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

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一、作者作品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名散文家。

他是一代名臣魏大中的长子,
一生为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8卷。

《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性文言文,被誉为说明文中的杰作。

出自清朝人张潮《虞初新志》。

二、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表现了名模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三、写作特色
作者在写作上善于观察,描写细致。

作者所记的是一件特定的工艺品—一枚小巧玲珑的核舟。

由于雕刻者的“灵怪”,所以能在“曾不盈寸”的核桃上雕刻众多的人和物。

作者对核舟的描写并非是简单罗列,而是着力于细致描绘。

作者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使得文章如同这只核舟一样,所反映的舟、人、字、物都神行飞动,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雕刻之奇妙,文章之精湛,真是相得益彰,值得取法。

四、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地面平行的
3.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选
(二)一词多义
1.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qí,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jī,零数、余数
2.为
为宫市、器皿、人物动词,做、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动词,是
3.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一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直、正
4.之
能以径寸之木助词,的
箬篷覆之代词,它
5.可
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动词,可以
6.扇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量词,意思与今天相同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名词,扇子
(三)词类活用
1.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多髯,长着浓密的胡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四)古今异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今义:奇数
2.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
3.而计其长曾.不能盈寸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4.尝.贻余核舟一古义:曾经。

今义:吃一点儿试试,辨别滋味
5.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

今义:表示同意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中轩敞者为舱(“为”表判断)
2.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定语后置,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应为“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
3.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罔:没有,无;和“不”连用,形成双重否定)
五、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明代人,字子敬。

2.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扶鲁直背”(动作)和“右手执卷,如有所语”(神态)看出来。

3.写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的句子是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4.《核舟记》中直接赞美王叔远高超技艺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5.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6.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典故,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核桃,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各具情态”,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雕着花纹的栏杆。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7.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8.工艺品技艺的精湛主要表现在用料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盖大苏泛舟赤壁云此中人语云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
解析:A项,做,这里指雕刻/判断动词,是;B项,句末语气词/说;C项,奇妙/零数,余数;D 项,均为“好像”。

2.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指人、事、物;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

①能以径寸之木(C)
②石青糁之(A)
③左臂挂念珠倚之(A)
④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B)
3.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石青糁.(A)之 A.sǎn B.cān
②中峨冠.(B)而多髯者 A.guàn B.guān
③钩画了.(A)了 A. liǎo B.le
④天气壬戌.(B)秋日 A.shù B.xū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尝贻.余核舟一(赠)高可.二黍许(可以)
B.其两膝相比.者(相比)矫.首昂视(举)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佛印绝.类弥勒(绝对)
D.而计其长曾不能盈.寸(满)如有所语.(说话)
解析:A.“可”,大约;B.“比”,靠近;C.“绝”,极。

5.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
A.诎右臂支船
B.珠可历历数也
C.佛印绝类弥勒
D.矫首昂视
解析:“诎”同“屈”,弯曲。

6.下列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
A.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解析:古文中的判断句有多种形式,常见的带标志的有“......者,......也”“......者也”“......者......”“......也”等;还有不带标志的,从句子意思上可以读出判断、肯定的语气来。

例句与B项属于“者”在中间的情况。

7.下列各句中的“之”词性相同的一项是(B)
①能以径寸之木
②箬篷覆之
③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石青糁之
⑤左臂挂念珠倚之
⑥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①④⑥
解析:①句中的“之”是助词“的”,其他句中的“之”都是代词。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罔不因势象.形形象
B.尝贻.余核舟一赠送
C.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D.其船背稍夷.平
解析:象:模拟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左臂挂念珠倚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启窗而.观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能以.径寸之木以.其境过清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析:A之:代词,代左膝/助词,的;B顺接连词;C以:介词,用/介词,因为;D为:是/介词,对、向。

1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顶部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巧程度,赞美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

B.“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下文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奇巧”展开的。

C.第2段写舱旁的小窗上刻的对联,共十六个字,既体现出雕刻者技艺精湛,更显出雕刻者暗扣核舟“大苏泛舟赤壁”主题的匠心独具,还增加了文学情趣。

D.船头部分,各有侧重地描写了轴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态,对苏、黄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的豁达,、放旷,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清高狂傲的感觉。

解析:船头部分地描写,写出了苏、黄的专注,佛印的闲适。

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罔不因势象形(模拟)
B.其两膝相比者(比较)
C.高可二黍许(大约)
D.而计其长曾不能盈寸(满)
解析:比:靠近。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B)
A.起窗而观,雕栏相望
..焉
B.中峨冠
..而多髯者为东坡
C.神情
..与苏、黄不属
D.细若蚊足,钩画
..了了
解析: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13.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A.中轩敞者为舱
B.该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全石以为底
解析:A、C中均为判断动词“是”;B项为雕刻,和例句词性和意义相同;D动词,作为。

14.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A.绝类弥勒绝:极,非常
B.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钩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解析:B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C如:好像;D了了:清楚明白。

15.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C)
A.珠可历历数也
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左手倚一衡木
D.技亦灵怪矣哉
解析:“衡”同“横”。

1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起窗而.观而.计其长曾不能盈寸
B.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C.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字共三十有四
解析:A表承接/表转折;B大约/可以;C奇特/零数;D刻。

