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卷六·周月解原文-翻译
逸周书用夏时例证十二《周月解第五十一》
逸周书用夏时例证十二《周月解第五十一》十二、《周月解第五十一》《逸周书序》:周公正三统之义,作《周月》;辩二十四气之应,以明天时,作《时训》;周公制十二月赋政之法,作《月令》(缺)。
惟一月既南至,昏,昴、毕见,日短极,基践长,微阳动于黄泉,阴惨于万物。
一月:刘师培云:“宋鲍云龙<天原发微>卷三上及<玉海>九并引作'惟十有一月’。
十有一月当系后儒据夏正妄改。
”鲍云龙,王应麟皆南宋著名学者,说当有据。
窃以为“一月”为“一之日”或“十一月”之讹。
南至:至南之极,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时,冬至也。
昴:昴星团,西方白虎七宿第四宿,六星蔟集,为白虎中星;毕:毕宿五星,西方七宿第五宿。
有两释:1、黄昏后昴宿、毕宿皆现于南方中天,集注者昴毕间用顿号隔开,用此义。
2、昴宿六星昏后尽现于南天中。
昴宿11度,毕宿16度,合之27度,昏初恐难尽现于南天中,第二释为是。
日短极:白昼最短,昔人称日长四十刻,夜长六十刻。
基践:圭表或日晷之影。
长:晷影达于极长。
是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阳气亏,草木萌荡。
斗柄:北斗七星之五至七星玉衡、开阳、摇光成弧状,如斗之柄。
建子:指向子月,古人以十二地支作月之名,夏历十一月为子月,依次为丑、寅等月,至亥月,夏历十月而止。
始昏:昏:黄昏,始昏,夜初。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日月俱起于牵牛之初,右行而回。
西汉时二十八宿名称及其距度如下:角:12度;亢:9度;氐:15度;房:5度;心:5度;尾:18度;箕:11度;斗:26度;牵牛:8度;须女:12度;虚:10度;危:17度;营室:16度;东壁:9度;奎:16度;娄:12度;胃:14度;昴:11度;毕:16度;觜觿:2度;参:9度;东井:33度;舆鬼:4度;柳:15度;七星:7度;张:18度;翼:18度;轸:17度。
此处度为姩度,中国古人因一年为365.2422日,故将周天分为365(姩)度。
各宿距度的总和为365(姩)度。
《逸周书》译解
《逸周书》译解逸周书·世俘解维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国。
四月乙未日,武王即位为君,开拓四方疆土,在殷朝的全部疆土上册命诸侯。
惟一月丙辰旁生魄①,若翼日丁巳,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
越若来二月既死魄①,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
则咸刘商王纣,执天恶臣百人。
一月十六丙辰日近生魄,第二天丁未,武王从周原出发,征伐商王纣。
到了二月既死魄,过了五天,甲子日早上,到达,接战于商郊。
杀了商王纣,捉了恶臣百余人。
【注】①旧谓月亮的有光部分为明,无光部分为魄。
朔后月明渐增,月魄渐减,故谓之死魄。
反之,望后月明渐减,月魄渐生,即谓之生魄。
太公望命御方来,丁卯,望至,告以馘(guó)俘。
戊辰,王遂御循追祀文王。
时日,王立政。
吕他命伐越、戏、方。
壬申,荒新至,告以馘俘。
侯来命伐靡集于陈。
辛巳,至,告以馘俘。
甲申,百弇以虎贲誓命伐卫,告以馘俘。
太公望受命抵御方来国,丁卯日,太公望回来,报告阵斩和俘虏人数。
戊辰日,武王于是追祀文王。
这一天,武王任命长官。
吕他受命讨伐越国、戏国、方国。
壬申日,荒新回来,报告阵斩和俘虏人数。
侯来受命讨伐靡国和陈国。
辛巳日,回来,报告阵斩和俘虏人数。
甲申日,百弇率领虎贲勇士誓师,受命伐卫,之后报告阵斩和俘虏人数。
辛亥,荐俘殷王鼎。
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
王不革服,格于庙,秉语治庶国,籥(yuè)入九终。
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
籥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
辛亥日,武王献上所获之殷王鼎。
武王恭敬地手捧珪玉和宪令,敬告天神上帝。
武王未改换祭服,来到祖庙。
手持黄钺大斧,禀告祖先已经统治了众诸侯国。
乐师奏乐九节。
武王之烈祖,从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伯邑考,依次列升其神位于庙堂,向他们历数殷人之罪。
乐师奏乐,武王手持黄钺大斧任命方伯。
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
籥人造,王秉黄钺正邦君。
壬子日,武王穿上天子之服,手执琰圭,来到祖庙。
轻松学《易经》: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
轻松学《易经》: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提要】孔子晚年(68岁到73岁)研究《周易》分两个阶段,即《易传》草创期和《易传》成熟期,《易象》是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
帛书《易传》的内容除《系辞》外,大都来自孔子早期研究《周易》的材料,传本《易传》的内容是孔子在草创期基础上以《易象》为纲领加以提炼的结果。
帛书《易传》的主笔和传人是子夏,传本《易传》主笔和传人本来是颜回,因颜回夭折而由商瞿候补,故《史记》、《汉书》记载孔子传《易》于商瞿(见《系辞上传第四、五、六、七章解读:颜回与《易传》的关系》)。
孔子在未获得《易象》之前,一般根据文句和《连山易》思想解《易》,子夏由于精于《连山易》,所以这时期与孔子非常契合。
