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_价值观、态度与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
行为事件访谈法的 STAR 工具
情境方面(S)/ 任务方面(T)
行为方面(A)
结果方面(R)
* 请描述一种情境, 当……?
* 周围的情形怎么样? *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出于怎样的背景?
* 你对当时的情况有何 反应?采取了什么具 体行动?
问卷建模方法
能力名称
顾客为中心 公正性 跨文化适应力 挑战精神 目标意识 信賴 市场开拓能力 渠道规划管理能力 营销策划实施能力 ……
重要性程度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如何构建胜任力模型
问卷调查法
分析公司战略对员工素 质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借鉴国外知名企业的做 法,看看他们的优秀员 工的素质要求是什么, 把这些素质和企业的实 际情况结合起来
胜任力模型
B
24
B
25
B
26
B
27
工 作 技 能
B
28
B
29
运用说明:
评估办法如下: 1. “1级”为1分;“2级”为2分;“3级”为3分;“4级”为4分。 2. 评估者依据任职者的实际表现进行判定打分。如某个单项能 力模型处于“1级”胜任标准以下,则该项能力模型打“0分”。 3. 也可组织任职者自行评估打分。如某个单项能力模型处于“1 级”胜任标准以下,则该项能力模型打“0分”。 4. 24-32分为具有培养潜资,可以作为培养对象或接班人;33 分-54分为基本胜任状态,需要辅导提升;55分-76分为胜任 状态,有潜力可以挖掘,需要激励;77分-98分为较佳胜任 状态,可以为组织创造较大的附加值;99-120分为完全胜任 状态,是组织忠诚的合作伙伴。
B
19
人才招聘
基于素质模型的招聘能够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使 得那些对企业成功最为重要的素质得到重视。
可以使个人素质最大程度地适合于工作和角色的要求, 从而在工作中实现高绩效。
既能体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又能确保企业获得合 适的员工,因而将素质模型应用于人员招聘中能够确 保其有效性。
B
20
职业规划
McClelland在1994年给出的定义是:能将高绩效者与 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的可以通过可信方式度量出来的 动机、特性、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可识 别的行为技能和个人特征。
B
4
起源
胜任力模型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美 国国务院感到以智利因素为基础选拔外交官的效果并
不理想。许多智力高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却 令人失望。McClelland博士应邀帮助美国国务院设计 一种能有效预测实际工作绩效的人员选拔方法。
(完整word版)21项胜任力素质模型
21项素质能力模型第一章成就和行动 (4)成就导向 (4)概念: (4)构面: (4)一般行为: (7)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7)重视次序、品质与精确(CO) (8)概念: (8)构面: (8)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9)主动性(INT) (9)概念: (9)构面 (10)一般行为特征: (11)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11)资讯收集(INFO) (12)概念: (12)构面: (12)一般行为特征 (13)与其他相关能力的关联 (13)第二章协助和服务 (14)人际了解(沟通)(IU) (14)概念: (14)构面 (14)一般行为特征: (16)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16)顾客服务导向(CSO) (16)构面: (17)一般行为特征: (19)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19)第三章冲击和影响 (20)影响与影响(IMP) (20)概念: (20)构面: (20)常见行为指标 (22)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23)组织知觉力(OA) (23)概念: (23)构面: (24)典型行为指标 (25)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25)关系建立(RB) (25)概念 (25)构面: (26)典型行为指标 (26)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27)第四章管理 (27)培养他人(DEV) (27)概念: (27)构面: (28)典型行为指标 (30)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30)命令:果断与职位权力的运用(DIR) (31)概念: (31)构面: (31)典型行为指标 (33)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33)团队合作(TW) (33)概念: (33)构面: (34)典型行为指标: (36)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36)第五章认知 (38)分析性思考(AT) (38)概念: (38)构面: (39)概念式思考(CT) (40)概念: (40)构面: (41)典型行为指标 (42)与其他能力的关联 (42)第一章成就和行动本项才能分类的本质偏向于行动,首要的目的是主导任务的完成,其次是影响他人。
胜任素质模型 课件《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4.数据处理分析
5.建立初步 胜任素质模型
6.验证胜任素质模型
10
第四节 胜任素质模型
五、胜任素质常见的两种基本模型
胜任素质的冰山模型(见图3-1)是斯 潘塞夫妇在1993年提出的,这是对胜任素 质的一种比较直观的解释。斯潘塞夫妇认 为,胜任素质一共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即 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 特征以及动机,这6个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一 个有机的层次体系。
12
第四节 胜任素质模型
五、胜任素质常见的两种基本模型
胜任素质的洋葱模型(见图3-2)是由 理查德·博亚特兹在1982年提出的,在洋葱 模型中,胜任素质的构成要素与冰山模型 基本类似,包括知识、技能、自我形象、 态度、价值观,以及个性特征和动机。
(二)洋葱模型
13
第三章
职位 分析
技能 自我形象
个性特征 动机
14
谢谢!
