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戏剧创作探索

合集下载

我国乡土题材电视剧现代化道路的影像嬗变

我国乡土题材电视剧现代化道路的影像嬗变

2021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在这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从军阀混战、割据分裂到内忧外患、强敌入侵再到建国统一、繁荣富强的坎坷历程,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历尽艰辛,争取独立和自由,建设家园,努力奋斗,将一个有着悠久农耕传统同时又积贫积弱的乡土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强国,其历程可歌可泣,值得大书特书。

现代化是百年中国的总体性追求。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农业对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耕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必然成为决定中国现代化探寻之路成功或是失败的关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清晰地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将“三农”问题看作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一贯战略思想。

[1]电视剧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戏剧艺术形式和典型的大众文化产物,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变迁自然成为其着力表现的重要对象,同时,这一发展变化过程,又直接影响影视文本的生产和创作,决定了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农村题材电视剧是以农民的基本现状和农民的生活、情感、思想经历和命运轨迹为表现对象,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生存状态和思想变迁,借助声光电等电子媒介手段进行生动影像观照的电视剧类型。

它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上占据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无论是在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1958年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还是1978年第一部彩色电视剧作品《三家亲》,都是反映农村人和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可以说农村题材电视剧贯穿整个中国电视剧历史,并和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紧紧相连。

从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1958年到现在,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处于两个不同阶段,分为两种范式。

论农村题材电视剧《鲜花盛开的村庄》的创作特色

论农村题材电视剧《鲜花盛开的村庄》的创作特色

3 . 直面农村现实矛盾
近年来 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大都贴近农村 、 农 民的生活 , 是对
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解读, 保持着一种 良好 的现实主义传统 。就 目 前 的新农村 建设而言, 这是一个包 含着政治学 、 经济学 、 社会 学
等多种因素 的基本设想。《 鲜花盛开的村庄 》 表现的不光是农村
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电视剧 。
2 . 创新弘扬主旋律 农村题材电视剧 的成功也是对“ 主旋律 ” 题材创作的突破和 创新 。很多 电视剧创作人员把主旋律看作是宣传品, 看成是政策 或形式的图解, 忽略了对生活 内涵 的审美把握, 创作 出来 的作 品 虽然有鲜明 的主题, 但和广大观众 的生活离得很 远, 不能在观 众 中引起共鸣 , 自然也 就实现不 了通过 电视剧弘扬 “ 主旋律 ” 的目
影 视 评 论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 T URE L I F E
2 0 1 5 —1 0
论农村题材 电视剧《 鲜花 盛开 的村庄》 的创作特色
沈 曦
( 中国传媒 大学 戏剧 影视 学院 , 北京 1 0 0 0 0 0 )
摘 要: 近年来, 随着 中央对“ 三农 ” 工作的 高度重视 和社 会主义新 农村 建设 的全 面推进, 沉寂 了较 长时间的农村题材 电
的。
视剧类 型, 和中国农 民人数众多有必然 的联系 。” ③ 通过上述几种不同的有关农村题材表现形式 的概念 ,我们 不难发 现 , 虽然界定不 同所导致的艺术 表现形式 不同 , 但他们都 有一个相 同的特点 , 即以表现农民和农村生 活为主题 , 重点表达 农 村人 民的精神状态 、 生活状况 、 农村现实存在 的问题 以及 国家 发展带给农村 的改变和发展 , 广义上说都侧重表现“ 三农 问题” 。

近年来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主题意蕴

近年来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主题意蕴

2023【作者简介】 张智华,男,安徽合肥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网络影视研究;万 宁,男,河北邢台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网络影视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电视剧创作价值取向研究”(编号:17ZDA25)阶段性成果之一。

张智华 万 宁近年来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主题意蕴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由电影、小说或戏剧改编的优秀农村题材电视剧,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思想性、艺术性还是口碑方面,均得到了观众与专家的双重好评,获得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收视率。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农民阶层从古至今都是支撑社会人口基层结构的重要部分,也是占据人口比例较大的群体。

重视农村的生产生活现状,并关注农民的所思所想,历来是电视剧表现的重点之一。

以反映现实农村发展状况和农民生活为主,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联系的电视剧被称为农村题材电视剧。

中国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由来已久,从1958年播出的以农村为背景的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开始,各个时期都有作品呈现,近年来由电影、小说或戏剧改编的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受到观众喜爱,如《山海情》(2021)、《春风又绿江南岸》(2022)、《幸福到万家》(2022)等。

《山海情》根据歌剧《闽宁镇》改编,表现了宁夏与福建的深厚情谊;《春风又绿江南岸》改编自张鼎鼎的小说《江南岸》,形象地表现了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幸福到万家》改编自陈源斌所著小说《万家诉讼》(《秋菊传奇》)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秋菊打官司》(1992),增加了新的内容,塑造出何幸福等新农民形象,展示出农村新的气象。

这些农村题材电视剧蕴含的正确价值取向与正能量,随着电波传播到千家万户,在社会主义农村发展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农村题材电视剧应当注重价值取向,把握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与娱乐功能的比例,重视社会功能、价值导向的开发;展现农村价值取向在新世纪以来的突破与进步,引导广大农民观众,尤其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观众通过剧情辨析其中的优劣与对错,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中国电视剧的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体现出电视剧对观众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影响的优势。

农村生活电视剧

农村生活电视剧

30年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变迁无论是传统中国还是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涉农问题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要害问题,所以,文化中的“农”字也是重要的涉及对象。

