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第1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概念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

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2、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

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5、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简答)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分类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结构示意图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深化。

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

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或总合。

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4、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8、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首先,从产生原因来看:情绪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如饮食、安全等需要引起的偷快或不愉快、恐惧等体验; 而情感则是由社会性需要的体验,如尊重、交往等需要引起的体验。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研究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1.观察法2.问卷法3.心理测量法4.个案法5.实验法6.相关研究法感觉(sensation)的定义: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

(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

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

差别感觉阈值: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适应。

(4)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L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研究过程分六个步骤:1提出假设2选择关键变量及其检查方法3确定临床研究范式4选定研究样本5检验假设6结果的解释和发布(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分类: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情绪的功能:1情绪的适应功能2.情绪的动机功能3心理活动的组织功能4情绪的信号功能认知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协助意志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克服困难的合理方法,而情绪对意志具有动力作用,表现为情绪情感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另一方面意志过程又可以推动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意志对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2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与联系):区别:1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2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而性格形成晚,变化要快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联系: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2性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3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方面,性格形成的速度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3防止性的困扰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及不愉快的经历人格的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服务于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可能产生焦虑)焦虑的分型: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2否认3退行4投射5反向形成6置换7合理化8认同9理智化10.升华行为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以可观察的行为,以及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作为主要观测元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规律强化物:凡是能增强某个行为概率的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后,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事件行为强化: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正性加强: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负性加强:指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第五章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心理评估的作用:1辅助诊断2疗效评价3健康鉴定(人才选拔、新职工入职)4司法鉴定(案发时行为能力、精神状况)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会谈发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1确定评估目的2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3了解特殊问题4结果描述与报告智力水平分级:超常115~130平常85~115边界70~85第六章心理应激应激: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包括: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或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应激源: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Medical Psychology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的科学。

心理学分类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商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B型行为——肿瘤c型行为——癌症一、医学心理学概述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整体医学模式(1990)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心身观:二元论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绪论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健康:人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健康的对立面就是疾病。

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识、审美、自我实现认知心理学:奈瑟、西蒙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基础情绪和情感活动心理现象意志过程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观念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感觉与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情绪:生物需要,低级的,人和动物,出现早,情境性、外显性、冲动性情感:社会需要,高级的,人,出现晚,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互相离不开。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人格: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希波克拉底: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性格: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1. 定义。

-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 研究范围。

-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 定义: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 类型。

-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和分析。

例如,观察患者在病房中的日常行为。

- 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例如,在特定的实验房间内观察被试者对某种刺激的反应。

2. 调查法。

- 定义: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 类型。

- 晤谈法: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来获取信息。

晤谈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问清晰、避免诱导性问题。

-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来收集资料。

问卷设计要合理,包括问题的内容、顺序、措辞等方面。

3. 实验法。

- 定义: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 类型。

-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中严格控制各种变量,对被试者进行实验研究。

例如,研究不同噪音强度对人的注意力的影响。

- 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实验,对变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例如,在学校环境中研究某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4. 心理测量法。

- 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 常用心理测验。

- 智力测验:如韦氏智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 人格测验: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用于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

医学心理学重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整理

心理重点整理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以后,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临床心理的指导思想:①关于心理和生理统一的观点②关于人体内外环境系统论的观点③关于主观认知评价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意义④诊断与治疗并重原则⑤关于人格特征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要性⑥关于自我调节系统在临床疾病进程中的主导作用⑦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3.心理的实质是:①心理是脑的功能,即心理活动产生于脑,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功能;②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心理来源于外界客观。

③人类心理行为的双重属性,主要有生物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

4.医学模式及其变化: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范畴和基本对策。

变化:神灵主义→自然哲学→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9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率先提出,基本观点是在考察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时,对病因、病理、症状、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的分析、判断、对策都必须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因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热躯体、机体的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6.实验心理方法: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使用仪器和计算工具,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7.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8.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①形状、大小知觉;②距离知觉;③深度知觉;④方位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①真动知觉;②似动知觉;③诱动知觉;④自主运动),错觉。

9.错觉与幻觉:幻觉指无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他们的主要区别:①错觉是在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官的情况下所产生对外界刺激物的不正确的知觉,而幻觉则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下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可以说是“无中生有”不正常的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临床)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临床)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临床)名解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一门科学。

2、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3、医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认识,即医学发展的主导思想。