但是最终孔子获得《易象》,解《易》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有了传本《易传》与帛书《易传》的分野。
子夏或由于思维惯性等原因没有得到《易象》的真传,也因此留下了孔子研究《周易》初期的资料。
【论证理路】本文的主题是论证子夏与帛书《易》的关系。
帛书《易》分帛书《六十四卦》与帛书《易传》两部分,帛书《易传》有《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
本文论证的思路是:将子夏易学、《子夏易传》的内容与帛书《易》、帛书《易传》对比,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相近的文字特征、思想意趣,以阐明子夏易学与帛书《易》学的关系。
这里的子夏易学是指古代文献中记载子夏本人思想与学易的内容,见于《论语》、《孔子家语》、《说苑》等文献。
这里的《子夏易传》是指古《子夏易传》,不是今本《子夏易传》,今本《子夏易传》是唐代张弧伪作。
《文苑英华》载唐司乌贞议云:“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
’”《释文》于《子夏易传》引《七略》云“汉兴,韩婴传”。
据《七略》,子夏有《子夏易传》传世,到汉初由韩婴(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传之。
《汉书·艺文志》说《易》“《韩氏》二篇,名婴。
逸周书·卷一·文酌解原文-翻译
逸周书·卷一·文酌解原文|翻译原文民生而有欲、有恶、有乐、有哀、有德、有则,则有九聚,德有五宝,哀有四忍,乐有三丰,恶有二咎,欲有一极。
极有七事,咎有三尼,丰有三频,忍有四教,宝有五大,聚有九酌。
九酌:一取允移人,二宗杰以亲,三发滞以正民,四贷官以属,我人□必礼,六往来取此,七商贾易资,八农人美利,九□宠可动。
五大:一大知率谋,我大武剑勇,三大工赋事,四大商行贿,五大农假贷。
四教:一守之以信,二因亲家年,三取戚免梏,四乐生身复。
三尼:一除戎咎丑,二申亲考疏,三假时权要。
七事:一滕咎信志,二援拔渎谋,三聚疑沮事,四滕属威众,五处宽身降,六陵塞胜备,七录兵免戎。
一极:惟事昌道,开蓄伐。
伐有三穆、七信、一幹、二御、三安、十二来。
三穆:一绝灵破城,二筮奇昌为,三龟从惟凶。
七信:一仁之慎散,二知之万巧,三勇之精富,四族之寡贿,五商之浅资,六农之少积,七贵之争宠。
一幹:胜权舆。
二御:一树惠不疒悉,二既用兹忧。
三安:一定居安帑,二贡贵得布,三刑罪布财。
十二来:一弓二矢归射,三轮四舆归御,五剥六鱼归蓄,七陶八冶归灶,九柯十匠归林,十一竹十二苇归时。
三穆、七信、一幹、二御、三安、十二来,伐道咸布,物无不落,落物取配,维有用究。
急哉急哉,后失时。
作者:佚名人生来就有欲望、有厌恶、有快乐、有悲哀、有办事能力、有,处事法则。
法则有九聚,能力有五宝,悲哀有四忍,快乐有三丰,厌恶有三咎,欲望有七极。
七极有七事。
三咎有三尼,三丰有三频,四忍有四教,五宝有五大,九聚有九酌九酌是:一,积聚诚信以感人;二,尊重英杰以亲人;三,发放仓廪安定民众;四,借贷官府连属百姓;五,对人一定要讲礼;六,交往一定要密切;七,使商贾交易货物;八,让农民多得利益;九,同情与嘉奖要适当施行。
五大是:一,大智指行用谋略;二,大武乃收敛勇力;三,大工是操劳工事;四,大商为流通货物;五,大农即借贷粮食。
四教是:一,教人谨守诚信;二,教人亲近年长者;三,教人去忧戚免桎梏;四,教人喜爱生活使身心返归无哀之时三频是:一,挥霍财物,物质就耗费;二,向鬼神求福,灵性就殆尽;三,纵情声色,就失掉本性。
《逸周书》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逸周书》原文及翻译逸周书简介《逸周书》,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
《卷一·度训解》原文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
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
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
正上下以顺政。
自迩弥兴自远,远迩备极终也。
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知乐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内外以知人。
凡民生而有好有恶,小得其所好则喜,大得其所好则乐,小遭其所恶则忧,大遭其所恶则哀。
然凡民之所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民至有好而不让,不从其所好,必犯法,无以事上。
民至有恶不让,不去其所恶,必犯法,无以事上,边行于此,尚有顽民,而况□不去其所恶,而从其所好,民能居乎。
若不□力何以求之,力争则力政,力政则无让,无让则无礼,无礼,虽得所好,民乐乎?若不乐乃所恶也。
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葬丧,何以胥役也。
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扬举力竞。
任壮养老长幼有报,民是以胥役也。
夫力竞,非众不克,众非和不众,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
明王是以无乐非人,无哀非人。
人是以众,人众赏多罚少,政之美也。
罚多赏少,政之恶也。
罚多则困,赏多则乏,乏困无丑,教乃不至。
是故民主明丑以长子孙,子孙习服,鸟兽仁德。
土宜天时,百物和治,治之初,厉初哉。
治化则顺,是故无顺非厉,长幼成而生,曰顺极。
《卷一·度训解》译文上天生下民众就给他们制定了法度。