涉及农村生活的电影创作在不同时期多有经典,自电视剧出现后,农村题材电视剧也占有一席之地,产生过出色的作品。

但就艺术历史而言,农村题材电视剧经历的是兴旺、沉寂、重新火热的大略呈现进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是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兴旺时期。

随后一段时间,都市生活和古装题材占据主导位置,农村题材创作显得冷清。

到21世纪,农村题材电视剧再一次扑入人们的视野,不时轰轰烈烈的展播使农村生活以快乐的形态跃入大众眼帘。

显然,不同发展阶段有其现实社会背景和时代潮流迁变的影响,从而使得创作的影响力也显现出大小不一的状态。

改革成就的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在此背景下的电视剧创作也开始了自身跃进的步伐。

一般而论,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我国电视剧强烈表现时代生活、艺术开放的阶段,剧作开始切入现实生活矛盾和人民期待解决的时代政治问题,思想观念的社会现实批判性和艺术观念的突破传统性相互护佑,电视剧艺术形态意识明确。

在这个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也出现了不少好作品。

由于那时电视剧创作总量不多,农村题材创作的凸显并明显呈现兴旺局面,好作品影响一时的确是事实。

按照电视剧研究者曾庆瑞的描述:从早期的《唢呐情话》《瓜儿甜蜜蜜》《宝灯》《家乡红叶》《水乡一家人》《一千八》《红叶在山那边》《生命的故事》《藏金记》《亲家卖粮》,及至中国电视剧开始蓬勃发展的1984年以后,在《乡里妹子》《雪野》《太阳从这里升起》《新星》《葛掌柜》等作品中,农村生活多样地跃入人们视野,农村题材的样式有了初步体现。

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这“女人”三部曲,它们以独特的构思透射出农村微妙变化的生活状貌,以对乡野生活的深入描绘,和对农村家庭关系与人物性格命运的个性把握,轰动一时,也基本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农村生活的关切核心。

深入农村生活 捕捉创作灵感——现代小戏《山村小店》创作体会

深入农村生活 捕捉创作灵感——现代小戏《山村小店》创作体会

入农村小店 , 以亲身购物来体验生活。在很多的路 边小店 、 中小店 , 村 大都开设在过去生产大队社员 集中的地方 , 或在一棵大树旁 ,站满闲散的人群 和 玩耍的孩 童。 他们评说着过去 、 现在 和将来 , 有些村 庄稍大一点的店开在公路边 , 而且 大多是中老年 的 夫妻店 、 母女店 、 残疾人店 。生意来源 , 主要是熟悉 的乡邻村 民的 日常 用品的购买 ,偶 尔有些过 路客 人, 这些乡邻 , 他们跑一趟县城不容易 , 没有大的需 求不会去县城 ,但他们对质量的需 求 , 一点也不 比 城里人低 , 们有 电视 、 他 报刊 、 广播 和人 际间交往传 媒, 对货物产 地 、 品种、 格也都很 了解 。尤其是对 价 小店 的 “ 诚信 ” 度特别讲究 , 如果诚信 度不好 , 哪怕 小店开在 家门 口,也会 叫小孩 绕路 到别 的小店去 买。久而久之连小孩也知道这小店的信 用状况 , 生 意 自然就有“ “ 之别了。 旺” 衰” 小戏中反映的 “ 诚信 小卖店 ”是群众为他们挂 的, 足见该店的诚信度之高。但象 这种 乡村小店毕 竟是一种小买卖 , 赚的钱也不过能 维持一个家庭的 最普通 的 日常生活开支。所以 , 小戏 中海英爹错 在 收五 十元假币的事是十分心痛的 , 海英妈 的心头之 气也难怪 ,随口而出的 “ 时看报 ( 平 下转第 3 5页)
式, 比较广泛地 深入 到群众 的生活之中 。 成为思想政 治工 作 和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有效载体。



的基 础。提高构建和谐社会 的能力 , 能生成社会 就 活力 和创 造 力 。 小戏强调了构建 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 从群众送 上“ 诚信小卖店” 的招牌 , 到小芹停 车买奶粉 , 可见 , 小店 已与群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了, 也证明 了小店 的可信程度。后来的变化 , 矛盾 的展开 ,也提示了 “ 与“ ” 德” 利 之间的比重 , “ 在 金钱” 面前 , 海英妈虽 然能把 “ 约法三章”背 的滚瓜烂熟 ,但在实际操作 中 , 是以 “ ” 过了德 , 还 利 超 这在 当前社会 中欠缺的 诚信价值观念能相吻合 。 但在小芹拾金不昧的精神 感召下 ,自觉羞愧 , 最后终能勇于认 错、 改错 , 也不 失为人的本质不坏 ,只要教育是可 以转化的 ,矛盾 是可 以调和的 , 最后终 以 “ 战胜了 “ ” 德” 利 的诱惑 , 社 会 也 就 和谐 了 。

戏剧下乡论文

戏剧下乡论文

关于戏剧下乡的思考【摘要】中国农民具有欣赏戏剧艺术的悠久传统,农村是戏剧艺术的根。

戏剧一直以来根植于农村这片丰厚的土壤,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和群众性。

无论是严冬还是盛夏,只要有戏剧团送戏下乡,露天广场上都是观众如潮,戏剧在农村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正当农村戏剧出现新局面的时候,却有一种轻视农村戏剧的声音,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因此,戏剧下乡应注意了解农民需要;加强农村题材戏剧创作管理;坚持“三个贴近”。

