先”、“不,我先”、“你拿到最好的”、“我要那个”一直吵个不停。

那三位动物朋友知道那是不对的,于是他们想办法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结果他们想到如果他们能知道谁最年长,他们便可以尊敬年长的。

但是他们是动物,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因此他们不知道谁最年长。

然后他们想到了个办法。

他们对彼此说:“噢,朋友们,我们根据这颗大树来计算我们的岁数。

当你们最先对这颗树有记忆时是多大?”
大象说:“我记得这颗树像一个草丛。

当时我还是个婴儿,在我走过它时,还记得它搔动到我的肚子。

我记得那颗树更小。

我记得当我是个猴婴儿,我坐下时,那时树的顶尖叶才到我的鼻子高度。

我还记得当时吃那些在这小树顶上的叶子。


鸟说:“朋友们,很久以前离这里不远有颗大树。

我吃了它的种子和在这里留下了一个白点。

后来那种子长成一颗小树,也就是现在这颗大树。

就因为这颗树在还没有成长时我就已经知道了,所以我比你们两位年长。


猴子和象说:“噢,亲爱的鸟朋友,现在我们知道你是最年长的。

从现在开始,你应该先行,我们会尊敬你。

因为你比较年长和有比较多的智慧,请给我们指导,我们会听从你。


然后象对猴说:“噢,猴朋友,你比我年长,你应该走在我前面,因为我是最小的,我走最后。


由于鸟是最年长的,他给猴与象很好地劝告。

他劝告他们行善,和不作坏事。

鸟也尽量的以身作则。

自从他们三位动物朋友开始互相尊敬长辈后,他们每天生活得很平静与快乐。

他们和和平平的过了很多年。

在他们死了之后,都能转世出生在生活较好的人道里。

当故事说时,佛陀对僧侣们说:“很久以前这三位动物学习如何互相尊敬长辈,开心地一起生活。

从现在开始,应该尊敬你们的长辈。


礼貌地对他们说话,听他们的劝告,给他们最好的房间,最好的食物,和最好的水。

这样做,你就是听从我的教导。

”然后佛陀说:“倘若你知道佛法,
就会尊敬你的长辈。

在这一世你将会被称赞,
下一世会得到快乐。


解说完毕后,佛陀说:“在那时,目犍连就是那头象,奢利富多罗是那个猴,我就是那只有智慧的鸟。


(注:西藏这则故事中包括一只兔子——成为四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