1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B)
A.本文属实物说明文,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B.本文节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

C.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王叔远送给本文作者的“简核桃修狭者”所刻成的小船。

解析:编者应为张潮。

(三)简答题
1.第1段中,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
所用原料体积小;雕刻物品种类繁多;所雕刻物件构思巧妙,情态逼真。

2.第2段中的“闭”字和“启”字相照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一启一闭说明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3.第2段中写对联的作用是什么?
对联的内容不仅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还增添了作品浓厚的文学情趣。

4.窗上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后赤壁赋》《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的景色。

作者真切地描述刻画,足见他对核舟观察得很仔细。

5.第3段中对人物的介绍是按什么顺序?为什么这样写?
按照中、左、右的方位顺序交代了船头的人物及位置。

这样写突出了苏东坡的主人地位,仅仅扣住了“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6.作者在介绍船头的游览者的时候,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
对于船头三人的描写,侧重于描写他们的神态、动作,呼应前文的“各具情态”,这样写照应了人物的身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悠闲、豁达和洒脱。

7.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善于小中喻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

第二,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

第三,于精小细微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了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

8.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舟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做一个分类统计。

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又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

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以刻为船舱、船篷。

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

“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

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先讲。

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

作者这样写,意识为了表达方便,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

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

9.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黄鲁直在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开始介绍的?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10.文中哪些细节描写是用来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
语。

(四)阅读理解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2)如有所语.说话
(3)两股.战战大腿
2.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
A. 启窗而.观俄而.百千人大呼
B. 佛印绝.类弥勒群响毕绝.
C. 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高可.二泰许珠可.历历数也
解析:C项,军士动词,是。

A项,表顺承,可不翻译/连词,与“俄”连用,不久,一会儿;B项,极/消失;D项,大约/可以。

3.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4. 【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空间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运用侧面(间接)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5. 【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

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

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

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

(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
乙文翻译: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

两个小孩子
一齐哭了起来。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

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许许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

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

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

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

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

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

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

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

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

”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

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

(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注释】①锦笺,精致华美的纸。

②兴阑,兴尽。

③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

④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

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

⑤姮娥,嫦娥。

⑥茂才:秀才。

⑦塍:田埂。

⑧擅:独揽,独占。

(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处)
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为.宫室刻成,雕刻成
②罔不因.势象形根据
③或.六角有的
④高可.三四丈大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贻余核舟一。

曾经赠送给我一个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船从头到尾有八分多长。

③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

每种灯火经过时,(前后)绵延数里(远),照得夜里如同白天(一样亮)。

4.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

画线句主要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5.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

有与外国通商后不再有“元宵灯火”兴盛的感慨,有对制作伞灯时谈笺价格高昂的感慨。

乙文翻译:
上海城里的元宵节灯火以伞灯最为漂亮。

灯制成伞的形状,有的呈圆形,有的呈六角形,都用精致华美的五色彩纸装饰而成,五色彩纸被打磨的薄如蝉翼,上面绘上人物、花鸟,这些图画的笔锋和茧丝一样细。

制作一盏灯,要历经一年时间,即使耗费百金也在所不惜,但伞灯的展出是最迟的,常常是等到其它花灯兴尽之时,在农历二月十二百花节前后,伞灯才开始盛大展出。

多的时候达到二三百盏,有时在花灯上用吴地的五彩丝织品画上花卉,偶尔装饰禽、鱼、蝉、蝶的图案,飞翔舞动,栩栩如生。

又或者用彩纸扎成亭子的形状,高大约三四丈,名称叫做抬阁,有时上面用龙凤装饰,用云母石作为它的外壳,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有的两层,有的三层,每层让穿着精美绣衣的孩童扮演杂剧,常常扮演的是《长生殿
·玉环拜月》,兽形的香炉中飘着一缕香烟,云烟迷茫之处显现出月宫,嫦娥站立在宫殿左面,左右的侍女,各执一把团扇,肩上方显现出牛郎、织女两个星座,看上去如在天空中一样。

每种灯火经过时,(前后)绵延几里(远),照得夜里如同白天(一样亮)。

笙箫鼓乐之声彻夜都不断绝。

但是在通商之后,不再有这样的盛事了。

同乡的张秋浦秀才在《岁事衢歌》写道: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

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

大概是说在伞灯的制作上,谈笺纸比丝织品更珍贵,谈笺纸,是上海本地生产的。

雨苍氏说:记录的这些都是琐事,但是插一句感叹之语的话,其中又寄寓了很多感慨。


月食
顾炎武
李鲈习西洋之学,述其言曰:“月本无光,借日之照以为光曜。

至望日,与地,日为一线,月见地不见日,不得借光,以是以无光也。

”或曰:“不然。

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没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

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答曰:“于所见者非月也,月之影也,月固未尝出地也。

何以验之?今试以一文钱置虚器①中,前之却之②,不见钱形矣,却贮水令满而钱见,则知所见者非钱也。

乃钱之影也。

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

如必以东方之月为真月。

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然乎?否乎?又如渔者见鱼浮水面,而投叉刺之,心稍下于鱼,乃能得鱼,其浮于水面者。

鱼之影也。

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此皆水之能影物也。

然则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与地,日为.一线成为
②不得.借光能
③以是.以无光也这
④犹.夫水然好像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
船工撑船,高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