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景观地貌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英文名称:Danxia landform定义: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
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丹霞地貌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名称起源丹霞山(广东省仁化县)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
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
[1]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2]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3]定义雨石山(江西社后)--丹霞地貌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
[1]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
[1]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1] 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名词解释丹霞地貌
名词解释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其中四川的蜀南竹海和七洞沟属于幼年期丹霞,贵州赤水丹霞属于青年期丹霞,广东丹霞山属于壮年期丹霞,江西龙虎山则属于老年期丹霞,丹霞地貌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
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
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
1928年,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
1938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丹霞地貌简介
丹霞地貌简介
丹霞(Danxia)地貌
丹霞地貌是中国最著名的山地景观之一,分布在华南和西南地区的一些山区。
丹霞地貌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形成一系列的山峰、峡谷、洞穴和其他景观,因其红色而得名。
丹霞地貌是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研究中国山地景观形成的典型
地貌。
它以具有色彩鲜艳的砂砾岩和其他沉积岩类构造而著称,这些砂砾岩和沉积岩自千万年前便逐渐形成,其颜色丰富多彩,景观独特多样。
丹霞地貌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在山脊上,这里通常被指为冰川冲积地貌,它具有很高的海拔,空气温度低,受湿气和云雾冲击的特性,使得这里的景观更加多样。
丹霞地貌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地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此参观。
每当旅行者来到这里,都会纵情于它独特的自然景观,令人惊叹不已。
- 1 -。
丹霞地貌景观特征
丹霞地貌景观特征
丹霞地貌是由于自然力量长时间作用(数亿年)造成岩石颜色、形态、构造的变化,形成的红色石柱、峰林、峡谷和地堑等地貌现象。
丹霞地貌景观的特征主要包括:
1. 红色石柱:丹霞地貌最为著名的景观形态就是红色石柱,红
色的石柱形态各异,有的笔直如箭,有的扭曲如蛇,有的高耸入云,
有的低小精致,共同构成了独特绚丽的景观。
2. 悬崖峭壁:丹霞地貌形成漫长的时间,自然力量推动地壳翻转,经历风化、沉积和侵蚀等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悬崖峭壁,它们陡峭、秀丽,既壮观又危险。
3. 峰林怪石:丹霞地貌中的峰林怪石是一种形态各异、玲珑多
彩的奇妙景观。
它们像一座座独立的山峰,挺拔险峻,有的形似动物、有的像仙人、还有的像建筑,构成了美丽的自然图画。
4. 峡谷地堑:丹霞地貌中还有许多的峡谷和地堑,这些峡谷地
堑或险峻峭壁,或悬崖峭壁,或深幽溪谷,为整个丹霞地貌增添了自
然的“水带”,也是人们探险的好去处。
5. 红色岩石:丹霞地貌的特点之一就是红色岩石,这些岩石因
富含氧化铁而呈现出鲜艳夺目的红色,是丹霞地貌最为明显的标志和
特征之一。
丹霞地貌概念
丹霞地貌概念丹霞地貌概念丹霞地貌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构造和气候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
以下是关于丹霞地貌的相关概念及内容:1. 定义丹霞地貌是指由于特定的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和气候作用,以及长期以来的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的一种以红色岩石为主要组成的火成岩地貌。
2. 特点•火成岩组成:丹霞地貌主要由火成岩构成,常见的包括砂岩、石英岩、花岗岩等,这些岩石在长期的侵蚀和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特殊的地貌景观。
•红色色彩:丹霞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岩石呈现出红色或类似红色的颜色,这是由于岩石中铁元素的存在以及长期的氧化作用所造成的。
•奇特形状:丹霞地貌常常呈现出奇特的地形和形状,如怪石嶙峋、峰林起伏、峡谷纵横等,给人以震撼和美感。
•生物多样性:丹霞地貌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境,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往往是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3. 分布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其中中国的丹霞地貌最为有名,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中国:中国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如张家界、庐山、罗霄山等。
•美国:美国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阿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州、南达科他州等地,如大峡谷国家公园、布赖斯峡谷国家公园等。
