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律铭建筑设计理念PPT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天桥是过渡性的空间,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东馆,天桥成为塑造内部空间 的重要元素之一,横越了整个内庭,为空间带来新的视觉中心。
•26
热爱艺术的人们通 过楼梯、自动扶梯 、平台和天桥出入 各个展览室,博物 馆弥漫着某种优雅 而又亲切的气氛。
如同当初馆长对设计师的要求,东馆内部空间给人的感觉
既不过于庄严,类若神殿;空间分割灵动,避免了大而无当
贝聿铭 •1
苏州博物馆新馆
•2
玻璃金字塔
•3
肯尼迪图书馆(建于1964年)
•4
澳门科学馆
•5
香港中银大厦 (1990年完工)
•6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7
(Ieoh Ming Pei) 贝聿铭
家庭背景: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 省广州市。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父亲 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 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 仅有95吨。
•36
贝聿铭:“我和我的建筑像竹子, 再大的风雨,也只能使我们弯弯 腰。”
•37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对贝聿铭的评价:
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外部形式中的一部分是贝律铭给予我们的。他 在材料运用方面的才能和技巧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但他工作的意义远远不止 于此。他始终关注的是他的建筑耸立其中的环境。他的机械和耐心使他能够把 有着不同志趣和属于不同学派的人们吸引到一起,创造出和谐的环境。
•12
拙政园
齐
门
路
苏州博物馆
东北街
忠 王 府
北
•13
建筑造型
建筑外观 建筑形式
•14
•15
•16
墙体:苏州博物馆建筑墙体依然延续苏州传统民居粉墙黛瓦,与
周围建筑风格相融合。
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
但那些传统的飞檐翘角以及千篇一律随处可见的灰色小青瓦、
窗框被新建筑简约的几何形体所取代。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
•31
夜间的灯光投射,犹如一颗钻石。
•32
•33
•34
钢结构的使用, 技术的独特尝试
菱形玻璃之间由金属支架链接,这 些构成网状的钢结构起到了支撑、承载 玻璃的作用,同时也赋予了整个建筑结 构一种力量与美感的结合。
•35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
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 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 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的独特尝试。
,使人疲乏。行走其间,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
品一般。
•27
三、建筑材料考究,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28
玻璃金字塔
•29
•30
玻璃材质的选用独具匠心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亮点在于 对于光、影和运动的采用上。由 于透明与反射是玻璃自身最大的 特点,自然光线透过玻璃材料直 接照射到建筑物的内部,给建筑 室内带来了温暖和灵动的感觉, 所以金字塔采用了玻璃材质,成 功地解决了旧建筑物中由于障碍 物的遮挡从而失去立体画面感的 弊端。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 字塔,高21米,底宽30米,耸立 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 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8
设计理念
一、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相融合 二、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建筑材料考究,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9
一、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相融合
•10
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建成)
•11
地理位置:
新馆东贴忠王府(原苏州博物馆所在地)、南靠东 北街、西挨齐门路、北临拙政园,几乎是“镶嵌”其中, 如此敏感的限制也同样造就了贝聿铭的非凡设计。
又有别于枯山水手法,片石假山动态十足,节奏宛如乐章,余味深长。以前阅尽枯
山皆为禅意,今日方知亦可灵动。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
风貌,呈现出清晰的建筑轮廓和剪影美。
•20
贝聿铭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 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善于将建 筑造型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用其简洁的建筑语言与园林、 绿化形成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东西方建筑文化精神与造 景思维有机融合,从而创作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求学经历:于1935年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攻读建筑系。 此后,他先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学习。
获得荣誉: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1986年他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1988年,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落成 典礼上密特朗总统授予他光荣勋章。
•化特色、神似而非形似的园林博物馆,从
而传承了具有两千五百年底蕴的苏州历史文脉。
•18
小桥或直或曲,配置镶嵌恰到好 处的玻璃顶八角凉亭,竹林等,既不 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 文气息和神韵,有着几千年差异的建 筑和园林在瞬间融合。
•19
贝先生曾说:“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越。”所以这里不依“居三停五”排布,
,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建筑整体蕴含苏州传统民居风味,
又独具现代特色,易于被不同人群接受。正如贝先生所说:“中而
新,苏而新。”
•17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
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突出其庭院式建筑特点。博物馆的主庭院是北
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庭院设计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以最
•21
二、内部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22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1978年落成)
•23
以此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 、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形成三角形结构,即构成了独特的建筑形 态又在功能上增加了观赏线路。可以通过多方位变换视角使人们感
•24
受到空间的乐趣。
