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公共支出对劳动力迁移的门槛效应_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_吴伟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进展
添加项标题
城市规划:人居环境理论将应用于城市规划中,提高城市居住 环境的品质和可持续性。
添加项标题
乡村发展:人居环境理论将应用于乡村发展中,推动乡村经济 的转型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添加项标题
绿色建筑:人居环境理论将应用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 促进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添加项标题
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理论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 撑和实践指导,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CONTENTS
人居环境理论 的发展历程
人居环境理论 的研究重点
人居环境理论 的研究方法
人居环境理论 的应用实践
人居环境理论 的未来展望
PART ONE
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
背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 施
理论来源:国外人居环境 理论
PART THREE
实证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 实验、观察等方 法收集数据,对 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以验证或推
翻假设。
添加标题
实证研究在人居环 境理论研究中的应 用:对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环境监 测等领域进行实证 研究,以了解人居 环境的质量和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案。
添加标题
实证研究的优点: 能够提供客观、
景观设计在人居环境理论中的应用实践需要注重创新和多元化,以满足不同人群 的需求,提高人居环境的品质和适应性。
城市环境治理:改 善城市居住环境,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农村环境治理:推 进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建设美丽乡村
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 复工作,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污染治理:加 大环境污染治理力 度,改善环境质量
劳动力异质性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劳动力异质性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作者:郑嘉伟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当存在劳动力异质性时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特征,通过建立无限生命周期(Ramsey)模型,讨论了个人劳动能力随机性差异经济中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化问题,并基于我国部分地区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存在劳动力异质性时,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存在劳动力异质性时,不同的财政支出政策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差异性变化,社会收入流动性下降,经济中存在一个稳定均衡的持续性不平等状态。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异质性;财政支出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08-0008-04一、引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大量经济资源向城市聚集,城乡分割的经济政策和对城市的巨额财政支出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未能充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教育回报摆脱了计划体制束缚,企业管理者获得更多物质激励,民营经济为人们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大量农民工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流动……劳动异质性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随着动态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化和收入分配流动性问题的研究文献日益丰富,这方面的研究是当代收入分配理论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学者开始在无限生命周期(Ramsey)模型中分析持续性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化问题。
首先卢卡斯(Lucas,1992)讨论了经济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公平和效率的问题,研究表明,在纯信用经济中,收入分配不存在稳定均衡分布状态,收入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剧。
卡塞利和文图拉(Caselli和Ventura,2000)在一个代表性消费的Ramsey模型中,在劳动力存在固定偏好差异、固定能力差异和初始财富不平等的假设下,分析了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化特征,通过模型证明:对于一个具有社会平均财富水平的劳动力,其劳动收入贴现值的净储蓄率大于0,整个经济中收入差距会趋于收敛;如果这一净储蓄率小于0,收入差距将会发散。
公共部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公共部门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2.关键人物——指在社区提供公共产品的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
3.公债的“挤出效应”——当政府靠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时,不断增长的债务规模会减少私人投资。
这种公债刺激利率上升而抵制私人投资下降的作用称为公债的挤出效应。
P.1934.公共地悲剧:指如果一项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清,最终将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
5.贫困指数:是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6.公共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研究和规范政府行为及其政府职能的科学。
7.多数人管制现象:8.混合产品——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特性的产品称为混合产品。
9.政府主动创租——也称政治创租:指政府官员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增加企业的利润,人为地创设出租金,诱使企业向他们交纳“贡款”作为得到租金的条件。
P.11410.双峰偏好:指人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如在偏离了最理想的结果后其效用出现降后升,则具有双峰偏好。
11.间接民主制——人民中的绝大多数并不直接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而是通过选举委托代表行使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力。
12.投票交易又称互投赞同票——指在多数规则选举制度中的合作行为。
P.10113.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无偿的、单方面的资金支付。
P.15114.斯蒂格勒“领导人法则”:指由于低收入阶层或者付不起成本或者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大量的非排他的公共产品并不能为他们所享用,中高收入阶层是公共支出计划的主要受益人。
15.利益集团——是指拥有共同目标的人,为了促进共同目标的达成,而协作行动所形成的集团。
16.公共产品: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产品。
17.公共选择: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
18.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异质性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新经济地理视角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改革 开放 40年 以来 ,中国经 济 实 现 了举 世 瞩 目的高速增长。然而,在经济高增长的背后 ,城乡 发展不平衡 、收 入分配不 均等 问题 依然存在 (白 玫 ,2017;-1 陈 丰龙 等,2018 )。2016年 我 国居 民人 均可 支配 收入基 尼 系数 为 0.465,虽然 比 2012 年 的基尼系数下降 0.9%,但仍显著高于国际公认 的 0.4贫 富 差距警 戒 线 。而在 贫 富 差距 逐 渐 拉 大 的过程 中,城乡收入差距则是一个 十分显 著的推 动 因素 (罗楚 亮 ,2006)E3 3,由此 也 导致 我 国城 乡 发
目前 ,国 内外 关 于 异 质 性 人 力 资 本对 城 乡 收 入 差距影 响的相关 研 究也 较 为 丰 富 。从 影 响机 制 上 ,蔡武 和 陈广 汉 (2013) 认 为 在 城 乡 人 力 资 本 流 动规模 逐 步 扩 大 的过 程 中 ,高技 能 人 力 资 本 的 流 出对 城 乡收 人 差 距 的缩 小 起 到 了积 极 作 用 ,而 低技 能人 力 资 本 的流 出 则 起 到 了 负 向 作 用 。此 后 ,学者们相继以不同视角开展研究。其 中,部分 学者 主要 基 于农村 劳动 力 为 获取 更 高 劳 动报 酬 而 进行 的选 择 性 转 移 视 角 开 展 研 究 ,认 为农 村 人 力 资本 不足 导 致 城 乡 生 产 效 率 的失 衡 ,最 终 引起 城 乡 收入 差 距 的 持 续 扩 大 (Pavlopoulosa D,et al, 2014; 匡远 风 ,2018 )。还 有 学 者 从 马克 思 主 义关 于人 的发 展理论 视 角 分 析人 力 资本 如 何 通 过 要素 和产 品 交换 对 城 乡 收 入 差距 产 生 影 响 ,认 为 应从 城乡 之 间的交换 为 切入 点制 定 缩小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的 梯 度 性 开 放 政 策 (李 飞 龙 和 赖 小 琼 , 2016)[91;从政 策 倾 向上 ,学 者 们 更 倾 向 于采 用 农
房价与女性劳动参与决策_来自CHNS数据的证据_吴伟平