【关键词】戏剧下乡;农民;农村【中图分类号】 i2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90-011 戏剧下乡的意义当前,家电下乡惠农措施深得广大农民的喜爱,这一举措如春天的雨露滋润着广大农民的心田。

广大农民拥有这些家电农机后,关键是要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文化素质,此时开展文化下乡尤为必要。

而文化下乡的载体尤以戏剧为主,戏剧更能贴近农民的生活,贴近社会现实和农村现状,广大农民呼唤知荣明辱、扬善抑恶的优秀戏剧曲目。

适当创作一些贴近农村、服务农民的生活作品,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来反映新时期新农村新农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显得尤为必要。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民的精神生活不可不重视,像戏剧这样很好的原生态精神文化资源,它扎根于基层,直接服务于基层,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开展文艺下乡巡回演出活动,发展传承农村戏剧文化活动是传播先进科学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

要让广大农民通过说唱表演、器乐演奏、才艺展示来自编、自导、自演,发掘表现新农村建设题材的作品,如此一来,既能够挖掘深厚乡土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能够使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普遍提高,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也更明显,更长远,更有意义。

2 戏剧下乡的现状中国农民具有欣赏戏剧艺术的悠久传统,农村是戏剧艺术的根。

戏剧一直以来根植于农村这片丰厚的土壤,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和群众性。

强化文化自觉意识——吉林省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十年回顾

强化文化自觉意识——吉林省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十年回顾

2012年12月25日至30日,由中央电视台、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公司、吉林电视台联合出品的24集农村题材电视连续剧《我的土地我的家》,以4集连播的形式登陆央视八套晚间黄金档,收视率一路上扬,创2012年央视八套晚间黄金档电视剧第四季度收视新高。

自2002年以来,吉林省还有《刘老根》、《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永远的田野》、《圣水湖畔》、《都市外乡人》、《插树岭》、《静静的白桦林》、《阳光路上》等9部农村题材电视剧相继在央视一套和八套黄金时间播出,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而吉林省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其在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上强烈的文化自觉。

一、自觉弘扬主旋律电视剧是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电视剧创作首要的、也是根本的原则,是电视剧创作的灵魂。

创作出更好更多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已成为全国电视剧创作总体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此,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加大了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力度。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自2002年以来,吉林省一直把农村现实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作为创作生产的主要类型之一,自觉依托政策导向,进而赢得市场份额。

一般来说,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大都反映了新时期东北人敢想敢干、穷则思变、引领时代潮流的精神面貌。

《我的土地我的家》就以农民张老存等几家的恩恩怨怨、喜怒哀乐的纠葛为叙事主线,以24集的篇幅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改革开放30多年中农村发展所经历的种粮状元、卖粮难、多种经营、科技种田、农民工进城、村委会直选、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新型合作经济等诸多历史事件纳入故事情节,正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电视剧作品。

二、自觉坚持“三贴近”弘扬主旋律是我们国家的一贯方针,但是主旋律电视剧一定要好看。

农村戏剧泥土香——谈“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的现代农村题材剧目

农村戏剧泥土香——谈“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的现代农村题材剧目


§ 《 女
曲文学创作 。 他们要把 自己熟悉 剧界的重视。 这批优 秀的农村题 的农村 r 的人 和事 , 是有意义 材 戏曲现代戏 提示我们 : f 1 也 为了进 的感动 了 自己的人 和事 , 通过 自
云云 , 而依 笔者看来 , 该 该剧的制作全过程 中
活。排 演农村题材现代 戏 , 对他 纪八十年代初期因《 八品官》 而成 们 来 说 可谓 得 心应 手 和具 有优 名 ; 黄士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中
势。只要有好剧本 , 在他们 变文 期 因《 队长 》 嘻 而成名 。随着 民间
村粮》《 、山里哥哥山里妹 》《 、 旋转 多按 照 戏 曲艺术 的规律 展 现 内 具 有喜 剧性格 , 或是特定的性格
的钞票》《 、乡长本姓赵 》豫剧《 、 青 涵 , 不仅唱念做舞 出彩 , 而且格外 在特定境遇 中产生 了喜剧效果 。 喜剧动作和喜剧性 山情》 眉户 《 、 山妹 》 , 等 已先后 由 注重情节发展中的重点唱和重点 而喜剧语 奖
以及一些单 项奖。
其三 , 这些戏 以事件为载体 , 明显的喜剧特点 , 但这类人物并
以戏剧人物的行 为和矛盾冲突推 不 是靠外 贴上去的俏皮话 、 曲 扭
噱头 “ 山红” 上 的一 批演 出剧 动着事件的发展 , 映 使情节延续跌 动作 和滑稽的细节等笑料 、 目, 如湖南花鼓戏《 镇长吃的是农 宕。在故事的启承转合过程 中, 来 哗众取 宠的 , 而是他们本身就
级剧 团嘛 , 大” “ 亦大不 到 ̄ 去呢?在一般 t l UL 人 眼中 , 他们 只是 “ 唱草 台”的。可是这次不 同 , 进剧场的那一刻起 , 当走 这种不屑 的神情 便荡然无存 了。看罢 了,也不得不发 自内心

