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5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结果分析
一、研究的目的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而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性使一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做好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希望能对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1、施测对象的选取
共选取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188名,年龄为17-21周岁。
其中男生为25人,女生为163人。
2、测验的工具
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作为测验工具,对大一学生进行综合的心理诊断。
该测验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采用系统观察法、科学实验法以及因素分析法,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确定出16种人格特质,并据此编制了测验量表,是评估16岁以上个体人格特征的最普遍使用的工具之一。
16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每一种因素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极小。
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个性。
它们的名称和符号如下:
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活泼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
测验由187道题组成。
每一人格因素由10-13个测验题组成的分量表来测量,共有16个分量表。
16种因素的测验题采取按序轮流排列,即从第1题到第16题分别按序对应于16个人格因素。
然后再转回来,从第17题到第32题再同样按序对应16个人格因素。
这样既便
于计分,也保持受试者作答时的兴趣。
每一道测题有三个备选答案。
三、结果与分析
1、该测验在学生们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圆满的结果,测验结果如下图如示:
因子名称高分(%)低分(%)高分者特征低分者特征
乐群性1520外向,乐观缄默,孤独
聪慧性2312聪慧,富有才识迟钝,学识浅薄
稳定性3624情绪稳定情绪激动
恃强性1626好强固执谦逊,顺从
活泼性4220轻松兴奋严肃,审慎
有恒性2316有恒负责权宜敷衍
敢为性1923冒险敢为畏怯,退缩
敏感性3242敏感,感情用事理智,着重现实
怀疑性4521怀疑,刚愎信赖随和
幻想性1235幻想,狂放不羁现实,合乎成规
世故性2331精明能干,世故坦白,直率,天真
忧虑性1540忧虑抑郁,烦恼多端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实验性1632自由,批评激进保守,尊重传统
独立性2336自立自强,当机立断依赖,随群附众
自律性2016知己知彼,自律谨严矛盾冲突,不明大体
紧张性1636紧张困扰,激动挣扎心平气和,闲散宁静
(注:标准分在3分以内为低分,超过8分为高分)
2、结果透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低分呈现出相对的人格特征,在被测对象中,在稳定性、活泼性、怀疑性维度上高分者比率较高,在聪慧性、自律性维度上低分者比率较高。
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将标准分3分和8分作为高低分的临界点,学生每个维度的标准分数分布也应该成正态分布,但是在这五个因素维度上发生了异常表现,却又说明了不同的问题:在活泼性维度上,高分者占42%,将近总人数一半,说明了学生寻求娱乐的倾向和表达高于一般水平,并存在对社会上一些事物的
好奇心;在怀疑性这个维度上,学生表现出得分较高的趋势,表明学生通常不愿信任他人所做的是真诚的,人际交往容易不顺畅,不易跟其他人合作共事,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在聪慧性这个维度上,学生表现出得分较低的,这样的低分表现了学习能力较弱,表达能力及思考能力相对欠缺,知识的积累偏少;在自律性这个维度上,学生得分较低,这样的低分表现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能妥当地处理各种矛盾问题,不能够顾全大局,控制自己的欲望而违反规则,严谨性差。
四、讨论
综合上述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异常表现,我们发现,大一新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情绪、学习障碍、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当然每一方面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在情绪方面,存在不稳定因素,表现为好奇、兴奋的情绪倾向
学生在稳定性和活泼性高分数,体现的是学生情绪方面的问题。
学生由高中升入大学,摆脱了高考的束缚,远离了父母的管教,滋生了寻求娱乐、放松懈怠的情绪。
教育形式变化和对新环境的好奇,使他们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新环境、新事物的诱惑又使他们产生兴奋情绪,只把大学当作一个可供享受的场所,这是高职新生情绪一时难以稳定的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热衷于吃喝玩乐,在晚上或周末,他们常因无所事事而流连于各种娱乐场所虚耗时光。
2、在学习方面,存在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自控能力低
高职新生在聪慧性与自律性两因素上的低分数,反映了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学习主要以被动学习为主,学习内容也仅限于高考应试的一些知识,而高职学习则以自主学习为主,并且学的内容也比较多,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往往一时难以适应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变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此外,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生、三校生,他们进入高职读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学习成绩好的,但由于家境或高考失利或其他原因进入高职院校;另一类是不愿意在学业上用功的,按成绩自然进入高职院校的。
其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和本科生相比较薄弱,加之他们要承受比本科生更大的就业压力,自然会出现
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
3、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和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表1的结果中已表明,新生的怀疑性强,这会影响他们人际交往。
高职新生在这方面产生的问题
较为严重,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社会的群体,各自生活习惯、性格、兴趣、地域等方面的不同,使高职院校这个大家庭里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使其心中远离父母的孤独感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则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并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的因性格上的不合群,在学生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五、建议
1、抓好新生入学教育
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新生刚入学时对学院的概况、专业学习、校规校纪、学生德智体能综合考评办法及学生有关管理规定的介绍,还包括针对每个阶段新生易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座谈会,或根据新生入学以来各个不同的阶段来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
可以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或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阅历的教师来做专题讲座;也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来现身说法,形式要尽可能的多样,可采取专题报告、座谈会、个别谈心以及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这个阶段至少要持续一个学期。
2、帮助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备触类旁通的自学能力。
如开设讲座,介绍大学的学习方法,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制定学习计划,怎样读书,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
使用工具书与查找文献资料及怎样写论文等。
此外,还可以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与大一新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自觉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帮助新生克服学习障碍也非常的重要,如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早上晨读和晚上自修的学习习惯,在班里、宿舍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和你争我赶的竞争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方面的差异,语言上的障碍,同学间相互了解甚少,不轻易吐露真情,交流思想。
