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重点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经典资料名词解释1、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年和月)来表示即骨龄。

2、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尤其是骨的钙盐含量降低,骨组织会发生软化。

3、骨膜三角:恶性骨肿瘤的骨膜新生骨引起骨膜增生的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称为骨膜三角。

4、假肿瘤征:绞窄性肠梗阻或闭袢样肠梗阻时,引起肠腔充满液体,在腹平片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

5、龛影:胃壁局限性溃疡形成的凹陷为钡剂充盈,故在切线位时呈现局限性向胃轮廓外突出的钡影,称为龛影6、天然对比: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的密度和X线照射方向上厚度的不同,在X线片上或透视电视屏上形成有对比的图像,这种自然存在的对比称为天然对比,即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密度和厚度的差异7、IVP :静脉肾盂照影,根据有机碘在静脉注射后,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而进入肾小管,最后排入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使尿路显影。

8、脑膜尾征:见于脑膜瘤,在CT及MRI增强检查上邻近肿瘤的硬脑膜可见明显的强化9、模糊效应:脑梗死后2-3周,梗塞区因脑水肿消失和吞噬细胞浸润,CT上密度相对增高而成为等密度。

10、介入放射学:在影像诊断基础上,利用导管等器械,在影像设备导向下,对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化和生理等资料以明确病变性质的技术。

11、肾自截:肾结核、病变波及全肾形成肾大部分或全肾钙化,肾功能消失。

填空题1、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是影像的图像;2、影像的图像是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形如黑白照片一样;X线、CT图像反应人体相邻组织间的密度差别;MR图像反应组织间MR信号差别;超声图像反应组织间超声回声差别;3、观察分析病灶时需注意:病变的位置、病变的分布、病变的数目、病变的形态、病变的大小、病变的边缘、病变的密度、信号或回声、病变的周围或邻近情况;4、影像诊断原则:合理检查、熟悉正常、辨别异常、结合临床、作出诊断5、x线本质为电磁波,特性:穿透性、感光效应、荧光效应、电离效应。

《医学影像学》背诵重点(可编辑补充)

《医学影像学》背诵重点(可编辑补充)

《医学影像学》背诵重点(一)名词解释1、自然对比:人体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像影响对比的基础称之为自然对比。

2、人工对比:对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的引入高密度或低密度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

3、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例如血液在血管内快速流动时,在成像过程中,不能采集到信号而呈无信号黑影的现象。

4、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器官或其周围间隙,产生人工对比,借以成像。

5、肺野(lung field):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为肺野。

6、肺门(hilum of lung):肺根内肺动脉、肺段动脉、肺叶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的投影。

7、肺纹理(lung markings):充满气体的肺野中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由肺静脉、肺动脉组成,主要是肺动脉,也有淋巴管、支气管和结缔组织参与。

8、肺实质(lung parenchyma):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包括肺泡和肺泡壁。

9、肺间质(lung interstitium):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小叶间隔及脏层胸膜下由结缔组织所组成的支架和间隙。

10、空洞(cavity):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坏死组织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形成。

11、支气管气像(air bronchogram):空气支气管征,当病变扩展至肺门附近时,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形成对比,在实变区可见含气支气管影。

12、原发综合征:见于原发性肺结核,初次感染结核杆菌所致,包括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少数为成人。

X线:典型表现呈“哑铃状”。

13、结核球(tuberculoma):圆形、椭圆形阴影,大小0.5-4cm不等,多为2.0-3.0cm,边缘清晰、轮廓光滑,偶有分叶,密度较高,内部常有斑点、层状、环状钙化。

结核球周围常见散在的纤维增值性灶称“卫星灶”。

14、胸膜凹陷症:肺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锐利,常有短毛刺向周围伸出,靠近胸膜时可有线状、幕状或星状影与胸膜相连而成胸膜凹陷症。

医学影像学重点(自己整理的)

医学影像学重点(自己整理的)

5、骨龄:是指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及骨骺和干骺端骨性愈合的年龄。

(对诊断内分泌疾病和一些先天性畸形综合征有一定价值)6、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

(见于炎症、肿瘤、肉芽肿) 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消失,骨皮质边缘模糊。

1、骨质疏松:指一定体积单位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

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故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变细,间隙变宽。

2 骨质软化: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7、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中断(多见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也见于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

3、骨膜增生: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

通常有病变存在。

X线:骨骼密度上升,骨皮质、小梁增厚。

8、骨膜三角(Codman三角):恶性肿瘤累及骨膜及骨外软组织,刺激骨膜成骨,肿瘤继而破坏骨膜所形成的骨质,其边缘残存骨质呈三角形高密度病灶,称为骨膜三角。

是恶性骨肿瘤的重要征象。

9、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动,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Colles’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答:Colles’骨折为桡骨远端3cm范围内横行或粉碎性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跌倒时,前臂旋前,手掌着地,引起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