15
(一)冰山模型
11
第三章
职位 分析
知识 技能 社冰山模型
第四节 胜任素质模型
五、胜任素质常见的两种基本模型
第三章
职位 分析
(一)冰山模型
在这6类胜任素质中,知识和技能被称为基本胜任素质,即任职的基本要求。 而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特征和动机则是比较深层的内容,不容易被观察到。 其中,社会角色和自我认知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或成长性经历可以有所改变,但个 性特征和动机的改变难度都非常大,所以,它们被称为区分性胜任素质,即能够 区分绩效优秀者和绩效一般者的胜任素质。
职位任职者的成功实践总结归纳 出的胜任素质模型
(4) 组织胜任素质模型高于其他 层次的胜任素质模型,是从组织 发展的愿景和目标出发,与组织 的核心紧密结合,为满足组织总 体战略的发展需要而确立起来的 胜任素质模型。
20个要素6个维度全面解读胜任力模型
20个要素、6个维度,全面解读胜任力模型一看到人岗匹配的问题,就不由自主的想到两个词,胜任力模型与任职资格。
但我知道很多小伙伴确实是不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白如何运用。
今天就来和你们聊一聊胜任力模型的简单概要。
很多书本甚至百度词条都告诉大家,“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然而胜任力这个单词(Competency) 来自拉丁语。
关于胜任力的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就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来说明什么样的罗马战士才是一名好战士。
到了20世纪,Taylor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引领了“管理胜任力运动”(Management Competencies Movement),这被称为最早运用工作分析方法研究胜任力的专家学者。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国务院在选拔外交官的过程中感到仅仅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有些太简单了,而且判断太难。
很多看起来智力不错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非常让人失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国务院邀请麦克利兰教授想一想”究竟如何更准确的判断某个人是否合适外交官职位“。
就是在这个项目过程中,麦克利兰教授奠定了胜任力研究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提出必须“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
一直到1973年,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此项研究的文章给了一个关于胜任力的初步定义: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
然而在1994年,麦克利兰本人又给出一个更先进的胜任力描述:能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的可以通过可信方式度量出来的动机、特性、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可识别的行为技能和个人特征。
第四章胜任力素质模型
相对于知识、技能,胜任力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难 于通过后天培养,花费较高,且效果不佳。
因为潜能形成与大脑生成过程关系密切。人脑的内在 结构(所谓神经联结部分“触突”)在经历先天塑造与 后天培养后,到一定年龄将不易改变,因此一个人潜在 的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 持久不变,且与众不同的。
五、薪酬设计方面
传统的工作评价确定薪酬水平的方法, 虽能有效地保证薪酬体现工作价值差异,但 无法体现行为表现和能力水平的差异,这就 无法有效激励员工努力提高技能水平,难以 有效地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而基 于胜任能力模型的薪酬评价和管理体系,则 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18
四、什么是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 效目标,要求任职者具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 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 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 技能水平等。
胜任力模型可以判断并发现导致绩效好坏 差异的关键驱动因素,从而成为改进与提高绩 效的基点。
19
建立素质模型的目的
胜任素质示例 — 影响力
1、陈述意图但不采取行动:打算达到具体成果或影响,表示对名誉、地位、 外貌等的关切,但没有采取任何具体行动。
2、采取了单项行动去说服:在讨论或演示中动用直接说服法(如,运用理 由、数据、其他人个人的兴趣;运用具体例子直观教具、实际演示等)。 没有作出明显改变去适应听众的兴趣和水准。
26
不同职类人员的胜任素质特征曲线图
专业人员
管者
领导者
成
亲
影
成
亲
影
成
亲
影
就
和
响
就
和
响
胜任力模型及标准
胜任力模型及标准特质——个体的心理特点,如性格、情绪、态度等;自我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的能力,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态度或价值观——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XXX领域知识——个体在某一领域内所掌握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个体在某一认知或行为方面的能力。
三、特别说明胜任力模型是基于XXX的特定背景和情境下进行开发的,不同的组织和行业可能需要不同的胜任力模型。
因此,在使用XXX的胜任力模型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四、应用范围XXX的胜任力模型适用于所有岗位,包括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