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叙事特色研究

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叙事特色研究
与当地文化融合
与当地文化融合,挖掘地域特色,将乡村振兴与 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增加剧情的文化内涵。
叙事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避免过度商业化
尊重客观事实
考虑观众接受度
加强制作质量
在叙事创新过程中,应避免过度 商业化,防止剧情过于迎合市场 而失去深度和内涵。
在创新叙事时,应尊重客观事实 ,避免虚构和歪曲事实,以保证 剧情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创新叙事时,应考虑观众的接 受度和观影习惯,避免过于复杂 或难以理解。
在追求叙事创新的同时,应保证 制作质量,包括画面、音效、演 员表演等方面的精良制作,以提 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05
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叙事特色在创作中的 应用实践
《乡村里的中国》叙事特色分析
真实反映农村生活
01
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展示了农村生活的多姿多彩和
叙事创新的具体路径与方法
采用非线性叙事
通过倒叙、闪回、梦境等手法,使故事呈现更加 灵活,增加观众的观影体验。
利用跨媒介叙事
结合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不同媒介的特点, 创新叙事手法,如使用交互式剧情、短视频等。
加入多重视角
在叙事中加入多重视角,展现乡村振兴中不同人 物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使剧情更加真实、立 体。
叙事视角
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多采用全知全能视角,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故事,展现乡村社 会的变迁与冲突。同时,也采用限制视角,通过个体经历和感受来呈现乡村生活 ,增强观众对角色的共情。
主题
乡村振兴题材影视主要探讨乡村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主题,通过叙事展 现乡村发展的历程与困境,挖掘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唤起观众对乡村生态和文 化的关注。
04
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叙事创新策略研究

4农村题材创作

4农村题材创作

从1963年到1966年,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声势 浩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 动在农村就是四清运动(清政治、清经济、 清组织、清思想)。这一运动本来是为了对 刚刚从小农经济传统生活方式中“解放”出 来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是 为了解决农村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方面问题 的,但是由于把各种不同性质的问题都当作 阶级斗争对待,从而导致了阶级斗争的扩大 化,农村存在的问题也并未得到真正的解决。
洞箫横吹:恶毒攻击党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把 社会主义农村写成“灯下黑”,即党所领导的合 作社没有一个好的,拼命歌颂“黑社”。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写三角恋爱,四对, 歪曲农村青年人的精神面貌,没英雄形象, 尽是中间人物。丑化革命干部,老社长是 老保守,会计是反面人物。
五朵金花:整个影片写了一男一女,别 人都是陪衬他们谈恋爱的。对少数民族不 说他们进步,政治成长,精神面貌的变化, 尽是吃喝谈恋爱。情歌很有问题。
1、 对“五四”以来农村乡土题材创作有 所继承。
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塑造的比较成
功的农民形象虽然也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的 印记,但从精神上说仍然摆脱不了闰土、 阿Q 、老通宝、翠翠等优秀典型的历史胎 记,或者说,正是那一代人物沿着历史的 轨迹走到了新的现实环境里。
2、在创作背景上保持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内容构思和人物塑造也都含有明显的政治宣 传意图。
《山乡巨变》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
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 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 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 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 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
1、在对合作化运动的态度上,作者站在 当时的政治立场上,鼓励农民走合作化道 路的。小说的基本构思和人物关系,包括 对农村阶级斗争的设计,都保持了与主流 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用心用情写好农村戏——评淮海戏《孟里人家》

用心用情写好农村戏——评淮海戏《孟里人家》

淮海戏《孟里人家》是连云港市近年来推出的又一部高水平、高质量且具有时代感的文艺精品。

该剧从构思到创作,从创作到舞台呈现历时两年多的编排打磨,由连云港市灌南县淮海剧团演出,由丁晓东编剧、曹阳导演、王安顺作曲唱腔设计、崔林铁舞美设计、朱维生灯光设计指导,结合一流的演员阵容,2020年金秋在江苏连云港大剧院首演,演员们朴实的演出风格、精湛的演出技艺,赢得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32次的掌声和喝彩声把该剧推向了高潮,首演取得了圆满成功,它的成功为连云港文化蓝图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淮海戏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新的元素。

我作为这个戏的艺术总监和首发现剧本的文化人,至今有着说不出的酸、甜、苦、辣,也在自己的文化旅行过程中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一、满足农民要求,抒发观众心声灌南县淮海剧团成立于1958年,有过令人自豪和骄傲的辉煌,曾经演出过小戏《画像》《一盆清水》《三亲家》《春归》《搜耳朵》,小品《野花》《渔塘边》《今晚不谈那个》《上网》《催妆》《心愿》《一家亲》《柜中情》等剧目,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淮海戏大家庭里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可是一个贫困县的剧团最困难的还是经费问题,剧团小、经费少,每年送去下乡上百场才能维持剧团的正常运转。

我作为局党委的成员、兼职团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每次送戏到乡镇,观众的热情和对淮海戏的热爱让我感动,每次送戏下乡,好多观众都向我提出,能否排一台反映我们农村和反映我们农民自己的大戏。

带着这个问题,我反复思考,能否答应、并兑现承诺,达到农民的愿望?但钱从何来?假如有钱,剧本何来?通过党委反复讨论,局领导决定筹集资金搞一台反映农村生活的大戏,满足农民和观众的要求,同时培养演员艺术修养,这就必须做到“出人、出戏、走新路”的要求。