观察患肢呈银叉畸形、刺枪刀样畸形。

X线表现为:桡骨骨折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掌侧成角,可见骨折线。

常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尺骨茎突骨折。

10、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骨小梁和骨皮质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

医学影像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安医大

医学影像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安医大

医学影像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安医大医学影像学重点概论:1. X 线产生的条件: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2)电子群的高速运动; 3)高速运动的电子群突然受阻 2. X 线影像形成的原理:(1)X 线的三个特性:穿透性荧光作用感光作用 (2)人体组织有密度与厚度的区别:X 线穿透过人体后,经过不同组织的吸收, 产生了 X 线量的差别,在荧光屏及照片上产生不同密度的影像 3. X 线检查方法和选择原则(1)了解各种 X 线检查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优缺点(2)选择安全、准确、简便而经济的方法(3)由简到繁,先透视而后拍平片及造影(4)根据病情,灵活应用 4. X 线分析病变的原则①病变的位置及分布②病变的数目③病变的形状④病变的边缘⑤病变的密度⑥邻近器官及组织的改变⑦器官功能的改变5.CT 的组成:计算机,线圈,探头,球管 6. CT 图象特点:1)体素和像素:体素:一个 CT 值综合代表每一个立方体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的单元就称为体素;像素:1/ 3一幅 CT 图像是由许多按矩阵排列的小单元组成,这些组成图形的基本单元称为像素。

2)空间分辨率:在一定的密度差的前提下,显示带分辨组织几何形态的能力。

像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的图象越细致,空间分辨率越高 ? CT 图象空间分辨力不如 X 线图象高 3)密度分辨率:能分辨两种组织之间最小密度差异的能力。

辨别两个像素最小密度之差的能力 ? 两个像素密度之差越小,密度分辨力越高 ? CT 图象的密度分辨力较 X 线图象高 4) CT 值:定义:在 CT 图象中,度量组织密度的工具.单位: Hu (Hounsfield unit) 亨氏单位举例:水的吸收系数为 1.0, CT 值定为 0 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 CT 值定为+1000 Hu,而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 Hu.人体中密度不同的各种组织的 CT 值则居于-1000 到+1000 Hu 的 2000 个分度之间. 5)窗宽和窗位:前者是指 16 个灰阶上包括的 CT 值的范围;后者是指窗的中心,如肺窗,软组织窗 6)伪影:指在扫描和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某一种或者几种原因而出现的人体本身并不存在而图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象。

医学影像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

医学影像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

医学影像学名词简答重点1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基于密度上的差别,可产生X线对比,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别称为自然对比。

所获得的X线图像,称平片。

2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引入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造影检查。

3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4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如心血管的血液由于流动迅速,在成像过程中采集不到信号而呈黑影,即流空效应。

5 质子弛豫增强效应:顺磁性物质作为对比剂可缩短周围质子的弛豫时间,称之6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7 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因此,骨内的钙盐含量降低。

8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

可以由病理组织本身或由它引起破骨细胞生成和活动增强所致。

骨松质或骨皮质均可发生破坏。

9骨质增生硬化:是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为成骨增多或破骨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所致。

10 骨膜增生:指因骨膜受刺激,其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致。

组织学可见骨膜内层成骨细胞增多,有新生骨小梁11 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12 骨痂:骨折愈合的过程,由成骨细胞在肉芽组织上产生新骨,称为。

13 骨膜三角:骨膜的病变进展,骨膜新生骨可以重新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常为恶性肿瘤的迹象,称之。

14骺离骨折: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引起骨骺分离,即骺离骨折。

15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16Colles骨折/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或桡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17骨肉瘤:是起源于成骨性间叶组织以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为特征的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医学影像学重点

医学影像学重点

医学影像学重点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学科。

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如X射线、CT扫描、核磁共振等,对人体进行非侵入性的观察与诊断。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进步为医生提供了准确、详尽的信息,帮助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一、X射线检查在医学影像学中,X射线技术是最为常用和广泛应用的一种。

通过将人体部位暴露于X射线的辐射下,利用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的特性,可以在胶片或数码设备上生成人体内部的阴影图像。

由此可以诊断分析是否存在骨折、肺部疾病、肿瘤等病变。

而在某些情况下,医生还可以通过对比剂的注入,增强X射线的影像,从而更清晰地观察血管、消化道以及其他组织的状况。

二、CT扫描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处理X 射线的断层影像的方法。

相比常规X射线,CT扫描能够提供更为准确和立体的影像。

它能够在不同角度下获取人体横断面的结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呈现。

CT扫描广泛用于头部、胸部、腹部等内脏器官的检查,既可以帮助发现良性病变,也可以准确地诊断恶性肿瘤。

同时,通过与造影剂的结合,CT血管成像技术还能够提供清晰的血管影像,帮助诊断血管疾病。

三、核磁共振核磁共振(MRI)技术是通过利用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的特性生成影像,可以提供比X射线更丰富、更有详细解剖结构的图像。