在使用胜任力模型时,需要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和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以确保胜任力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五、各岗位胜任力模型XXX的胜任力模型共包括12个胜任力,分别是:1.战略思维能力2.创新能力3.执行力4.团队合作能力5.沟通能力6.人际关系管理能力7.领导力8.研究能力9.客户导向10.商业敏锐度11.跨文化适应能力12.职业道德六、各岗位胜任力标准根据XXX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XXX专家组制定了各岗位的胜任力标准。
在岗位招聘、培养和评估中,将以胜任力标准为依据,确保员工的胜任力符合岗位要求并能够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企业也将通过培训和激励措施,不断提升员工的胜任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胜任力模型”是指一个人在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总和,其中包括特质、自我认知、知识、技能和社会角色。
一个完整的胜任力模型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群组,每个群组底下又包含若干个胜任力特征,每个特征都有一个描述性定义及3-5级行为描述或特定行为。
构成胜任力的特征具有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的特性,甚至可以预测员工的未来工作绩效,与任务情境相联系,具有动态性,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和业绩一般者。
不同企业由于所从事的行业、特定的发展时期、业务重点、经营战略等的差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
在同一个企业里,不同的职务、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
第四讲 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感(组织行为学-北航,皇甫刚)
第四讲 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感
态度调查和工作满意感的测量
第四讲 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感
决定工作满意感的因素: 工作的挑战性 公平的报酬 良好的工作环境 融洽的同事关系 性格与工作的匹配
第四讲 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感
工作满意感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1、对生产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和生产率受一些中介 因素的影响 2、对缺勤率和流动率的影响 呈负相关。但工作满意感与流动率的负相 关程度要大一些,其中一个中介变量是员工的 绩效水平。
第四讲 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感
3、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指员工接受组织和组织目标,并希望保持自 己作为该组织成员的身份。 研究表明,对组织的认同与缺勤和辞职率都 呈负相关,它比用工作满足感作为指标预测员工 的离职行为更准确。
第四讲 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感
第四讲 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感
Schein(1986)的研究发现,员工感觉来自组 织方面的支持越大,越会激发“利他主义”, 或者越是顺从的员工,则感情承诺就越高。 持续承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文化程度、 所掌握技术的应用范围、改行的可能性、个人 对组织投入的状况、福利因素、任职时间长短 和个人特性。 影响规范承诺的因素包括:对组织规范要 求、员工个性特征、所接受的教育等。
第四讲 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感
最近研究表明有些中介变量是说明态度与行为 一致性的重要原因: 态度、行为越具体,越是针对特定的事物,二 者的相关程度就越高。 社会压力可以使态度行为保持一致,也可以使 二者相分离。 经验也是协调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变量。长期的 经验本身就是态度和行为都变得更具有适应性,同 情境更协调。
价值体系的起源: 人的价值观是在社会文化的洗礼、作用下形 成的。其中家庭、教育、同伴团体、大众传播媒 介等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人的早期经验起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的价值观一经形成,是相对稳定的。但也 决非一成不变。当环境变化了,原先的价值观不 在适合了,人的价值观也会发生缓慢的变化。
胜任力模型PPT课件
主导变化
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
•授课:XXX
2nd Solution
3rd Solution •17
培训课程三明治体系设计
决策者与领导者课程 中、高级经理者培训
初级经理人培训
销市客人财生技行物 售场户力务产术政流 管营服资管作开管管 理销务源理业发理理 系系系系系管系系系 列列列列列理列列列
根据能力模型,组织 培训和职业发展设计 ,从而加强企业的核 心竞争力
素质模型
培训与发展
招聘与任用
重点考察候选人的素
质和行为表现,确保 其符合企业要求
员工的薪酬以及升
职应基于个人能力 评估结果
薪酬与晋升
•授课:XXX
考核与评估
评估员工是否达到素 质模型设定的行为表 现“目标”
•12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
通过360度反馈评价等鉴定个体素质和目标工作胜 任特征要求的差距(Gap) 选择需要且适合于培训的胜任特征(培训需求) 选择培训方式、课程和教师 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过程 认知-了解-自我评估-练习和反馈-设定应用目标 -后续支持 评估培训效果(胜任特征鉴定)
D 企业 胜任力模型
专业胜任力
A 胜任
企 力模 业型
胜任力词典
胜B 任企 力业 模
型
胜任力模型 C 企业
胜任力词典与企业胜任力模型的 关系
可迁移胜任力 通用胜任力
领导力胜任力、管理者胜任力 通用素质
通用胜任力:是核心价值观、文化 等的反映,为全体员工共有
•授课:XXX
A企业胜任力模型
•11
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技能——Spencer
【HR知识】胜任力素质模型
胜任力素质模型胜任力素质又称为胜任特征,就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得个人得潜在特征,它可以就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
