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含答案)
长春市第一五四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8分)
①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一代代青年人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烙下奋斗的印记:国难当头的奔走呐喊,抗日战场的歼击顽敌,建设工地的激情y ǒng跃……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青年先锋队的旗zhì。
②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
从妙手回春的抢险救灾前线,到形势严峻的疫情防控一线;从尽显风流的奥运赛场,到保家卫国的戍边哨卡……新时代的青年人主动作为、勇挑重担,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
③中华民族始终有着A□自古英雄出少年A□的传统B□风华正茂的你是选择躺平C□还是奋斗D□大国之崛起呼唤青春之力量。
青年一代要坚定理想信念,有责任,敢担当,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建功立业。
1. 准确、工整地抄写下面的句子。
(2分)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2. 根据选文第①段的拼音写汉字。
(2分)
yǒng()跃旗zhì()
3. 给选文第③段方框处加上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处是()(2分)
A.《》B.;C.?D.?
4. 选文第②段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赋予B.妙手回春C.风流D.鞠躬尽瘁
5.古诗文默写填空。
(7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2)《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雪》中在上、下片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年来,中国华为公司受到美国等西方势力无理制裁打压,面临着极大的发展困境,“华为人"不甘屈服,勇于破局,坚持自主创新,始终坚信“_____________,”。
(用李白《行路难》中的句子填写)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8题。
(7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余拏一小舟拏: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8.[甲][乙]两文在写景时主要运用的手法各是什么?两文各自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8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③粥不充日昃④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注释】①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
②世家:世代为官的人家。
③:zhān,稠的。
④日昃:太阳偏西。
日昃,zè。
解释加点的字或短语。
(2分)
①辄以水沃面___________②既长,知其世家___________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3分)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结合以上短文和《岳阳楼记》的具体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7分)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
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
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
"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
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
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
《释名》中说:“二
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
《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
”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
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
"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
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
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
“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
《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
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
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
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
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12. 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A 、B 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
(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
每空不多于10
个字)(2分)
13. 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14.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
(15分)
从前火车慢
黄勤
①我对火车独有一种特别情愫。
②想起绿皮火车的时候,它在我的脑海里是这番情景:伴随一声“呜……"悠长悦耳的汽笛声,长长的车身缓缓启动向前,车轮在铁轨上滚动,发出“哐哧哐哧……”的声音;它一路喷云吐雾,哐当当晃悠悠,如绿色长龙蜿蜒在山野大地,过桥穿洞,驶向传说中未知的远方——山外有城,山外有海,山外的世界很大很精彩。
火车载人出门去,也风尘仆仆带来不一样衣着打扮的外来客、异乡人和新鲜事物。
火车,这个绿色的庞然大物在我眼里神秘,令人向往,它是我心中的诗和远方。
③家在山区深处,出远门才乘坐火车,县城没有火车,坐火车须得先乘坐很久的客车到更远的城市。
那时候往来的路途可真漫长!山里的孩子鲜有机会乘坐火车出远门,我第一次坐火车的时候还小,还要喂食奶粉。
呵,幼小的我居然拥有如此神奇记忆。
第二次坐火车是五岁那年,和父亲大姐去部队探望哥哥,第二次乘坐火车的记忆更清晰。
天不亮被父亲叫醒,车载我们从旅馆出发去火车站,一路向前,穿越黑暗渐渐驶进越来越亮的光明世界——天亮了!我们在人潮熙攘
的月台踏上火车,开始漫长旅程。
对面座位上,慈祥的老奶奶给我吃甜蜜的橘子糖和包装精美的饼干,可她总是温言管束我,说头探出窗外危险,说站在座位上玩耍不安全……这让我略为扫兴不快。
那一次火车之旅我初识离愁:哥哥站在车窗下的站台与我们告别,年幼的我趴在车窗上,依依不舍,却没对哥哥说一句告别的话。
从此在有关火车的记忆里,便多了淡淡的离别惆怅和伤感。
第三次坐火车是十五岁那年去省城福州。
那次我见到了闽江。
七月的清早晨风清爽,江面帆船点点宽阔无边,天水相接,浅淡灰蓝,分外宁静。
年少的心被深深撼动:世界如此广阔,我要攒钱去旅游。
④再往后,还乘坐过几回火车?不太记得了,走向成人世界的路上,有太多复杂心绪,记忆便也淡了。
犹记那年盛夏旅宿永安火车站附近,夜深难眠,遥望前方灯火璀璨处错综交汇的铁路,忽听悦耳的汽笛声由远而近,竟眼眶微湿,忧伤莫名。
多年以后,火车还是原来的火车,而旅客关系渐变得冷淡疏离,不再随意攀谈,倒多了不少提防戒备。
不会再有人笑眯眯地询问我“小姑娘你去哪里呀?"我们全家第一次乘火车去福州,二姐在过道给大家表演舞蹈、邻座大姐姐为二姐梳小辫子的温馨场景成为不复重现的传说。
火车之旅渐渐变得枯燥无趣,看书倦了,便呆望窗外风景,看乘客上下来去。
火车之旅多像人生旅途,每阶段都有同行者,有人相伴很长的路程,有人相伴短暂,有人中途下车,有人中途上车,或到站下车先行离开,总之很少有人从启程至终点一直陪伴左右,就算至爱亲朋亦概莫能外。
⑤车马书信慢的时代终究已过去,从前慢吞吞的绿皮火车渐渐淡出江河湖海原野大地,取而代之的是提速许多倍的高铁动车,宛若银白游龙,以雷霆万钧之势呼啸来去。
铁路铺设至我家乡,每天数十班动车来来往往,经过家乡的火车站,从城市回到乡村仅三两小时之遥。