核磁共振所使用的不同核素对不同组织的成像能力有所不同,如T1加权图像对脂肪具有良好的分辨率,T2加权图像则对液体的分辨率更好。

核磁共振技术在脑部、脊柱、关节等部位有着广泛的应用,可用于诊断中风、肿瘤、椎间盘疾病等疾病。

四、超声波超声波是一种高频声波,通过人体组织对声波的传播速度和振幅的变化,来生成图像。

它是一种无创性、无放射线的检查手段,应用范围广泛。

超声波技术可用于诊断胎儿、肝胆、心脏、乳腺以及盆腔等多个人体器官,还可用于引导手术、穿刺和抽取组织样本等操作。

医学影像学重点复习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重点复习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重点复习完整版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集医学、物理学和工程学于一体的学科,通过将放射线、超声波、磁共振等物理现象应用于人体,以获得和诊断疾病的技术。

在临床医学中,医学影像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为您提供医学影像学的重点复习内容,帮助您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放射学1. 放射照影学:放射照影学包括常规放射学和特殊放射学。

常规放射学是指应用X线对人体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拍片、造影、CT等;特殊放射学是指应用其他放射线或荧光物质进行影像学检查,如核素显像和血管造影。

2. 放射学诊断:放射学诊断是通过观察影像学表现,对疾病进行诊断。

常见的放射学诊断方法有:X线诊断、CT诊断、核磁共振诊断等。

放射学诊断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解剖学基础知识和对不同疾病影像学表现的了解。

二、超声影像学1. 超声影像学原理: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时会发生不同组织间质量、密度和声阻抗的反射、折射和衰减,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生成图像。

2. 超声影像学应用:超声影像学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心脏病学、肾脏学、肝胆胰脾疾病等领域。

它具有无创、无辐射、实时性强等优点,能够对人体内脏器官进行形态学和功能学的检查。

三、核医学1. 核医学原理:核医学是通过给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核医学主要包括核素显像和放射性治疗两个方面。

2. 核素显像:核素显像是通过给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进行疾病的诊断。

常见的核素显像检查有骨显像、甲状腺显像、心肌灌注显像等。

四、磁共振成像(MRI)1. MRI原理: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内核磁共振现象,通过患者处于强磁场中,获得患者体内不同组织的信号,再通过计算机重建成影像。

2. MRI应用:MRI广泛应用于脑部、脊柱、关节和盆腔等器官的检查。

它在形态学、功能学和病变定位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分辨率和诊断准确性。

五、计算机断层扫描(CT)1. CT原理:CT利用X线束通过人体不同部位的吸收和散射来获取影像。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1.成像技术:医学影像学使用各种成像技术来生成图像。

最常见的成像技术包括X射线、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核医学成像等。

2.解剖学知识:医学影像学需要医生对人体解剖学有深入的了解,以便正确识别图像中的各个结构和器官。

医生需要了解骨骼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各个系统的结构和相互关系。

3.病理学知识:医学影像学也需要医生对疾病的病理学有一定的了解。

医生需要了解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其在图像中的表现,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

4.图像解读:医学影像学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图像解读能力。

医生需要能够正确识别图像中的各个结构和病变,并分析其特征和临床意义。

5.比较解剖学:医学影像学需要医生能够对不同个体的图像进行比较,并区分正常和异常的表现。

对于同一疾病在不同个体中的表现差异,医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6.影像诊断:医学影像学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就是影像诊断。

医生通过对影像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评估病变的性质、大小和位置等,并做出准确的诊断。

7.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学还可以为病理学提供一些关键信息,如病变的定位、分布和范围等。

医生可以根据影像结果选择合适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并解释和评估病理检查结果。

8.治疗干预:医学影像学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指导治疗干预。

医生可以根据影像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如手术规划、放疗区域定位等。

9.患者管理:医学影像学还可以用于患者的管理和追踪。

医生可以通过监测影像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10.伦理和法律问题:医学影像学涉及一些伦理和法律问题,如隐私保护、医疗诊断意见的准确性和责任等。

医学影像学的实践需要遵循相关的伦理和法律规定。

这些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医生提供有关患者病情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并在医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重点