包括三个方面:深层次特征、引起或预测优劣绩效得因果关联与参照效标、胜任力素质模型,就是指担任某一特定得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得胜任特征得总与,即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异得那些要求结合起来得胜任特征结构。
一个详细得胜任力素质模型应包括如下三个要素:胜任特征名称、胜任特征描述与行为指标等级得操作性说明。
胜任素质模型内涵及其结构素质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1973年在她得一篇名为“Testingcompetence rather than胜任力素质模型图intelligence”文章中首次提出。
她在文章中指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上能否取得好得成就,除了拥有工作所必需得知识、技能外,更重要得取决于其深藏在大脑中得人格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
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提出:素质在个体特质中扮演深层且持久得角色,而且能预测一个人在复杂得工作情境及担任重任时得行为表现、此后海叶(Hay)集团提出了与职位相对应得胜任素质模型即冰山模型(图1),该模型对素质模型得构成要素进行定义:①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事实型或经验型得信息;②技能,指个体能够有效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得能力;③社会角色,即个体在公共场合所表现出来得形象、气质与风格;④自我形象,指个体对自身状态感知能力,它包括对自己得长处与弱点、思维模式、解决问题得风格,与人交往得特点以及对自我角色合理定位等得认识;⑤品质,包括气质、性格、兴趣等就是个体表现得一贯反应,如性格内外向、不同得气质类型等;⑥动机,指推动个体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一系列行动得内驱力,如成就动机强烈得人会持续不断地为自己做什么(技能、知识)、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形象)与为什么做(价值观、品质、动机)得内在特质得组合。
胜任力模型及标准
目录:一、前言二、术语和定义三、特别说明四、应用范围五、各岗位胜任力模型六、各岗位胜任力标准一、前言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变化,公司的财富更加依赖于其员工所具备的胜任公司发展需要的能力,企业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将来自于对员工胜任能力尤其是那些具有很高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员工能力的管理。
可以说,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员工胜任能力资源的管理。
一个企业可以利用胜任力来识别其领导团队的行为是否可以带领整个企业达到预定的发展目标。
胜任力对于预定目标的影响是可以衡量的,企业可以利用胜任力的可衡量性来评价其领导者目前在胜任力方面存在的差距以及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和程度。
胜任力一旦被确定,企业就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促使其领导者进行学习,达到胜任力的要求。
也许两个企业可能在财务结果(同时也包括员工成长以及客户发展结果)上非常相似,但是他们获取这些结果的方法则完全依赖于根据其战略和企业文化设定的胜任力。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胜任力模型中的每个胜任力都将随之改变。
胜任力的变化程度,将随着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职涯层级、以及环境等而有所不同。
员工个体所具有的胜任特征有很多,但企业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员工所有的胜任特征,企业需要根据岗位的要求以及组织的环境,明确能够保证员工胜任该岗位工作、确保其发挥最大潜能的胜任特征,并以此为标准来对员工进行挑选与培养。
针对阿龙公司,聚成公司专家组依据前期的调研结果,通过运用胜任特征模型分析法提炼出了能够对员工的工作有较强预测性的胜任特征,即员工最佳胜任特征能力,并结合企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目标制定了阿龙公司员工胜任力标准。
二、术语和定义➢“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认知、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着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特质——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如喜欢冒险);●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如认为自己是某一领域的权威);●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如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英语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会角色——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如想成为工作团队中的领导)。
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胜任力模型的概念胜任力模型概念及相关内容简述什么是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和衡量一个人在特定领域或职位中的能力和表现的模型。
它定义了一个人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并根据这些要素来评估一个人的综合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的组成要素胜任力模型通常由以下几个组成要素构成:•知识:指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
这包括学习和了解相关学科的相关概念、原理和实践经验。
•技能:指一个人在实际操作中所需要掌握和运用的技能。
这包括具体的技术技能、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态度:指一个人在工作中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包括对工作的积极性、责任感、自律性、适应能力等。