•韩国:韩国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宜宾郡和庆州市等地,如宜宾红色岩石地貌、庆州电影村等。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彭亨州的瑞林岛,如瑞林岛丹霞地貌公园等。
4. 旅游价值丹霞地貌以其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而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自然景观:丹霞地貌以其独特的红色山峰和奇特的地貌形状,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成为摄影爱好者和自然风光爱好者的天堂。
•生态旅游:丹霞地貌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生境,吸引了众多生态旅游爱好者,他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和研究各种珍稀植物和动物。
•登山徒步:丹霞地貌中的山峰和峡谷提供了极好的登山和徒步机会,让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专题】高中地理丹霞地貌(15张PPT)
定义 1961年黄进才首次提出丹霞地貌的定义: 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 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 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 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 山地形。
丹霞地貌
名称起源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 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 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 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 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 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 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 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 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 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而“丹霞”一词源自 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 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中国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
世界分布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同时美 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具有代 表性的)、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中国分布:
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
中国丹霞地貌分布
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
形成原因-----丹霞地貌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 至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 “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 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 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 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世界分布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同时美 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具有代 表性的)、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常见地貌类型》丹霞地貌,色彩斑斓
《常见地貌类型》丹霞地貌,色彩斑斓《常见地貌类型——丹霞地貌,色彩斑斓》在广袤的地球表面,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塑造了各种各样奇特而迷人的地貌景观。
其中,丹霞地貌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形态,犹如大地的彩绘,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丹霞地貌,这一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它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壮观景象。
说起丹霞地貌的形成,那可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远古时期,这里曾是一片沉积盆地,大量的沙石和泥土在这里堆积。
随着地壳的运动,这些沉积物逐渐被抬升,形成了陆地。
随后,在风、水、重力等自然力量的持续作用下,岩石开始遭受侵蚀。
由于砂岩和砾岩的硬度和成分不同,抗侵蚀能力也有所差异。
较软的岩层更容易被侵蚀掉,而较硬的部分则相对突出,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峰林、石柱、峡谷等景观。
丹霞地貌的色彩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那鲜艳的红色,犹如烈火燃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种红色主要是由于岩石中富含铁元素,在氧化作用下呈现出鲜艳的色彩。