二、反映农村生活,打造一剧之本用心用情写好农村戏,写好农民的戏,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如何反映农村现实风貌,显现农民情感脉络,更好地反映城乡结合,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记录农村发展成就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让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浓郁的乡土气息 质朴的农村风情

浓郁的乡土气息  质朴的农村风情

浓郁的乡土气息质朴的农村风情作者:李晓来源:《艺苑》2018年第06期【摘要】《青豆与红豆》表现了一对农村中年鳏夫、寡妇勇敢冲破世俗的爱恋、再婚以及带领村民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致富的感人故事,其着力编撰富有浓郁农村风情的故事情节,精心塑造鲜活的乡村人物形象,采用生动幽默的乡俚土语,诙谐幽默的轻喜剧风格,由此形成其独具个性的鲜明创作特色。

【关键词】淮剧;《青豆与红豆》;创作特色;研究[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青豆与红豆》是由袁连成等编剧、江苏省淮剧团演出、梁国英主演的一部剧作,它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后,苏北某农村一对中年鳏夫青豆和寡妇红豆在长期的互帮互助中互生爱慕,他们坚定自信,相互鼓励,不为世俗所困,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生活,并带领乡亲们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此剧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的农村风情,表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和新农民的新风采,其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通俗风趣的俚谚俗语、浓郁的乡土气息、质朴的农村风情、轻喜剧的风格,以及剧作者“戏的焦点,应当为农民代言,吐农民心声,戏为农民鼓与呼”[1]4-7的创作初衷,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接受,一时好评如潮。

由此拍摄的戏曲电视剧《小豆庄风情》曾获得第十五届电视“金鹰奖”二等奖、1997年中国电视戏曲展播评选一等奖、江苏省第十四届“苏荧杯”优秀电视剧奖和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一、着力编撰富有浓郁农村风情的故事情节戏剧,多以其引人入胜、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取胜。

诚如剧作者所言:“‘乡村戏剧’的戏,不仅要有泛指的情节、细节、冲突、程式,而这些情节细节冲突程式还必须具有乡村生活的特有属性。

只有迸发出乡土气息和乡村文化的情节细节冲突程式,才能支撑乡村戏剧,彰显乡村戏剧。

乡村戏剧,不但要有戏,而且还应该打上鲜明的新农村的时代烙印。

”[1]4-7《青豆与红豆》描写的是小豆庄的中年妇女红豆,因丈夫不幸去世而成了寡妇,她热爱生活、追求进步,既勤劳本分,又心灵手巧,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不但辛勤种好自家责任田,还办起了刺绣作坊。

乡土戏剧的守望者——评袁连成农村题材戏剧《鸡》《鹅》《鸭》系列

乡土戏剧的守望者——评袁连成农村题材戏剧《鸡》《鹅》《鸭》系列

袁连成先生是国家一级编剧和江苏省淮剧团首席编剧,也是在江苏和全国戏剧界佳作叠出、成果非凡的一位著名剧作家,更是乡村戏剧创作的守望者。

尤其是他近年创作的《鸡村蛋事》《留守村长留守鹅》(由涟水县淮剧团演出)、《赶鸭子下架》(由泰州市淮剧团演出)(以下分别简称《鸡》《鹅》《鸭》)三部农村题材剧先后在全国的戏曲舞台上打响,荣获国家级、省部级戏剧创作大奖,创造了当下戏剧创作、获奖的“三箭齐发”“三阳开泰”“三足鼎立”的创作奇迹与辉煌,受到戏剧界的瞩目与专家们好评。

袁先生是农民的儿子,其对农村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表现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悲喜哀乐有着一种神圣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其笔下的农村生活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生活情趣,塑造的农村人物形象更是鲜活生动,语言诙谐幽默,充满俚俗情调,剧作表现出一种轻喜剧的鲜明风格特征。

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剧作家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袁先生在近年来的戏曲创作中,始终保持着对当前农村社会热点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深入思考。

其剧作多是“小题材体现大主题”[1]7-8,以艺术的方式再现生活,反映社会进步,弘扬传统文化,向社会传播正能量。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涌现出许多新时代的弄潮者,他们带领广大村民艰苦创业,引领村民走上了共同发展致富的道路。

然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广大农村也存在着诸如干群矛盾、妇幼老弱留守、经济发展受困等现实问题,这在剧作家笔下都得到了艺术的再现和反映。

《鸡》剧中的老村长常有法想带领村民通过养鸡致富,却因面临着鸡和蛋的严重滞销而一筹莫展。

其大学毕业回村的女儿常莹莹为重振家乡经济,毅然决定“女承父业”,放弃在城里的工作回乡担任大学生村官,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终于带领村民走鸡蛋低醇化、养鸡产业化发展之路,使田庄村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

剧作精心塑造了新时期女大学生村官的光辉形象,由此也反映了当前农村基层一些干部年龄偏大、缺少文化等跟不上时代发展变化的问题。

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美学分析

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美学分析

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美学分析作者:纪润璇来源:《卷宗》2018年第07期摘要: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发展和政策指导的双重作用下,农村题材电视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

从新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开始,到最近热播的《平凡的世界》,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我国的电视剧发展史上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生产关系的转变、生产目的的转变、农民群体的分化等种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承受着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

农村题材电视剧肩负着展现农村风貌,刻画农民形象,弘扬时代精神的重担,始终是电视文艺创作的重要对象。

新世纪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创作中直面社会现状,敢于将农村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作品中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多元的视角以及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将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劳动力流失、教育落后、思想滞后等现实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农村题材电视剧叙事美学一.叙事结构形态新世纪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结构集中表现为“小说式”和“史诗式”两种形态。

