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复习重点
张亚军
1、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他又是一种双向的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持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引起预期的反应。

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
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传播隔阂:
(1)指由于社会信息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

(2)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间的隔阂则包括个人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3)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4)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的解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5)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5、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6、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7、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8、人类传播活动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
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9、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10、符号意义的分类:诗学和语义学中分为“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

11、符号意义的暧昧性:(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3)语言符号具有暧昧性与多义性,这种暧昧性和多义性有时会成为人们之间沟通意义的障碍,但是这种障碍不是难以克服的,人们可以借助传播过程中的其他条件和情境来消除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不仅如此,人类还能积极地利用这种暧昧性和多义性来创造和表达新的意义。

12、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13、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由以下要素构成:(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
14、大众传播学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就是沿着五W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15、传播过程的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16、人内传播一般都是作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而发生的,但是,这种反应并不单纯是生理层面上的刺激反应关系,相反,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人内传播区别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

17、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1)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
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行为主体的自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他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2)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3)由此看来,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18、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即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得有用情报。

(2)其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3)再次,个人要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一个基本前提是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他人,还要让他人也了解自己。

所以,我们说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机就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另外,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基本动机。

19、“镜中我”概念:(1)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二是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三是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
和“评价”的情感。

(2)“镜中我”也是“社会我”(3)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识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20、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传播
21、群体规范功能: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22、组织传播及其功能:(1)内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达成共识
23、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1)下行传播(2)上行传播(3)横向传播
24、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1)公关宣传(2)广告宣传(3)企业标示系统宣传
25、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6、大众传播的特点:其一,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其二,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其三,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术语来说即“受众”。

其四,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其五,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
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其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7、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

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作行动的代替物。

他们有意识、有兴趣,也有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了。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体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活动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28、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9、媒介即讯息(1)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2)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3)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30、媒介:人的延伸,(1)任何媒介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2)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正在改变文明人受视觉支配的状况,电视不仅扩张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而且因其强烈的现场感和接触感而扩展了人类的视觉,因此,
现代人正在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

(3)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31、热媒介与冷媒介:它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他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是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2)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行为和反应也各具有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种因素考虑在内。

32、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1)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他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局限性(2)但是,麦克卢汉毕竟不是一位辩证唯物论者,而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因而它的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

这主要表现在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是为社会发展的变革唯一决定因素(3)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4)麦克卢汉论的全部依据都是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5)我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33、“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

“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淀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媒介中
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34、传媒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广告收益,二是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
35、社会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36、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1)个人的信息反馈(2)结成受众团体(3)诉诸法律手段(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37、清水几太郎:现代的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而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话。

换句话说,环境的扩大和间接化意味着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要了解它们只能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拷贝”不是“实物”本身,而人们又缺乏将之与“实物”相对照的手段,也只能把它们作为“实物”的代替物;由于大众传媒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提供,现代人每日每时都处在“拷贝”的洪水得包围之中,要躲避它们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38、受众的权力:(1)传播权(2)知晓权(3)媒介接近权
39、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第二,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使用与满足”研究指
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作用。

40、使用与满足的局限性:(1)研究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它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它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局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为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4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起的心里、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3)传播效果概念的上述双重含义,构成了这项研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考察。

前者主要研究传播过程的具体效果,后者主要研究综合的传播过程所带来的综合效果。

42、意见领袖的作用: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和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43、沉默螺旋三个命题构成:(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弱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的传播过程。

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
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

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任何“多数意见”、舆论乃至流行或时尚的形成,其背后都存在着“沉默螺旋机制”。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象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探讨”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里,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状况的主要信息来源有两个:一是所处的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

在超出人们直接感知范围的问题上,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强大。

(4)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多数媒体的报道内容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二是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三是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间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44、所谓的舆论:即“围绕争议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是“为使自己不陷入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

45、信息主权:即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力,这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
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