医学影像学重点

医学影像学重点四、MRI的优点和限度(一)优点1、无有X线电离辐射,对人体安全无创。

2、对脑和软组织分辨率极佳,解剖结构和病变形态显示清楚。

3、多方位成像,便于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

4、多参数成像,获取信息量大。

5、进行功能成像和生化代谢分析。

(二)限度1、带有心脏起博器或体内有铁磁性物质的患者不能进行检查。

2、需监护设备的危重病人不能进行检查。

3、对钙化的显示远不如CT,难以对以病理性钙化为特征的病变作出诊断。

4、扫描时间及成像时间较长。

5、质子密度低的结构(肺、皮质骨等)显示不佳1、气管(trachea):起于环状软骨下缘(约C6~7平面),长11~13cm,宽1.5~2cm。

在T5~6平面分为左、右支气管。

2、隆突(carina):左、右支气管分叉部下壁形成隆突,分叉角为60~80度,又称隆突角。

肺野(lung fields)含有空气的肺在后前位胸片上显示的透明区域。

肺纹理(lung markings)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由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形成。

肺门(hila)定义:是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管的总合投影。

位置:两肺中野内带2~5肋间,左高右低,右前左后组成:分上、下部,侧位似“逗号”肺门角:右肺门上下部的夹角次级肺小叶(secondary pulmonary lobule)定义:是肺的解剖单位。

形态大小:圆锥形,直径约10-25mm组成:小叶核:小叶肺动脉和细支气管小叶实质:肺腺泡结构(3-20个)小叶间隔:纤维结缔组织恶性:肿块大小不等,但生长速度快。

边界不清,有明显分叶及毛刺。

密度不均匀,可见厚壁偏心空洞。

可见支气管截断或管腔狭窄。

有胸膜凹陷及血管集束征。

邻近器官及远处转移。

良性:多在3cm以下。

边界清晰,无分叶及毛刺。

通常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

肿块内常有钙化及脂肪密度。

结核球周围常有卫星灶及胸膜粘连,内有钙化。

炎性假瘤见明显周边强化及胸膜粘连带。

医学影像学复习重点

医学影像学复习重点

医学影像学复习重点总论人体组织密度值:水的值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为+1000HU;空气为—1000HU;软组织为20~50HU;脂肪<—70HU。

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自然对比。

造影检查:将造影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以产生明显对比显示其形态与功能的方法。

CT:CT不是X线摄影,而是用X线对人体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

X线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摄影效应)、电离效应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强度不同的磁共振信号,经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MRCP:即MR胆胰管造影,无创伤,无造影剂,可见胆囊及胆管显影并扩张,胆囊及胆总管下端结石呈低信号充盈缺损。

医学影像学:一门应用医学影像学设备,观察病人体内器官形态和功能,并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的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人工对比:人工导入某种物质,使原本缺乏天然对比的组织、结构间形成明显密度差,从而提高显示率的方法就称为人工对比,导入的物质叫做对比剂或造影剂。

流空效应:存在于磁共振成像中,由于信号采集需要一定的时间,快速流动的血液不产生或只产生极低信号,与周围组织、结构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就叫做“流空效应”。

如心血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

X线1、数字X线成像(DR)依其结构可分为计算机X线成像(CR)数字X线荧光成像(DF)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

2、CR与普通X线成像比较,重要的改进实现了数字X线成像。

优点是提高了图像密度分辨力和显示能力。

11、物质的密度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X线量多,影像在图像上呈白影18、胸部的肋骨密度高,对X线的吸收多,照片上呈白影19、肺部含气,密度低,对X线吸收少,照片上呈黑影。

医学影像学重点

医学影像学重点

医学影像学重点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通过运用各种成像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它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学的重点内容,包括放射学成像、超声波成像、核医学成像和磁共振成像。

一、放射学成像放射学成像是一种通过使用X射线或其他辐射形式来获取图像的技术。

常见的放射学成像方法包括X射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等。

1. X射线摄影X射线摄影是最常用的放射学成像技术之一。

它通过使用X射线束通过人体,然后记录X射线在人体内部的吸收情况来生成影像。

X射线摄影可用于检查骨骼、胸部、腹部等不同部位的病变。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通过连续扫描和重建形成横断面图像的成像技术。

它利用X射线在不同角度上的多次扫描来获取人体断层图像,可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

CT广泛应用于头颅、胸部、腹部、盆腔等部位的疾病诊断。

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PET-CT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技术,可提供代谢信息和解剖信息的结合。

它广泛应用于肿瘤学领域,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和病变程度。

二、超声波成像超声波成像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部产生回声并生成图像的技术。

它无辐射、无创伤,对患者无任何负面影响。

1. B超B超是超声波成像的一种常见形式。

它通过不同组织对超声波的反射和散射来生成图像。

B超在妇产科、肝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2. 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在B超的基础上加入了血流速度的测量。

它可以显示血流的方向和速度,并能检测血流异常。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心脏病学和血管病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核医学成像核医学成像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药物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组织功能和代谢的技术。

1.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SPECT是核医学成像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γ射线来生成图像,可提供有关器官功能和代谢的信息。

医学影像学重点精讲

医学影像学重点精讲

第一章影像学诊断(不会有大题)1、X线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电离效应是进行放射治疗的基础也是注意防护的原因。