, ) , 而且会对女婴存活率和子女教 2 0 0 9 &E s w a r a n 杜凤莲 、 董晓媛 , 育投资产生消极影响 ( 2 0 1 0; A l f a n o , ) 。 与此同时 ,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 , 快速老 e t a l 2 0 1 0 龄化将 导 致 中 国 劳 动 年 龄 人 口 在 2 0 1 0-2 0 4 0年下 降幅达1 未来中 降9 0 0 0 万 人, 0% 或 以 上 ② 。 可 见 , 国劳动力供给将面 临 巨 大 挑 战 , 而女性劳动参与率 的不断下滑不仅使 形 势 更 加 严 峻 , 同时也意味着劳 动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 从女 性 劳 动 参 与 率 的 变 化 趋 势 来 看 , 急剧下降 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 2 0 世纪 9 0 年代以来的劳动力 而这一时期正好是我国住房市场 市场化改革时期 , 化改革推进期 , 也是我国住房价格的急速上升时期 。 其中 , 一线 、 二线城市的房价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 , 。 陆 铭 等, 1 3 . 1% 和 1 0 . 5% ( 2 0 1 4; F a n e t a l 2 0 1 5) g 在我国 , 房产是城镇居民家庭最重要的资产 , 而且家 。 所 以, 庭财产的 9 0% 来 自 住 房 ( L i & Wu, 2 0 1 5) 房价变动将会对家 庭 生 产 生 活 产 生 深 远 影 响 , 并直
— 5 7 —
, 。 接影响到女性 的 劳 动 参 与 和 供 给 ( F u e t a l 2 0 1 6) , 另外 , 根据 2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 我国 0 1 4年《 城镇家庭房屋所有权拥有率 达 8 而世界平均水 7% , 房价大幅 平只有 6 0% 。 在如此高的自 有 住 房 率 下 , 上升将带来家庭财富的急剧增加 。 当家庭男性劳动 供给低弹性或无弹 性 时 , 财富累积所带来的正向收 入效应将加速女性闲暇对劳动供给的替代 。 最终结 果就是大部分城镇 女 性 退 出 劳 动 力 市 场 , 而选择闲 暇或照顾家庭 。 本文将揭示房价变动引致家庭财富 变化进而对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所产生的影响以及 为我国 女 性 劳 动 参 与 率 下 降 现 象 补 充 背后的机制 , 一个新的解释 。 关于 女 性 劳 动 参 与 率 下 降 这 一 现 象 , 国内外学 者进行了广泛探讨 。 传统研究主要基于女性个体特 征, 诸如 年 龄 、 受 教 育 程 度、 婚 姻 状 况、 工 作 经 验、 健 , 康水平及个体收入等 ( B l a u &K a h n 2 0 0 7; F o l i & g V e l d k a m 2 0 1 1; R a m i r e z &R u b e n, 2 0 1 5; B e s a m- p, , ) ; 部分学者考察了家庭收入 、 多代同 u s c a e t a l 2 0 1 5 堂、 父母居住邻近等家庭结构特征因素的影响 ( 姚先 国、 谭岚 , 丁 守 海、 时 新 哲, 2 0 0 5; 2 0 1 2; C o m t o n & p , , ) ; 也有学者检验了对外贸 2 0 1 4; S z u l a 2 0 1 4 P o l l a k g 易、 产业结构 、 医疗及养老政策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 响( 赵宁 、 李永杰 , 张川川等 , 许庆 、 刘进 , 2 0 1 5; 2 0 1 5; ) 。 然而 , 关于房价与女性劳动参与决策的研究 2 0 1 5 在国内文献中很 少 涉 及 。 不 过 , 在国外的研究文献 房价变动带来的 财 富 效 应 会 显 著 地 影 响 女 性 的 中, , 闲暇消费与劳动供给 ( D i s n e &G a t h e r o o d 2 0 1 4; y g , , 。 一 方 面, 房价 A d e l i n o e t a l 2 0 1 5; F u e t a l 2 0 1 6) 上涨会拉升家庭居 住 成 本 , 从而推高女性的劳动参 尤其是无房产家庭的女性 ( 与和供给 , J a c o b &L u d - , , ) 。 另一方面 , 对于 w i 2 0 1 2; C o l o m &M o l e s 2 0 1 3 g 房价高涨则加强了房产财富获得 , 进而 有房产家庭 , , 加速女 性 闲 暇 对 劳 动 的 替 代 ( H e n l e 2 0 0 4; J o h n - y , 或是提前退休( s o n, 2 0 1 4) F a r n h a m & S e v a k, ) 。 本文从财 富 效 应 、 房 奴 效 应、 预期效应三个 2 0 1 6 层面系统探讨房价影响女性劳动参与决策的理论机 制, 并利用 CHN S 数据与城市房价数据实证检验房 价对女性劳动参与决策的净影响及其异质性特征 。
劳动力迁移理论
劳动力迁移理论劳动力迁移理论认为,人口迁移行为的发生受到迁出地因素、迁入地因素、中间阻碍因素、个体及家庭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的综合影响(蔡昉,2015)。
在影响劳动力迁移的众多因素中,不同部门、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的工资率水平差异,发挥着核心调节器的作用,是驱使人口发生迁移行为的根本原因(周天勇,2001;赵燕,2011)。
人们预期城市的工资率水平以及找到工作的机会高于农村地区,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家庭收入的最大化,由此出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劳动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转移(蔡昉,2017)。
1.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在《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人口迁移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农业部门和现代增长部门。
其中,农业部门以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并以农村为中心,现代增长部门以现代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并以城市为中心。
他认为,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土地和资本要素有限的条件下,多投入一单位劳动力几乎没有提高产出,导致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都很低。
与此同时,现代增长部门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高且生产规模大,因此,劳动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均高于农业部门,现代增长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存在的工资水平差异,促使劳动力在可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迁移。
当现代增长部门的工资率水平始终处于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率水平时,则可以不断吸引农业部门劳动力发生迁移。
然而,当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出现短缺时,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效率就会提高,相应地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增加。
农村劳动力由剩余转向短缺的过程则出现“刘易斯拐点”(蔡昉,2017)。
2.新迁移经济学理论Stark(1991)指出“新迁移经济学是基于四个基本前提而产生:一是迁移决策,不是迁移者的个体行为,而是更多相互依赖的个人组成的一个更大的单位,比如家族或家庭的集体行为。
二是迁移的主要目标,不单单是预期收入最大化,也是寻求家庭风险最小化。
5第五章公共支出理论
R1 1 r
R2 (1 r) 2
(1
Rt r)
t
RN (1 r) N
PDV 105 100 1 0.05
PDV 100 95.238095 1 0.05
PDV是贴现值的缩写,Rt是某一投资在t时期获得的净收益,r是利 率。
公共经济学 第五章 公共支出理论
第二节 公共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
公共经济学 第五章 公共支出理论
第一节 公共支出水平的决定
三、公共支出的微观模型 一般而言,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可以根据以下一些因素来解
释公共支出的增长: 1、产出水平决定 公共部门的产出水平是由中间投票人的效用函数所决定的。 2、服务环境因素 公共支出的增加,有时并不是由于服务水平或效率下降所致, 而是由于社会环境恶化所引起,当现实生活中出现这种情况时 ,增加公共支出水平是一种合理的决定。
公共经济学 第五章 公共支出理论
第一节 公共支出水平的决定
财政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它意味着这类公共支出的机会成本是其他部门的产出量。 并且,由于公共部门的低效率,挤出效应对于社会来说将 会产生负面影响。
公共经济学 第五章 公共支出理论
第一节 公共支出水平的决定
或用死亡估算法 如果公共支出有助于减少工作中的伤亡事故或降低相关风险,那 么,由此而避免的经济损失也就成为该项公共支出的收益。
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_理论与实证
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_理论与实证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引言:在当代全球经济中,劳动力流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劳动力的流动不断增加,这对于各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格局、收入分配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理论分析1. 劳动力流动理论劳动力流动理论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理论、收入差距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等因素决定一个人的劳动力价值和收入水平。
收入差距理论则关注于制度性因素和社会经济背景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则着重考虑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对劳动力流动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2. 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异质性劳动力流动指的是对劳动力进行分类,并将其分配到符合其特色优势的地区,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在中国的实践中,异质性劳动力流动被广泛应用,各地区都聚集了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形成了劳动力分工和合理的资源配置。
这种劳动力流动,有助于促进地区之间的技术转移、经济发展,减少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二、实证分析1.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中国地区收入差距长期存在,东部地区相对发达,收入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弱,收入水平明显较低。
这种收入差距不仅体现在地区之间,也体现在城乡之间。