而且,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色彩还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时而深沉,时而明艳,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
在中国,有许多著名的丹霞地貌景观。
比如广东的丹霞山,这里群峰如林,赤壁丹崖,景色壮观。
山峰形态各异,有的像柱子般挺拔,有的像城堡般雄伟,还有的像大象、狮子等动物,栩栩如生。
山间的锦江蜿蜒流淌,如一条绿色的丝带,与红色的山峰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福建的武夷山也是丹霞地貌的代表之一。
这里不仅有奇特的山峰,还有清澈的溪流和茂密的森林。
乘坐竹筏顺流而下,两岸的丹霞景观尽收眼底,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甘肃的张掖丹霞地貌更是令人称奇。
它的色彩更为丰富,除了红色,还有黄色、橙色、白色等,如同彩虹落在了大地上。
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斑斓的岩石闪耀着光芒,如梦如幻。
除了中国,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丹霞地貌的分布。
比如美国的科罗拉多高原,那里的丹霞地貌同样壮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地质学家的关注。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公里。
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
方圆290平方公里的红色山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故称丹霞山。
丹霞山由红色沙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
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世界上类似于丹霞山的红色碎岩地貌均被称为“丹霞地貌”,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赤壁丹崖。
形成丹霞地貌的是一种沉积在内陆盆地的红色岩层,这种岩层在千百万年的地质变化过程中,被水切割侵蚀,形成了红色山块群。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30年代由中国地质专家在广东的丹霞山命名的。
丹霞山在距今1.4亿至7000万年间,那里曾是一个巨大的内陆盆地,沉积着厚厚的红色地层。
后来盆地发生了多次的间歇上升,在流水的侵蚀下,丹霞盆地的红层被割成一片片红红色的山群,形成了如今美丽的丹霞山。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是2004年2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面积大约280平方千米。
范围包括:丹霞山、韶石山、大石山、矮寨几个景区。
这里的丹霞地貌具有典性,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红色的砂砾岩层构成的一种非常优美的风景地貌。
20世纪二十年代,因在广东省仁化县丹霞山首次发现而被命名。
它是在新生代第三纪的红色砂砾岩层,经过风化剥离和流水长期侵蚀作用,形成以奇峰、方山、洞穴、峭壁为主的一种特殊地貌形态,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风景地貌。
广东金鸡岭、福建武夷山、安徽齐云山、江西龙虎山,青海坎布拉都是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
丹霞地貌在贵德分布有多处,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以位于尕让乡阿什贡村附近的千佛大峡谷最为集中,最有特点,其上层为土林地貌,中下层为丹霞地貌,这种结构在国内是比较罕见的。
阿什贡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白垩纪至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层由于黄河水下切,喜马拉雅山运动隆升,使深藏在地层深处的红砂岩裸露出来,又经过千万年流水的侵蚀和劲风的雕琢,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巉岩峭壁。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各处山崖呈现不同的形象,惟妙惟肖, 确有鬼斧神工之妙。
贵德丹霞地貌作为全国最为独特的旅游资源,于2009 年评审为“国家地质公园”。
现正在开发,拟建地质博物馆、女娲湖、土坛、土雕艺术等文化实景,将人与土的源渊关系以及人类珍视地球的人文精神,用艺术形式和哲学思想凝炼出辉煌灿烂的中国土文化。
17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
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1.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丹霞山:丹霞山风光丹霞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
丹霞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所以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
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
丹霞山海拔四百多米,并不算高,但它远看好像染上了红霞,近看又色彩斑斓。
许多的悬崖峭壁和奇岩美洞都在这幅充满神秘的画卷中充分的展现了出来。
2.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山:武夷山风光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脉北段,目前已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景区中清澈碧绿的九曲溪绕行在群山峻岭之中。
发育典型的丹霞单面山、块状山和柱状山临水而立,千姿百态。
武夷山的景区及景点众多,每个景区和每处景点均有不同的风格和韵味,让你能充分的享受到武夷山绚丽多彩的一面。
3.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大金湖:大金湖风光大金湖景区是由4个独具风格的小盆地组成。
清澈碧绿的湖水和周围千姿百态的丹山构成了动态与静态的完美结合,被誉为“天下第一湖山”而闻名中外。
景区内的部分山峰相当古老,成为了中国东南沿海省区中最为古老的丹霞地貌。
景区内还拥有大量千奇百怪的洞穴,蜂窝型洞穴随处可见。
洞穴群以规模大、千奇百怪、形态各异而堪称“丹霞地貌洞穴博物馆”。
