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走向审美鉴赏的文学类文本阅读_散文突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年前读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的一个短篇,看到这样的一个句子——“这些三十五 六岁、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少可能性的人们”。我好像被一根小棒杵了一下,有一些钝 痛、一些忐忑。但或许因为那时尚有足够的乐观和自信吧,那一缕不安很快就散去 了,觉得这个说法未免颓唐了些。
然而,那种种不切实际的念头,总有一天会被证明是浮浅且盲目的。液态的水, 可以汽化,也可以变成固体的冰,因为分别到达了两个不同的临界点,一百摄氏度和 零度。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写照人生。只要到了合适的时间,生命面孔上那些伪饰虚 假的成分也会剥落殆尽,像一堵风侵雨蚀褪掉了彩绘的墙壁,显露出原本的颜色。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急管繁弦 彭程
一种感受的降临,一种觉悟的到来,和植物的开花结果一样,是有着自己特定 的时间的。就像田埂上的一棵树,随着日头升到不同的高度,投在地面上的树影的 形状、大小、长短等,也都在不断变化。生命行进到中途,好像一首曲子,由轻拢 慢拨,转入急管繁弦。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 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 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 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 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 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 奔向抗日的战场。
专题三 走向审美鉴赏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突破点一 理解重要词句的含意
就散文而言,重要的词语可能是“文眼”,可能是表明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可能是指 明聚材特点的核心词,还有可能是表明描写景物特点的中心词。重要的语句,可以是 表明主旨的中心句,也可以是承接过渡的结构句,还可以是警策句、修辞句、双关句、 含蓄句等。只有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句子,才能读懂文本。这方面的命题角度有:赏 析“文眼”,赏析用词,理解词语含意,理解句子含意,理解人物语言含意等。
总之,秋风拂面的感觉,此刻是鲜活酣畅地体会到了。
失去了完整和恢宏,时间的流淌自然会让人觉得快了。日子与日子之间,面目 模糊,大同小异,相互重叠交叉,好像一条没有落差、体现不出跌宕之势的河流。 一家人围坐着吃年夜饭时,还记得去年此时饭桌上的情形,一些细节,某个戏谑的 说法出自谁的口中,而中间却分明已经隔开了三百六十多个日子。现在再来读朱自 清的《匆匆》,感慨甚至比作者本人还要深切。他写这篇文章时,才只有二十多岁, 少年的轻愁,毕竟难比中年的悲凉。
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 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 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⑪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 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 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 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 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 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 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 义更是深厚。”
力来承受令他备感失望的现实情形,因此他看到的是本真,是原貌,是对立迥异的 存在:田野,墓地,花园,垃圾站,少女,乞丐,简陋的铁皮屋和豪华的别墅。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 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 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 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 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 则像一座花园。
2.分类确定语句含意
分类
解说
这类句子可能运用了象征、暗示等手法,或者使用了比喻、双关等修辞,常常 含蓄 有弦外之音、辞微旨远,言在此而意在彼。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一要注意联系语境,仔细揣 句 摩,把含蓄意思转换成直接表达;此外,要联系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把准
感情色彩。
结构 句
位置灵活,是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理解 时要确定位置,找准“管辖范围”和“承担职责”,整合信息,结合所起作用,确定具 体含意。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 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 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3.分析词句含意,要坚持“由表及里” 先理解表层意义,再分析语境意义,最后挖掘词句的隐含意义。答题模式为“表层 意义+语境意义+隐含意义”。
[答题示例]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王剑冰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 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 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 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 世界的文化讲堂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 清、沈从文……
时间真是铁面判官,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用最昂贵的化妆品、保健品,都无 法贿赂它,不但得不到赦免,想缓刑都很难。
“你还年轻吗?不要紧,很快就老了。”这个时节,忽然就理解了这句话。过去, 最欣赏的是它的机智俏皮,属于修辞的艺术。此刻再念起来,却对其间蕴含的那种 沉痛和无奈有一种切肤之感。是的,“很快”,就两个字,却有千钧之重。古人们的 感慨就更有力度,因为除了浸透了心血而格外凝重外,还添加进去了他们身后的漫 长时光的分量。理解了三闾大夫的惘然,“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理解 了《古诗十九首》的哀伤,“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理解了李白的气急败坏, “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
[思维导图]
[解析]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的两个句子分别在原文的第⑨段和第⑤段,要抓住 句中的关键词语“激流”“平静”“激情”,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如激流中一段平 静温柔的流水”句,结合上句“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可知“激流”指的是日本侵略中 国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抗战局面,“平静温柔的流水”指的是南湖远离战火的平 静生活和西南联大师生坚持研究学问的沉稳心态;分析“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句, 结合上文“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 和下句“呼吁唤醒国人……奔向抗日的战场”,可以知道“激情”是抗战的激情,句中 指的是在潜心研究学问的生活中西南联大师生对祖国局势的关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们宣传抗战,呼吁唤醒国人,甚至亲赴战场。综上分析,可知这两句话是说在抗 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在宁静 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 日救国。
这都是基于生命力的旺盛。而前行若干里路,到了云雾缭绕处的老年阶段,随 着生命力的衰减,生命的自我保护机制被启动,使得一切选择都具有一种趋利避害 的意味,记忆中大量痛苦、尴尬的内容被筛选掉了,只留下温馨蔼然的部分,因为 这个年龄负荷和容纳全部的真实是一桩困难的事情——一定会是这样的,但这却也 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虚假。只有中年,既消失了不着边际的幻想,又尚有足够的生命
[必备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建构”中散文的文体特点、分类及小说专题“知识建构”中“表达方 式”“修辞手法”等相关知识。
[解题指津]
1.理解重要词句的含意,最基本的在于“六看” (1)词句内“三看” 一看句中关键词语,读懂句意。 二看词句是否使用了修辞,理解时要还原本义。 三看词句结构,如果是复句,则要依据层次关系看语意重心。 (2)词句外“三看” 一看上下文,是否有语句互解。 二看所处段落的段意、主旨,结合段意、主旨确定句意。 三看说话者,思考表达意图和心理。
(节选自王剑冰同名散文) 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的一段特殊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 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______①__在__抗__日__战__争__的__烽__火__硝__烟__中__,__联__大__师__生__在__蒙__自__南__湖__边__度__过__了__一__段__宁__ _静__的__读__书__生__活__;__②__在__宁__静__的__读__书__生__活__中__,__联__大__师__生__满__怀__唤__醒__国__人__、__抵__御__外__侮__、__收__复_ _河__山__的__爱__国__激__情__,__积__极__抗__日__救__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 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 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 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 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 ‘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 心情。
急管繁弦,嘈嘈切切,总之都是难免的了。 从一列疾驰的火车上,看到的都是什么样的风景?
足音已逝的青年时代,看待事物的方式,大多不是按照它的实际样子,而是按 照自己愿意见到的样子,去挑选视野里的目标。年轻的美好可贵,正表现在这里: 他可以有意识地遗漏掉不喜欢的东西,同时又把那些可心如意的加倍放大,这样做 时,他神色坦然,丝毫未觉得有什么不妥。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 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 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 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 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 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 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 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 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 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 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