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单车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岁的单车影评
我又看见那种沉默的目光。
在墙皮剥落的灰白色砖墙边,在看不见尽头荒草丛生的铁轨上,在废弃空旷的工地和地下停车场,在黄昏阴影笼罩下的胡同深处,在汹涌的人潮中,被远远地抛出去,带着倔强的狂热,或者羞涩,或者暴戾,落在一个没有办法承载它的重量的点上,迸出微弱的光芒,然后,滑入虚空。
这些目光闪烁在《十七岁的单车》每一个角落,超越时空和经验,狠狠地把我撂倒。
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对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的回归,记录底层生活,城市化——以对城市的拒绝和出逃完成真正的城市化,这些第六代共同的母题同样贯穿了王小帅的电影创作。
和另外一位导演贾樟柯相比,王小帅把关注更多地放在特殊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异化。
而到了《十七岁的单车》,王小帅告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冲突,开始试图进入平民的核心。
是的,《十七岁的单车》平凡得就像你上班必经的路上飘落的一片树叶,但王小帅把它捡起来,迎着阳光指给你看它的脉络,以及横在中间的一抹少年血,尽管颜色惨淡,气味遥远,你依然能辨认出它曾经属于你的名字:残酷青春。
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农村少年阿贵和城市少年小坚围绕一辆自行车构成了双主线,他们的生活在各自的主题里遥相呼应。
阿贵远远望见周迅饰演的小保姆时没有说出来的萌动,那些被删去的段落里留下的情感的痕迹,残留在阿贵和周迅眼神交汇的一刹那,他朦朦胧胧地喜欢她,但并无法进入她的生活,只能远观——如同他生存境况的隐喻。
而阿贵对美的惊奇,在小坚那里,是放学后和潇潇一起骑着车回家的简单,是一个甜美得跳出电影基调的漂亮女孩所带来的发自内心的快乐,是在群体的认可和欣赏里放大的自我形象——如同城市本身的隐喻;多么欢乐啊,那么单纯,那么卑微。
他们的愿望还没有具体到肉体,仅仅贪恋表面的美好和繁华,它把少年初萌所有的新奇和幻想投射到一辆单车上,以为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我们还慒然不知,在阿贵的单车丢了,小坚骑着单车出场的时候,小坚奇怪的行径和他与父亲的交谈仿佛暗示了什么,然后农村少年阿贵和城市少年小坚的十七岁重叠在一起。
当被打得灰头土脸的阿贵开始尖叫死死抱着单车不放,小坚长久的期待被忽视,落空、再次落空时的力竭声嘶,那个时候,你选择剥夺哪一个人的快乐?
没有人能够做出选择。
这一段的冲突到和解,我以为是整部电影拍得最好的地方。
王小帅并没有做出简单的道德判断并根据它作出倾斜。
他只是把这种冲突放到你面前。
小坚和阿贵开始城市与乡村的短兵相接,——小坚明显占有优势。
城市对阿贵的伤害
是隐性的,它的强度不亚于小坚的同伙对阿贵一次次的殴打,快递公司老板带有挪揄味道的话语,出纳员对金钱的媚态同时对他的轻视,被误以为偷车贼,到了澡堂一幕,对阿贵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使他丢车,进而丢失工作的陷井。
至此他被彻底拒绝在大门之外。
城市给了他允诺,给了他幻象,然后再一一剥夺。
阿贵从来都处于绝望的被动语态,所以他死死地,绝望地抱住了他的车,它是他最初也是最后一个梦。
那种伤害甚至是身体性的,失去肢体的痛苦。
这一切终于打动了和小坚在一起的外表强大内心虚弱的北京孩子们。
他们以古怪的方式和解了。
开始了来来回回的等待,慢慢地建立起奇特的友谊。
在小坚伸出了手,和阿贵彼此交换了名字的时候,谁都愿意就此结束。
然后我们迎来了破碎的结局。
两个女孩都消失在视线。
那场彻底打碎他们的梦想的胡同追逐战拍得像一场盛宴,揉进了日常生活的场景,淡化了野蛮的血腥味。
——或者青春本身就是一场血腥得让人笑不可支的闹剧,他们的愿望和坚持如此脆弱,徘徊在成年的门外,被突如其来的粗暴推倒,磕在了门槛上,马上跌得粉碎。
在没有退路的失望和绝望中,小坚和阿贵分别在不同的时刻举起了板砖,给予了最后一击。
但一切已然不能挽回。
小坚遍体鳞伤躺在原地,阿贵扛着彻底坏掉的自行车走出了镜头,他们曾经交叉的命运走向了分岔路,没有人知道那条路通向什么地方。
在学校阶梯教室第三次看这部电影,终于明白这种从头到尾的不对劲源于什么地方——太过典型。
典型化环境,典型化的人物,典型化的情节,甚至有些说不过去的硬伤,削弱了王小帅试图要表达的主题的力度。
而这个故事明显是主题先行的。
因了这些,即使有那些日常的细节,王小帅的现实主义已失去了大半的说服力。
但那又怎么样。
我们的青春曾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里械斗犯事和被改造,吸毒过量躺在街头等待被拖走,钻进全爱尔兰最脏的厕所游向最美丽的深海,被每一双援手重新踹入水中,无力地漂浮在没有岸的尘世,不停地跑、跑、跑,跑向那些在选择的同时放弃了的选择指向的结局,直到它无可挽回地皆大欢喜,跳上世界围墙走到头企图杀死太阳终于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走到头。
在每一扇紧闭的门外哀嚎,最后只剩下一串海面上的气泡。
青春,只为了这两个字,就构成了热泪盈眶的理由。
我怎么能忘记那些尖叫,那些因为一再被掠夺而惊惶愤怒的面孔。
我想起我曾经目击的那些少年,以及我正在消极消耗永不复返的青春,一切只为了证明:远方除了远方,一无所有。