同时,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区收入差距呈现收敛趋势,尤其是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2. 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实证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东部地区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活跃,推动了经济增长和高薪职位的增加。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通过吸引外来劳动力,更好地利用本地资源,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从而实现了贫富差距的减小。
异质性收入视角下人力资本对农民减贫的作用效应研究
异质性收入视角下人力资本对农民减贫的作用效应研究作者:马文武刘虔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03期摘要在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快速转移的城镇化浪潮中,农民非农收入不断增长,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使得涉农收入也不断增长。
研究人力资本在这一过程中是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减贫及其减贫性质、效应大小,对于新时代加强和完善教育人力资本扶贫意义重大。
根据人力资本作用异质性特征,文章研究了人力资本作用农村非农收入和涉农收入下的异质性减贫效应。
研究发现:①若没有农村人力资本参与,农村各年的贫困发生率至少会上升1到3个百分点。
②分时段的贫困动态变化分解显示,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对于农村贫困下降的贡献达到15%到23%。
③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显著和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条件下,农村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的减贫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非农收入实现,而通过涉农收入一定程度上是阻碍贫困率下降。
④人力资本减贫这一贡献主要源于农村个体人力资本变动通过非农收入下的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且分配效应逐渐大于增长效应,说明就增加非农收入实现减贫而言,农村人力资本个体分布结构朝合理化方向发展。
⑤人力资本变动通过涉农收入减贫的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均是阻碍贫困率下降,说明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关系、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人力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涉农收入增长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力资本;贫困;非农收入;涉農收入;异质性中图分类号 F3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9)03-0137-11 DOI:10.12062/cpre.20181006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世界数据来看,《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8.36亿,中国的贡献率超过70%。
参考国际扶贫标准,中国从1978到2010年的30多年间,共减少6.6亿贫困人口。
异质性理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应用
异质性理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应用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系统,其中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技能和经验水平的个体。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劳动力市场的现象和行为,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异质性理论。
异质性理论认为个体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于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异质性理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应用,并通过几个实例来说明其作用。
首先,异质性理论在解释薪资差异和收入分配中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异质性理论,不同个体在技能、经验和学历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和价值。
因此,在同一职位上,具备更高技能和更多经验的个体通常会获得更高的薪资。
举例来说,一家公司需要招聘一名会计师,某个具备更高学位和更多相关工作经验的候选人相对于其他竞争者来说,更有可能获得更高的薪资。
其次,异质性理论也有助于解释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选择和劳动力流动。
根据异质性理论,个体在不同职业之间会基于自身的技能、兴趣和偏好做出选择。
因此,一个人选择从事某个职业的决策可能不同于另一个人。
例如,一个人可能选择从事医生的职业,因为他对医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具备相关的技能和学历。
而另一个人可能更适合从事销售行业,因为他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技巧。
异质性理论认为,这些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劳动力市场的职业结构和劳动力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异质性理论还有助于解释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失业现象。
根据异质性理论,个体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存在失业率的差异。
具备较高技能和经验的个体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而缺乏相关技能和经验的个体则更容易面临失业风险。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间,一部分人能够稳定就业,而另一部分人却处于失业状态。
异质性理论认为,个体之间的差异是造成就业失业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异质性理论在劳动力市场政策制定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政府和公司在制定职业培训计划和激励机制时,需要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
刘易斯模型、劳动力异质性与我国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
6 ・ 4
者的需求 比重为 1 . 对大 学及 以上 文化程 度求职者 的需 46 %,
求 比重 为 74 .%。
二 、 产业 的扩张 和非农 就业机 会 的增 加 , 三 在非 农产业 较高 收益 的吸引下 , 国农村 劳动力转移呈 现出十分 明显 的选择 我
摘 要: 刘易斯模型把 乡一城劳动力转移建立在劳动力同质性的假定基础上, 但这个假定不符合事实, 由此得 出的结论也不符合我国实际。从调查数据可知, 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它所带来 我
的 问题 表 现 为 : 村 留守 劳动 力低 素 质化 、 民 X非 正规 就 业 化 、 民工 非 市 民化 、 村 劳动 力转 移 陷 阱。 农 农 - 农 农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部提供 的数 据 ,0 9 2 0 年我 国农 民
本文结合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 劳动力异质性的视角分 从 析我 国农 村劳 动力转移 中存在 的四个 主要问题——农 村 留 守劳动力低素质化 、 民工非正规就 业化 、 民工非 市民化 、 农 农 农村劳动力转移陷 阱 , 并简要分 析这 些问题所 带来的后果及
应对之策。
一
工数量 大约为 23 , 占我 国农村 劳动力资 源总量的一半 , -亿 约 其 中在 异地就业的约 1 亿 人。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大都 . 4
是剩余 劳动力 , 因此 ,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加速 了我国工业 化 、 城镇 化 的进程 , 提高 了农 业生产率 和农 民收入 水平 , 也 加速 了农业现代化 的步伐 。这表 明我 国农业 劳动力转移 与工业 化 、 镇化和农业 现代化基 本上 同步 进行 , 城 与工业化 国家 曾 经走过 的道路基 本吻合 , 与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经济发展模 型描述的过程也大体一致 。 但在发展过程 中 , 国农村 劳动力转移也 出现 了一些 问 我 题, 这些 问题在 发展 经济学 的二 元经 济发展 模 型中被 忽视 了。以刘易斯 为代表 的经典 的二 元经济发 展理论假 定劳动 力 的乡一城 流动不需 要人 力资本的积累 , 为所有的劳动力 认 都是 同质 的 , 即城 市劳动力 与农 村劳 动力 、 农村转移 劳动力 与 留守劳动力之 问在 教育 、 能 、 技 年龄和性别上不存在差异 , 都具 有 同质性 , 因此具有相 同的劳动 生产率u 。二元 发展模 型关 于劳动力 同质 的假定 与我 国农 村劳动 力转移 的现实不
异质性劳动力在经济中的角色研究
异质性劳动力在经济中的角色研究引言: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劳动力市场中,异质性劳动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异质性劳动力指的是在技能、经验、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劳动者。
本文将探讨异质性劳动力在经济中的角色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分:异质性劳动力促进创新与经济发展异质性劳动力的差异性为经济创新提供了条件。
不同的工作者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异质性劳动力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形成多样化的团队。
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合作,异质性劳动力的存在促进了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从而推动了技术进步和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异质性劳动力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同行业和职业中的异质性劳动力各自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在经济中的角色可以上溯到创新的起点。