(一)小说式叙事结构小说式叙事结构,顾名思义,便是像写小说一样来讲故事。

这里的小说指的是中国最原始的小说概念,即反映世风民情、人间常态的文学体裁。

小说式叙事结构的特点表现在①以描绘读者每天习见的事物取代了那种来自想象世界的离奇场面;②以平和的眼光来刻画细微之处,细节的重要性远大于思想的重要性;③市民的情感诉求占主导性的地位,平凡的生活中的平凡情感虽有新奇之处,但终究是平凡,并不追求圣人般伟大的情操。

用真实的人和事,具有陈述性的情节序列和前景化的细节,完成对平凡故事的不平凡叙事。

新世纪以来,大部分农村题材电视剧立足于现实,取材于当下,表现平凡人的喜怒哀乐,符合小说式叙事结构的要求。

以《马向阳下乡记》为例,故事取材于山东省第一书记下乡的真实事件,讲的是乡村“扣大棚”、“修路”、“办煎饼厂”的琐碎故事,没有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没有破烂壮阔的爱恨情仇,只有一个歪打正着落进村里的第一书记,和一群村民几桶油,几亩地的是是非非。

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与乡村振兴题材的创新融合

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与乡村振兴题材的创新融合

包括拍摄地点、拍摄时间、拍摄设备等,以及拍摄的主题、内容和意图等。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应该注意拍摄的视角、灯光设置、摄像机操作、剧情连贯性、拍摄动作、编辑素材、音乐和节奏、拍摄创意以及拍摄质量等,这些都是短视频拍摄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同时,导演还应该注意短视频的后期制作,包括调色、剪辑、音效的处理等,这些都是拍摄短视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1]迈克尔.拉毕格.导演完全创作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2]符晨露.媒体融合背景下短视频制作与传播路径研究[J].传媒论坛,2023(10).[3]王真.后期剪辑技术在短视频制作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23(02).[4]马政波.探析影视导演思维对影视作品的影响[J].传媒论坛,2020(14).[5]范晖.解读影视导演思维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J].传媒论坛,2019(23).(作者单位:湘潭市广播电视台)责编:周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1]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新型元素逐渐成为电视剧文化传播的新方向。

自2020年开始,以《山海情》《山河锦绣》等作品为代表,一批以改变农村村容村貌为背景,帮助农民摆脱精神与物质贫困为底色的艺术作品从现实题材电视剧中脱颖而出,实现文化传播助力乡村振兴。

湖南卫视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于2023年1月3日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首播,讲述了北京五星级酒店前厅部经理许红豆为排解抑郁心情到云苗村散心,邂逅放弃高薪回乡兴业的同龄人谢之遥,开启了与周围朴实真诚的乡村劳动者群体的故事。

该剧将田园治愈风与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相结合,通过文艺作品与地域文化的深度绑定,呈现出淳朴的民风民俗和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

据数据统计,《去有风的地方》微博主话题阅读量195亿,抖音话题播放量103亿,豆瓣评分8.4分,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点赞好评。

本文拟从电视剧的理念融合、内容呈现、表达手法和传播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从《山歌情》到《山乡新曲》:赣南采茶戏的红色传承

从《山歌情》到《山乡新曲》:赣南采茶戏的红色传承

赣南采茶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源于赣州南部的信丰、安远一带,一直以来都在赣州乃至江西这片热土上尽情展现其艺术魅力。

从称呼来看,采茶戏是与茶叶有着密切联系的。

起初,每到采茶时节,当地的劳动妇女们便会上山采茶,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以此来鼓舞人们的劳动热情,为枯燥的工作增添一些乐趣。

长此以往,便流传成为了山歌,也被称为“采茶歌”。

此后,采茶歌在原有基础上吸收赣南其他民间艺术文化,最终成为了采茶戏。

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采茶戏所具有的发展性,甚至是一种艺术的传承。

赣南采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迄今约有四百年的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赣南采茶戏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开始了现代戏的创作,如《山歌情》《榨油坊风情》《木乡长》《远山》《乡里法官》《燃烧的玫瑰》《快乐标兵》《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等。

由于采茶戏的程式化程度不高,表演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其在现代戏的创作上提供了天然优势。

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江西戏曲舞台上涌现了一大批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的采茶戏精品剧目,均为革命历史题材或现实农村题材的现代戏,形成了被国内戏剧界称道的“戏剧舞台上的江西现象”。

赣南采茶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赣南地区的文化主色调,汲取了红色文化的优秀内涵,走向了创新和发展,这更是一种红色的传承。

一、《山歌情》与《山乡新曲》中红色要素的体现革命历史题材作为新时期以来赣南采茶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焕发出了光彩。

著名剧作家谢干文编写的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获得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诸多殊荣。

光环的背后,一定有这部作品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一些专家认为《山歌情》是革命历史题从《山歌情》到《山乡新曲》:赣南采茶戏的红色传承■ 王倩 徐壮摘 要: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发展历经百年时间,作品的呈现也逐渐多元化。

产生于红土地的赣南采茶戏坚持守正创新,在吸收、借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试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概念、分类和分期

试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概念、分类和分期

试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概念、分类和分期作者:暂无来源:《声屏世界》 2015年第10期孙宝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展现农村风貌、刻画农民心灵的一个重要窗口,一直以来都是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就属于农村题材电视剧,而“文革”后录制的第一部电视剧《三家亲》也是农村题材。