2、数字X线成像DR、计算机X成像CR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影的成像技术。

4、X线造影检查中钡剂主要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

5、CT图像中规定水的CT值为0HU;骨皮质CT为+1000HU;软组织CT值为+20-50HU;脂肪CT值为-90—-70HU;空气CT值为-1000HU。

6、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20000次以上,其单位为赫兹。

7、超声的物理性质有:①指向性,②反射、折射、散射,③吸收与衰减,④多普勒效应8、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例如心血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在成像过程中采集不到信号而成无信号的黑影,即流空效应。

【名解】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1、小儿骨分为骨干、干骺端和骺等部分。

2、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骨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年和月)来表示即骨龄。

【名解】3、骨的基本病变有①骨质疏松、②骨质软化、③骨质破坏、④骨质增生硬化,⑤骨膜异常、⑥骨内与软骨内钙化、⑦骨质坏死、⑧矿物质沉积。

4、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组织学变化是骨皮质变薄,哈弗管和骨小梁减少。

【名解】5、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组织学显示骨样组织钙化不全,常见骨小梁中央钙化,而外面为以一层未钙化的骨样组织。

【名解】6、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可以有病理组织本身或由它引起破骨细胞增强所致。

骨松质和骨皮质均可发生破坏。

【名解】7、骨质增生硬化:是指一定体积内骨量的增多,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

医学影像学重点

医学影像学重点

医学影像学1.与X线成像密切相关的特性有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电离效应。

2.人体组织结构根据密度不同分为三类:高密度的有骨和钙化灶;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液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含有气体的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气房等。

3.胸部肋骨密度高,对X线吸收多,照片上呈白影;肺部含气体,密度低,X线吸收少,照片上呈黑影;纵膈为软组织,密度为中等,对X线洗吸收也中等,照片上呈灰影。

4.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由于血管影与骨骼及软组织影发生重叠,影响了血管的显示。

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使血管清晰显影的成像技术。

5.对比剂分为高密度和低密度对比剂两类,高密度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钡剂为医用硫酸钡,碘剂分有机碘和无机碘;低密度对比剂为气体,现在已少用。

6.X线防护应遵循屏障防护、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的原则:用铅等高密度物质做成屏障进行屏障防护;利用X线量与距离平方呈反比的原理,通过增加X线源与人体间距离来减少照射量;每CT值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CT值为+1000HU,而空气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的各种组织的CT值居于—1000HU到+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

7.CT灌注成像是经静脉团注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对受检器官,例如脑的选定层面进行连续扫描,获得灌注参数图以了解感兴趣区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即血液灌注状态的一种功能成像技术。

8.窗宽:即规定所显示的CT值范围。

9.窗位:相当于所显示的灰阶的中心,所以窗位应选在需要显示的组织的CT值的范围内。

10.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例如心血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在成像过程中采集不到信号而呈无信号黑影。

11.MR成像技术(MRA);是利用血液的流动效应,使血管内腔成像的技术。

无需注射对比剂,无创、安全是其优点,但显示小血管、小病变尚不满意。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1.螺旋CT(SCT): 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 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 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 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 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CTA: 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 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 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MRA: 磁共振血管造影, 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 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MRS:磁共振波谱, 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 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5.MRCP: 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 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 无须注射对比剂, 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 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PTC: 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 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适应症: 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ERCP: 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 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 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 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 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 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造影检查: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 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 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 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HRCT: 高分辨CT, 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12.CR: 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 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3.T1: 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 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医学影像学重点

医学影像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医学影像学:以影像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得形态与功能信息及实施介入性治疗得科学。

2、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影像设备得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导丝及其她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胞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得学科。

3、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产生人工对比,借以成像。

4、核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中得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得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与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得成像技术、5、骨龄:在骨得发育过程中,骨得原始骨化中心与继发骨化中心得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愈合得时间及其形态得变化都有一定得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骨龄、6、骨质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得骨组织减少,骨组织得有机成分与钙盐都减少,但骨得有机成分与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与骨小梁减少。

7、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得消失。

8、骨膜三角:如果引起骨膜增生得疾病进展,已形成得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残留得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叫骨膜三角或Codman三角。

9、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得停止,坏死得骨质叫死骨。

10、青枝骨折: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与骨小梁得扭曲,瞧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起,即青枝骨折。

11、阻塞性肺不张:支气管阻塞后,肺部分或完全无气不能膨胀而导致得体积缩小。

12、肺实变:终末支气管以远得含气腔隙内得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组织或细胞所代替。

