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摘要: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让国人尴尬而又不解。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的教育问题、科研氛围及环境、科研管理及体制、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政策层面的误区、
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研究历史积累、科技投入、国际合作环境十个方面,从各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
分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上面对的障碍,为政府科技工作管理者管理提供参考。
李约瑟博士提出过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而在今天又出现一个同样性质世界级的难题:“为什么诺贝尔奖至今仍旧与中国无缘”。
从上世纪初科学在中国建制化(民国初年) 至今,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0 余年以来, 本土的中国人依然与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令人多少有点难堪的历史事实。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科学家登上世界科技顶峰如此困难呢,本文就从各个方面分析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素:
(1)古代的中西方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古希腊哲学家发端于自然科学。
哲学家们好奇地、冷静地观察自然、思考自然,密切地关注着自然科学的进展,并从中引出具有哲理的内涵,而且西方的科学家也具有重视自然哲学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哲学”、”处世哲学”,表现出强烈地依附政治与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
(2)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字将自然与社会一揽子地概括进去,成为任何领域、任何事物都可随意套用的“终极至理”,而且这些理论还带有某些故作玄虚的神秘色彩。
(3)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西方科学一向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
他们总是思维奔放,刻意出新,蕴涵着丰富的想像力和惊人的胆识。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上的“守一”和“齐一”,要求人们重圣贤、遵古训,追随圣人遗著,以圣贤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这种大一统式的思想控制,严重地抑制了人们思维的个性化,扼杀了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
2中国的教育问题
(1)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解: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而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
二是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
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
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
(2)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的机会。
(3)学“多”悟少使学习成了负担。
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脱离的两阶段战略。
(4)应试教育和盲从,使我们的学生把相当多的时间白白花在死记硬背那些考完试就扔的无用教条上,由于缺乏批判意识和鉴别能力。
(5)学生过早地文理分家, 使得理科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甚或相当差劲, 从而缺失科学创造所
必须的想象力、直觉洞察力和卓识。
3科研氛围及环境
(1)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是科学文化的一个核心。
诺贝尔奖获得者无不具有非实用、非功利的求异创新、勇于探索的优秀科学素质,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他们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敢于挑战传统、质疑权威的叛逆精神,勇于批判、大胆创新的开拓精神,严谨认真、求真求实的务实精神。
(2)诺贝尔奖获得者个人无一不是具有丰富而渊博的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他们能够在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视野上更敏锐地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在一个或多个不同的科学领域中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取得成功。
(3)科学研究的客观世界本是一个整体。
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反映物质世界规律的各门科学也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一个重大的科学成果、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共同结果。
(4)欧美科技进展很快,诺贝尔奖得主很多,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或科研单位的科研具有特殊性,即侧重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我国的科研政策取向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即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
(5)他们的研究是非功利性的,研究动机纯粹出于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是真正的“为科学而科学,为真理而真理”。
我国对待诺贝尔科学奖抱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心态,如有什么“集体攻关”、“冲击诺贝尔奖”等等说法,将科学研究的副产品荣誉作为追求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现象。
而这种功利主义心态在高校的科研政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4科研管理及体制原因
在科研管理层面, 现存的问题着实不少。
我们的人才选拔、课题申请、资源分配、站点设立、工作考核、结果验收、成果奖励等规章制度存在许多急功近利、形式主义、不切实际乃至很不合理之处, 有些甚至蜕变为权钱交易的黑市和滋生腐败的温床。
这种状况不仅极不利于出一流成果、一流人才, 而且还会沦为束缚人才的枷锁、扼杀创新的刀剑, 甚至毁人的陷阱。
比如我们的课题申请, 只要腿跑得勤快、表填得天花乱坠、关系搞得热乎, 再暗中塞点什么东西, 这课题费八成就搞定了。
比如我们的工作考核,过分地重物轻人、重数轻质量、重定量分析轻定性分析, 这为乐于打“短、平、快”的人设置了天堂,却把立志争夺“高、精、尖”的“十年磨一剑”者送入地狱; 要知道, 科学是一项累积性的工作, 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 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科研管理人员多年来习惯于或热衷于军事化的管理模式, 动辄搞所谓的大兵团“攻关”,以为这样便可以事半功倍。