4、心身相关:是心理活动和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发生变化。

5、行为(狭义):认为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广义):认为行为是个体的外部活动、内脏活动和心理活动。

6、需要:是指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最基本动力。

7、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10、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1、气质:人们生来就有的不依于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13、人格:亦称为个性,既具有不同素质的人,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5、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6、心理应激:个体察觉到环境变化对自身构成危机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17、应对:是指个体对付困难,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境的过程。

18、心身疾病: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

19、心理障碍:又称精神障碍,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偏离常规或公认的规范,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20、神经症:是一组较轻的大脑功能障碍总称。

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和情绪烦恼,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社会功能,但又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

21、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1.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是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机制及作用的学科。

即使医学基础课程,又是临床应用课程。

2.医学模式:是指人类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3.人格:在遗传素质基础上,个体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知觉:人脑对某一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从事过活动,都不同程度的被保留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恢复,这就是记忆。

6.气质:是指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7.胎教:狭义的胎教是指音乐胎教、语言胎教、抚摸胎教等具体的胎教方式;而广义的胎教是指孕妇保健,即怎样调试母体的内外环境。

免除不良刺激。

8.心理应激:是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9.C型行为: 易使人患癌症的心理行为模式。

主要表现为过度压抑情绪。

10.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失真的、歪曲的知觉。

11.心理障碍:个体心理、行为偏离正常,以存在精神症状、社会功能下降、本人感到精神痛苦为特征。

12.心理咨询: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提高适应力,促进人格发展的过程。

实质为咨询者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13.医学模式转变的原因:①疾病谱位顺的改变②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③社会因素的作用增强④需要层次的提高⑤认识水平的提高。

14.第一所心理实验室(1879,冯特)科学心理学从此诞生。

15.人的心理现象由心理过程和人格组成。

16.心理过程:个体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7.人格包括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引言:医学心理学是将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研究人类身心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探究患者心理状态和认知过程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的影响,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1.1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特征1.2 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影响1.3 心理压力与身体疾病的关联1.4 心理干预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二、应激与适应2.1 应激的类型与心理反应2.2 适应的概念与特征2.3 应激与适应的关系2.4 应激与身心健康的影响三、心理发展与心理障碍3.1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与特征3.2 成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3.3 常见心理障碍的分类与症状3.4 心理障碍的原因与治疗方法四、疼痛与心理4.1 疼痛的类型与感知机制4.2 疼痛与情绪的相互影响4.3 心理干预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五、行为医学与健康促进5.1 行为医学的概念与原理5.2 行为医学在健康促进中的应用5.3 健康促进策略的设计与实施5.4 行为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结论: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心理与身体的密切关系,医学心理学为提高医疗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和预防疾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未来,随着医学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身心健康,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Smith, J. K., & Wilson, J. M. (2017). The 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behavioral medicine. In Handbook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Medical Settings (pp. 3-19). Springer, Cham.- Taylor, S. E., Peplau, L. A., & Sears, D. O. (2018). Health psychology.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Sarafino, E. P., & Smith, T. W. (2017).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 John Wiley & Sons.。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一、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生病和接受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心理需求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探究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为医疗工作和患者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 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心理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免疫功能、激活炎性反应等生理机制来影响疾病的发生。

2. 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遵守医疗方案,并提高康复效果。

3. 心理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而患者的焦虑、不信任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治疗效果。

三、应对心理应激的策略1. 积极的心理调适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积极的心理调适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开展适当的运动、学习放松技巧等方式来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心理干预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医学心理学专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提高应对能力,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四、信任建立与沟通1.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医患沟通是有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

良好的沟通能够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2. 构建信任关系医生应展现亲和力和专业性,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安全。

同时,医生也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和看法,积极倾听患者的需求,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五、疼痛管理与心理干预1. 疼痛的心理因素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疼痛不仅仅是身体的感觉,还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加重疼痛的感受,并对治疗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2. 心理干预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干预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心理学知识要点