量度大的与小的,就能确定大小适中的,称量轻的与重的,就能确定轻重适中的,弄清本末两端,就能确定正中间。
确定适中的标准才能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直到补损到恰当为止。
排列爵次,以明确尊卑贵贱。
辨明等级以安定民众。
安定好朝廷内外,以成就君命;安定好公卿庶民,以便政令顺行。
逸周书
逸周书作者:孔晃缪文远:周史遗珍须细读——《逸周书》简介原载《文史知识》1988年第7期23—28页一、《逸周书》是否出自晋代古墓?现在流传的《逸周书》原名《周书》,东汉以后,它又有两个名称,一是《逸周书》,因为它是《尚书》中“周书”的逸篇;一是《汲冢周书》,因为据说它出自晋代汲郡(郡治在今河南汲县西南)古墓。
谁是谁非,值得讨论。
一种意见,认为《逸周书》从西汉以来,流传不绝,并非出于汲冢。
《汉书·艺文志》就着录了《周书》71篇,颜师古注说:“今之存者,四十五篇”。
东汉许慎着《说文》,五次引用《逸周书》,郑玄注《周礼》,曾引用《周书·王会》,蔡邕在《明堂月令论》中曾提到《周书》的《月令》第五十三,和今本的篇第完全相合。
以上流传情况,表明《逸周书》并非在晋代以后才出现于世,所以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说:“《周书》,《隋》、《唐志》系之汲冢,而《束晳传》及《左传正义》引王隐《晋书》所载竹书之目无《周书》,然则系于汲冢误矣。
”清《四库全书总目》也说:“《晋书·束晳传》载竹书75篇,具有篇名,无所谓《周书》。
”另一种意见,认为汲郡魏墓所出,确有《周书》。
《晋书·束皙传》载,汲冢所出的书,其中有杂书19篇,包括《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四种,分明有《周书》在内,有人把《周书论楚事》合二而一,是错误的。
《晋书》所说的19篇,应当是十九卷,一卷包含若干篇。
汲冢竹书的整理者之一,西晋秘书监荀朂撰《中经新簿》(着录西晋皇家藏书的目录),把汲冢书列于丁部之末,《隋书·经籍志》载有《汲冢周书》十卷,就是沿袭《中经新簿》而来,可见汲冢所出,经当时学者隶定(把战国古文考定后写成晋代文字)的,实有《周书》十卷,这是无可怀疑的。
以上两种说法,各自都只看到问题的一面。
实际上,《周书》在晋代当是有两种传本,一是汉代传下来的今隶本(当时文字),一是汲冢所出的古文本(战国时东方六国文字)。
《卷九-周祝解》(逸周书)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逸周书》卷九·周祝解关于逸周书《逸周书》,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
周祝解原文曰:维哉其时,告汝□□道,恐为深灾,欢哉,民乎,朕则生汝,朕则刑汝。
朕则经汝,朕则亡汝,朕则寿汝,朕则名汝。
故曰:文之美而以身剥,自谓智也者,故不足。
角之美,杀其牛,荣华之言,后有茅。
凡彼济者,必不怠。
观彼圣人,必趣时。
石有玉伤其山,万民之患在□言及。
时之行也,勤以徙,辟召道者,福为祸。
时之从也,勤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
故曰:费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地出物而圣人是时,鸡鸣而人为时,观彼万物,且何为求?故他有时,人以为正;地出利,而民是争。
人出谋,圣人是经,陈五刑,民乃敬。
教之以礼,民不争,被之以刑,民始听。
因其能,民乃静。
故狐有牙而不敢以噬,豲有蚤而不敢以撅。
势居小者,不能为大。
特欲正中,不贪其害。
凡势道者,不可以不大。
故木之伐也,而木为斧贼,难之起,自近者。
二人同术,谁昭谁暝;二虎同穴,谁死谁生。
故虎之猛也,而陷于获;人之智也,而陷于诈。
曰之美也,解其柯;柯之美也,离其枝;枝之美也,拔其本。
俨矢将至,不可以无盾。
故泽有兽而焚其草木,大威将至,不可为巧。
焚其草木则无种,大威将至,不可以为勇。
故天之生也,固有度;国家之患,离之以故。
地之生也,国有植,国家之患,离之以谋。
故时之还也,无私貌;日之出也,无私照。
时之行也,顺至无逆。
为天下者,用大略。
火之燀也,固定上。
为天下者,用牧。
水之流也,固走下。
不善,故有桴。
故福之起也,恶别之;祸之起也,恶别之。
故平国若之何?须国覆国事国孤国屠,皆若之何?故日之中也,仄月之望也。
食威之失也,阴食阳。
善为国者,使之有行。
是彼万物,必有常。
国君而无道,以微亡。
故天为盖,地为轸。
善用道者,终无尽。
地为轸,天为盖,善用道者,终无害。
天地之间,有沧热,善用道者,终不竭。
逸周书·附·序原文-翻译
逸周书·附·序原文|翻译昔在文王,商纣并立,困于虐政,将弘道以弼无道,作《度训》。
殷人作,教民不知极,将明道极,以移其俗,作《命训》。
纣作淫乱,民散无性习常,文王惠和,化服之,作《常训》。
上失其道,民散无纪,西伯修仁,明耻示教,作《文酌》。
上失其道,民失其业,□□凶年,作《籴匡》。
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猃狁,谋武以昭威怀,作《武称》。
武以禁暴,文以绥德,大圣允兼,作《允文》。
武有七德,□王作《大武》、《大明武》、《小明武》三篇。
穆王遭大荒,谋救患分灾,作《大匡》。
□□□□□□□□□□□□□□□□□□□□□□□□□□□□作《九开》。
文王唯庶邦之多难,论典以匡谬,作《刘法》。
文王卿士谂发教禁戒,作《文开》。
维美公命于文王,修身观天以谋商难,作《保开》。
文王训乎武王以繁害之戒,作《八繁》。
文王在酆,命周公谋商难,作《酆保》。
文启谋乎后嗣,以修身敬戒,作《大开》、《小开》二篇。
文王有疾,告武王以没之多变,作《文儆》。
文王告武王以序德之行,作《文传》。
文王既没,武王嗣位,告周公禁五戎,作《柔武》。
武王忌商,周公勤天下,作《大小开武》二篇。
武王评周公,维道以为宝,作《宝典》。
商谋启平周,周人将兴师以承之,作《酆谋》。