农村题材电视剧不仅是农村生活的缩影,还是时代与民族精神的展现,“用电视剧作品观照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状况,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多维视角来理性地思考中国的‘三农’问题,已经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者肩负历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意愿和勇敢的作为”。

①本文谨从概念界定、分类方法和历史分期三个方面对农村题材电视剧试加阐释。

概念界定农村题材电视剧是指取材并反映农业、农村、农民生活的剧情类电视节目形态。

所谓题材,广义上来说是指作为艺术创作材料和表现对象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狭义上来说是指构成一篇或一部“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

题材概括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研究的特点,题材表现什么就具有先定的意义,社会判断和期许也具有范畴的约定性。

这一点决定了描写范畴对于艺术接受而言具有重要的限制。

事实上,就题材而论,无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农村题材更为广大和深远。

关于农村题材电视剧“题材”的称谓,有大致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三农”或“四农”题材电视剧。

“三农”或“四农”这两个称谓都是概括性的提法,具体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题材电视剧或“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题材电视剧。

第二类是“涉农”或“对农”题材电视剧。

“涉农”或“对农”这两个称谓的含义都比较宽泛,不如“三农”或“四农”的提法具体、清晰。

第三类是“乡土”或“乡村”题材电视剧。

“乡土”或“乡村”的称谓与“农村”的称谓包含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涵。

费孝通曾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②这里的“乡土”是指中国广大的传统基层社会,是一个植根于土地,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和传统礼俗来维系的自然村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题材戏剧创作探索论文提要本文结合连云港市农村题材地方戏剧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淮海戏为例,简要阐述了在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地方戏剧艺术所起的作用,分析了我市农村戏剧艺术目前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重点指出剧作者在创作农村题戏剧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戏剧艺术作用农村题材戏剧创作作者姜成波(市剧目工作室568183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加强我市新农村建设,需要戏剧艺术尤其是地方戏剧艺术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戏剧艺术应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戏剧,我市地处苏鲁交界,淮海戏、吕剧、京剧、童子戏、柳琴戏等戏剧在我市均有较长的流传历史,其中淮海戏为我市地方特色剧种。

笔者以淮海戏为例说明地方戏剧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农村题材戏剧的创作问题。

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新农村,新字新在哪里。

我市总人口468.81万,其中农业人口占70%。

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不再务农,文化娱乐项目日趋多元化,如今很多农村家庭开通了有线电视、电话上网,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与城市毫无差别,观众欣赏习惯求新求异,但看戏仍然是农民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

目前,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步增多,大多数青壮年人口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学生又住校,留在家乡的老人和孩子变成农村文化的服务对象。

在城乡结合处,网吧、游戏室、桌球室是年轻农民和农村学生热衷的地方,而偏僻地区,人们聚在一起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赌博。

面对社会的急速发展,面对农村结构发生的明显变化,文化建设需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相对于歌舞、魔术等其它艺术形式,戏剧艺术不失为发展农村文化的一个相对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毕竟,无论是什么活动,最重要的是农民对此有兴趣。

首先,戏剧艺术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农民具有欣赏戏剧艺术的悠久传统,农村是戏剧艺术的根。

戏剧一直以来根植于农村这片丰厚的土壤,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和群众性。

张家港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局长曾在全国戏剧艺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上说过,张家港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比较丰富,但无论是严冬还是盛夏,只要有剧团送戏下乡,露天广场上都是观众如潮,戏剧在农村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目前乡镇村的文化传播渠道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政府主办的文化馆、文化站以及相关的文化事业;二是自上而下举办的各类文化下乡活动;三是农民自发操办的文艺演出,比如婚丧嫁娶请来的戏班、电影,一些致富大户出资搭台的演出等;四是多年来形成的那些民间自娱自乐形式。

可见,地方戏剧在其中占有相当的分量。

相对于歌舞、相声、表演唱等形式,地方戏剧通过农民能够理解的剧情、亲切的地方话语、曲折的情节、形象的人物刻画,引起他们的共鸣,能充分发挥高台教化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充实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全民族的文明水平、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健康和健全发展等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可以说,地方戏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最有效的载体之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东北二人转之所以那样红火,就因为它贴近生活,形式活泼,注重教化的效果又不僵化教条,老百姓爱看。

其次,地方戏剧的发展对于转移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有积极意义。

一些民间剧团的演出吸纳的都是农民,他们忙时务农,闲时外出演出,可以取得适当的经济报酬,不仅富了脑瓜子,也富了自己的钱袋子。

另外,地方戏剧的发展对于保护我市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有不小的贡献。

淮海戏、童子戏是我市地方特色剧种,本身就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需要重点保护与培植。

由于戏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传承等特殊性,演出市场的红火,有利于淮海戏、童子戏等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相反,如果戏剧市场一片萎靡,长此以往,淮海戏、童子戏等难免要变成博物馆中的活化石,所谓的保护和传承也只不过是人们的臆想罢了。

全国地方戏剧目前正逐步走向衰落,我市戏剧市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以前农村遇到红白喜丧,喜欢放几百块钱烟花、包几场电影,现在逐渐演变为请民间戏班唱戏,一些民间剧团也是长期活跃在民间。

