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配套练习及答案题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一、选择题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谁?A. 苏轼B. 欧阳修C. 王安石D. 柳宗元2. 《记承天寺夜游》主要描绘了哪个寺庙的夜景?A. 承天寺B. 洛阳白马寺C. 嵩山少林寺D. 长安大兴善寺A. 明月B. 清风C. 碧波D. 烟花二、填空题1. 《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了承天寺的壮丽景色。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______,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

三、判断题1.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描写白日游寺的文章。

()2. 文章中提到“水中藻荇交横”,这里的藻荇实际上是指水中的植物。

()四、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记承天寺夜游》的主要内容。

2. 文章中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承天寺夜景的美?五、翻译题六、分析题1. 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2.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闲人”一词的理解。

七、拓展题1. 请列举一部你熟悉的描写夜景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2. 请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认识。

八、连线题1. 明月 __________ A. 竹柏影2. 清风 __________ B. 庭下积水3. 碧波 __________ C. 中庭地面4. 烟花 __________ D. 夜空星辰九、改错题1. “庭下如积水空暗,水中藻荇清楚,盖松柏影也。

”2. “何夜无云?何处无竹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修辞手法识别题1.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一、仿写题请仿照《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写一段描写你熟悉的某个夜景的文段。

十二、文学常识题1.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哪个时期创作的作品?2. 苏轼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十三、阅读理解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欧阳学文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答案)

导语:做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知识,有利于我们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下面是《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附答案),欢迎大家过来做一做!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黑体字词:1、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和,一起)2、盖竹柏影也( 原来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到)4、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在)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6、月色入户(门)成语例:足不出户户枢不蠹门当户对7、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8、怀民亦未寝(睡觉) 成语例:废寝忘食寝食难安寿终正寝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二、翻译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透露出作者被贬后内心寂寞悲凉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

四、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五、简要谈谈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指被贬之人,身处逆境而追求心灵宁静的人。

暗示世人多为功名富贵所累。

表达了作者失意后陶醉于自然的淡泊心境,又显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和伤感。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3、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5、亦未寝: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第2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含答案)

第2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含答案)

八上第十一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藻荇.( ) 遂.至( ) 未寝.( )2.解释词语。

月色入户户:欣然起行欣然:行:念⑹无与为乐者念:遂至承天寺寻遂:至:寻张怀民寻:怀民亦未寝寝:如积水空明空明: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中庭:但少闲人但:盖竹柏影也盖:如吾两人者耳耳:3.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瞻,号,是朝弟弟合称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共分三层:第一层,,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3)《记承天寺夜游》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议论句是,蕴含了的感情。

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默写(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8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5分)(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5)念无与乐者()(6)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7)庭下如积水空明()(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盖竹柏影也()(10)相与步于中庭()3.对下列划线字注音。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刘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答案:1.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南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2.高兴的样子交叉错杂罢了门户想到于是清澈透明只是原来是共同3.suìxìng baǐqǐn4.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共同在庭院中散步。

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人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松柏的影子。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6.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7.运用比喻修辞,将月光比作积水,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体现了月光的清亮皎洁,呈现出一幅似真似幻的人间仙境。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打印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打印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打印版)一、阅读理解1. 问题:请根据《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述作者在夜游承天寺时所感受到的自然景观。

答案:作者在夜游承天寺时,感受到了月光如水,树影婆娑的自然美景。

他观察到月光在地面上的投影,如同积水空明,清澈见底,而水中的藻荇交横,使得整个夜晚充满了静谧与神秘。

2.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何会将月光与积水相提并论?答案:作者将月光与积水相提并论,是为了形象地描绘月光的清澈和明亮。

他通过比喻,将月光照射在地面上的效果与积水的反射效果相联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夜晚月光的美丽。

3. 问题: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对夜晚的描述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作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答案:作者在描述夜晚时,不仅提到了月光和树影,还细致地描绘了“藻荇交横”的景象,这显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他将月光比作积水,将树影比作藻荇,这种想象力的运用,使得整个夜晚的景色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二、词语解释1. 藻荇:指的是水中生长的植物,通常用来比喻月光下树影的交错。

2. 空明:形容月光清澈明亮,如同清澈的水一般。

3. 交横:形容事物交错复杂,这里指树影在月光下交错的样子。

三、文本分析1.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如何?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显得宁静而愉悦。

通过对夜晚景色的细致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夜游时的轻松心情。

他没有被日常的纷扰所困扰,而是沉浸在自然美景中,享受着夜晚的宁静与美好。

2.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有什么特点?答案: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观时,注重细节的捕捉和情感的传达。

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明亮的夜晚。

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自然景观更加生动,更能触动读者的情感。

四、写作练习1. 题目:请以“夜游”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在夜晚散步时的所见所感。