通过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各种行业能够从中获取新的思维、知识和技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异质性劳动力的差异性正是促进各行各业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异质性劳动力的个体差异与经济效应异质性劳动力的个体差异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有着不同的竞争力。
技能、经验、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意味着每个劳动者在市场上有不同的供给弹性。
一方面,异质性劳动力的多样性提高了市场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个体差异也带来了市场效率的提升。
异质性劳动力在经济中的不同角色和供给特点,也将影响他们在薪酬和福利等方面的差异。
市场在定价时会根据个体的技能、经验和背景等因素进行差异化配置。
由于每个异质性劳动者的个体差异,他们在市场上的资源配置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第三部分:异质性劳动力的管理和政策挑战异质性劳动力的发展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也带来了管理和政策挑战。
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以推动异质性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发展。
企业在招聘和管理异质性劳动力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差异和特点,为不同的劳动力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
stata 非平衡面板门槛模型
stata 非平衡面板门槛模型介绍如下:
非平衡面板门槛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门槛效应的统计方法,通常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
该模型通过对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门槛效应的量化结果。
门槛效应指的是某个政策或制度的实施,对受政策或制度影响的对象造成的非线性或非对称性的影响。
门槛模型通过引入门槛变量,将门槛效应纳入模型分析,从而获得准确的门槛效应度量。
在面板数据中,观察对象会随时间出现上升或下降趋势,这些趋势可以用线性模型来解释。
但当门槛效应出现时,线性模型就不能很好地解释数据。
门槛模型可以处理这些非线性问题,而且适用于非平衡数据,即数据样本并非在所有时间点和所有受试者中都可用。
门槛模型通常包括三个部分:门槛变量、门槛参数和门槛效应。
其中,门槛变量是根据分析目的选定的一个变量,通常是能够影响研究结果的某个因素。
门槛参数是门槛变量的阈值,表示门槛变量达到该值时,门槛效应开始发挥作用。
门槛效应是指门槛变量在不同阈值范围内对响应变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即呈现出非线性关系。
门槛模型通常采用logistic、probit或tobit等概率模型,由于该模型适用于非平衡数据,因此其估计方法要求对于某些时间点,样本存在一个临界值满足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常采用选定的非负整数作为阈值对数据进行分组,并对不同组的数据分别进行模型拟合和估计参数。
总之,非平衡面板门槛模型是一种可靠的分析门槛效应的统计方法,可以用于经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
通过引入门槛变量和阈值参数,该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解释非线性问题,而且适用于非平衡数据的情况,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和精度。
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
2024年第2期双月刊总第263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Z HO N G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E C O N OM I C SA N DL AWN o .2,2024B i m o n t h l y S e r i a lN o .263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解㊀垩㊀高梦桃(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 F P S),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公共转移支付可以显著缓解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缓解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民生性转移支付,生产性转移支付显著缓解了家庭消费相对剥夺;公共转移支付对贫困县和高抚养比家庭的消费相对剥夺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公共转移支付主要通过降低家庭收入相对剥夺㊁改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社会信任水平来缓解家庭消费相对剥夺.本研究为缓解个体消费相对剥夺㊁改善居民福利水平,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微观证据.关键词:公共转移支付;消费相对剥夺;收入相对剥夺;收入不确定;社会信任中图分类号:F 810 4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3G5230(2024)02G0040G12收稿日期:2023G12G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共同富裕视角下培育内生动力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 (23V R C 0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相对贫困的财税治理研究 (72073081)作者简介:解㊀垩(1971 ),男,山东临清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梦桃(1996 ),女,山西襄汾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一㊁引言收入不平等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经济不平等是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近年来,作为经济不平等主要表现形式的收入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得到广泛关注,而消费不平等的重视度相对不高.事实上,中国居民消费不平等总体呈扩大趋势,且近20年间上升了67%[1],相较于收入不平等,消费不平等能够更好地体现居民的福祉水平和差异化表现,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更大[2].其中,消费不平等内在包含群体消费不平等和个体消费不平等,采用基尼系数㊁泰尔指数等指标测度的群体消费不平等大致反映整体的不平等状况及变化趋势,导致消费水平不同的个体拥有相同的不平等感,忽视了个体对不平等程度的感知差异.现实中,个体往往通过与参照群体比较来评价其地位和处境,发现自己处于相对劣势状态,由此产生被剥夺感.个体间的消费不平等,即消费相对剥夺的改变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影响消费者的真实福利差异,而且会作用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3].因此,探究个体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作用,对于消费水平的均衡提升,促进民生福利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向家庭及个人的转移支付政策是财政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具有改善收入再分配的基本功能[4],中国90%以上的财政再分配是通过公共转移支付实现的[5].近年来,我国政府转移支付的覆盖范围和保障程度不断提高.其中,政府对城乡居民的转移支付主要以社会保障㊁救济和福利等方式实现,通过直接提高低收入和相对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有效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及收入分配状况.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人均转移净收入6892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高达18.7%①.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从而缩小了因制度㊁市场和个体因素等导致的消费差距,是改善消费不平等的重要途径[4].现有文献大多分析了公共转移支付对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优化的影响,且基于整体消费不平等的视角展开研究,但忽视了公共转移支付对个体消费不平等的影响,无法刻画个体在参照群体中的相对剥夺程度.根据相对剥夺假说,相对剥夺不仅与个体的绝对利益(收入或消费)水平的改善有关,还和个体与参照群体利益相比得到的相对利益有关,甚至相对利益更为重要[6].实际上,公共转移支付在改善各个群体的消费水平上具有非均衡性,尤其是在激发弱势群体消费需求㊁提升消费能力和均衡消费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水平提升的差异性将导致个体在参照群中与其他消费者对比的相对差距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消费相对剥夺程度.因此,公共转移支付可能对个体消费相对剥夺产生影响.文章通过构建家庭消费相对剥夺指标来衡量个体间的消费不平等,深入探究公共转移支付与个体消费不平等的关系,对于全面理解我国政府公共转移支付的收入调节作用,以及完善公共转移支付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一)文献综述政府面向个人及家庭的公共转移支付是改善居民消费不足和消费不平等的有效政策工具,其收入增长效应㊁再分配效应和减贫效应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既有文献主要探讨了公共转移支付的直接消费效应,认为公共转移支付对改善消费水平和优化消费结构具有积极影响[7].一方面,政府对个人及家庭直接的现金转移支付,可以直接提升相对贫困和低收入弱势群体的现期收入水平,放松家庭流动性约束,这不仅提高了弱势群体居民的消费能力,也为他们进一步实现发展性消费需求提供可能性,从而改善他们的消费结构[8].另一方面,公共转移支付为困难家庭应对不利冲击提供基本生活保障㊁帮助抵御风险[9],改善居民未来收入预期,缓解家庭预算约束的限制,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的需求,并增强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信心,从而实现消费量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政府转移性支出政策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受到经济周期㊁政策覆盖率㊁瞄准效率及补助力度等因素的影响[10].