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本书阅读实践课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整本书阅读实践课例
关于整本书阅读实践课例
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任务是使学⽣逐步学会“在阅读中学习”,从⽽成长为⾃觉、独⽴、热诚、快乐的终⾝阅读者。
学⽣是阅读的主体,学⽣的“⾃主性”是整本书阅读始终遵从的原则。
“⾃读”是阅读活动的起点,如何让学⽣的“⾃读”⾏为变得更主动?实践证明,“激趣导⼊”,规划设计全班的“共读时段”是较为合理的策略。
导⼊⽅式多种多样:巧拟谜题;故设悬念;展⽰本书的影响⼒;借助与本书相关的影视作品引起学⽣关注;引导学⽣读序阅跋,了解概貌;带领学⽣浏览⽬录,提取要点。
共读《⽔浒传》,我通过“猜图”“猜⼈物”“猜情节”的⽅式设趣导⼊。
导读《⽔浒传》,多个译本的趣闻成为学⽣的兴趣点,组织学⽣讨论不同译本的特点激起了学⽣阅读的渴望。
兴趣的维持需要合理的计划⽀持。
我⽤制定阅读计划的⽅式帮助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常先引导学⽣浏览⽬录,“透视⼀本书”,感知全书概貌,分解长难作品的阅读任务。
初探:整体感知、分享初感
引导学⽣“透视⼀本书”并制定读书计划后,如何评估学⽣初读的推进情况?与“⾃读”相匹配,我采⽤设计“阶段任务”的策略实现阅读过程的“督导”。
“初探”环节就是通过组织“初期班级读书会”来交流“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维持阅读热情。
“阶段任务”即基于整本书章节内容设计的⾔语实践活动。
⽐如,阅读《草房⼦》第⼆章《纸⽉》时,我拟定的阶段任务是:“请你以第⼀⼈称的视⾓为纸⽉写⼀则⾃传。
”此任务借读写转换训练学⽣梳理⼈物命运、概括情节变化的能⼒。
在《呼兰河传》的第三、四章的阅读中,我拟定的“阶段任务”是:“请你将感兴趣的选段改写成⼩诗,并尝试配乐朗诵。
”此任务将抽象概括转化为形象体验,引导学⽣感受⼩说语⾔的诗化魅⼒。
“阶段任务”可根据书册章节特点灵活设计,拟⼩标题、⼈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概括、书签制作、据⽂绘画、情节补⽩、微电影创作、串词撰写等都是可采⽤的形式。
学⽣完成阶段任务后,教师既可以采⽤“诵诗⽂”“述情节”“讲故事”“演短剧”“说评书”等丰富多彩的⽅式组织学⽣交流阅读初感受;也可以采⽤朴素安静的“交流阅读批注”的形式有效推进阅读。
深读:思维碰撞、专题探究
在阅读过程中,学⽣也会有不同的质疑,不同的发现。
如何提升学⽣初读原作的认识?如何以课堂为对话平台组织有效有序有质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结合不同书籍设计不同的“研究主题”引导学⽣在初读基础上深读深思,读出每本书的精华。
深读引领可采⽤以下⼏种形式:
1.推荐阅读名家解读⽂献,丰富学⽣认知,形成独特思考。
学⽣在阅读书册时,教师可将名家解读⽂献遴选后推荐给学⽣,让学⽣的认知碰撞名家感悟,产⽣认知冲突。
在这样的阅读中,原本浅显的认识会不断深化,不同⼈不同⾓度的理解激发出学⽣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在阅读《曼德拉传》时,可将《英雄的完成:踏上回家的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读“漫漫⾃由路”和“与⾃⼰对话”》《多⾯曼德拉:平民总统有⾎有⾁》《成事在⼈:曼德拉与世界杯传奇》《九旬曼德拉长寿之道》《纳尔逊·曼德拉:⼼常宽,⾝常动,获长寿》《曼德拉的幽默》《曼德拉的传奇婚恋》《权⼒使⼥英雄⾛上腐化路》《曼德拉未了的⼼事》等⽂章推荐给学⽣。
学⽣阅读选⽂时,关注重点是⽐较这些素材与《曼德拉传》解读视⾓的异同。
不同的视⾓代表不同的⽴场,学⽣研读多⼈观点,会在丰富认识的同时形成⾃⼰独特的思考。
全班可围绕专题展开讨论或辩论。