13、空洞:肺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坏死物质经支气管排出而形成得病变状况、14、空腔:肺内生理性腔隙得病理性扩大、15、钙化:属于变质性病变,受到破坏得组织发生分解而引起局部酸碱度变化时,钙离子以磷酸盐或碳酸盐得形式沉积下来,多发生在退行性变或坏死组织内。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在医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各种影像学技术,医生能够对人体内部的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总结医学影像学的重点内容,从基本原理到临床应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第一部分:影像学基本原理医学影像学是以各种成像设备为工具,利用不同物质的特性差异来获取和解读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放射学(X 线、CT、MRI等)、超声影像学和核医学影像学等。

这些影像学技术有各自的原理和特点。

放射学是使用X射线来进行成像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X射线被不同组织和器官吸收的程度不同。

通过拍摄并解读X射线的影像,医生可以发现患者是否有骨折、肺部感染等疾病。

超声影像学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部的反射和传播来成像的技术。

超声波在体内的传播受到组织密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显示出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孕妇产前检查、肝脏、胰腺疾病的诊断等领域。

核医学影像学则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来成像的技术。

这些核素会进入患者体内,通过放射性衰变释放出放射性射线,并被探测器捕获。

医生可以通过分析探测器的信号来获得关于患者内部状况的信息。

核医学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

第二部分: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判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概述。

1. 肺部疾病:在X线胸片上,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肺实变、肺纹理增加以及积液等。

而CT扫描可以更为精确地显示肺部病变,如结节、肺癌等。

2. 骨折:X线影像是最常见的检查手段,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折断端的错位和骨折线。

CT扫描和MRI则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折情况和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3. 脑部疾病:常见的脑部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

CT扫描适用于发现脑出血、肿瘤等急性病变,而MRI则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脑部结构的细节,如白质病变、脑梗死等。

第三部分:未来发展方向和创新应用医学影像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应用。

(完整版)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记忆

(完整版)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记忆

中枢:1、X线、CT、MRI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选择的原则。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一般物理学检查不易达到诊断目的,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X线平片能显示颅骨和脊椎的骨质改变,但对颅内和椎管内病变的显示能力极其有限。

血管造影虽能对颅内占位性疾病提供大致的定位和初步的定性诊断信息,然其创伤性限制了它的应用,目前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脊髓造影显示椎管内疾病的作用已被MRI取代。

CT可解决大部分颅内疾病的诊断。

MRI可以较CT提供更多的信息,尤其对颅后窝和椎管内疾病的显示更具优势。

CT血管成像、MRI血管成像能显示脑血管的主干及其较大分支,对脑血管疾病起到筛选和初步诊断作用。

DWI、PWI、MRS及CTPI等功能成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已展示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成像技术的优选和综合应用:(一)外伤:1、颅脑外伤:首选CT,其次MRI。

2、脊柱外伤:首选X线,然后CT,严重者,考虑行MRI。

(二)肿瘤:CT、MRI(三)炎症和脱髓鞘疾病:CT、MRI(四)血管性疾病出血急性期:CT敏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MRI敏感脑梗死:先行CT检查,超急性期MRI检查血管畸形:CT、MRI,CTA、MRA,DSA(五)先天畸形首选MRI2、正常脑及脊髓CT和MRI的密度和信号特征如何描述?在平扫CT图像上,脑灰质的密度较脑白质高,灰质的CT值为+32~+40Hu,白质的CT 值为+28~+32Hu,明显高于脑脊液。

未钙化的硬脑膜、动脉、经脉和肌肉的密度与脑灰质相近。

颅骨内外板和其他致密骨的密度最高,钙化组织(如大脑镰、脉络丛和松果体钙化)的密度次之。

脑脊液(脑室系统和脑池)呈低密度,头皮等富脂肪组织的密度较脑脊液的密度为低,乳突气房和含气的副鼻窦腔的密度最低。

在增强后CT图像上,脑灰质、脑白质、硬脑膜(大脑镰和小脑天幕)和肌肉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脑内血管明显强化,呈高密度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影像学诊断(不会有大题)1、X线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电离效应是进行放射治疗的基础也是注意防护的原因。

2、数字X线成像DR、计算机X成像CR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影的成像技术。

4、X线造影检查中钡剂主要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

5、CT图像中规定水的CT值为0HU;骨皮质CT为+1000HU;软组织CT值为+20-50HU;脂肪CT值为-90—-70HU;空气CT值为-1000HU。

6、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20000次以上,其单位为赫兹。

7、超声的物理性质有:①指向性,②反射、折射、散射,③吸收与衰减,④多普勒效应8、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例如心血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在成像过程中采集不到信号而成无信号的黑影,即流空效应。

【名解】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1、小儿骨分为骨干、干骺端和骺等部分。

2、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骨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年和月)来表示即骨龄。

【名解】3、骨的基本病变有①骨质疏松、②骨质软化、③骨质破坏、④骨质增生硬化,⑤骨膜异常、⑥骨内与软骨内钙化、⑦骨质坏死、⑧矿物质沉积。

4、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组织学变化是骨皮质变薄,哈弗管和骨小梁减少。

【名解】5、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组织学显示骨样组织钙化不全,常见骨小梁中央钙化,而外面为以一层未钙化的骨样组织。