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家庭微观调查数据,从个体相对剥夺层面研究公共转移支付对个体消费不平等的研究甚为缺乏.已有文献较多关注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和福利性财政支出对城乡消费差距㊁城镇内部消费差距㊁农村内部消费差距和总体消费不平等的影响[11][12][13],但对消费影响的比较尚未给予充分考虑,从而忽视了公共转移支付对缓解个体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其中,边恕和张铭志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 H F S)微观县级层面数据,发现扶贫转移支付有利于降低城乡居民总体消费差异,这一影响主要是通过缩小收入差距与缓解流动性约束实现的[12].周广肃等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 F P S)实证检验了推行新农保可以有效降低农村的消费不平等程度[11].罗浩和周延实证发现养老保险降费会显著降低家庭消费不平等,家庭收入不平等是养老保险降费影响家庭消费不平等的重要中介变量[13].F o r t e z a和R o s s i认为转移支付与税收制度相结合,通过调节高收入人群收入水平㊁弥补低收入之不足来降低收入和消费的不平等程度[14].当然,也有学者指出不能对转移支付缩小地区间收入或消费差距的效果过于乐观[15],只有补齐低收入群体短板,给予该群体更高水平的公共转移支付,社会整体的收入差距才能够有效降低[11].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个体不仅关心自身的消费,而且更加关心参照群体内他人的消费,由于社会比较产生的差距感知将影响个体的消费行为与决策.宏观层面的整体消费不平等会出现 总体性偏误 的结果,导致不同个体在特定群体中拥有相同的消费不平等感知,从而掩盖了不同个体消费变化对不平等的贡献.因此,在微观层面分析公共转移支付对个体消费不平等的影响时,采用个体层面的消费相对剥夺指数更为合适.在我国,个体层面消费不平等(即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 多轨制 养老金不平衡[16]㊁养老保险降费政策[13]㊁住房财富[17]以及家庭负债[18]等,缺乏对于直接增加个体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其消费水平的政府行为对个人(或家庭)转移性支出的影响研究.本文可能的贡献表现如下.第一,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公共转移支付对整体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然而整体消费不平等难以有效反映家庭消费分布的结构和规律,不能准确描述居民的现实福利差距.本文将个体消费相对剥夺指数引入分析框架,从微观视角探究公共转移支付与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关系,拓展了公共转移支付的相关研究.第二,研究内容上,不仅分析并检验了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缓解作用,而且对影响的作用机制㊁结构性和异质性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 福利依赖 效应进行了充分探讨,从而扩展和补充了相关研究.第三,理论层面上,分析了公共转移支付通过缓解家庭收入相对剥夺㊁改善收入不确定性㊁提高社会信任水平进而影响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作用机制,并基于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微观基础.本文研究有助于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㊁促进社会公平和增进民生福祉,以期对制定差异化公共转移支付政策提供有益思考.(二)研究假设公共转移支付是政府实现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通常偏向中低收入弱势群体,目的是减少社会贫富差距,从而促进居民消费,降低消费不平等.现实中,有限的当期可支配收入并不能充分支撑中低收入㊁相对贫困家庭的消费需求,消费者由此在参照群体中产生相对剥夺感.然而,公共转移支付作为家庭收入来源,能够通过直接增加低收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居民增加消费支出.张展和尹华北在研究中发现,转移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这一影响在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的低收入弱势群体中表现更为明显[19].刘雯指出公共转移支付和发放数额的增加会提高家庭总消费支出,低消费家庭受公共转移支付的影响更为显著[20].此外,扶贫转移支付㊁低保补助㊁精准扶贫政策等性质的转移支付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大[12].公共转移支付不仅影响个体的绝对消费水平,也影响个体的消费相对剥夺.从家庭层面来看,为了在比较中彰显社会地位,获得公共转移支付的弱势家庭可以利用当期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提高其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水平消费者在参照群体中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在参照群体中的消费相对剥夺.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H1:公共转移支付能够缓解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程度.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最关键的变量,收入不平等是引起消费不平等的重要原因[21].邹红等提出不同时期或者城镇内部㊁乡村内部收入不均都是影响消费不平等的关键所在[22].公共转移支付是我国再分配中用以调节收入水平㊁实现分配公平㊁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方向明和金吴文浩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公共转移支付降低了居民整体㊁城镇内部㊁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且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尤其是对于相对贫困家庭收入的重要性超过非贫困家庭[23].此外,政府对个人及家庭直接的公共转移支付,特别是五保户㊁低保户㊁特困家庭补助及退耕还林补助等特定类型的扶贫政策具有较好的瞄准效率,为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保障,有效缓解了收入不平等,同时较高减贫效率[24],有利于改善低收入家庭在参照群体中的收入劣势地位,即公共转移支付降低了家庭收入的相对剥夺程度.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收入的增加会促使低收入㊁生计能力缺失的弱势群体增加基本生活消费支出,进而缓解个体的消费不平等[25].因此,个体获得公共转移支付能够通过降低个体的收入不平等抑制个体消费不平等的扩张,显著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从而缓解处于消费不利地位家庭的相对剥夺状况.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H2:公共转移支付能够通过降低家庭收入相对剥夺来缓解家庭消费相对剥夺.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期收入水平,还与居民的未来收入预期有关[26],其中收入不确定性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27].收入不确定性表明收入的不可预测性,当预期收入具有不确定性时,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会大于确定性下的边际效用.与其他短期收入相比,公共转移收入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㊁可持续性和稳定性[28],公共转移支付的获得有利于增加居民福利,降低家庭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实现更大的社会公平[20].例如,养老金和退休金为老龄人口提供了可持续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助于缓解家庭养老压力;低保补助㊁抚恤金等能够为符合规定条件的家庭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居民在缺乏稳定收入来源时获得政府的补助,在面临风险时得到政府的兜底保障,政府的公共转移收入就能够为居民提供相对稳定的经济保障,降低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为家庭消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9].而且公共转移支付资金的获得有益于家庭有效应对不利的收入冲击,实现家庭消费平滑.与此同时,家庭对未来公共转移支付数额的预期也会影响消费的平滑[30],尤其是生产性财政补助,不仅提高了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而且提升了居民增收能力,降低了收入的不确定性预期,有助于改善消费水平,提升其在消费群体中的经济地位.由此,公共转移支付能够通过缓解家庭的收入不确定性降低居民消费相对剥夺程度.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3.H3:公共转移支付能够通过改善收入不确定性来缓解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社会信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维度,其作为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和行为,有利于改善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家庭消费支出的增加[31].其中,政府信任作为社会信任的组成,对信任主体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向民众提供生产㊁生活等现金补助,可以更好地保障民生,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㊁支持和满意程度.一方面,政府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居民对外部世界的信心㊁缓解内心对社会环境和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感知,提升消费信心,减弱预防性储蓄动机,进而提高家庭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升级[32].另一方面,政府对家庭的公共转移支付可以改善贫困群体对自身经济地位的主观认识,增强个体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相信社会会为人的发展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与权利,激励个体通过提升人力资本㊁劳动参与和劳动生产率改善经济状况[31],进而影响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状况.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4.H4:公共转移支付通过提高社会信任水平来缓解家庭消费相对剥夺.