挑出的阳台厚重,朴实,为人群停留、交谈、观赏的空间, 将视野拉宽。
天桥是过渡性的空间,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东馆,天桥成为塑造内部空间 的重要元素之一,横越了整个内庭,为空间带来新的视觉中心。
•26
热爱艺术的人们通 过楼梯、自动扶梯 、平台和天桥出入 各个展览室,博物 馆弥漫着某种优雅 而又亲切的气氛。
如同当初馆长对设计师的要求,东馆内部空间给人的感觉
既不过于庄严,类若神殿;空间分割灵动,避免了大而无当
贝聿铭 •1
苏州博物馆新馆
•2
玻璃金字塔
•3
肯尼迪图书馆(建于1964年)
•4
澳门科学馆
•5
香港中银大厦 (1990年完工)
•6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7
(Ieoh Ming Pei) 贝聿铭
家庭背景: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 省广州市。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父亲 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 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 仅有95吨。
•36
贝聿铭:“我和我的建筑像竹子, 再大的风雨,也只能使我们弯弯 腰。”
•37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对贝聿铭的评价:
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外部形式中的一部分是贝律铭给予我们的。他 在材料运用方面的才能和技巧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但他工作的意义远远不止 于此。他始终关注的是他的建筑耸立其中的环境。他的机械和耐心使他能够把 有着不同志趣和属于不同学派的人们吸引到一起,创造出和谐的环境。
•12
拙政园
齐
门
路
苏州博物馆
东北街
忠 王 府
北
•13
建筑造型
建筑外观 建筑形式
•14
•15
•16
墙体:苏州博物馆建筑墙体依然延续苏州传统民居粉墙黛瓦,与
周围建筑风格相融合。
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
但那些传统的飞檐翘角以及千篇一律随处可见的灰色小青瓦、
窗框被新建筑简约的几何形体所取代。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
•31
夜间的灯光投射,犹如一颗钻石。
•32
•33
•34
钢结构的使用, 技术的独特尝试
菱形玻璃之间由金属支架链接,这 些构成网状的钢结构起到了支撑、承载 玻璃的作用,同时也赋予了整个建筑结 构一种力量与美感的结合。
•35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
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 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 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的独特尝试。
,使人疲乏。行走其间,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
品一般。
•27
三、建筑材料考究,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28
玻璃金字塔
•29
•30
玻璃材质的选用独具匠心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亮点在于 对于光、影和运动的采用上。由 于透明与反射是玻璃自身最大的 特点,自然光线透过玻璃材料直 接照射到建筑物的内部,给建筑 室内带来了温暖和灵动的感觉, 所以金字塔采用了玻璃材质,成 功地解决了旧建筑物中由于障碍 物的遮挡从而失去立体画面感的 弊端。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 字塔,高21米,底宽30米,耸立 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 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8
设计理念
一、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相融合 二、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建筑材料考究,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9
一、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相融合
•10
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建成)
•11
地理位置:
新馆东贴忠王府(原苏州博物馆所在地)、南靠东 北街、西挨齐门路、北临拙政园,几乎是“镶嵌”其中, 如此敏感的限制也同样造就了贝聿铭的非凡设计。
又有别于枯山水手法,片石假山动态十足,节奏宛如乐章,余味深长。以前阅尽枯
山皆为禅意,今日方知亦可灵动。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
风貌,呈现出清晰的建筑轮廓和剪影美。
•20
贝聿铭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 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善于将建 筑造型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用其简洁的建筑语言与园林、 绿化形成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东西方建筑文化精神与造 景思维有机融合,从而创作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求学经历:于1935年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攻读建筑系。 此后,他先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学习。
获得荣誉: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1986年他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1988年,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落成 典礼上密特朗总统授予他光荣勋章。
•化特色、神似而非形似的园林博物馆,从
而传承了具有两千五百年底蕴的苏州历史文脉。
•18
小桥或直或曲,配置镶嵌恰到好 处的玻璃顶八角凉亭,竹林等,既不 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 文气息和神韵,有着几千年差异的建 筑和园林在瞬间融合。
•19
贝先生曾说:“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越。”所以这里不依“居三停五”排布,
,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建筑整体蕴含苏州传统民居风味,
又独具现代特色,易于被不同人群接受。正如贝先生所说:“中而
新,苏而新。”
•17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
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突出其庭院式建筑特点。博物馆的主庭院是北
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庭院设计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以最
•21
二、内部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22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1978年落成)
•23
以此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 、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形成三角形结构,即构成了独特的建筑形 态又在功能上增加了观赏线路。可以通过多方位变换视角使人们感
•24
受到空间的乐趣。
挑出的阳台厚重,朴实,为人群停留、交谈、观赏的空间, 将视野拉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