不仅同村的人来听戏,外村知道消息的农民无论农闲农忙也都会赶来听戏,市场潜力大,前景比较看好。

但一方面农民自己操办的演出往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变味的所谓“淮海戏”充斥着舞台,另一方面一些有相当水准的专业剧团情愿整天无所事事而面临倒闭和解散困境,也不肯放下架子,拉下面子到乡镇演出。

尽管有的艺术院团也下乡演出,但演出剧目却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需求,反映农村题裁的戏更是寥寥无几。

难怪老百姓感叹说: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十年演十戏。

另外,随着农村影碟机的普及,农民购买盗版影像资料的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小戏盛行,但市场多被糟粕所占据,例如剧目《妹想郎》、《小秃子谈恋爱》、《小寡妇上坟》等,充斥着低级趣味的东西,在市场上很难买到真正适合农民口味的碟片。

有些农民是每晚必看碟片,没有新内容就翻来覆去看,虽然剧目质量良莠不齐,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已经是很奢侈的享受了。

看来农村不仅在经济上需要打假、反“销废”,文化上也需要打假、反“销废”。

有的村庄每个星期有固定的聚会场所(比如在村民家),无任何演出道具、服装等,一把二胡就能把戏剧爱好者召集起来唱一个下午,观众也不在少数。

这一方面说明农民对这方面的文化需求不断上升,另一方面说明戏剧供需错位、信息不对称,我们职能部门的工作有所欠缺,有待改进。

目前我市乃至全国农村戏剧发展都面临着让农民看什么戏、怎样让农民看得见戏、看得起戏等问题。

作为政府,要抓政策、抓设施、抓环境,要给予地方剧团必要的政策和资金保障,注重培育戏剧观众,要建好一批戏剧演出场所,并不断完善剧团下乡演出条件。

作为剧团,要有正确的服务观念,要制作出能与农民产生共鸣、让农民消费得起的文化产品。

作为剧作者,要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

剧作者要加强农村题材戏剧创作。

目前我市农村题材戏剧创作的出路基本是编排一些应景宣传品,完成宣传任务,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市场整个戏剧创作生产毫无主动可言。

创作基本上都是遵循政策的思路,回避社会矛盾和现实,情节主干基本上是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治穷致富奔小康,期间碰到了技术、资金、农村落后势力的困扰和阻拦,但是,上级政府紧紧依靠上级党委和政府,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事业成功。

我市这几年排演的淮海戏《代代乡长》、《明月芦花》、吕剧《山乡情》、《草莓扣》等无一例外地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创造性的创作过程变成了公式化的演绎和克隆,导致作品艺术魅力的丢失,很难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那些缺乏现实性的概念化作品,根本无法满足观众的欣赏诉求。

再加上戏剧本身不大景气的大环境,给现代农村戏剧的创作和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戏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剧作者要加强农村题材戏剧创作。

剧作者创作的农村题材戏剧要有时代特征。

戏剧的时代特征既是戏剧表层的艺术特征,也是它所承载的内涵意义。

戏剧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风华特质,愈能准确地、本质地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愈有可能成为那个时期的代表作,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

当下的农民,已不是土改时的农民,以获得土地作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也不是改革之初的农民,视解决温饱、获取财富为最大价值,新农民有新的元素、新的观念、新的选择、新的生活方式。

要关注中国农村在走向现代化、市场化、法制化进程中的农民命运、情绪心理和中国农村前所未有的历史变化,要克服过去写农村题材的弊病,发现农村生活的新亮点,努力塑造好转型时期的农民形象。

剧作者创作的农村题材戏剧要为农民服务。

剧作者要扎根于农村,以农村为阵地,关注农民的生存、生活状态,用更新的手法和表现形式,来刻画、表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农村以及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现实,展示乡土乡情中人性的大美。

农村题材戏剧要为农民服务,但农村题材戏剧不是为农民服务的唯一选择。

《狗儿爷涅磐》、《桑树坪纪事》、《山杠爷》等优秀剧目,在城市演出市场也是叫好又叫座的。

为农民写戏,或送戏下乡,在剧目题材的选择面上完全可以更宽泛一些。

江苏吴江市自XX年开始,每年都举办“文化联动”,所谓联动,就是村村镇镇编演节目,不但自娱自乐,各村镇间还相互演出。

每次活动都持续几个月之久。

上百个节目轮番出场,受到百姓热烈欢迎,观众多达40多万人。

我市于XX年举办了第一届新农村文艺作品征稿比赛并于XX年5月出版了《和谐文化乐万家——新农村建设文艺作品集Ι》,在此基础上我市今年将举办首届建设新农村剧(节)目调演,对全市优秀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进行展演,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支持作用。

虽然只是处于开始和探索阶段,但毕竟迈出了尝试性的步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下一阶段,市剧目工作室准备扩大题材征集范围,只要是农民爱看且有一定思想和艺术水平的作品都受欢迎。

在这个流行后现代、小资情调、无厘头、愤青作派和各种西方浪潮洗礼的多媒体时代,一届超女,一部戏说,一个博客,就能让人一夜成名,日进斗金,人们被浅近的功利目的弄得心浮气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去写一点作品。

剧作者要关心现实社会,少些功利心,不浮躁不肤浅,剧作者要沉下心,以积极心态和悲悯的情怀,潜到生活深处去,最深切地关注人,表现人,在作品中深刻地塑造人,展现人的内在外在世界,创作出真正属于当下农村、当代农民的作品。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努力关注和反映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为农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是我们每一个剧作者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