在陌生的环境里,如果缺少温暖和真情,自然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他们也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有良师益友帮助他们成长。
因此,班集体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辅导员应当多深入教室和宿舍,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方面,要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客观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社会和周围环境。
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又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辩证地看待成功和挫折、顺境和逆境,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
让学生在业余文化生活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亲和力,增进同学间的互助互爱。
如果适时地激发与引导这些情感,使之与集体荣誉等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会形成,新生的孤独感会自然而然地淡化甚至消失。
4、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学校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报告等,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利用广播台、院报、橱窗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或宣传月,举办专题讲座等等。
在校园大力营造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良好氛围,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有益于大学生健康的一些文体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潘丽社会事业系)
第二篇: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陇西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
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
由于社会健康问题最终都要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本人对此在陇西县进行了调查。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
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
(一)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
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这些就是心理情绪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二)感情成熟
感情成熟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它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感情自治,即作为一个人自己情感力量源泉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双亲来提供舒服、安心和情感保障;二是行为自治,即一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管理自己的事务和照顾个人的能力。
这两项自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即完成心理上的断乳过程。
随着感情的成熟,青少年逐渐摆脱“本我”的控制,知道并掌握由一定社会的文化所决定的感情表现规则,学会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表达,让理性原则而不是快乐原理左右自己的行为。
感情成熟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手段。
感情成熟,特别是儿童和双亲之间的情感依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三)人格健全
人格健全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奥尔波特提出了成熟人格的六条标准:(1)非自我中心的自我延展和卷入;(2)自我和他人
和睦相处;(3)感情保障或自我接纳;(4)现实主义的知觉;(5)见识和幽默;(6)统一的生命哲学。
(四)行为稳定
行为稳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是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和关系和谐的综合结果。
行为稳定是以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一致性和
行为之间的连贯性为特征的。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即使在成人中间有时也难免保证上述一致性和连贯性。
二、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一)自私
转型期以来的青少年,大都有程度不同的自私倾向。
有人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与心理不健康无关。
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受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哲学的影响。
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
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
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二)嫉妒
嫉妒是由自私所产生的一种狭獈的排他和仇他心理。
嫉妒的人不能见到别人比他强,只要发现别人比他强,他就眼红,常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
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和判断事物常常以我划线,在嫉妒的心理基础上很容易走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道路。
嫉妒往往是贪婪和不择手段的温床,它像盘踞在一个人心里的毒蛇一样,疯狂地吞噬着其人性中一切善良的东西,直至把这个人变成毒蛇,再去伤害他人。
(三)叛逆
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
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披露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一些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叛逆心理。
这种叛逆心理产生于可怜的适应能力:经受不了批
评、挫折和压力。
从本能地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到糊里糊涂地走向死亡,就是叛逆性格的行为逻辑。
一般而言,青春叛逆是青少年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
事实证明,这种具有强烈控制欲而适应能力又极差的孩子,走上社会遇到挫折就有可能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或从事自杀,或进行谋杀。
其实,这两种极端行为的根子是一个:青春叛逆。
这就是为什么在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同时,谋杀率也在上升的原因。
(四)浮躁
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浮躁心理。
浮躁意指轻浮急躁,做事踏不下心来,没有耐性,见异思迁,好大喜功,充滿“天上掉馅饼”的幻想,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却存在着侥幸成功的奢望……凡此种种,都是浮躁心态的表现。
浮躁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五)忧郁
由于家庭变故或个人的不幸遭遇,或一些个人成长上的烦恼,一些青少年还常常表现出某种忧郁心理。
忧郁是长时间处于一种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的心情状态。
具有忧郁心态的人不仅在生活中没有阳光,而且影响其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自我评价。
而且,与忧郁结伴而行的是自卑和自恋。
(六)自卑
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尊的缺乏状态,它和自尊的过度状态——自大——一样,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怀疑自己的能力,稍有不顺利就打退堂鼓,甚至无端地萌发某种负罪感来,这些都是自卑的表现。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儿童和青少年的自卑是由不充分和不适当的社会化造成的。
在婴儿期,如果它的需要都能得到及时的滿足,婴儿感知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全的世界,它就会发展出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感来。
相反,它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态度就是不信任。
在此基础上,如果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对其幼稚的动作、好奇的发问和创造性的冲动进行干预、嘲笑和限制,儿童和青少年就很容易养成怀疑、内疚和自卑的
性格。
对于自卑的青少年要倍加关怀和鼓励,家长和老师要多对他(她)说:“你能行!”并让他们大声说出“我能行!”