•行为:指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这包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决策能力、领导力等。
胜任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和职业发展等领域。
它可以帮助组织和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从而制定相关的发展计划。
借助胜任力模型,组织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员工的胜任力,以便匹配适合的人才和岗位。
对于个人而言,了解自己在不同领域的胜任力,可以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提高职业竞争力。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过程构建胜任力模型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胜任力模型的目标:明确为何要构建胜任力模型以及所需评估的能力和表现。
2.收集胜任力模型所需的数据:通过相关调研、面试、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了解相关领域的要求和现实情况。
3.整理和分析数据: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寻找共性和差异,确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
4.设计胜任力模型:基于分析结果,设计出可衡量和评估能力和表现的模型,确保模型具有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5.评估和反馈:将胜任力模型应用于实际评估过程,并向被评估者提供相关反馈和建议。
胜任力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一个人在特定领域的能力和表现。
它不仅考虑了技术技能,还包括了知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
这有助于提高招聘和职业发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胜任力模型的全面讲解
员工素质与胜任力的区别
❖ 假设:个人的素质为A, 岗位工作要求为B,
A:个人素质
组织环境为C, 那么:岗位胜任力就是A、B、C
B:岗位工作要求
D C:组织环境
三部分的交集D。
❖ A.个人的胜任力:指个人能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
❖ B.岗位工作要求:指个人在工作中被期望做什么;
❖ C.组织环境:指个人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组织的结构、文化、 制度等;
❖ 汉普公司
• 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员工所需具备的知识、技巧
和工作能力。
• 这些行为和技能必须是可衡量的、可观察的、
可指导的、而且对个人绩效和企业成功产生极 其重要的作用。
• 胜任能力具有阶段性,当经营目标发生改变时,
胜任能力也发生变化。
❖ 美国HAY公司
素质是在既定的工作任务、组织或文化中 区分绩效水平的个性特征的集合。素质决 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或很好的 完成某项任务,它是驱使一个人做出优秀 表现的个人特征的集合。
美国心理学家Spencer(斯班瑟)1993年给出了 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即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 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 层次特征,它可以是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 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 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 征。”
对胜任力的两种观点
❖ 一种观点认为,胜任力是潜在的、持久地个人特征 (Spencer HAY) 这种观点强调,胜任力是个体的潜在特征,它与一定工
作或情景中的、效标参照的、有效或优异绩效有因果关系。 着重从发现人的特征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胜任力 ❖ 另一种观点是将胜任力看作是个体的相关行为的类别
(McClelland 汉普) 胜任力是保证一个人胜任工作的、外显行为的纬度。这 种行为观的理论着重从外显的人的行为来研究胜任力
第四讲-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课件
望、某种目标,与其态度相一致的事物将会给他带来 满足感;与其态度相反的事物则能唤起失望感或不满 足的情绪。
l 态度的动机功能
(1)调节功能 凡是能使个体实现目标,满足需要的事 物,人们就会对它持肯定态度,凡是阻碍目标实现的 事物,人们就会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分 别使人产生趋向或逃离该事物的行为。
l 价值观的分类
l 奥尔伯特(Allport)的分类方法
l 理论型 重视以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寻求真理。 l 经济型 强调有效和实用。 l 审美型 重视外形与和谐匀称的价值。 l 社会型 强调对人的热爱。 l 政治型 重视拥有权力和影响。 l 宗教型 关心对宇宙整体的理解和体验的整合。
奥尔伯特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作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观。
l 气质类型在态度改变的速度和幅度上有一定的影响。 灵活性及可塑性较大的多血质较易改变态度,灵活性和可塑性较差的粘液质和 抑郁质,较不易改变态度。
l 性格类型也影响态度地改变。 外倾型及顺从型的人较易改变态度;内倾型及独立型的人较难改变态度。
l 自我防卫机制 自我防卫机制强的人特别注重坚持自己的态度,以维持自尊,其态度难以改变。 自我防卫机制弱,自尊心不强的人则容易改变态度。
★内化阶段 指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
点,从而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这就意味着人们把这
些观点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
是最稳定的。
第四讲-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3)平衡理论(F • Heider,1958)