相较绿皮火车,高铁动车更安全便捷舒适平稳,更得出行人青睐。
可我坐在那明亮洁净的车厢,靠着柔软座椅,却觉旅途更静默孤寂——前后左右都在看手机,手机里的世界比现实更愉悦,手机那头的人比身边的人更值得敞开心扉。
⑥我深深怀念,怀念从前的火车很慢很慢,情意很深很深,日子很长很长……
(选自2022年10月7日《闽西日报》,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首段点题,“特别情愫”直抒胸臆,表达情意真切,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
B.人生就像一趟列车,有人中途上车、下车、或到站先离开,可很少有人陪你走到终点。
C.文章描述“我"一次次在火车上的见闻与感受,让读者了解火车所包裹着的人生百态。
D.绿皮火车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已被抛弃。
人们的时空距离缩短了,但反变得疏离与戒备。
16. 结合文章内容,列举“我”在不同阶段火车之旅的哪几种情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3分)
火车载人出门去,也风尘仆仆带来不一样衣着打扮的外来客、异乡人和新鲜事物。
(赏析加点的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3分)
答:______ ______。
19. 《从前火车慢》一文中那个慈祥的老奶奶曾让“我"略为扫兴不快,但多年后,我仍然用文字记叙她。
课文《阿长与〈山海经〉》里,“我”由最初不太佩服长妈妈到最后对她有了新的敬意。
请简要分析老奶奶与长妈妈的共同点。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8分)
20.《艾青诗选》的问答赛。
(4分)
问题一:艾青,原名_________________。
他的成名作是《___ 》。
问题二: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和“”;
21.【朗诵诗歌】《艾青诗选》是课本名著导读里要求阅读的书籍,在这次建党100周年活动上,你将朗诵一首艾青的诗。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个相关活动。
(4分)
(1)请你从下列诗句中,选出不是艾青创作的一项()
A.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B.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C.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D.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你将朗诵艾青的诗歌《毛泽东》,下面是诗歌节选,你认为选择哪种语气语调来朗诵,才能表达出作者对毛主席的爱戴、敬仰之情。
()
毛泽东在哪儿出现/哪儿就沸腾着鼓掌声——/“人民的领袖"不是一句空虚的颂词/他以对人民的爱博得人民的信仰!
A.沉痛、伤感B.忧愁、哀婉C.激昂、深情D.惆怅、婉转
三、综合实践(10分)
22. 材料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微信阅读被首次纳入调查,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
用途聊天、查看朋友圈中的朋友状态阅读新闻阅读朋友圈中分享的文章阅读公共订阅号发布的文章微信支付在公众号上进行订票、打车等
人数比例80% 72.9% 67.1% 20.9% 15.3% 7.0%
材料二: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研究团队经过长期跟踪发现,微信内容以快、精、短为特点,并呈现了短视频、纯干货、附带背景音乐等不拘一格、多元化呈现方式的格局。
整体而言,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依旧是主体。
材料三: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认为,儿童阅读、学术阅读和经典
阅读还是应该坚持纸质书。
微信主要功能是娱乐、浏览,主张儿童阅读不要从微信阅读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微信阅读容易分散其注意力,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只有纸质书阅读才能让孩子不受干扰,一面看,一面思考。
(1)从材料一中,你看出时至今日微信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的特点。
(3分)
(3)深阅读的消失“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5分)
四、写作(50分)
23. 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生活中一张彩色的照片,一份远游的纪念品,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份难得的牵挂,一滴真诚的泪水……点点滴滴的人间真情,都能在我们的心海里荡起暖暖的涟漪。
这种体会如荷花映水,高贵而美丽;如桂花绽枝,优雅而馨香。
请以“点滴真情暖我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①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大量引用所给文字,否则10分以下;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2.【答案】踊帜
3.D
4.B
5.在乎山水之间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考虑;撑(船)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里还有这样的人呢?"
[甲]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侧面描写)[乙]文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甲文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逆境中的豁达自适。
乙文情感:与众不同的闲情逸致,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淡淡的故国之悲。
9.辄以水沃面就既长,知其世家既长,已经长大
10.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11.“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说明范仲淹是个刻苦好学的人;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说明他是个敢于立志、目标明确的人;
从“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看出他是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人。
A身份不同“冠"不同B场合不同“冠”不同
B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的说明了古代贵族看中“冠",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D
16.(1)幼小的“我”,对第一次火车之旅充满神奇。
(2)五岁那年,第二次火车之旅让“我"初识淡淡的离别惆怅和伤感。
(3)十五岁那年,第三次火车之旅让“我”向往世界,想要攒钱去旅游。
(4)再往后,火车之旅变得枯燥无趣。
(言之有理即可)
17.“风尘仆仆"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火车比作人,它与人一样也有辛勤劳累的状态,不仅具有人情味,而且非常形象,借此表达绿皮火车在“我”眼里神秘,令人向往。
18.①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很慢很慢"“很深很深”“很长很长"等叠词强化了“我”对
过往岁月的怀念。
③以省略号收束全文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的思考,耐人寻味,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①老奶奶与长妈妈都具有善良朴质的品质,②和对儿童真诚的关心爱护,③都成为作者怀念过往岁月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蒋正涵《大堰河我的保姆》土地太阳
A C
22.(1).微信的阅读功能和实用功能在逐渐增强
(2).内容快、精、短,多元化,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我赞同这个观点。
网络阅读的发展导致我们深度阅读的能力大大下降甚至消失,这是令人担忧的,而传统的传承是离不开深度阅读的,缺乏深度阅读能力的后代将无法领会其中的深层内涵,更无法体会当中的价值,这必然不利于文化的传承。
所以,我们应该培养深度阅读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