殊不知,对于某些技术或工程项目, 攻关也许会奏效; 但是, 对于科学研究而言, 攻关却每每显得无能为力。
5科技成果评价体制
与诺贝尔奖评奖制度及程序相比,我国现行科技评奖制度的严重弊端。
我国现在实行的“有条件申报—评审制”就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弊端。
(1)科学技术之外的因素大量渗透到科学技术评奖活动中,科技奖励本应该注重科学技术本身, 而不应该用科学技术之外的因素来评价科学技术。
(2)“申报制”给弄虚作假
留下了广泛的空间,我国的科技奖励通常与名誉、地位和个人所得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且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撇开申报者本人的道德品质不谈, 在这些切实的“名利双收”的利益驱动下, 加上非科学技术因素对科学技术评价的污染, 这样的评奖制度给弄虚作假留下了广泛的空间。
(3)“评审制”中的拉关系、走后门现象就丛生。
(4)给科学技术成就分级评奖是极不合理的, 也是违背科学常识的。
6政策层面的误区
这就是在制定“科技”政策时过分重技术、轻科学。
作为一个经济上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让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技术打头阵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必要的。
问题在于,“肉食者”在制定政策时, 有必要使支持科学的力度保持应有的比例, 并随经济的发展稳步增长, 同时要密切监督其落实和执行。
科学研究, 尤其是基础研究, 对于促进高技术进步、增强综合国力、培养顶尖人才、提高国民的智力水平和精神素质, 乃至补充、改造中华文化和丰富人类的共同文化即科学文化都大有裨益, 甚至是人类的其他活动无法取代的。
7经济发展水平低
我国目前还是一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 一方面, 我国的国力不能提供大量的资源进行科学技术创新; 另一方面, 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迅速发展经济,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创新活动, 因为冲击诺贝尔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必须建立在大规模的基础科学研究之上。
而且从研究与发展、成果转化与生产之间的投资比例( 我国为1: 0. 5: 100, 而国外为1: 10: 100) 来看, 我国的成果转化是一个更为薄弱的环节。
我国经济的全面知识化可以说还是相当遥远的事情, 科学创新、知识创新还不能成为我们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当前我国科技和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技术创新( 包括引进吸收的二次创新) 。
科技工作必须坚持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 科教兴国的最终目的是兴国, 科教只是一种为之服务的手段, 这决定了我国大规模地冲击诺贝尔奖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8科技研究历史积累
历史的继承性是科学的一个重要特性,它包括科学精神传统和科学知识自身两方面的历史积累。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发生在欧洲, 科学中心从意大利辗转到英国、法国、德国, 科学精神在欧洲各国得到发扬, 科学知识在欧洲大陆不断积累和创新。
二战期间, 随着爱因斯坦、玻尔、费米等一批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移居美国, 这种科学也随之来到了美洲大陆, 科学也在这里生根并茁壮成长。
显然, 这种科学的历史积累是欧美各国科学家频频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原因。
9科技投入不足
就拿中国和美国对比来说,1996年,美国全国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为1846.65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5%。
1996年中国研究开发经费为39.33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17位,仅相当于美国的2 %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4至 1996年连续三年停留在0.5 %上。
2004年,美国全国研究开发总投入为3125.35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8 %;其中,联邦政府投入934亿美元(占
29.9%),产业界投入1990亿美元(占63.8%)。
2004年,中国的研发总投入为939.92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至1.23%。
10没有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学研究合作更加地全球化,从往届诺贝尔主的将情况来看,很多的得主并非一个人或来自一个国家,而是几个国家的研究者合作获得。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因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0年俄罗斯科学家阿尔费罗夫、美国科学家基尔比、克雷默因奠定了资讯技术的基础,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等等。
无不说明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各国的科技研究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加强科技合作不但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启发,能使人才的使用得到极大的优化。
总结:本文从社会、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科技发展上的因素。
总而言之,只有从根本上改革社会上的各方面问题,才能彻底解放中国科技发展力。
希望政府和科技管理者能够制定出更好的改教育、社会、文化、经济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J].冰点.2007,(4).
[2]李醒民.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中国的现实[J].科学管理.2002,(4).
[3]倪静安.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素质对我们的启示[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4).
[4]李庚靖,宛姝. 从诺贝尔奖看中国当代的创新教育体系[J].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1).
[5]张功耀.从诺贝尔奖的评奖制度说起[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5).
[6]刘海峰.我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及冲击对策.南京社会与科学1999,(12).
[7]苗体君.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J].教育创新2006,(10).
[8]袁祖旺.诺贝尔科学奖获取特点及其启示[J].研究与探索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