2. 提示: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描写手法,注意观察夜晚的自然景观,如月光、树影、星空等,并尝试表达你的情感体验。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作者的夜游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以下是根据这篇文章设计的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C2. 文章中提到的“承天寺”位于哪个城市?A. 北京B. 南京C. 杭州D. 苏州答案:C3. 苏轼在文中描述了哪些自然景象?A. 月色、江面、山峰B. 星空、田野、河流C. 日出、云海、瀑布D. 花园、小桥、流水答案:A二、填空题4.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提到“________”,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答案:月色入户,欣然起行5. 文章中,苏轼用“________”来形容夜晚的江面。

答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三、简答题6.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答案: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他通过夜游的经历,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四、阅读理解题7. 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在文中为何会“欣然起行”?答案:苏轼在文中“欣然起行”是因为他看到月色入户,感到非常愉悦和兴奋,因此决定起身去夜游。

(2)苏轼在夜游中遇到了谁?他们一起做了什么?答案:苏轼在夜游中遇到了张怀民,他们一起在承天寺的中庭散步,欣赏月色和庭院中的美景。

五、作文题8. 以“夜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描述一次你的夜游经历,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注意表达你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以上练习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作业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作业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作业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2)、盖.竹柏影也(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用“/”为文中划线句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5、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7、说说下面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
9、请用自己的语言将文中月夜美景描绘出来。

答案:1、门原来睡觉只是
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6、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7、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8、不是,这里指不追随名利、超脱而有情趣的人,是一种心怀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

9、略。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2)、盖.竹柏影也(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用“/”为文中划线句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5、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7、说说下面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
9、请用自己的语言将文中月夜美景描绘出来。

答案:1、门原来睡觉只是
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6、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7、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8、不是,这里指不追随名利、超脱而有情趣的人,是一种心怀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

9、略。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修改版]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修改版]

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步于庭中....19.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0.用原文填空。

(4分)(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2)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21.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怀,联系我们学过的其他古文,说说你对古代文人这种情怀的认识。

(4分)答案: 18. (1)考虑、想到(2)于是、就(3)共同、一起19. (1)月光照进屋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如我们两个啊。

20. (1)月色入户;(2)怀民亦未寝。

21.提示:古代文人常常以物喜以己悲。

联系略。

试题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②相与步于中庭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3分)能表现友情的句子:(1)(2) 理由:答案:1.①考虑②只是③睡觉④交错纵横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注释默写: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课内简答题: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3、《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及答案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

(2分)2.填空:(3分)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分)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分)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其中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的所见所感。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练习题答案:1.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是如何描述夜晚的景象的?答案:苏轼在文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他提到了月光如水,树影婆娑,以及寺庙的钟声,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2. 问题:苏轼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与夜游相关的活动?答案:苏轼在文中提到了与友人一起在承天寺中散步,谈论诗文,以及聆听寺庙的钟声。

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文人雅士在夜晚的闲适生活。

3. 问题: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答案: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夜游的体验,抒发了自己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

4.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有哪些修辞手法?答案:苏轼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例如,他将月光比作水,将树影比作舞动的精灵,增强了文章的意境和表现力。

5. 问题:苏轼在文中提到的“钟声”有何象征意义?答案:钟声在文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苏轼通过钟声,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6.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散文中的佳作,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7. 问题:苏轼在文中提到的“闲人”是指什么?答案:“闲人”在这里指的是那些能够享受生活,有闲情逸致的人。

苏轼通过“闲人”一词,表达了对那些能够脱离世俗纷扰,享受自然和文化的人的赞赏。

通过这些练习题答案,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散文的内容和苏轼的思想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词语解衣欲睡欲:想要。

月色入户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至:到。

怀民亦未寝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交横: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表判断,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三)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月色入户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描绘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的散文。

以下是习题
及答案的内容:
习题一: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自然景观?
答案: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了月光、古树、寺庙的宁静以及夜晚
的寂静。

习题二:请简述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开始的好奇和期待,逐渐转变为对寺庙
宁静氛围的欣赏,最后在月光下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平和。

习题三: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如何描绘月光?
答案:作者通过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将月光描绘得既明亮又柔和,
如同轻纱覆盖在古树上,给人以宁静和神秘的感觉。

习题四: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对寺庙的描述有哪些特点?
答案:作者对寺庙的描述突出了其古老、宁静和神秘的特点,通过细
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在夜色中的庄严与宁静。

习题五: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通过游览体验到的哲理是什么?
答案:作者通过游览体验到的哲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以上习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通过对文章细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哲理思考。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有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有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有答案)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2)交互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

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

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记叙描写抒情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盖竹柏影也(表推测)【解析】选A。

“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念无与乐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轼此时被贬为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9."寻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景文(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
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实际上是用_________来比喻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写作
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二.阅读理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

1.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

5.“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7.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

9.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⑴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

10.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
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2.文章结尾流露出作
者怎样的情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
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基础知识及运用答案
1.略
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A5、A6.乐观、豁达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
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11.B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
格。

阅读理解答案
1.都是闲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
4.月下中庭积水空明;竹柏影也藻荇交横
5.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6.相与/步于中庭
7.遂至承天寺,
寻怀民。

8.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9.月色入户,近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0.D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2.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13.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