武王将起师伐商,寤有商儆,作《寤儆》。
周将伐商,顺天革命,申喻武义,以训乎民,作《武顺》、《武穆》二篇。
武王将行大事乎商郊,乃明德□众,作《和寤》、《武寤》二篇。
武王率六州之兵,车三百五十乘,以灭殷,作《克殷》。
武王既克商,建三监以救其民,为之训范,□□□□□□□□□作《大聚》。
□□□□□□□□□□□武王既释箕子囚,俾民辟宁之以王,作《箕子》。
武王秉天下,论德施□,而□位以官,作《考德》。
武王命商王之诸侯绥定厥邦,申义告之,作《商誓》。
武王平商,维定保天室,规拟伊洛,作《度邑》。
武王有疾,□□□□□□□□□□命周公辅小子,告以正要,作《五权》。
武王既没,成王元年,周公忌商之孽,训敬命,作《成开》。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霜降-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
著名诗词
《赋得九月尽(秋字)》元稹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半夜灰移管,明朝帝御裘。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著名诗词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泊舟盱眙》 韦建
感谢观看
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节气习俗
古时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
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气量和肺活量明显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登高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陶冶情操。
霜降·登高远眺
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
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长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后喝酒赏菊,赋诗泼墨。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举行菊花会。
节气习俗
霜降·送芋鬼
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
饮食调养方面,此时宜平补,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玉蜀黍、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都不错。
01
02
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
著名诗词
壹
第四章
著名诗词
著名诗词
《霜降》(左河水)一朝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
壹
贰
节气由来
节气习俗
叁
肆
节气养生
逸周书·卷六·谥法解原文-翻译
逸周书·卷六·谥法解原文|翻译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
遂叙谥法。
谥者,行之迹也。
号者,功之表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民无能名曰神。
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德象天地曰帝。
静民则法曰皇。
仁义所在曰王。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立制及众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壹德不解曰简。
平易不疵曰简。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
锡民爵位曰文。
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
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
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
谏争不威曰德。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
博闻多能曰宪。
聪明澼哲曰献。
温柔圣善曰懿。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大虑行节曰考。
执心克庄曰齐,资辅供就曰齐。
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
安民立政曰成。
布德执以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敏以敬顺曰顷。
昭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听昭,圣闻周达曰昭。
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
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
柔德考众曰静,恭己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