4. 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龙虎山:龙虎山风光龙虎山是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并且是我国丹霞地貌中发育程度最好序列发育最完整的地区。
整个景区内的山峰、洞穴、奇石构成了其完整而又独特的丹霞地貌特征。
5. 湘桂两省交界处的崀山和八角寨:崀山风光崀山并不是个别的山体,而是当地整个山水的总称。
崀山不但有千姿百态的山峰、清澈碧绿的湖水、绚丽多姿的怪石,而且有大片的珍奇林区,林区内的动植物云集,银杉、华南虎等动植物成为了崀山中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八角寨风光八角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与崀山相当的近,虽说两大景区分布在两省区,但两景区均位于两省区交界处,只不过一个属于湖南,一个属于广西而已。
八角寨是因为其主峰有八个翘角而得名,丹霞地貌分布40多平方公里,其发育的丰富程度及品味属世界罕见,因此被称为“丹霞之魂”。
试述丹霞山风景区丹霞地貌类型、特点,并附典型照片
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东南部,是我国著名的丹霞地貌观赏地之一。
丹霞地貌是一种由红色砂砾岩、砂岩、页岩等岩石组成的地貌类型,因其在夕阳的映衬下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色彩而得名,是世界上独特的自然奇观。
一、丹霞地貌类型丹霞山的地质结构以花岗岩为主,该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在历经亿万年的风雨侵蚀和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陡峭突兀的山峰、深邃幽深的峡谷、奇妙多姿的地貌。
这种地貌突兀豪壮、色彩斑斓,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二、丹霞地貌特点1. 红色岩石:丹霞山区域内的岩石大都呈红色,尤其是在日落时分,夕阳的余晖下,红色岩石显得更加鲜艳夺目,为游人带来了极大的视觉享受。
2. 奇妙地貌:丹霞山地貌奇特,峰林起伏,峡谷纵横,溶洞密布,形态奇特,给人以玲珑秀美的感受,游人在此仿佛置身仙境。
3. 悠久历史:丹霞山地区经过亿万年的喧嚣化作了绝美的景象,这里的地貌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呈现出迷人的魅力,成为了广大游人向往之地。
4. 生态优美:丹霞山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这里的空气清新,植被茂密,是人们远离城市喧嚣享受自然风光的好去处。
附典型照片:[图片描述:丹霞山壮丽景色,火红的岩石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
][图片描述:丹霞山地貌,多姿多彩的岩石构成了迷人的景色。
]丹霞山地貌的壮美景观和独特特点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观赏和游玩。
该地区的丰富生态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为游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体验。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往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亲身感受这片神奇的土地带来的美妙体验。
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东南部,是我国著名的丹霞地貌观赏地之一。
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壮丽景观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和游玩。
丹霞地貌是一种由红色砂砾岩、砂岩、页岩等岩石组成的地貌类型,因其在夕阳的映衬下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色彩而得名,是世界上独特的自然奇观。
丹霞山地质公园的地质结构主要以花岗岩为主,经过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形成了陡峭突兀的山峰、深邃幽深的峡谷、奇妙多姿的地貌。
丹霞地貌简单介绍
丹霞地貌简单介绍丹霞地貌是指由红色砂岩和白云岩组成的地貌景观。
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广东、湖南、贵州、江西、福建等地,是中国独特的地质奇观。
丹霞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地壳构造、地质作用和气象作用等因素有关。
在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变化中,红色砂岩和白云岩在地下被压实,形成了坚硬的地层。
随着地壳抬升和地表侵蚀的作用,红色砂岩和白云岩逐渐暴露在地表上,并受到风化和侵蚀的影响。
丹霞地貌的特点是山峰陡峭、峡谷纵横、岩石奇特。
红色砂岩和白云岩交错出现,形成了壮观的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的山峰大多呈现出陡峭的形态,有些山峰甚至呈尖锐的形状,给人一种挺拔的感觉。
峡谷则是丹霞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纵横交错,形成了如迷宫般的景观。
岩石在丹霞地貌中有着独特的形态,有的像是巨大的石柱,有的像是堆积如山的巨石,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
丹霞地貌不仅有着独特的地貌景观,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丹霞地貌中的红色砂岩和白云岩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用于建筑和雕刻。
丹霞地貌还是珍稀植物和动物的天堂,有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栖息于此。
同时,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为了保护丹霞地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加强对丹霞地貌的监测和管理,严禁破坏和乱采乱挖行为。
加强科学研究,增加对丹霞地貌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丹霞地貌的保护意识。
丹霞地貌是自然界的奇迹,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成为了旅游和科学研究的热点。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让丹霞地貌永远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丹霞地貌特征描述