三、全面解决青少年在成长中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影响着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源于青少年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
根据这个基本的假设,为了保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正常,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在社区的基础上成立有上述单位人员和专家参加的并负有评估和转交责任的青少年工作团。
(一)家庭关爱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的养育所。
因此,家庭关爱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缺少家庭关爱的儿童不会有高自尊,因为家庭关爱是自尊的第一个重要源泉。
双亲和子女的关系对于儿童自尊的发展非常重要。
以对5-6年级学生的家庭经历为基础,国外专家总结出促进高自尊发展的四种双亲行为类型:(1)在孩子的事务中表现出接受、慈爱、兴趣和卷入的情感;(2)对孩子的行为要坚定地并且是前后一致地行使清楚无误的限制;(3)在这些限度内允许孩子有一定的行动自由并尊重其首创精神;(4)运用不强制的纪律形式而不是从身体上惩罚孩子,否定孩子的特权并与其讨论理由。
以上有利于促进儿童高自尊发展的家长行为才是真正的家庭关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二)健康教育如果说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监护的话,那么学校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二监护人。
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正式机构,学校不仅仅是传
授知识的地方,而且还担负着对青少年进行价值灌输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任务。
健康教育主要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心理卫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处在青春发育中的青少年知道自己身体上所发生的生理变化均属正常现象,消除恐惧、害羞或负罪心理,从而养成良好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习惯;还要教给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学习尊重、服从和适应,把价值规范内在化。
青少年的人
际关系和谐了,其心情一定舒畅,身心必然健康。
(三)社区照顾社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三监护人,英国社区照顾的对象是三种人,一是老年人,二是青少年,三是残疾人。
青少年的社区照顾是社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所提供的全面关怀。
它不仅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而且对第一、第二监护人的职责进行监督。
如果发现家长有虐待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就马上进行社区干预:按照相关法律,或者把受虐待的孩子接到儿童照顾中心,或者为其找个“免费”的家,待他们的家庭情况好转、双亲真心悔改后再把孩子送回。
如果学校中有人侵犯学生的行为,就马上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司法干预,社区法院会对当事人进行法律裁决,视情况给予不同的法律制裁。
(四)传媒过滤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电影、影视和网络游戏,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成长需要,不能为了票房价值,把暴力、色情、毒品和赌博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一古脑儿端给青少年。
社区警务在社区建设实验区与示范区,出现了警察进社区、每个社区有社区警务室这样的新生事物。
社区警务改变了过去警察站在青少年的对立面进行僵硬管理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从青少年立场出发的人性化服务。
这对改变青少年和警察的对立关系和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进而改变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医疗跟进社区医院和医疗站要完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对青少年定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和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卫生保健水平。
对于那些有精神障碍或己发出自杀警告的青少年要进行24小时跟进护理,使之尽快脱离异常或危机状态。
这些工作需要青少年工作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完成。
(六)外展工作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外展工作,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遭遇问题和目前烦恼,和他们交朋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和心理问题。
同时做其家长的工作,改变其教育方法,向社区及有关部门提出改善青少年工作的建议,帮助机构逐步实现青少
年工作专业化和制度化的目标。
第三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调查、访问和常规统计等方法,对当前初中生心理的健康水平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通过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体育实践教学、体育兴趣活动与竞赛、业余体育训练等一系列的措施,以增进初学生的心理健康,切实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
调查分析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我国不少学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相关文献报道约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调查研究的数据看,我国大多数的中学生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良好的,但是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率高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其生理和心理也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许多家长和老师对他们学习的期望值过高,致使其学习负担加重,学习压力增大;再加上很多学生只局限于对机体功能正常,无病无缺陷的健康认识上,而对心理健康这方面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又缺乏科学的心理调适手段等诸多因素,从而造成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主动性不足、情绪调控能力和受挫能力差、心理承受力低、厌学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对此,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本人通过平时实践教学中的观察与了解,结合本次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从中探索运用体育课的理论学习、体育实践体验和体育运动参与等途径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达成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