三、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收集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 h i n af a m i l yp a n e l s t u d i e s,C F P S)2012-2018年的微观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该项调查数据涵盖社区㊁家庭和个人三个层次,包含收入㊁消费㊁公共转移支付等多重变量,是家庭研究的大规模权威数据之一.本文以家庭作为研究基本单位,根据需要对样本做出如下筛选:(1)为了有效缓解户主年龄对消费偏好的差异,户主年龄小于20岁及户主年龄大于60岁的样本被排除在外;(2)剔除无法识别和存在缺失值的样本,保证样本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3)为了消除极端离群值的影响,对家庭收入㊁家庭消费和家庭资产在内的各项指标进行上下1%缩尾处理.最后保留的有效样本规模为20502个,获得公共转移支付的家庭13633个,占全样本的66.51%.(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为考察政府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本文设定如下回归模型:R D c i t=α+γT r a n s_d u m i t+βX i t+ηi+σt+εi t(1)式(1)中,被解释变量R D c i t是指第i个家庭在第t年的消费相对剥夺程度.式(1)考察家庭是否获得政府公共转移支付对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核心解释变量T r a n s_d u m i t表示第i个家庭在第t年是否获得政府公共转移支付的虚拟变量,系数γ反映了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 X i t为影响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个体㊁家庭及地区层面的控制变量集合,ηi和σt分别表示家庭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εi t 为随机干扰项.考虑到同一家庭不同年份的干扰项可能存在相关性,使用家庭层面的聚类稳健标准误进行调整.1.被解释变量对于家庭层面的消费相对剥夺,学者们一般采用Y i t z h a k i 指数㊁K a k w a n i 指数和P o d d e r 指数进行衡量.其中K a k w a n i 指数克服了Y i t z h a k i 指数和P o d d e r 指数的主要不足,具有标准性和无量纲化的特性[33],因此本文选用K a k w a n i 指数测度家庭消费相对剥夺,其它两种指数用于稳健性检验.根据相对剥夺理论②,本文选取家庭所在区县样本作为参照群,将各受访家庭与参照群中比其消费水平高的其他家庭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该家庭的消费相对剥夺指数.具体测度过程如下.假设组群X 中有家庭数量为n ,组群内家庭消费分布为X=(c 1,c 2, ,c n ),按组群中的每个家庭的消费量进行升序排列,得到c 1ɤc 2ɤ ɤc n .μX 是组群X 中全部家庭的人均消费均值,μ+c k 是组群X 中人均消费超过c k 的样本家庭的人均消费均值,γ+c k 是组群X 中人均消费超过c k 的家庭样本量占总样本X 的百分比.根据定义,将每个家庭和参照群中的其他家庭进行比较,该家庭消费相对剥夺可表示为:R D (c i ,c k )=M a x (c i -c k ,0)(2)由式(2)可知,若c i >c k ,则家庭i 对家庭k 的剥夺为c i -c k ,否则为0.那么K a k w a n i 指数表示的第k 个家庭的消费相对剥夺为:R D (c ,c k )=1n μX ðn i =k +1(c i -c k )=γ+c k (μ+c k -c k )/μX [](3)2.核心解释变量公共转移支付的经济效应不仅体现在公共转移支付的获得与否,还体现在公共转移支付的持有量上.为此,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来衡量政府公共转移支付.(1)家庭是否获得公共转移支付的二值虚拟变量,根据调查问卷对 过去一年,您家有没有收到下列政府补助? 问题的回答,若获得相应补助取值1,否则为0.其中,政府补助主要包括:低保㊁退耕还林补助㊁农业补助(包括粮食直补㊁农机补助等)㊁五保户补助㊁特困户补助㊁工伤人员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㊁救济金㊁赈灾款等.进一步地,仅有2012年㊁2014年问卷存在有关家庭公共转移支付的具体类目,由此将政府公共转移支付划分为民生性转移支付和生产性转移支付进行异质性检验③.(2)家庭获得公共转移支付数额的连续变量.考虑到公共转移支付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基于对 包括现金及实物折算,过去一年,您家一共收到价值多少钱的政府补助? 问题的回答,采用家庭获得公共转移支付数额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进行测度,以有效衡量家庭对公共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3.控制变量本文引入了户主㊁家庭和地区层面的控制变量.其中,个体特征变量包括性别㊁年龄㊁教育水平㊁健康状况㊁婚姻状态;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城乡类别㊁家庭规模㊁是否创业㊁家庭收入㊁家庭资产㊁老年人口抚养比㊁少儿人口抚养比;地区特征方面控制了区县平均收入.主要变量的定义及统计描述的结果见表1.四、实证分析(一)基准估计表2列示了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回归结果.为保证模型估计的稳健性,列(2)和列(3)逐步控制个体㊁家庭和地区层面的相关特征变量.估计结果显示,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获得公共转移支付家庭的平均消费相对剥夺程度低于未获得公共转移支付的家庭,即公共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消费相对剥夺.具体来看,与未获得公共转移支付的家庭相比,获得公共转移支付会使家庭的消费相对剥夺程度平均降低2%,从而验证了研究假设1.㊀表1变量描述性统计变量类型变量名定义样本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被解释变量K a k w a n i 消费相对剥夺指数区县层面的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程度205020.4170.22801核心解释变量公共转移支付家庭是否获得公共转移支付205020.6650.47201公共转移支付数额/家庭可支配收入205020.0560.16001控制变量性别男性=1;女性=0205020.5110.49901年龄受访者在调查年度的年龄(岁)2050244.34710.2492060教育水平受教育年限(年)④205027.5074.479022健康状况取值1~5,取值越大,健康状况越好205022.9441.22015婚姻状态已婚=1;未婚=0205020.8830.32201城乡类别城镇=1;农村=0205020.4200.49401家庭规模家庭成员人数(个)205024.0201.718117是否创业家中有人从事个体私营为1,否则为0205020.1000.29901家庭收入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数205029.0951.1640.25015.102家庭资产家庭人均净资产的对数2050210.8201.3003.21917.038老年人口抚养比老人(65岁及以上)所占比重205020.0680.14601少儿人口抚养比少儿(14岁及以下)所占比重205020.1460.17101区县平均收入家庭所在区县平均收入的对数2050210.8270.4349.49114.413㊀表2公共转移支付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变量(1)(2)(3)K a k w a n i 消费相对剥夺指数变量(1)(2)(3)K a k w a n i 消费相对剥夺指数公共转移支付0.024∗∗∗0.020∗∗∗0.020∗∗∗(0.007)(0.007)(0.007)家庭收入0.017∗∗∗(0.002)性别0.0030.002(0.005)(0.005)家庭资产0.021∗∗∗(0.003)年龄0.002∗∗∗0.001∗∗∗(0.000)(0.000)老年人口抚养比0.053∗∗∗(0.019)教育水平0.002∗∗0.001∗(0.001)(0.000)少儿人口抚养比0.035∗(0.019)健康状况0.0010.001(0.002)(0.002)区县平均收入0.068∗∗∗(0.009)婚姻状态0.028∗∗∗0.015(0.010)(0.011)家庭固定效应是是是时间固定效应是是是城乡类别0.031∗∗∗(0.013)常数项0.429∗∗∗0.399∗∗∗0.210∗∗(0.005)(0.019)(0.097)家庭规模0.036∗∗∗(0.002)观测值205022050220502R s qu a r e d 0.3400.3520.368是否创业0.013(0.009)㊀㊀注:∗㊁∗∗和∗∗∗分别表示10%㊁5%和1%水平上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聚类稳健标准误.下同.㊀㊀从控制变量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产生的影响来看,户主层面变量表明,随着户主年龄的增长,人们倾向于通过家庭储蓄的方式以应对日益增加的经济压力,抵御养老㊁医疗和其它不确定风险的增加,使得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状况变差;户主受教育水平更高,其在劳动力市场因更具竞争优势获得更高收入,进而使得消费水平高于其所在群体的其他家庭;已婚状态家庭的消费相对剥夺程度相对较低.家庭层面变量表明,相比于城镇家庭,农村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程度更高;家庭规模较大的家庭,由于收入来源更广,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金和物质帮助以平滑消费的能力越强,消费相对剥夺较低;收入和资产财富更高的家庭由于面临的流动性约束越小,提升了其消费水平在参照群体中的排名;老年。
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研究进展
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研究进展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研究进展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研究正围绕着劳动力的结构、组成和区位选择等关键问题展开。
这一研究领域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劳动力的区位选择对于社会的经济和人口结构都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研究的进展进行探讨,重点关注现有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异质性劳动力的概念异质性劳动力是指在一个经济体中,劳动力的组成和结构具有差异。
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研究关注的是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技能和职业偏好等因素对劳动力在不同地区的选择行为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劳动力的异质性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选择地理位置和职业时的动态决策过程。
二、主要研究成果1. 异质性劳动力的地理选择模式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和教育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区位选择偏好。