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认为,人类普遍的有一种平 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 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和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 认知结构相平衡和谐的方向发展。
胜任力模型
一、关于胜任力研究的发展历程令狐采学在国内,胜任力的研究是日益流行。
但是,胜任力的概念差异很大,国内学者以及应用胜任力的管理者更多的倾向于使用1994年spencer给出的胜任力的概念,即胜任力是指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的,并且能够将表现优秀者和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
由于对胜任力理论的构建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研究范式。
这两种研究范式的理论构建分别是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
1美国模式(以行为为基础的概念体系)的理论构建美国的hay/mcber公司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胜任力理论构建胜任力模型的先驱,它运用的就是典型的美国模式的理论,又被称为卓越模式。
我国大多数研究者和实践者多采用卓越模式的理论。
这种模式强调,胜任力是个体的潜在特征,它是指胜任力是个体个性中深层和持久的部分,显示了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够预测多种情景或工作中的行为。
这种潜在特征能够预测在一定工作或情景中的、效标参照的有效或优异绩效,如果某一特征不能预测优异绩效的话,它就不是胜任力。
从另一方面来说,可以通过直接比较一定时期内的个体胜任力表现和工作的胜任要求来评价大多数的工作绩效。
实际上这是一种归因方法,即他们是从高绩效者的行为来推断其胜任力。
McKenna(1999)对胜任力雨惰皂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做了以下描述:“当组织要想将胜任力转化为实际的成果时,它们将不可避免地以一系列生丁.核心价值的能力素质予以整合,从理论上讲,这些胜任力通过开发最终将带来行为结果。
”表1个体输入——输出模型2英国模式(以技能为基础的概念体系)的理论构建英国模式的基本假设为:管理确有卓越、一般和不合格之分,但胜任不能以卓越为起点,一般情况即称职就应该算为胜任,胜任力研究就是找出称职所需的基本能力和行为表现。
由于这种模式的胜任力以一般表现为基准,所以又可称为职业标准模式。
英国模式的理论建构认为,胜任特征是保证一个人胜任工作的、外显的行为的维度,如“努力取得结果”、“深刻理解”和“对他人的观点敏感”等。
【HR知识】胜任力素质模型
胜任力素质模型胜任力素质又称为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
包括三个方面:深层次特征、引起或预测优劣绩效的因果关联和参照效标。
胜任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即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异的那些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
一个详细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应包括如下三个要素:胜任特征名称、胜任特征描述和行为指标等级的操作性说明。
素质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1973年在他的一篇名为“Testing competence rather than胜任力素质模型图intelligence”文章中首次提出。
他在文章中指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上能否取得好的成就,除了拥有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取决于其深藏在大脑中的人格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
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提出:素质在个体特质中扮演深层且持久的角色,而且能预测一个人在复杂的工作情境及担任重任时的行为表现。
此后海叶(Hay)集团提出了与职位相对应的胜任素质模型即冰山模型(图1),该模型对素质模型的构成要素进行定义:①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事实型或经验型的信息;②技能,指个体能够有效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③社会角色,即个体在公共场合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气质和风格;④自我形象,指个体对自身状态感知能力,它包括对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风格,与人交往的特点以及对自我角色合理定位等的认识;⑤品质,包括气质、性格、兴趣等是个体表现的一贯反应,如性格内外向、不同的气质类型等;⑥动机,指推动个体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一系列行动的内驱力,如成就动机强烈的人会持续不断地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努力达到。
该模型显示居于冰山上面的知识、技能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埋藏在冰山下面的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动机等才是预测个体未来绩效的重要因素。
胜任能力模型简介ppt
绩效反馈与改进
通过绩效评估结果,向员工提供 具体的反馈和改进建议,帮助员 工提升个人能力和工作表现,促 进个人和组织绩效的共同提升。
05
案例分享
XX公司胜任能力模型建立与应用
XX公司是一家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为了提升员工 能力和组织绩效,决定建立和应用胜任能力模型。
输入 标题
模型构建
通过调研和访谈,收集关键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并 参考行业最佳实践,构建了包含领导力、团队合作、 沟通能力等维度的胜任能力模型。
背景介绍
实施应用
XX公司通过建立和应用胜任能力模型,提升了员工的 个人能力和组织绩效,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
支持。
总结
通过培训、招聘、绩效评估等环节,将胜任能力模型 应用于员工培养和职业发展,提升了员工的工作表现 和组织绩效。
培训课程设计