【名解】6、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可以有病理组织本身或由它引起破骨细胞增强所致。

骨松质和骨皮质均可发生破坏。

【名解】7、骨质增生硬化:是指一定体积内骨量的增多,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

【名解】8、骨膜三角:又称Codman三角。

增生的骨膜被肿瘤破坏,而于边缘部分残留。

常见于恶性骨瘤9、人体骨骼根据形状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骨质按其结构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

骨化的形式:膜化骨和软骨内化骨。

10、骨折线:骨的断端多形成不整齐的断端,X线片上断端间呈现不规则的透明线。

于骨皮质显示清楚整齐,在骨松质中则表现为骨小梁中断、扭曲、错位。

11、骨折的类型骨折的类型–完全性骨折:骨折线贯穿骨骼全径–不完全性骨折:骨折线不贯穿骨骼全径–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分为:线形、星形、横行、斜行及螺旋形骨折和T形、Y形等–根据骨碎片情况:撕脱性、嵌入性和粉碎性骨折12、嵌入性骨折及表现:骨折断端可能相互嵌入,形成嵌入性骨折。

多发于股骨颈。

X线片上并不显示透明的骨折线,反而表现为密度增加的带状影,骨皮质与骨小梁连续性消失,断裂相错。

嵌入可引起骨骼的缩短与变形,但断端移位多不明显。

13、儿童骨折的特点:骺离骨折(骨骺分离)、青枝骨折。

14、骺离骨折: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由于骨骺未与干骺端结合,外力可以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骨骺分离。

X线片上只显示为骺线增宽或骺与干骺端对位移位。

【名解】15、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造成骨骼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扭曲,而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

【名解】16、常见部位的骨折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股骨颈骨折。

17、Colles骨折:又称为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2~3cm以内横行或粉碎性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有尺骨茎突骨折。

【名解】18、骨挫伤:是指外力作用引起的骨小梁断裂和骨髓水肿、出血,在X线平片上和CT上多阴性,在MRI上表现为长T1长T2现象。

【名解】19、椎骨骨折可分为爆裂骨折和单纯压缩骨折。

CT和MRI检查价值较大。

CT检查的重点是观察骨折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影响,了解有无骨折片突入椎管以及骨折移位对脊髓的压迫情况。

MRI可用以观察脊椎骨折、椎间盘突出和韧带撕裂,同时还可以观察脊髓挫裂伤和脊髓受压等。

20、骨骼与软组织的创伤影像检查的目的:①明确有无骨折或肌腱韧带断裂、②了解骨折错位情况、③透视监视下行复位治疗、④复位固定后摄片复查复位情况、⑤定期复查愈合情况和有无并发症、⑥轻微外伤引起的骨折,判断是否为病理性骨折21、椎间盘突出以下段腰椎常见。

髓核向椎体突出于椎体上缘或下缘形成圆形或半圆形骨质凹陷区,边缘有硬化,称为Schmorl 结节【名解】22、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大题】X线平片:发病2周内可见软组织改变:①肌肉间隙模糊、消失,②皮下组织与肌间的分界模糊,③皮下脂肪层改变出现致密的条纹影。

发病2周后可见骨骼的改变:早期为局限性骨质疏松,继而形成多处分散不规则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模糊。

以后骨质破坏向干骨延伸,范围扩大。

小的破坏区融合为大的破坏区。

骨皮质也遭到破坏,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骨皮质周围出现骨膜增生,骨膜增生一般同骨的病变范围一致。

骨皮质出现骨质坏死,沿骨长轴形成长条样死骨。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特点为残存的骨破坏、大量的骨质增生和死骨形成。

23、骨“气鼓”:干骨结核侵犯短骨者多发生于5岁儿童掌骨、指骨、趾骨。

初期改变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质变薄,骨干膨胀,又由骨囊样结核之称。

【名解】24、脊椎结核的特点:骨松质破坏、椎间隙变窄、冷性脓肿。

25、骨巨细胞瘤X线平片(实习课划得)病变常侵犯骨端,直达骨性关节面,多数为偏侧性膨胀性骨破坏,骨破坏区与正常骨交界清楚但不锐利、无硬化。

骨皮质变薄。

X线表现可有两种类型:分房型(有骨嵴分隔)和溶骨型(无骨嵴)。

肿瘤内无钙化或骨化影、无骨膜反应(并发骨折除外)、无软组织肿块。

26、骨肉瘤可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三种。

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

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骨破坏和骨瘤形成,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及其再破坏,软组织肿块,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中的肿瘤骨形成等。

肿瘤骨一般表现为云絮状、针状和板块致密影。

瘤骨的存在是诊断骨肉瘤的重要依据。

(实习课划得)27、良恶性肿瘤的鉴别【重点】28、转移性骨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者29、关节的三种类型:不动关节、微动关节、能动关节。