例如,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因为大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容易选择高收入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提供更多的高薪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2. 异质性劳动力的职业选择模式劳动力的职业选择也受到异质性特征的影响。
研究表明,男性更倾向于选择高工资高风险的职业,如科学家和工程师,而女性更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定和灵活的职业,如教师和护士。
此外,教育水平也对职业选择产生影响,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倾向于选择技术性工作。
三、未来发展的方向1. 考虑更多因素的模型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到移民状况、家庭因素和基础设施等多个因素对于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影响。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劳动力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2. 使用更精确的数据和方法将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的研究模型与更精确的数据和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例如,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方法来收集和分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数据。
3. 考虑政策和规划的影响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关注政策和规划对于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影响。
公共支出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公共支出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作者:李建强张淑翠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31期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公共支出具有调节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利用VAR向量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对我国1978-2008年期间的城乡基尼系数、城乡泰尔指数以及城乡人均实际收入比分别与历年公共支出各项支出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经济性支出、维护性支出甚至社会性支出的增加都拉大了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因此,政府要完善民生性支出调节机制的基础性工作,均衡城乡基础设施的供给以及提高财政透明化程度,真正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关键词:基尼系数脉冲响应函数 VAR模型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而收入分配涉及到各方利益关系,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一旦触痛了这根“神经”,就会导致经济发展失衡从而加剧经济利益冲突,最终会挑战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影响到民生。
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
而再分配的实现关键就是公共支出。
另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都说明公共支出与收入分配差距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科学合理地认识公共支出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内在关系,对政府制定合适的公共支出政策,正确发挥政府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解决现今存在的民生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假设本文用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下的改进模型设定来分析公共支出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假定经济是封闭性的,且是一个代际交替模型,时间离散且趋于无穷,任一时期t都有一种即可消费又可投资的中间品,其生产技术为1,收益率为R1且大于零,生产需要的最小投资规模K1=0。
由于考虑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所以居民有不同的初始财富量,且家庭之间不能借贷。
t为期末,个体最大化为ut:Maxut=Ct1-βb tβS.t. ct+bt≤пt+θct为当期的消费,bt是留给后代的,пt是居民用自己的初始财富Wt对中间产品进行投资的收益,θ为政府为调节收入差距而给居民的一个固定的非负当期收入流,且假定不随时间变化。
劳动力市场搜寻匹配模型2012年讲义
《高级微观经济学》第三讲劳动力市场搜寻匹配模型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永求推荐阅读:[1]罗纳德.G.伊兰伯格,《现代劳动经济学》,人大出版社.[2]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大出版社[3]胡适耕,吴付科.《宏观经济学的数量分析》,科学出版社[4]杨奎斯特,萨金特.《递归宏观经济理论》,人大出版社2010年诺贝尔经常学奖授予Pepter Diamond(MIT)、Dele T.Mortensen(西北大学)和Christopher A.Pissarides(伦敦政经),以表张他们对“摩察市场”所做的贡献。
搜寻匹配模型的贡献:(1)解释了劳动力市场动态变化环境下均衡失业的可能性;(2)分析了政策和制度如何影响失业、职位空缺和工资水平。
(3)为其它类似的具有摩察性市场(如婚姻、房地产)问题,提供了分析工具。
一、劳动力市场搜寻模型由于劳动力市场中个人和职位存在异质性,以及就业信息的非完全性和非对称性,就有可能使同一行为主体挣得不同工资,因此,求职者要在劳动力市场进行工作搜寻,以便获得尽可能高的工资。
斯蒂格勒(Stigler,1961,1962)最早观注了这个问题。
McCall(1970 )和Mortensen (1970)进行了模型化;研究不完全市场下的个体有关工作和工资的行为表现。
方程节 1(一)McCall 模型 1.假设:(ⅰ)劳务市场上,存在工人与厂商两个主体;双方都依利益最大化作出决策:工人追求一生期望总收入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
(ⅱ)动态均衡假定:在均衡状态下,就业工人总数L 、失业工人总数U 、工资w 等均为常数(不考虑经济增长、劳动供给增加等因素),工人在不同状态之间的流动达到动态平衡,即单位时间内新增就业人数=新增失业人数。
2.模型代表性工人最优决策的目标是:00()max t t t V E y β∞=⋅=∑(1.1)其中,tβ是折现因子,t y 是工人的动态收入。
现对t y 作如下说明:(ⅰ)t y 依赖于工人的工作状态t S :=⎧=⎨=⎩t t t t w S Ey c S U(1.2) 其中,t w 是就业时的工资,c 为失业保险金,厂商为求职者提供的工资为连续随机变量,分布函数为()F ⋅;H w 为最高工资,0()F c =、1()H F w =。
收入不平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非线性动态效应分析——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
收入不平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非线性动态效应分析——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陈依凡;吴相波【摘要】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除西藏外)1979-2015年的TFP增长率进行测度并分解,发现我国TFP增长率在21世纪以后逐渐放缓,并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时达到最低.占主导效应的技术进步的贡献逐渐降低,各个省份的TFP增长率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在此基础上,以城乡收入差距为门槛变量建立PSTR模型,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动力存在门槛效应,影响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开放度对TFP增长率、技术进步增长率、技术效率增长率的作用机制,当前我国大部分省份城乡收入差距超过门槛值.【期刊名称】《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9页(P16-24)【关键词】DEA-Malmquist;门槛效应;PSTR模型;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动力【作者】陈依凡;吴相波【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3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国民生产总值攀升至全球第二。
然而,随着投入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我国能否保持经济增长,与我国能否将要素投入密集型的经济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密集型的经济模式息息相关。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改革以及十九大改革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善民生也是我国的改革重点。
现有文献对全要素生产率展开了大量研究,研究对象包括企业、行业,范围从省际、区域再到国家,影响因素包括教育、金融、贸易、制度、文化等方面,学者们对此展开了全面分析。
4251 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基于男女劳动力差异的实证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基于男女劳动力差异的实证分析前言在当今的社会中,男女之间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源于社会性别角色的不同,还会受到政策、教育、技能、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笔者将通过实证分析,探讨男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异质性,并就未来的政策和发展提出建议。
性别角色与劳动力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男人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主要的劳动力来源,而女人则被限制在家庭生活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念已经逐渐被打破。
男女职业的分类社会对于男女职业的分类,直接影响了性别间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事实上,在一些职业领域中,女性比男性更受欢迎,例如医护、教育等职业;而在一些职业领域中,男性比女性更受欢迎,例如高科技产业、财务行业等职业。