根据培训需求,设计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提升员 工在胜任能力模型中关键能力方面的表现。
培训效果评估
通过评估员工在培和课程设计。
绩效管理
设定绩效目标
根据胜任能力模型,为不同岗位 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和衡量标准, 确保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绩效评估
确定绩效标准
明确组织目标
首先需要明确组织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方向,以便为建立胜任能力 模型提供指导。
制定绩效标准
根据组织目标和岗位职责,制定出不同层级的绩效标准,用以评估 员工的胜任能力。
绩效标准要具体、可衡量
确保绩效标准具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以便为建立胜任能力模型提供 客观依据。
选取效标样本
根据绩效标准,选取表现出色的员工 作为效标样本。
价值观、态度与胜任力模型
整理课件
3
1 价值观及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values)
– 是人们内心最本质的观念,是个体衡量自己行 为与目标时的参照点与选择标准。包括内容和 强度两种属性
内容属性告诉人们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 要的; 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 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整理课件
4
杰克·韦尔奇的人才观
整理课件
19
LaPiere(1934)
影响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因素
– 态度的特殊性水平。特殊性越高,预测性越高 (Newcomb,1992; Weigel,1974)
– 时间因素。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越长,预 测越不准确(Fishbein,1974)
– 自我监控水平。自我监控水平越高,预测越低
集体主义者
– 个体的需求、欲望、成就都必须服从于他所属的群体 或组织的需求、欲望以及目标,主要依据人们所属的 群体加以评价,家庭、社会阶层、组织和团队等社会 群体皆优先于个人。这种群体称为内群体(in-group)。
整理课件
12
Mother
Father
Friend
Self Friend
Sibling Coworker
– 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
指的是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它是一个人希望 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如:舒适的生活、自由、 成就感、自尊、真挚的友谊……
– 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
指的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如:雄心勃勃、能干、宽容、正直、独立、礼 貌……
Self-e整n理h课a件ncement
1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度的功能
– 适应性功能 – 自我防御功能 – 价值表现功能 – 认识功能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指向行为的态度
主观规范
行为意图
实际行为
知觉到的控制感 图:有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jzen,1991)
LaPiere(1934) 影响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因素
实验结果
– 几乎所有人都同意签名 – 实验组(签名组)55%以上的人同意,控制组 不足17%
登门槛效应(foot-in-the-door effect)
– 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 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态度发生改变, 相应的接受性也增大的现象。
Cialdini et al., 1975
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样题)
– 我感到我做的工作得到了应有的报酬 – 在工作中我得到晋升的机会很小 – 我的上司完全胜任他/她的工作 – 我喜欢我的同事 – 我有时感到我的工作没有意义 – 我的上司对我不公平 – ……
工作卷入(job involvement)
– 心理上对工作认同,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并 将工作绩效视为个人价值的反映。 – 包括三种类型的卷入
信息
卷入或承诺 免疫 人格特征
学习信息 情感转移 一致性 反驳
或 贬低信息 歪曲信息 拒绝信息
情境 图:Hovland说服模型
说服者
说服者的特征
– 说服者的可信性(credibility) – 说服者的吸引力(attractiveness) – 名人广告
产品市场开发期 产品市场巩固期
睡眠效应(the sleeper effect)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Kelman(1958)
–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有三个过程:
服从(compliance) 认同(identification) 内化(internalization)
态度改变的障碍
– 信息不充分 – 先前责任(prior commitments)
态度改变的基本原则
– 增加所提供的沟通信息的影响力 – 弱化态度主体对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
Schwartz’s Values Modeenness to Change
Conservation
Self-enhancement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者
– 更看重个人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所属团体的需要和目 标。个体对其所属团体没有太多的情感上的依恋,并 且如果他对个体的要求过于苛刻,宁愿脱离该团体并 加入或组织新团体。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依据自己 的成就、地位以及其他特征。
案例:天业公司的“人力资源铸造”
试分析总经理王永康的价值理念。 试分析天业公司员工的满意度状况。 你认为天业公司的问题出在哪里? 天业公司应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战略目标的 实现?