30、关节间隙:X线表现为两个骨性关节面之间的透亮间隙,包括关节软骨、潜在的关节腔及少量滑液的投影。

31关节的基本病变: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病变、关节强直、关节脱位。

32、化脓性关节炎见于承重关节。

关节结核常见于边缘关节。

33、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并形成骨赘,可有关节游离体形成,诊断不难。

34、佝偻病是维生素D不足引起的钙磷代谢障碍。

第三章呼吸系统1、一些小概念:①胸部X线摄影是胸部疾病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②一般第6肋骨的前端相当于第10肋骨后端高度。

③25岁第1肋软骨钙化,成人肋软骨多见钙化。

④肋骨及肋间隙常被用作胸骨病变的定位标志。

2、胸膜腔:两层胸膜之间潜在的腔隙。

【名解】3、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为肺野。

【名解】4、肺门:由肺动脉、肺叶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构成。

正位片位于两肺中野内带,左肺门比右肺门高1-2cm。

【名解】5、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自肺门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

由肺动、静脉组成,主要由肺动脉分支构成。

【名解】6、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左侧为上、下两个肺叶。

7、纵隔划分侧位片上从胸骨柄体交界处至T4下缘之水平线将其分为上下纵隔。

以气管、升主动脉和心脏前缘为连线作为前中纵隔的分界,再以食道前壁及心脏后缘作一连线,作为中、后纵隔的分界。

8、同病异影,异病同影一种疾病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可以出现不同的异常影像表现,而不同病变又可以发生相同或类似的异常影像表现。

9、支气管阻塞可引起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

10、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渡充气、异常扩大,可伴有不可逆性肺泡壁的破坏。

分局限性与弥漫性肺气肿。

【名解】11、纵隔摆动:支气管异物引起者透视下可并有纵隔摆动,即呼气时纵隔移向健侧,吸气时恢复正常。

【名解】12、肺实变: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替代,病变累及范围是腺泡、小叶、肺段或肺叶。

13、支气管气象:空气支气管征。

肺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时,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形成对比,在实变区中可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

【名解】15、空洞为肺部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坏死组织经引流支气管排出而形成。

常见于结核、肺癌。

厚壁空洞的洞壁厚度≥3mm薄壁空洞的洞壁厚度≤3mm。

【名解】16、空腔空腔指原有腔隙扩大形成的含气囊肿,如肺大泡、支气管扩张、肺囊肿等。

【名解】17、良恶性肿块的鉴别【重点】良性肿块的特点⏹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锐利,密度均匀⏹大多直径小于3cm⏹结核球可有钙化,错构瘤钙化呈爆米花样,并有脂肪⏹周围有卫星灶,近胸膜处有胸膜粘恶性肿块的特点:⏹肿块有分叶⏹有放射状,毛刺⏹胸膜凹陷征⏹近肺门侧肺纹理紊乱肿块内可见1~3mm的空泡征及支气管充气征,常见于腺癌⏹向周围浸润,可累及胸壁、肋骨、纵隔,并可发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管增大⏹可形成厚壁空洞,特点为偏心、内缘不规则,有瘤结节18、小知识点病灶直径≤2cm者称为结节。

直径>2cm者称为肿块。

错构瘤可有“爆玉米花”样病变。

肿块内如有脂肪密度应有助于错构瘤的诊断。

肺部的网状、细线状及索条影是间质性病变的反应。

钙化常见于肿瘤组织内或囊内壁、矽肺、骨肉瘤肺内转移、肺泡浆菌病及肺泡微石症。

游离性胸腔积液积液最初仅积聚于位置较低的后肋隔角;少量(250ml)时肋膈角变钝;中等量,上缘在第4肋前端平面以上,形成外高内低之渗液曲线;大量,上缘超过第二前肋间。

19、Kerley氏B线:为常见的间隔线,表现为两下肺野近肋隔角处的外带,有数条垂直于胸膜的线状影,长约2cm,宽约1~2cm,多见于肺静脉高压、肺间质水肿。

【名解】20、包裹性积液:胸膜炎时,脏壁胸膜发生黏连,使积液局限于胸腔某一部位。

好发在侧后胸壁,偶发于前胸壁及肺尖。

【名解】21、支气管扩张的CT可有以下特征:“轨道征”、“戒指征”、葡萄串阴影、“指状征”。

22、大叶性肺炎【常考大题】青壮年常见。

病理分期: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充血期:X线上可无异常表现,或仅表现为肺纹理增多,肺透明度减低。

CT上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边缘模糊病变区血管仍隐约可见。

红色及灰色肝变期:X线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炎症累及肺段表现为片状或三角形致密影;累及整个肺叶时,呈以叶间裂为界的大片致密阴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