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次教研经历:情感要厚积才能薄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要厚积才能薄发
——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去年十一月底,我有幸承担了余姚市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的执教任务。

本次活动的主
题是“以情促学,朗读与情感的和谐共振”。

考虑到现在的学生情感资源匮乏,不善于体
验,为了能拨动学生心底的那根情感之弦,我几经琢磨,终于选定《掌声》这篇课文,以
期能唤发学生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尊重。

通过备课、试教、议课、再上课等艰辛的磨课过程,
教研组内老师围绕主题一起观察、分析、评议、相互补充,使我对活动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由模糊逐渐到清晰,由浅层逐渐到深层,对阅读教学中情感的把握也有了深入的感悟。

■把握整体是学生情感迸发的基石
《掌声》主要叙述了一个叫英子的同学,因为从小患了小儿麻痹症,内心充满自卑,
不敢面对同学,孤独而又忧郁。

但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英子最终扫去了心头的阴霾,
融入了集体,从此变得乐观而又自信。

文本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所以,上课伊始,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
激发学生对于小儿麻痹症患者的同情。

在前两次试教的时候,我在初读环节检查字词读音
时,就迫不及待地插入了有关小儿麻痹症的拓展资料,同时还配上了适合情境的音乐,我
是这样设计安排的:
初读检查:同学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很多,有的还挺难读的,看谁能战胜困难?
1.逐词正音。

出示:小儿麻痹症残疾姿势
2.读句: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lao)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3.同学们,你了解小儿麻痹症吗? 医生告诉我们: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症状表现为肌肉瘫痪,运动功能障碍.
4.情境渲染:(出示图片)
你看,可爱的小妹妹,因为小儿麻痹症,右腿落下了残疾,从此告别了灿烂的舞台;
这位11岁的大哥哥,3岁患病,现在只能用拐杖来帮助走路;
更可怜的是这位叔叔,他的双腿细小无力,连工作生活都成了问题。

5.主人公英子和他们一样,小小年纪腿脚落下残疾,她的内心怎样啊?(痛苦,伤心,自卑的)谁能带着着份情感把这个长句子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本以为这个环节的设计水到渠成,学生一定能迅速地移情体验英子的处境。

可事与愿违,他们虽然十分动情于小儿麻痹症的图片,看得鸦雀无声,但是,真正当要以情带
读的时候却读得苍白无力。

这是为什么呢?在教研组老师们的讨论中,我觉得我可能操
之过急了。

学生的情感积淀还不够,我却要马上想牵牛上屋顶了。

这样自然造成了感悟
与朗读的分离。

于是,在后几次试教中,我就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中心出发,让学生在
把握文本基调以后,再由面到点,体悟精髓。

我进行了这样的改进:
1.初读课文。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相机出示词卡正音,并张贴关键词语:小儿麻痹症鼓励忧郁
3.用上这几个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4.直奔中心:课文写到了几次掌声呢?默读课文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

5.再读课文,思考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
6.情境渲染:出示图片,介绍小儿麻痹症
7.感情朗读。

这次的改进无疑是成功的。

由于学生几次穿梭于文本之中,已经初步唤起
了他们的阅读期待,他们对英子的遭遇已然产生了同情之心,他们的情感蓄势
待发。

这个时候,我不失时机地用几句简朴的煽情语言,配以一段幽幽的音乐,展示几张同病相怜的图片,并在图片展示完毕后余留几秒的静止时间,与学生
共同沉浸在课件所创造的氛围里,创设一个音已尽而意无穷的静谧境界。

此时
此刻,一种怜悯,一种同情,一种哀伤的感觉油然而生。

打开了情感的闸门,
学生的朗读自然就浑然天成。

在最后的一堂课中,我甚至听到了一位女同学带
着哽咽的朗读。

由于在课堂中我注意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醒了学生的心灵
感悟,有效调动了学生宣泄情感的欲望,所以整堂课产生了“悦目悦心”的情
意体验效应。

■精确点评是学生情感迸发的阶梯
《掌声》文本的性质,决定了老师的评价绝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或是单纯的表扬与激励。

在教学英子走上讲台这一片段中,这是全文最精彩的华章,但文本的叙述却言简意赅。

施教后,我自己也觉得乏善可陈,无非就是抓住“忧郁、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终于”来谈谈体会,接着再进行感情朗读。

没有强烈的情感支撑,学生自然就无法读得有声有色。

正当我无计可施之时,几位高段老师的点拨高屋建瓴,使我有柳暗花明之感,那就是从教师的点评入手,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我进行了这样的改进:
1.读句。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2. 交流。