丹霞地貌特征描述一、引言丹霞地貌是指由赤红色砂岩、砾岩、泥岩等构成的地貌景观。
它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形态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地质学家的关注。
本文将从地貌特征的角度,对丹霞地貌进行详细描述。
二、地貌特征1. 颜色鲜艳:丹霞地貌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其鲜艳的颜色。
丹霞地层中的砂岩、砾岩等岩石含有丰富的铁质成分,使其呈现出赤红、橙红等鲜艳的色彩。
这种独特的色彩给人一种激情奔放的感觉,也成为丹霞地貌的标志。
2. 地貌形态多样:丹霞地貌的形态多样,有峰林、峡谷、槽谷、石柱、石墙、石峁等各种地貌形态。
其中,峰林是最为典型和壮观的地貌形态之一。
丹霞地区的峰林起伏,峰峦叠嶂,形成了壮丽的山脉景观。
峡谷、槽谷则是由于长期的地壳运动和水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其纵横交错、峡谷深邃的特点给人一种神秘、险峻的感觉。
石柱、石墙、石峁等地貌形态则是由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形状各异,给人以想象空间。
3. 峰丛石林:丹霞地貌中的峰丛石林是指由众多大小不一的石峰组成的地貌景观。
这些石峰形状各异,有的像尖塔,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动物,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石峰之间错落有致,犹如一座座石林,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4. 水秀山明:丹霞地貌中的水秀山明是指丰富的水系和山脉景观相结合的地貌特征。
丹霞地区拥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和瀑布,水的流动和山的起伏相互映衬,形成了壮丽而秀美的景色。
在阳光的照射下,水面波光粼粼,山峦在水的映衬下更加妩媚动人。
5. 动植物资源丰富:丹霞地貌中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
由于丹霞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独特,造就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里栖息着众多珍稀濒危的动物和植物,如金丝猴、大熊猫、杜鹃花等。
这些动植物丰富了丹霞地貌的生态环境,也为游客提供了观赏和研究的机会。
三、结论丹霞地貌以其独特的颜色和形态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的地貌特征多样,包括鲜艳的颜色、多样的地貌形态、峰丛石林、水秀山明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这些特征使得丹霞地貌成为了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地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探索。
地理知识知识:中国地质奇观——丹霞山
地理知识知识:中国地质奇观——丹霞山丹霞山位于中国南方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和翁源县交界处,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丹霞地貌之一,也是中国的第一个获得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的区域。
丹霞山地貌形成于 2.5亿年前的上二叠统,是一种由砂岩、砾岩、泥岩、灰岩和火成岩等层状岩石经过长时间风化侵蚀形成的地貌。
它以奇峰怪石、陡峭峡谷、幽深溶洞、清澈溪流为特色,是世界公认的丹霞地貌中最为壮观、最为典型的代表。
丹霞山共有7800多个丹霞峰体,其中4000多个峰体高度在100米以上。
丹霞峰体惟妙惟肖,形态各异,如人像、动物、建筑、历史故事等,形态诡异、生动,或怪或奇,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丹霞山绵延不绝的山峦间,赫然建有许多古建筑、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如千年古寺佛宫、龙凤双洞、芝麻洞、铁峰寺石窟、洞天福地等。
这些文化景观与独特的丹霞山地貌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令人叹为观止。
丹霞山的水系也极为丰富,山中多流水穿谷,常年有清泉涌出,小溪潺潺而过,而其中的瀑布也是不容错过的景观之一。
如“黔峰瀑布”,高120米,是丹霞山最高的瀑布,壮观非常。
丹霞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奇异的岩石景观、壮观的瀑布和古老的文化遗迹,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的目光。
同时,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景观,丹霞山也成为了许多科学家和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政府对丹霞山周边环保和旅游业的规划也越来越严格,以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维护其独特的壮美风貌。
即使你不是一名地质学家,也能在丹霞山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它的瑰丽壮观让人惊叹,它的千姿百态让人神往,走过它的山间水泥路,眼前更是一派壮丽景象,仿佛走进了人类文明与天地自然完美结合的世界。
每一片石头都是历史,每一个峰体都是童话,每一条谷道都是神话。
无论是地质爱好者还是旅行爱好者,丹霞山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置身于这片建筑与自然的完美交融之地,你的心灵定会得到愉悦和放松,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时光。
丹霞地貌景观的名词解释
丹霞地貌景观的名词解释丹霞地貌是一种独特而壮美的地貌景观,由于其丰富多样的色彩和奇妙的形态,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品。