医学心理学知识要点
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形式:否认,转移,退化,合理化,压抑,升华,幽默。
六、心身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转归一级治疗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心里动力学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躯体诊断,心理诊断。
①全身适应综合症(GAS)的全过程分为警觉,抵抗,衰竭三个阶段
②应激:是机体与环境直接缺乏适应,是机体对各种各样的刺激,包括环境的,心理的,生物的刺激所呈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应激原:凡是向有机体提供适应要求,并引起应激反应的客观变化都是应激原,也可称为刺激原或刺激。
心理应激:是指以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精神紧张刺激为应激原,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不仅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情感属高级曾经,是和机体社会需要能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为人类所特有,有明显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意志过程:
人在实践活动中自觉的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意志的特征:明确的目的,克服困难,意识对行为的调节
4.个性: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作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前者刚刚能感受到最小刺激的能力,后者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受性是感觉阈来衡量,二者呈反比关系。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过程,保持过程,再认过程,再现过程。
⑤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反映。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医疗过程中医疗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6)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3、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4、开设医学心理学主要目的:(1)培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3)掌握硬度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相关研究法。

6、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基础理论的多样性、心里因素的主观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7、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描述、序量化、间接定量、直接定量8、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9、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或下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察觉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等。10、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货不在意识之中,但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11、弗洛伊德设人格含有三个基本系统:(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8、感觉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一、行为学习理论行为:狭义:外部动作广义: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心理活动医学意义: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

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创立了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恐惧实验):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理论意义: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

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的促进作用)、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2、操作条件反射:某一种行为出现以后立即受到一种刺激,则该行为会因这种刺激的作用而发生相应的增强或减弱变化。

理论意义: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类型: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在内脏功能方面的体现理论意义: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4、示范作用: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

具体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过程、强化过程5、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相结合。

强调机体本身的各种因素,如期望、认知评价以及信念、人格等因素在行为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当发生环境刺激作用时,个体总是根据自己的认识评价等活动做出不同的反应。

SOR二、精神分析理论医学意义:强调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可以通过某种防御机制以病态方式表现出来。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医学模式是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模式转变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最终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是以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范围包括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心理学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等不同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包括XXX、XXX、XXX等。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感觉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

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注意是人脑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集中反映,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记忆是信息在人脑中储存的过程,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只能储存几秒钟以内的信息,短时记忆可以储存1分钟以内的信息,而长时记忆则可以储存更长时间的信息。

不受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影响,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3、心理障碍的概念:指由于心理、生物、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理功能异常,表现为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影响个体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4、常见的心理障碍:①抑郁症: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无助感等。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次第二章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概述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第三节、意志过程第四节、人格(一)心理学与心理的概念1. 心理学●心理学是阐释灵魂的学科。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1)心理是脑的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脑产生心理现象的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有规律的反映。

大脑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控制的。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所谓客观现实,是指不依赖主体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

其中,社会现实对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之所以有人的心理是因为人生活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之中;如果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即使有健全的人脑,也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活动●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

是指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包括:(1)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2.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3.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每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以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们对最小强度的刺激的感觉能力。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研究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1.观察法2.问卷法3.心理测量法4.个案法5.实验法6.相关研究法感觉(sensation)的定义: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

(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

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

差别感觉阈值:刚刚可以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顺应。

(4)感觉对比:统一感觉器官因为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1(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遭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第1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概念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

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

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

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3、性心理发展理论Ⅰ弗洛伊德把性作为潜意识的核心问题,人一切追求快乐的活动都是性的活动。

性力(力比多)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按照性力的发展顺序和年龄的关系,将人格分为五个时期:1)口欲期从出生到1.5岁2)肛欲期 1.5岁至3岁左右3)性欲期 3岁到5岁左右4)潜伏期青春期前,5、6岁到12岁左右5)生殖器期青春期至成年Ⅱ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即:性本能的含义)1)人的性功能或性欲在生命的初期就已开始2)性功能并不限于生殖器官,而是整个身体的功能4、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Ⅰ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一种自我功能,它使人警惕即将到来的危险,并对其作出适应性的反应。

焦虑有三种形式:1)现实焦虑 2)神经焦虑 3)道德焦虑Ⅱ心理防御机制因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中,使人焦虑、痛苦,于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发展出一套心理自我保护的方法。

1)心理防御机制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2)心理防御机制作为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人类在正常和病态的情况下都会不自觉地运用。

5)释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个体将潜意识的性和攻击冲动在意识水平上直接给予表达,会使个体感到不安,于是通过梦来表达。

二、行为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1、行为学习的类型Ⅰ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1)特点:①强化②泛化③消退2)意义:运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塑造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

Ⅱ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1)类型:①正强化②负强化③消退④惩罚2)意义: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塑造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