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英子是经过再三犹豫以后才走上讲台的呢?
点评:你从英子站起来的样子中感受到了她犹豫的动作!(“慢吞吞”)你是从英子的表情中看出了她的害怕、犹豫!(“眼圈红红的”)
你从这个词也可以看出英子犹豫了好久啊!(“终于”)
3.感情朗读。

点评:从你的朗读中我知道你是带着深深的同情来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眼含泪花的小英。

如果把这些词语读慢些就更能表达你的心情了。

4.同学们,虽然,从英子的座位到讲台的路并不长,但对于英子来说,这又是多么漫长啊!每走一步,她的内心都在进行着痛苦地挣扎。

看哪!(眼含泪花的小女孩放大图)在万般的无奈和痛苦中,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来到了我们面前。

此时此刻,我们该用什么欢迎她?(掌声)多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啊!你为什么要送给小英热烈、持久的掌声?
点评:所以,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你就迫不及待地响起了掌声;
你要用掌声告诉她,你很关心她;想给她信心
你这是敬佩的掌声。

…………
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暗流涌动,随着老师的点评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些点评中,有朗读方法的渗透,有写作技巧的暗示,更有情感的渲染与激发。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课文的情境,把短短几句话读得丰满厚实。

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点评水乳交融,高潮迭起,我真正感受到了文本、学生与教师的三者共鸣。

在那样的情景之下,我自己也觉得语言的点评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所以,与其说我点燃了学生的思维之花,情感之弦,不如说他们的口若悬河才成就了我的激情点评。

■角色体验是学生情感迸发的巅峰
我选择《掌声》的原因就是想以情荡涤学生的心灵,而创设情境,换位思考,角色体验,无疑就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最有效途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

在几次试教中,我多次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想象,探索小英情感变化的轨迹。

学生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敞开了心扉,宣泄了情感,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

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我进行了这样逐层递进的设计:
1.故事渲染。

就在大家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中,英子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

让我们也细细地来聆听这一个动人的故事吧。

录音:我是一个不幸的女孩,从小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我不能蹦,也不能跳,连走路都十分困难。

早上,你们在操场整齐地做操,我是多么想成为队伍中的一员哪!下课的时候,你们在教室门口跳绳、踢毽子,我又是多么地羡慕啊!运动会的时候,我多么想来到赛场为班争光。

可是,我走起路来一摇一晃的样子,真怕你们嘲笑我。

语文课上我不敢举手发言,音乐课上,我
也不敢放声歌唱。

我从来没有和你们开心地做过游戏,也从来没有和你们说
过一句话,你们却给了我那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是多么意外,多么惊喜啊!在这里,我要深深地说一声:谢谢你们!谢谢大家!(师生鼓掌)
2.直抒胸臆。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英子说什么?让我们来写一写吧。

英子,我想对你说()。

3.放飞想象。

讲了一个故事,英子却听到了两次掌声,这时候,她心里会
想些什么呢?
出示:听到了两次热烈的掌声,英子想:()。

4.感情朗读。

大家想说的这千言万语又汇聚成了一次掌声,让我们来读读
这个句子吧。

出示: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一环节,我通过录音、练写、想象说话,多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多次触摸英子的心灵,层层设计诱导学生进入角色。

学生有了情感的积累,所以当我在出示:“英子,我想对你说()。

”“听到了两次热烈的掌声,英子想:()。

”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要发言,这是他们内心激情的涌动,是真挚情感的迸发,英子的故事使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

学生入情入境,他们的思维在情节中潺潺流动,他们的心灵在情网中悠悠舒展,他们的人性在情境中静静荡漾。

随着学生精彩的发言,课堂的气氛也随之达到了高潮。

情感一定要厚积才能薄发,精心酝酿人文性强烈的课文,无疑是对学生灵魂的洗礼,有利于塑造学生高尚的心灵。

上课的过程是艰辛的,但看到同学们面对英子的遭遇,脸上凝重的表情,我的内心是愉悦的。

因为,毕竟今天的英子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如果对这样的一个人学生们尚且能够去同情、去惋惜、去加倍地呵护,那么,对于今后生活中和英子有同样遭遇的人,我们的学生还会去漠视他们的存在吗?
本堂课能取得如此的教学成效,要感谢所有的教研组成员。

由于大家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并通过现场的叙事研究,积极地反思、评议,提高了本人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的理论素养。

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每一位教师自身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可见,主题性的教研活动还有更深更远的路要走,愿我们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