丹霞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和地质力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它以其独一无二的景观特色,在自然科学和旅游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丹霞地貌是由中国古老的山脉构造和地质运动形成的,其色彩艳丽的砂层以及奇特的形态,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地质学家的目光。
丹霞地貌中最常见的颜色是红色,这是由于沉积的铁氧化物在长时间的风化、溶解和侵蚀过程中形成的。
除了红色,丹霞地貌还可以呈现出黄色、橙色、紫色等多种色调,使整个地貌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丹霞地貌的形态也是多样的,包括丘陵、悬崖、峡谷、峰丛等。
其中,丘陵是最常见的形态之一。
这些丘陵起伏不平,形如巨人耕作的田园,给人一种宁静和宜居的感觉。
而悬崖则是丹霞地貌的另一个特色。
悬崖的陡峭高耸,垂直向下,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常常令人不觉惊叹。
峡谷是丹霞地貌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了峡谷的地貌特征。
峡谷之间的流水、悬崖、岩壁,构成了丹霞地貌独特的景观。
丹霞地貌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地质演变和气候变化。
在地质构造方面,大地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山脉的抬升和沉降,形成了各种陆地地貌。
激烈的地质活动也加速了矿物质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气候变化对丹霞地貌起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降雨和侵蚀作用形成了丹霞地貌中的峡谷和峡谷。
而随着气候变暖,水蒸气和水的运动加剧了地面的侵蚀作用,形成了许多壮丽的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作为一种自然景观,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在丹霞地貌中,各种植被和动物物种繁多,形成了高度的生物多样性。
这些生物在地质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致的生态系统。
在丹霞地貌中,还存在着许多珍稀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如丹霞杜鹃、丹霞红蜻蜓等,它们为丹霞地貌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丹霞地貌的名词解释不仅仅局限于其形态和颜色,还应该涵盖其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等方面。
丹霞风景地貌
风景地貌学概论
赵永刚副教授
2013年3月
第六章 丹霞风景地貌
精选可编辑ppt
2
丹霞地貌的由来
在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有一片神奇的山地,红
色的石头,红色的山崖,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
古人取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
山。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资深
陡崖坡的崩塌大多是沿着某一破裂面的块状崩塌,到坡脚 发生机械破碎,因而坡脚常堆积由巨大石块构成的崩积物。例 如,仁化丹霞山锦石岩陡崖下的崩积物最大的可达 30m×20m×5m,丹霞山宾精选馆可在编辑上ppt面建了一幢三层楼房。18
(四)其他外动力
其他外动力,例如,风沙吹磨可在丹霞崖壁上形成大量的 风蚀窝穴;海洋的波浪作用影响海岸丹霞地貌的发育;人工凿 石雕凿出人工丹霞地貌。
Hale Waihona Puke 泥质页岩等交互组成,并夹有一些淡水灰岩、石膏、岩盐等
蒸发岩,以及暗色的砂岩和页岩(包括碳质页岩和含油页岩)
等,厚度可达1000米以上。岩石呈红色是因为岩石颗粒之间
的填充物或胶结物主要是氧化铁(以赤铁矿居多,针铁矿和磁
铁矿次之),故呈红色。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和后期地质作用
的改造,红层的颜色有棕黄、褐黄、紫红、褐红、灰紫等偏
软岩层凹进。并认为凹进岩槽的某一部分可继续风化发育成扁平
洞,进而发育成穿洞,部分穿洞可继续风化及崩塌,发展成为天
生桥。
此外,干旱区的盐风化、高寒区的冻融风化使这些地区的丹
霞地貌物理风化强烈,而使其精选形可编成辑p比pt 较粗糙的表面。
17
(三)重力作用
因为陡崖坡往往是崩塌面或经后期改造过的崩塌面,是丹 霞地貌 最具特色的形态要素,所以重力作用在丹霞地貌发育 过程中相当重要。重力作用往往发生在流水下切或侧蚀而形成 的临空谷坡上,当流水侧向掏蚀而使山坡局部悬空时,悬空岩 体便可能沿原生构造节理或减压(卸荷)节理发生崩塌。此外, 陡崖坡上的风化凹槽进一步加深,上覆岩体失去平衡也可沿破 裂面发生崩塌;洞穴、天生桥的顶板也常因风化而发生局部崩 塌等等。
第六章 丹霞地貌
谢谢
组员 吴育忠
禹真 白彬 娟 刘刚 张翠荣 杜朝刚 赵斌 邹
红色砂岩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世界上类似于丹霞山的红色碎岩地貌均被世界上类似于丹霞山的红色碎岩地貌均被称为丹霞地貌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赤称为丹霞地貌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赤丹霞是地理学上很重要的名词
孤立的山峰 和陡峭的奇 岩怪石
巨厚红色砂、 砾岩层
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 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 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 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 美。 世界上类似于丹霞山的红色碎岩地貌均被 称为“丹霞地貌”,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赤 壁丹崖。
, 崖 霞 型地 , 将 为 山 代貌 丹 同 特 由 表的 霞 类 色 红 。命 山 地 , 色 名使貌地沙 地之命质砾 和成名学岩 同为为上构 类世“以成 风界丹丹, 景上霞霞以 名同地山赤 山类 为壁
丹霞地貌定义