我不能从这一秒开始倒退行走,倒回过去,回到我仓皇流离、目光迷惘的十七岁,我们只能和我们的主角一起,按照正常时序跌进成年的门槛,被剥夺一空;弦断了,歌停了,轮子折了,车毁了,开始疯狂成长。
很多人都把他定位为一部残酷青春影片,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确实是我看到的国内最好的青春成长影片。
(《阳光灿烂的日子》似乎离我们遥远起来。
)但我更倾向于把他叫着残酷的成熟影片。
对于青春,无论从北京高中生建子身上,还是从农村来的打工青年郭林贵哪里我都看到了青春的飞扬,尽管那是两种不同的风采;尽管这样的灿烂风采存在的极其短暂,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岁月里种下了苦涩的果实,但谁也不能否认那些短暂的欢乐将以一种什么样的甜蜜永存在飞扬的青春记忆里。
在品尝了青春苦涩果实之后,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着成熟的果子,于是我们开始了不自觉的踏上追寻这个成熟果实的人生旅途,这一去,再也不回头,也回不了头。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农村来的19岁青年郭林贵找到了一个在他老乡眼里极其幸运的工作:在一快递公司做快递员。
公司给他了一辆崭新的山地自行车,老板告诉他这就是他吃饭的家伙,老板还告诉买自行车的600块钱要从他的工资里扣掉,当扣完这600块钱后这个自行车就属于他的了。
穿着崭新的像日本鬼子似的工作服,郭林贵开始工作了;摄影师给了他很多的镜头,他在大街小巷里飞速的穿行,他在轻快动人的电影音乐里穿行,他的脸上泛发出幸福的光彩;眼神里充满了希望的光芒;尽管导演只是给了他几个看着哪个城市姑娘时渴望的眼神的镜头,我依然可以感觉到他的内心里像所有的青春少年一样也在幻想着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属于他;我们看到一个农村青年在获得一份城市人眼里极其底下的工作后的喜悦,看到了他的青春飞扬的幸福生活。
后来也拥有这辆自行车的北京高中生建子的幸福和喜悦更是溢出整个影片;那是一种长久的贫穷生活压抑下突然暴富般散发出来的惊喜,充满了炫耀;那是一种长久自卑的面对初恋女生后突然绽放的美丽,闪动着光芒;在放学的路上,建子骑着崭新的山地车并肩和哪个自己的喜欢的女生穿行在树影婆娑的河边,他炫耀着车技,他不时的顾盼着对她微笑的女生,那一刻动人的音乐又响了起来,那音乐仿佛是剧中哪个青春少年的翅膀,很有节奏的忽闪着,似乎整个人要飞了起来,似乎那幸福的羽毛会轻轻的落下一片,落在影片外面每个看电影的人的脸上。
然而,尽管每个人看到这些幸福洋溢的场景都会不由自主的随着主人公开心,可剧情的安排又是那样的充满矛盾,每个观众都十分的明白,这些快乐和幸福只是暂时的,他们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在郭林贵的幸福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开来的时候,他的车子丢了;这成就了另一青春少年建子的梦想,可是当建子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完美展示的时候,车子也丢了。
故事就这样围绕这辆自行车,在两个人的丢车、找车、护车的强烈矛盾中展开了,结局十分悲凉。
当倔强的郭林贵穿行在诺大的北京城寻找他的自行车的时候,我的心痛极了;那是他的饭碗,那是他的生活啊;从影片对这个农村青年在北京生活遭遇的描述,还有剧中周讯出演的哪个虚荣的小保姆的设置中可以看出导演王小帅对现实生活的敏感捕捉;也可以看出他的一颗悲悯的心。
而同样倔强的建子在失去自行车后的悲哀和无助,让他几乎出离愤怒;之后他像个受伤的小鹿,远离人群,拖着伤,一个人孤寂的走着;接着那个女孩子对他失望了,找到了新的男朋友,看着昨日还在自己左右的初恋女孩现在并肩和别人走在一起,他的心一定痛坏了,一定是,因为那一刻,连我的心都痛的厉害。
只是为了一辆几百块钱的自行车,一个失去了生活来源,一个失去了心爱的女孩;这似乎是一个隐喻:郭林贵失去的是吃饭的机会,是孔夫子眼里的“食”,建子失去的是自己的初恋女友,是“色”;这真是莫大的悲伤,因为这个结果触动甚至毁灭了人类本性中最原始的最初的需求。
于是我们看到了两个人之间的战争,看到了建子和情敌的战争,最后他们都失败了。
当片尾郭林贵倔强的扛着那辆砸烂了的自行车行走在北京街头的时候,他的表情好木呐,他的眼神好悲伤,属于他的只能成为了过去。
那一刻我的心里竟是十分的悲凉,为一个弱者的遭遇,为生活的残忍;并暗想导演的心好狠,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局。
事实上,我不应该这样去想导演,因为比剧中更残忍更悲伤的故事每时每刻都不停的在我们身边上演,而我们自己也同样经历过类似的成长岁月,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飞扬的青春,冷酷的经历我们才一点点看出了这人世的复杂,生活的无奈;于是我们不由自主的开始成熟起来,开始走向老去的旅程。
《十七岁的单车》像一首歌唱青春的抒情歌,又像一首描绘成长的充满矛盾的剧情MTV;他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喜欢他。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像那辆自行车,充满了气,激昂的期待每一次出发;然而当生活打烂了它的骨架,砸扁了它的轮胎,青春就和那自行车一样彻底报废了,再也无力前行。
最后,除了成熟,我们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