第四讲 价值观、态度与胜任力模型
主要内容
价值观及中国人的价值观 态度及态度改变 胜任力与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1 价值观及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领导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 只有持有明确值观的领导,才能利用其影响力 向企业员工注入价值观并形成组织的群体意识 – 企业领导人特别是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直接 影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 领导的价值观能为企业员工提供生活和工作的 意义,成为企业员工最具激励性的心理源泉。
所以,领导有必要首先澄清自己的个人价 值观,才有可能将其灌输给下属和组织 。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认知失调理论(Leon Festinger)
– 当个体知觉有两个认知(包括 观念、态度、行为等)彼此不 能调和一致时,会感觉心理冲 突,促使个体放弃或改变认知 之一,迁就另一认知,以恢复 调和一致的状态。 – 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 或没做想做的事
– 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
指的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如:雄心勃勃、能干、宽容、正直、独立、礼 貌……
表:罗克奇价值观调查中的两种类型: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 终极价值观 工具价值观
舒适的生活(富足的生活) 振奋的生活(刺激的、积极的生活) 成就感(持续的贡献) 和平的世界(没有冲突和战争) 美丽的世界(艺术与自然的美) 平等(兄弟情谊、机会均等) 家庭安全(照顾自己所爱的人) 自由(独立、自主选择) 幸福(满足) 内在和谐(没有内心冲突) 成熟的爱(性和精神上的亲密) 国家的安全(免遭攻击) 快乐(快乐的、闲暇的生活) 救世(救世的、永恒的生活) 自尊(自重) 社会承认(尊重、赞赏) 真挚的友谊(亲密关系) 睿智(对生活有成熟的理解)
Friend Friend
Self
Sibling
Coworker
Friend Coworker
Independent view of self
Interdependent view of self
Chinese Value System
仁慈和善 世界大同 开拓创新 诚信责任 成就发展 社会影响 家庭美满 舒适安逸 人情关系 中庸传统
价值观(values)
– 是人们内心最本质的观念,是个体衡量自己行 为与目标时的参照点与选择标准。包括内容和 强度两种属性
内容属性告诉人们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 要的; 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 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杰克·韦尔奇的人才观
–信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又做出成绩的人,提拔 重用 –信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但是没有成绩的人,换 个环境或者去培训 –不信奉企业的价值观又没有成绩的人,离开企 业 –不信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但是有成绩的人,进 行改造,如果不能成为第一种人,最终还是要 离开企业
Milton Rokeach的价值观理论
米尔顿· 罗克奇设计了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 卷(Rokeach Value Survey,RVS),包括两 种价值观类型
– 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
指的是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它是一个人希望 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如:舒适的生活、自由、 成就感、自尊、真挚的友谊……
情感卷入 认知卷入 行为卷入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被说服者
被说服者的心理影响接受性
– 被说服者的人格 – 被说服者的心情 – 被说服者的卷入(involvement)程度 – 被说服者的免疫情况 – 个体差异,包括认知需求、自我监控、年龄
Freedman, et al., 1966
实验程序
– 第一步,大学生主试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 被试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驾 驶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 愿书上签名。 – 第二步,两周后,由原来主试重新找到这些主 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竖一块不大美观的大 告示牌,上写“谨慎驾驶”。并另外要求同样 条件的被试主妇作为控制组(没有经过前面的 签名过程)。
留面子效应(door-in-the-face effect)
– 指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之后,对较小的 要求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
与组织行为有关的态度
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
– 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意 与否的态度。 – 工作满意度的内容
工作本身 报酬 晋升机会 上司 同事 工作环境
实验程序
– 第一步,向被试(大学生)提出社会高度支持 但过分的要求,请他们用两年时间担任青少年 教化中心志愿咨询员,所有人都礼貌地拒绝了 – 第二步,请被试护送孩子们去一次动物园, 50%以上的同意;向另外一些被试直接提出陪 同孩子们去参观动物园,16.7%的被试同意; 同时提出这两个要求让被试自己选择,则同意 的比例为25%
表:经营者、工会成员和社区工作者的价值观排列(最高的5种) 经营者 终极价 值观 1.自尊 2.家庭 3.自由 4.成就 5.快乐 工具价 值观 1.诚实 2.负责 3.能干 4.雄心 5.独立 工会成员 终极价 值观 1.家庭 2.自由 3.快乐 4.自尊 5.成熟 的爱 工具价 值观 1.负责 2.诚实 3.勇气 4.独立 5.能干 社区工作者 终极价 值观 1.平等 2.和平 3.家庭 4.自尊 5.自由 工具价 值观 1.诚实 2.助人 3.勇敢 4.负责 5.能干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4种:
(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改变其中一个 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 (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 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 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 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4)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 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表:各种劳动力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人群
退伍军人 婴儿潮一 代 X世代 下一世代
进入劳动 时间
目前大概 年龄
主导的工作价值观
努力工作、保守、对组织 忠诚 重视生活质量、不从众、 寻求自主、对自己忠诚 成功、成就、雄心勃勃、 努力工作、对事业忠诚 灵活、对工作满意、有闲 暇时间、对关系忠诚
1950s~60s 60岁以上 早期 1965~1985 40~60岁 1985~2000 25~40岁 2000~ 不足25岁
集体主义者
– 个体的需求、欲望、成就都必须服从于他所属的群体 或组织的需求、欲望以及目标,主要依据人们所属的 群体加以评价,家庭、社会阶层、组织和团队等社会 群体皆优先于个人。这种群体称为内群体(in-group)。
Mother
Father Mother Father
Self
Friend
Sibling
Chinese Value System
二阶因子 1 2 .350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