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3—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练14
一、选择题
(2020·天津高三二模)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简图,研究发现乙、丙河段河漫滩上的土壤颗粒比甲、乙河段更粗。据此,完成1~2题。
1.乙、丙河段河漫滩土壤颗粒偏粗的主要原因是该河段() A.泥沙物源颗粒粗B.河流的流速缓慢
C.流水侵蚀作用强D.风沙沉积作用弱
2.与西侧相比,贺兰山东侧交通线路更发达的直接原因是() A.气候更湿热B.地形更平坦
C.聚落更密集D.土地更广阔
解析:第1题,以贺兰山、宁夏平原及周边部分区域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河漫滩是流水沉积作用造就的,但沉积物的特征离不开物质来源和流水侵蚀、搬运作用的效果。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故B可排除;宁夏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流水侵蚀作用相对较弱,C可排除。乙、丙河段有的在贺兰山的东侧,贺兰山会对西北风起到阻挡作用,风沙作用弱,但有的河段在山地的西侧,风沙沉积作用强,故D可排除。越往下游河段,在河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下,河流沉积物的颗粒应越
来越细。但图中处于相对下游的乙、丙河段沉积物颗粒反而偏粗,说明主要因素是来自贺兰山的泥沙物源起了主导作用,所以选A。第2题,本题考查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因素。从“贺兰山”可判读出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从区域特征的角度看,该区域不可能出现湿热气候,东西两侧的地形、土地面积上差异不大(但耕地面积差异大),而图中信息显示东侧聚落更密集,等级也更高,对交通的要求也会更高。所以选C。
答案:1.A 2.C
(2020·福建高三二模)辽河三角洲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等泥沙沉积而成。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辽河三角洲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读辽河三角洲区域图(下图),完成3~5题。
3.在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海岸线的整体变化过程是()
A.先向北后向南移B.先向南后向北移
C.向北移D.向南移
4.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导致海退的主要因素是()
①海平面上升②泥沙沉积速度加快③海平面下降④地壳变动频繁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关于河流的推断合理的是()
A.入海河流数量最多B.河流的流量最大
C.河流的含沙量最大D.河流流程达最长
解析:第3题,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的过程,说明海岸线不断后退,结合图中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范围可以看出,海岸线的整体向北移,故选C。第4题,海平面上升,不会出现海退,①错误;泥沙沉积速度加快,出现海退,②正确;海平面下降,出现海退,③正确;地壳变动频繁会导致海岸的不规律波动变化,④错误;故选B。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入海河流数量最多,A正确;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流程缩短,河流的流量不是最大,河流的含沙量也不是最大。
答案:3.C 4.B 5.A
(2021·江苏适应性测试)因河流下切,老河床超出洪水影响,保留在岸坡上并形成阶梯状的地形,被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某河谷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判断河流阶地的标志是()
A.砾石层B.古土壤层
C.红粘土D.风化壳
7.对于黄土层来说()
A.形成时代越早,厚度越大
B.不同阶地上的黄土沉积物形成时代一致
C.形成时代与河流阶地无关
D.其底部年代可代表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
8.估算河流下切幅度与速度,最可靠的高程差是()
A.甲乙之间B.乙丁之间
C.甲丁之间D.丙丁之间
解析:第6题,古土壤层代表河流阶地历史上逐级下切的过程,是其判断标志,故选B。第7题,厚度的高低与河流阶地接受沉积的时间和河流的搬运能力有关,A错误;据图可知,黄土层是河流下切之后在老河岸上堆积形成的土层,因此其底部年代即代表该阶层初形成的年代,D正确,B、C错误。故选D。第8题,要估算河流下切幅度与速度,最可靠的是河床只受到河流的下蚀作用,没有受到其他的影响,图中甲乙之间和乙丙之间都有断层,因此它们之间的高差可能受到断层的影响,而丙丁之间没有断层,其高差仅代表河流下切的高度,故选D。
答案:6.B7.D8.D
(2020·福建厦门质检)深泓点是指河流断面的最深处,其海拔变化能反映河床的冲淤情况。黄河某河段几乎无支流汇入,河道宽浅。初春时,上游来水受冰坝阻挡,导致该河段水位上涨,形成凌汛。下图示意某年3月17-30日期间该河段S处在凌汛洪峰前后流量与深泓点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此次凌汛发生时,上游来水()
A.含沙量较高且泥沙颗粒较粗
B.含沙量较低且泥沙颗粒较细
C.含沙量较低且泥沙颗粒较粗
D.含沙量较高且泥沙颗粒较细
10.该时段,S处河床在流量下降过程中()
A.持续发生淤积B.先冲刷,后淤积
C.持续发生冲刷D.先淤积,后冲刷
11.该河段最可能位于()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D.华北平原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在于理解深泓点的概念,当深泓点海拔上升时以沉积作用为主,海拔下降时以侵蚀作用为主。第9题,读图凌汛发生时,冰坝阻挡上游来水,使其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图示随着径流增加,深泓点海拔上升,表明泥沙沉积作用强烈,故上游来水含沙量大;凌汛退水时流速较快,侵蚀作用强,但深泓点海拔先升后降,说明退水时先以沉积作用为主,上游来水携带泥沙颗粒较大,后深泓点海拔下降,说明河道原有泥沙颗粒较小,被搬运挟带到下游,故A正确。第10题,读图当流量下降时,深泓点海拔先升高后降低,深泓点海拔升高,则以沉积作用为主,深泓点海拔降低,以侵蚀作用为主,S处河床在流量下降过程为先淤积,后冲刷,故选D。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