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
由义而济曰,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
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
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
辟屠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
追悔前过曰思。
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
柔质受谏曰慧。
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
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
《逸周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逸周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逸周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原名《周书》。
霜降吃柿子的传说
霜降吃柿子的传说霜降吃柿子的传说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办法,只好拿起讨饭碗、扯起打狗棍四处讨饭。
有一年霜降节,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饿得两眼发黑,四肢无力。
当他跌跌撞撞走到一个小村庄时,顿时眼前一亮,发现村边的一处烂瓦堆里长着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
朱元璋一见,兴奋极了,心里想着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
于是,使出浑身力气爬到树上,吃了一顿柿子大餐,这才得以从阎王爷那里捡回了一条小命。
而且一整个冬天没有流鼻涕,也没有裂嘴唇。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有一年霜降节领兵再次路过那个小村庄,发现那棵柿子树还在,上面依然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
面对此情此景,朱元璋思绪万千,正是这棵柿子树才使自己免于成为饿殍。
他仰望着这棵平平常常的柿子树,缓缓脱下自己的红色战袍,又亲自爬了上去,郑重其事地把战袍披在柿子树上,并封它为“凌霜侯”,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后,就逐渐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习俗。
霜降的气候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是霜降节气,在霜降节气到来之际,气候变化较大。
霜降作为秋季和冬季之间过渡的一个节气,需要特别注意健康养生,及时进补,霜降时节如何进补也成为了一个节气特征。
根据气温变化来增添衣物,为即将来临的寒冷的冬天做好准备。
霜降节气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候肯定会有较大的变化。
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
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
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
霜降时节,凉爽的秋风已吹到花城广州。
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
霜降的形成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
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
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
老圃堂古诗翻译及注释
老圃堂古诗翻译及注释:
翻译:我的瓜地紧挨着住处,谷雨时节的雨干了之后,我亲自锄地播种。
昨天春风欺负我忙于农活,人不在家,把床上我没读完的书吹落在地,自顾自翻了起来。
词语注释:
⑴老圃堂:诗人的书斋或居室之名。
老圃,老菜农。
《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日:‘吾不如老圃。
’”朱熹注:“种五谷为稼,种蔬菜为圃。
”
⑵邵平:人名,即召平。
《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
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
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
”此处以召平种瓜喻己之归耕。
庐:简陋的居室。
⑶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
《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雨水、春风、谷雨。
”此处指春雨。
手:一作“偶”。
⑷欺不在:欺负诗人不在家。
意与上句外出锄地相连。
⑸就床:向床。
读残书:没有读完的书。
霜降的气候变化(介绍)