Ⅲ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米勒)Ⅳ示范作用(班杜拉)1)过程:①注意②记忆③行动④强化2)意义:①示范作用与患者角色行为的形成有关。

②示范作用也可用于对患者的指导与护理,以及儿童患者的教育等。

三、认知理论ⅠABC理论(艾里斯)内容:A指与情绪有关的诱发事件,B指人对诱发事件所形成的信念,C指个人对诱发事件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反应。

ABC理论认为,非理性信念是情绪或行为障碍产生的重要因素。

Ⅱ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贝克)内容:人的情绪障碍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

第3章个体心理一、心理现象及其本质1、心理现象的结构︴︴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人格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格︴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二、认知过程1、感觉1)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意义:①感觉是个体心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②感觉是其他高级心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3)分类:①外部感觉②内部感觉4)变化规律:①感觉的适应②感觉的对比③感觉的相互作用④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觉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大小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阈限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感觉越迟钝。

2、知觉1)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2)分类:①空间知觉②时间知觉③运动知觉3)基本特性: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感觉与知觉的不同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反映整体。

3、记忆1)概念: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个完整的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过程。

2)分类Ⅰ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分类①形象记忆②逻辑记忆③情绪记忆④运动记忆Ⅱ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类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3)过程:①识记②保持③再认和再现4、遗忘1)概念: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恢复与提取,或者产生错误的再认与回忆,都称为遗忘。

2)分类:①暂时性遗忘②永久性遗忘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①不重要的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②遗忘的进程不均衡,遵循“先快后慢”的时间规律(艾宾浩斯发现)③抽象材料比形象材料容易遗忘,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容易遗忘④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遗忘有重要影响。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影响,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影响⑤遗忘还受兴趣、情绪和动机第心理因素的影响4)遗忘曲线5、想象1)概念: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特点:①形象性②新颖性3)分类Ⅰ根据有无目的分为①有意想象②无意想象Ⅱ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分为①再造想象②创造想象6、思维1)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的内部规律性。

2)特点:①概括性②间接性3)分类Ⅰ根据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分类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Ⅱ根据思维活动是否遵循逻辑规律分类①逻辑思维(分析思维)②非逻辑思维(直觉思维)Ⅲ根据思维活动的指向性及答案多少不同分类①求同思维(聚合思维)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4)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①提出问题②明确问题③提出假设④检验假设5)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①定势②迁移③功能固着④动机的强度⑤情绪状态7、注意1)概念: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特点:①指向性②集中性3)分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4)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三、情绪情感过程1、情绪1)概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管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特性:①情境性②不稳定性③易变性3)分类Ⅰ原始情绪:①快乐②愤怒③恐惧④悲哀Ⅱ情绪状态:①心境②激情③应激Ⅲ社会情感: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4)作用①情绪可以影响人的心身健康②情绪可以影响人的智力活动③情绪是人的行为的动力系统之一④情绪可以影响人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5)情绪理论Ⅰ外周理论(詹姆斯&兰格)刺激情境通过生理本能性反应引起生理变化,这些生理变化反馈到大脑才产生情绪体验。

Ⅱ丘脑理论(坎农)情绪活动的中枢在丘脑,并非由外周生理变化而产生,情绪产生的机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均受丘脑的控制。

Ⅲ认知理论(沙赫特&辛格)情绪的产生不单纯决定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而是外界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三者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意志过程1、意志1)概念: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行动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特征:①有自觉的行动目的②以随意运动为基础③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④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品质: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坚韧性④自制性动机冲突的类型: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五、人格及其倾向性1、人格(个性)1)概念: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构成: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需要)3)特征:①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统一②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③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④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2、人格倾向性(动机、兴趣、需要)Ⅰ需要1)概念: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2)分类Ⅰ)根据需要的起源不同分为:①生理性需要②社会性需要Ⅱ)根据需要的对象不同分为:①物质需要②精神需要3)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马斯洛根据需要产生的先后顺序不同,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即: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爱与归属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Ⅱ动机1)概念: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愿望和意图。

2)功能:①始发功能②指向或选择功能③强化功能3) 分类Ⅰ)根据需要的种类不同分为①生理性动机②社会性动机Ⅱ)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和社会价值分为①高尚动机②底下动机Ⅲ)根据动机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分为①主导性动机②辅助性动机4)动机水平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活动效率最高,一旦超过了顶峰状态,动机强度过强,反而会对会对的结果产生阻碍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