定义:中山大学地理系黄进教授在总结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把这种地貌定义为“发育于佛罗纪至 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红色砂砾岩之—, 沿岩层的垂直节理由水流侵蚀及风化剥落和崩塌 后退,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 峰、石柱等奇险的丹崖赤壁地貌”。 丹霞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 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 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 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
丹霞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霞景观地貌
丹霞地貌是发育于中上、白垩系红色陆相砂砾岩地层中、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形成原因: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
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
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地貌特点: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看来“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对丹霞地貌来说绝不是浮夸之词。
丹霞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特殊自然地理现象和红层地貌类型,这个术语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被地质学家引入,作为一类地貌的名称,起源于中国广东省的丹霞山。
直至目前,在中国已发现的丹霞就有780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
赤水:丹霞之冠天下奇观
赤水丹霞的个体形态具有典型、齐全的特点,丹霞景观的奇峰、赤壁、岩廊、岩洞、巨石、天生桥、窄脊、石堡、石墙、石柱等,在这里充分发育,姿态万千,造型奇特逼真;又因水热丰沛使得这里发育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了多样性的生物群,其形态和植被演替具有典型的湿润型高原峡谷丹霞特征,赋予了风景极强的美学意义。
泰宁:碧水丹山古韵悠悠
泰宁风景名胜区中丹霞地貌面积2527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金湖、上清溪、状元岩、猫儿山、九龙潭、金龙谷、泰宁古城七大景区。
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为世界地质公园,成为福建继武夷山之后的第二个世界级旅游区。
2009年1月30日,福建泰宁正式成为我国2009年“世界自然遗产” 提名地之一。
泰宁地质公园以典型青年期丹霞地貌为主体,兼有火山岩、花岗岩、构造地貌等多种地质遗迹,是集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观光览胜、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区域内自然生态良好,神奇灵秀的水上丹霞,深邃幽静的峡谷曲流,深奥的丹霞洞穴,千奇百怪的山峰石柱以及奇险峻伟的花岗岩地貌景观,融汇于原始古朴的自然生态,构成了她独特的自然风光体系。
地质学家形象地称之为“碧水丹山大观园”、“峡谷洞穴博物馆”、联合国教科组织专家评价其为“中国地质公园的样板”。
崀山:天下良山舍我其谁
“半生长誉丹霞美,方识崀山比丹霞,胜地有缘何恨晚,并赞南北双奇花。
” 丹霞地貌学术创始人陈国达教授晚年到崀山考察,初见的刹那,陈老便不由自主的拜倒在崀山的“石榴裙”下。
“崀山”二字有何来由呢?相传当年舜帝南巡路过湖南新宁,见其山水美丽无比,便脱口而出,“山之良者,崀山也。
”舜帝这一随意的戏耍无形之中却给崀山抹上了浓墨重彩的文化底蕴。
崀山,中国乃至全世界景色最优美、发育最完整、类型最齐全、特征最典型的大面积丹霞地貌区,特别是其中的“鲸鱼闹海”、“将军贯月”、“天桥横空”、“仙椒钻地”、“石巷通天”等“崀山六绝”堪称世界之最。
抗战期间,著名诗人艾青来新宁任教,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风景赛桂林”的赞叹。
丹霞山:赤壁丹崖红石公园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境内,面积290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风景区。
在距今1.4亿年至7000万年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在距今7000年前后,地壳上升而逐渐受侵蚀。
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平均大约每万年上升1米,同时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
龙虎山:道教圣境仙灵都会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区南郊二十公里处,是中国道教发祥地,素有“神仙所都、人间福地”之誉。
龙虎山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历史悠久的古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
中国古典名著《水浒》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以生动的文字描写这里的景色:“千峰竟秀,万壑争流。
瀑布斜飞,藤罗倒挂”。
“远看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魂”。
登高可览九十九峰龙腾虎跃之雄峻,乘筏可赏二十余里仙踪缥缈之画屏。
寻天师遗迹,拜道教祖庭,探崖墓之秘,眺龙腾虎跃,观民风之淳,见景见趣,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江郎山:雄冠天下秀甲东南
传说是古时候三个姓江的兄弟登上山顶,最后变成三大巨石而形成,所以又叫江郎山。
三巨石拔地冲天而起,高360余米。
形似石笋天柱,形状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为:郎峰、亚峰、灵峰,人们叫“三爿石”,被中外游客称为“神州丹霞第一峰”。
江郎山有“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的美誉。
江郎山不仅聚岩、洞、云、瀑等于一山,集奇、险、徒、峻于三石,雄伟奇特,蔚为壮观,且群山苍莽,林木叠翠,窟引龙潭,泉流虎跑,风光旖旎。
无怪唐诗人白居易赞曰:“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醉烟霞”。
大地理学家徐霞客三次游江山时都写到江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