本专题推荐讨论和辩论⾓度涉及:“为何全世界都在纪念曼德拉?”“对南⾮发展⽽⾔,⿊⼈解放运动功⼤于过还是过⼤于功?”“曼德拉和马丁·路德·⾦、圣雄⽢地等的⽐较”等。
学⽣整合和重构了先前积累的感性材料,形成较为清晰的研究思路,完成⼩论⽂“曼德拉带给世界的启⽰”。
2.以学⽣的质疑为突破⼝,引导学⽣读出书籍的精华。
初读过程中,学⽣会提出不少极富价值的疑问,教师可将这些疑惑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深读全书。
学⽣初读阶段读不出的,恰恰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提升点。
在阅读《孩⼦,你慢慢来》⼀书时,多数学⽣在初读阶段感受的是“母爱丰富性、复杂性”;当教师把⼀位同学的疑惑抛给⼤家时,就引发了新⼀轮的深读:“为什么龙应台写⾃⼰孩⼦故事的书要⽤别⼈家孩⼦的故事做序⾔?”这个真实
的问题引发我们聚焦序⾔《蝴蝶结》,细读之后,学⽣产⽣了更多的疑问:《蝴蝶结》中作者联想的“回教徒”⼀段特别突兀,这“哪⼉跟哪⼉”啊?对于王爱莲⼤段的回忆更离谱了,这是不是详略失当、⽂不对题?序⾔题⽬为什么叫《蝴蝶结》……
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再读全书,学⽣认识到,作者呼唤我们关注的是“在孩⼦成长的过程,对孩⼦的呵护源于对⽣命的尊重;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每个⼈都是社会的孩⼦,我们应尊重⽣命,不能践踏⽣命的价值”。
有了这⼀重理解,作者为什么称孩⼦的出⽣是“⽯破天惊的创世纪”,为什么把其中⼀篇定名为《他的名字叫做⼈》等问题迎刃⽽解。
在此基础上,学⽣形成了新
的认识:《孩⼦,你慢慢来》⼀书的精华在于这位有着丰富⼈⽣阅历、深刻⽂化思考的母亲写出了⾃⼰在呵护养育孩⼦的过程中重新发现⾃⼰,重新成长的欣喜与感悟。
她是有⼼的母亲,把安安、飞飞⼀路⾛来的故事深情记录;她⼜是悲天悯⼈的⼤家,⽤“别⼈家孩⼦”的故事作为全书的序⾔,唤起我们对“⼈”的凝思。
本书题⽬是“孩⼦,你慢慢来”,⽣活需要慢时光,教育更是慢的艺术。
慢下来,才有可能凝视孩⼦⽣活细节,才有时间静⼼思索孩⼦的变化,“慢慢来”是对⽣命的尊重、礼赞,是该被强化的“⽣命成长意识”。
3.教师抛出问题,借助⾃⾝的阅读经验,提升学⽣的认识。
如果说班级教学的优势在于营造了师⽣交流、⽣⽣交流的平台,教师作为更为成熟的阅读者,可以借助⾃⼰对⽂本的深度解读提升学⽣的认知⽔平。
在《海鸥乔纳森》读书会上,我认真⽐对“外研社”与“南海出版公司”的不同译本,在对于第⼆章26段、29段、54段的⼏句话的译⽂有不同。
这⼏句的原⽂是:“Heaven is being perfect.”“It’s kind of fun. ”“Keep working on love.”不同译法表明译者对于“完美”“乐趣”“爱”等涵义的不同理解,这正触及本书的精华。
教师组织学⽣辨析译⽂,意在引导学⽣⾛向深度阅读:从具象上升到抽象,对“灵魂完美”等命题深⼊思考。
共议:合作探究、深度交流
“深读”“共议”是两个紧密结合的过程:“深读”,是教师提供资源,指出⽅向,学⽣开展静悄悄的阅读,⽤阅读笔记中记录⾃⼰的思考;“共议”,是就“深读”阶段研读的问题进⾏课堂上集中的交流与分享。
这是阅读流程中极为重要的⼀个环节,教师借助“班级读书会”设计思维层次清晰的交流活动,回顾、梳理、提升学
⽣精读原作后的认识,借助深度对话帮助学⽣建构新的阅读体验,梳理新的阅读经验。
这不同于初读阶段分章节的交流分享,我采⽤的主要形式是召开“后期班级读书会”,引导学⽣咀嚼书的精华。
在《海鸥乔纳森》班级读书会中,我借助彩⾊“罗盘式”⼈物谱系图梳理全书的⼈物关系,并通过不同译本之间关键句的不同译法引导学⽣深⼊探讨全书主旨。
在《渴望⽣活:梵⾼传》班级读书会上,我通过组织学⽣互评不同⼩组绘制的“梵⾼⼈⽣地图”及“梵⾼·印象思维导图”来引导学⽣⾛近这位“因善良⽽痛苦的天使,因绘画⽽享乐的天才”,在分享过程中提⽰学⽣阅读传记的⽅法:关注传主的⽣活章节、关键事件、重要他⼈、压⼒难题、⽣活主题、⼈⽣信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