工资差异由于男女在职业选择上的不同,男女间的收入也存在着差异。
研究表明,对同一职业的性别收入差异主要由控制变量影响,但存在着"玻璃天花板"效应。
即在女性晋升到某些职位时,他们面临着更高的难度,这会影响他们的收入和职业发展。
政策因素、家庭影响、教育影响和技能差异除了性别角色的影响之外,在劳动力市场中,还有政策因素、家庭影响、教育影响和技能差异等因素也会影响到男女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
政策因素政策对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的制约和促进起到着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政策也会影响到男女的职业选择和就业环境。
例如,某些国家出台了生育假期和家庭照顾假期等政策,这样女性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和家庭。
家庭影响世界各地的家庭观念是不同的,这也会影响到男女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
例如,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女性被视为家庭的主要抚养者和照顾者,因此,他们的工作时间和选择较为受限,影响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
教育影响和技能差异教育和技能也会影响男女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
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加努力和学习,同时也更自我激励,因此在某些领域更优秀。
未来的政策和发展考虑到男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差异,政策和发展需要以重点向超越性别差异。
异质性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
异质性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何娟文;谢晋元;胡琼【摘要】通过建立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以资本账户开放度作为门限变量,以贸易开放度、总国内储蓄率和金融发展程度作为控制变量,研究新兴经济体异质性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且当资本账户开放度从低体制状态向高体制状态转变时,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证券投资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小,其他投资的促进作用由显著到不显著.为此,应平稳有序地推进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合理确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的结构,保持较高的贸易开放度和储蓄率,以及合适的金融发展程度.%Based on the panel smoothing regression model (PSTR),this paper uses capital ac-count opening as a threshold variable,and trade openness,gross domestic savings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ass control variables,to stud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on economic growth in emerging econom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and the role of direct investment in economic growt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portfolio investment gradually decreased,other investment from significant to not sig-nificant,when the capital account opening degree changes from low institutional state to high state.We suggest the regulators to put forward capital account opening smoothly and orderly,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inflows,maintain high trade openness and savings, and proper financial development degree.【期刊名称】《财经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7页(P31-37)【关键词】异质性;国际资本流动;经济增长;非线性影响;面板平滑转换模型【作者】何娟文;谢晋元;胡琼【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1.6一、引言随着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流速加快,对一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户 籍堤 坝 指 以 户 籍 制 度 为 核 心
。
,
建 立 起 来 的 与 收 人 就 业 社 会 福 利 等 相 关 的 制 度 安排
、 、
。
户 籍 堤 坝 效应 则 指 户 籍堤 坝 内
外 的 城 乡 收 人差 距 的 表 现
详 见 王克 强 等
(
2 01 4
)
。
29
、
,
起
(
N a t ha n
i
el
和
B yr 〇 n
2 01
,
1
;
20 14
)
,
忽 略公 共 财 政 政 策 的 研 究 难 以 解 释 地 方 政 府 政 策 对 劳 动 力 迁 移 的 具 体 影 响 夏 怡
(
。
然 陆铭
,
201 5
)
所以
,
T
i
e b o ut
(
1 956
)
的 开 创 性 研究 中 提 出 了 用 脚 投 票 机 制 即 劳 动 者 总 是 倾 向
(
,
20
1
3
;
孙三 百等
自
,
201 4
;
李
拓 李斌
、
,
201 5
)
。
但就 当 前 的 中 国 而言 劳 动 力 迁 移 的 根 本 源 动 力 主要 来
, ,
自
于对
身 及 家庭 生 活
境遇 的 改 善需 求 这 意 味 着 边 际 迁 移 对 迁 人 地 的 选 择 较 大 程 度 上 与 就 业 机 会 和 工 资 水 平 有 关
“ ”
,
于公 共 品 供 给 较 优 越 的 地 区 迁 移
。
但 我 国 的 现 实 结 果 是 地 方 政 府 公 共 品 配置 引 导 劳 动 力 要 素 跨
(
,
区 域 合 理流 动 的 效果 并 不 明 显 甚 至 出 现 了 失 灵 甘 行 琼 等
,
2
0
1 5 )
。
现 阶 段 劳 动 力 极化 迁 移 现 象
。
,
不 仅 与 传 统 经 济 理论 相 冲 突 而 且 与 我 国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战 略 相 违 背
已 有 研究
从 三个方 面 进行 了
解释
:
(
1 )
东部 地 区 户 籍 制 度越严 格
(
,
“
,
户 籍 堤 坝 效应
”
?更
为显 著
,
由
此 产生的 对 中 西 部 地 区 劳 动力
283
个 城 市 面 板数据 及 非 线 性
门
槛 计 量模 型 进行
出
实 证检验
“
发现 生 产 型 公 共 支
“
消 费 型 公共 支 出
,
对 劳 动 力 迁 移 的 净影 响 分 别 呈 现
76 6
倒
U
”
型和
U
”
型的单
,
一
门
槛效应 且
门
槛 值分 别
模 还可
,
为
以
和
1
67
(
人/ 平
方 公里
00 2 8
—
1
7
一
、
引
言及文献综述
”
改革 开 放 三 十 多 年 来 我 国 经 济 的 奇迹式 增 长 伴 随着 超 大 规模 的 劳 动 力 转 移
,
“
。
国 家 统计 局
和 卫计 委 流 动 人
0
.
口
动 态 监测 数 据 显 示
3
.
,
20 14
年 全 国 农 民 工 总量达
2 7 4
.
亿人 较
,
2008
年增长 了
4 9
亿 年均增 长
,
5 9
%
。
劳动 力 从 人 均 收 人 水 平较 低 的 中 西 部 地 区 迁移 至 经 济 发 展 水 平较 高
的东 部沿 海 地 区
,
,
由 劳 动 生 产 率 较 低 的 传 统 农 业部 门 转 移 至 专 业 化 程 度
了 异 质 性 公共 支 出 对 劳 动 力 迁 移 的 净 影 响 机 制 出
。
。
本文 基于
一
般均
衡 理 论框
架 考察
,
理 论模 型 揭 示 了 生 产
出
型 和 消 费 型 公共 支 产 率 效应
”
影响 劳动 力 迁 移 的 不 同 机 制
” “
:
生 产型 公共支
的 净 效应取决 于
(
,
较高 的 城 市 现 代 工 业 与 服
1
务 业 部 门 已 构 成 我 国 经济 社 会 发 展 史 上 重 要 的 特 征 化 事 实 郑 真 真
20
3
)
。
大 规模 劳 动 力 迁 移
*
基金项
目
(
目
:
国 家 社 科基 金
1
一
般项
“
目
长 三 角 城 市群 人
口 目
空 间分 布 优 化研 究
,
Ch e n
。
,
20 09
)
。
(
3
)
地 方政 府 公 共 支 出 存 在 结 构 性 失 衡 且
支 出 效率低 下 陈诗
(
,
一
、
张军
,
2 008
)
等问 题
纵观 现 有 文 献 从 公 共 支 出 视 角 研 究 劳 动 力 迁 移 问 题 的 文 献不 在 少 数
看 来 影 响 劳动 生产率 和工 资水平 的 仅是 生 产 型 公共 支 出
11
,
2 0 1 5
)
。
随
、
着 新 经 济 地 理学 的 兴 起 研 究 者 开 始 关 注 城 市 规 模 等 级 城 市 化 水 平 运 输 成 本 产 业 集 聚 水 平 对
,
、
外 开 放 水 平 等 经 济 地 理和 新 经 济 地 理 因 素 对 劳 动 力 迁 移 的 影 响 陆 铭 等
i
van
,
20〇 3
)
。
随后 研究 者
,
一
步研 究 区 域 经 济差 距 住 房 价 格 迁 移 网 络 环境 污 染 等 因 素对 劳 动
、
力 迁 移 的 净效应
(
〇& ?
丨 (1
,
(
^
11
比
(1
〇
和 〇3
%
^
,
20 1 0
;
邢春 冰 等
、
20 1 3
, ;
刘生龙
、
,
2 0
1
4
;
〇^
5
年来
中 西 部 地 区 的 政 府 公 共 支 出 规 模 分别 以
18
.
% 和
2
L 5 8
% 的 年 均 速 度 增 长 远 高 于东 部地 区 的
,
45
%
。
尽管如 此 劳动 力 向 东部 城市 迁移的 宏观 流 向 并 未 曾 发 生 根本 逆转
,
。
相反 长 三角 京津冀
、
。
围 绕 劳 动 力 迁 移 的影 响机 制
,
国 内 外学 者 进 行 了 广 泛 探 讨
、
。
传 统研 究 最 早 基 于推 拉 力 模 型
(
,
具 体 考察 迁出 地 和 迁人 地人
不断修 正 推拉力 模型 并 进
,
口
规模 空 间 距 离 对 劳 动 力 迁 移 的 影 响
、 、
Ka
F
i
n an c e & Tr ad e Ec o n o m ic s
,
\o
\.
37
f
N o
.
3
,
20
1
6
直接作 用 金 戈
(
,
2 0 10
;
王麒麟
,
20 1
1 )
。
可 见 两类公 共 支 出 对 劳动 力 迁 移 的 作 用 机 制 并 不 相 同
,
,
。
因此
吸 引 能力 更强 王 克强 等
20
1
4
)
。
这 造 成 与 户 籍制 度 挂 钩 的公 共 品 供 给 体 制 无法 对 劳动 力 迁移 产
生离 心力
。
(
2
)
中 西 部地 区 政府 公共 品
供给 存在 严重 的拥 挤 问 题 刘 小鲁
( (
,
20 08
)
,
而且 越 低 层级 的
地 方 政 府 公 共 品 供 给 的 拥 挤 问 题越 严 重
。
”
(
1
5
BR
K0 2 5
、
)
;
上 海财 经 大 学 研究 生 教 育 创 新 计
、
划项
CX JJ
-
2 0
5
—
4 5 8
)
;
上 海 财 经 大学 重 点 学 科 建设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