霜降的气候变化(介绍)霜降的气候变化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天气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进入霜降节气后,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迅速增大。
尤其在江南、华南地区,气温的起伏愈发明显;而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早已呈现出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
霜降的习俗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非常的重视,各地还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
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
还有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
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
霜降的历史渊源霜降是每年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
天气渐寒始于霜降。
《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
霜降节气吃什么传统美食霜降吃柿子、吃鸭子、吃萝卜、吃牛肉、吃兔肉等传统食物 1、吃柿子: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
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
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2、吃鸭子: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
夏秋的燥热季节最适合吃鸭子。
经常食用鸭肉对体弱阴虚、水肿食少、大便干燥、低热不退者最为有益。
3、吃萝卜:我国民间有“十月萝卜赛人参”的说法,霜降节气正值秋天向冬天过渡的时候,所以在霜降期间,我国民间也有吃萝卜的习俗。
山东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
霜降的别称和雅称
霜降的别称和雅称霜降的别称和雅称霜降在古代有一个雅称为杪秋。
霜降又被称为“严霜”“霜刀”“霜剑”。
一场霜降,万木萧疏,黄叶飘零,万物顿失生机。
《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
”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怎称为霜降呢?其实“霜降”这个名字只是一种比喻。
中国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
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
“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
霜降节气有什么特点霜降的气候特点是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气温骤降,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霜降,是我国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进入霜降节气后,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迅速增大。
尤其在江南、华南地区,气温的起伏愈发明显;而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早已呈现出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
霜降节气的由来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当太阳黄经达210度是霜降节点。
霜降节气的特征“霜降始霜”是我国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的方向逐渐推延的。
在气象学上,一边把秋天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或者“早霜”,把春天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终霜”或者“晚霜”。
处暑时节为什么叫处暑简介
处暑时节为什么叫处暑简介处暑时节和三伏天气的炎热,状态不一样,并不是那种热到让人头晕眼花的酷热,而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干燥气息,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处暑时节为什么叫处暑简介,欢迎参阅。
处暑时节为什么叫处暑处暑,即“出暑”,意思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一节气的到来,代表着进入了气象意义的秋天。
进入处暑,开始形成中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的雨季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
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中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的是刮风天气,若天气中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的是一场像样的秋雨。
每每秋雨过后,人们会感受到明显的降温,就是人们常说的:下一次,冷一点;或者一场秋雨一场寒。
进入处暑,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大,雨后艳阳高照,人们往往对这种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是特别适应,容易引起感冒、呼吸道、肠胃炎等疾病。
处暑读音:chǔshǔ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八月二十三日左右。
《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朱右曾校释引孔颖达曰:“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
”唐陆龟蒙《袭美题郊居十首次韵》之八:“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
”北方人称农历七月间的小蜻蜓为“处暑”。
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今俗指麦间小虫为麦秋,可笑也,亦犹北人指七月间小蜻蜓为处暑耳。
”处暑的含义是什么意思处暑的主要含义就是指夏天的离开,因为数它是大小数代表的是夏天,夏天的那种酷热感和我们即将到来的秋天不一样。
处暑即为出署,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它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此时的三伏已经接近尾声,白天热,早晚比较凉,昼夜温差比较大。
此时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进行水稻施肥。
处暑的习俗夏天有很多的荷花和荷叶,这些东西都有一种清热解热的感觉,可以帮助我们去除心中的燥热。
霜降稻实,千箱一轨什么意思
霜降稻实,千箱一轨什么意思霜降稻实,千箱一轨。
出自苏轼《和陶劝农六首》。
原文:逸谚戏侮,博弈顽鄙。
投之生黎,俾勿冠履。
霜降稻实,千箱一轨。
大作尔社,一醉醇美。
注释参考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
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般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国语·周语中》:“火见而清风戒寒。
”三国吴韦昭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
”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论节气,还不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
”稻实指稻穗。
唐元稹《诮卢戡与予数约游三寺戡独沉醉而不行》诗:“素帚茅花乱,圆珠稻实齐。
”千箱形容丰年储粮之多。
唐太宗《秋暮言志》诗:“已获千箱庆,何以继熏风。
”唐欧阳詹《送王式东游序》:“何述万乘之都,千箱之年,有故人而适远,无巵酒以叙别,男儿巵酒之不致,亦何论他日之浮沉哉!”宋范仲淹《稼穑惟宝赋》:“闢五土之时,披沙岂异;载千箱之处,照乘攸同。
”参见“千仓万箱”。
一轨(1)一条车道。
指一辆车。
《周礼·地官·遂人》“洫上有涂”汉郑玄注:“涂,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
”(2)谓政治上的统一。
《晋书·苻坚载记下》:“晋武若信朝士之言而不征吴者,天下何由一轨!”《魏书·崔鸿传》:“歷文、景之怀柔蛮夏,世宗之奋扬威武,始得凉、朔同文,牂、越一轨。
”《新唐书·宗室传赞》:“列郡之制,始天下一轨,敝则世崩俱溃,然而戡定者易为功,故其为害也短。
”参见“一轨同风”。
(3)一种途径。
唐韩愈《秋怀》诗之一:“浮生虽多途,趋死惟一轨。
”清吴伟业《清凉山赞佛》诗之四:“持此礼觉王,贤圣总一轨。
”。
处暑的处的读音范文
处暑的处的读音范文处暑的“处”的读音为:chǔ处暑chǔ shǔ(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八月二十三日左右。
《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朱右曾校释引孔颖达曰:“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
”唐陆龟蒙《袭美题郊居十首次韵》之八:“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
”(2)北方人称农历七月间的小蜻蜓为“处暑”。
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今俗指麦间小虫为麦秋,可笑也,亦犹北人指七月间小蜻蜓为处暑耳。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
“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
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
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
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
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
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处暑-农事概要处暑时节蔬菜农事:继续做好蔬菜瓜果抗旱防台工作。
台风暴雨后加强培育管理,并及时抢种速生蔬菜;加强病虫害防治。
果树农事:柑桔:继续以抗旱、抗台、促进果实生长和促进秋梢生长为中心,加强锈壁虱、潜叶蛾等害虫的防治,警惕炭疽病、溃疡病的发生,追肥促梢、喷施叶面肥壮肥;杨梅:以抗旱、抗台、控秋梢促进花芽分化为中心,做好卷叶蛾、蓑蛾、蚧壳虫等害虫的防治工作。
畜牧农事:继续做好降温防暑和抗台工作;做好动物秋季防***工作。
霜降节气的古诗
霜降节气的古诗霜降的历史渊源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
天气渐寒始于霜降。
《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
”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怎称为霜降呢?其实“霜降”这个名字只是一种比喻。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
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
“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
霜降节气的古诗(精选32首)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霜降节气的古诗(精选32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霜降节气的古诗1大水(白居易)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
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独有佣舟子,鼓枻生意气。
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汉书》(白居易)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箫望之、京房等]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谪居(白居易)面瘦头斑四十四,还谪江州为郡史。
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逸周书·卷六·周月解原文|翻译
惟一惟一月,既南至,昏昴见,日短件,基践长,微阳动于黄泉,阴降惨于万物。
是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阳气亏,草木萌荡。
日月俱起于牵牛之初,右回而行月,周天进一次,而与日合宿。
日行月一次,而周天历舍于十有二辰,终则复始,是谓日月权舆。
周正岁首,数起于时,一而成于十次,一为首,其义则然。
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著时。
应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曰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冬至、大寒。
闰无中气,指两辰之间。
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
夏数得天,百王所同。
其在商汤,用师于夏,除民之灾,顺天革命,改正朔,变服殊号,一文一质,示不相沿,以建丑之曰为正,易民之视。
若天时大变,亦一代之事,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异械,以垂三统,至于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犹自夏焉。
是谓周月,以纪于政。
作者:佚名
在一月冬至过后,黄昏时,昴宿、毕宿现于中天,白昼短到极点,又开始变长起来。
微微阳气在地下活动,阴气降于地上惨烈万物。
这个月,斗柄立向子位,刚黄昏,就向北指着。
由于阳气亏损,草木
开始萌动。
太阳、都起于牵牛初度,向右运转
而西行。
月亮绕天一周,每月进一次而与太阳会合。
太阳运行,每月行一次,绕天一周经历十二辰。
这样终而复始,这就叫日月权舆。
周正的岁首,从一数起而归结在(夏正的)十月。
一月为岁首,其意义就是这样。
凡四季成一年,每年春、夏、秋、冬。
四季各有孟、仲、季用以称名十二月,每月有中气,以标明季节的特点。
春季三月的中气是:惊蛰、春分、清明;夏季三月的中气是:小满、夏至、大暑;秋季三月的中气是:处暑、秋分、霜降;冬季三月的中气是:小雪、冬至、大寒。
闰月没有中气,北斗柄指在两辰之间。
万物春季萌发,夏季生长,秋季收获,冬季闭藏。
这是天地的正理,四季的标准,是不可改变的规律。
夏正的历数符合天地的正理,是前代百王都行用的。
到商汤时候,向夏桀用兵,消除百姓灾难,顺应天意革夏之命。
改换正朔,变化服饰,区别称号,形式与内容,以示不相沿袭。
以斗柄指丑位为正月,变更百姓的视听,顺应天时的大变,也是一代的大事。
又到了我们周王,伐灭商朝,改正朔,换礼器,以垂续三统。
至于认真地传授时令给百姓,以及天子巡狩或祭祀宴享等,还采用从夏以来的历数。
这叫做周月,用以统纪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