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杯咖啡”讲好中国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dia Practice
媒体实战传媒∷MEDIA 2021.11(下)
83
用“一杯咖啡”讲好中国故事
文/区丽媛
2021年3月,由新华社中国搜索“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与复兴路上工作室联合出品的中英双语动画短视频《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Coffee Matters)走红海内外社交媒体网络。
该短视频以中国云南农村脱贫事业取得成功为背景,放眼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微小主题切入宏大叙事分享中国精彩。
这条三分半钟的短视频将镜头聚焦到了阿拉比卡咖啡豆全球十大种植基地之一——云南省普洱市,讲述了一颗咖啡豆的全球漫游史。
与以往媒体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不同的是,新华社转变了叙述者的角度,以受众为导向,考虑中西方受众心理诉求和生活习惯,进行双向对比,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一、情感交流文化交融,直击内心赢得认可
新华社《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以云南咖啡为切入点,将“脱贫攻坚”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宏大主题浓缩进一颗小小的咖啡豆之中,以东西方受众都能接受和理解的艺术形式讲述中国脱贫故事,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了强烈反响。
站在中国故事叙述者的角度,新华社以平视的目光在东西文化间建立联系,让东方故事进一步赢得西方受众认可。
1.东西方文化碰撞,演绎脱贫故事。
新华社《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使用分屏视觉语言,将东西方文明并置于同一时空当中。
视频制作组以蒙太奇镜头导入,将画面由日常街头场景过渡到动画之中,手绘近50张图片,最终使东西方艺术风格融为一体。
例如,当视频左侧梵高画风的金发女郎与右侧水墨画风的云南咖农相遇在《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时,观众仿佛看到了一颗咖啡豆从种植、生长到消费的全过程。
动画设计以咖啡色为主色调,画面当中不时氤氲着雾气,仿佛咖啡升腾起的热气,看起来温暖柔和。
中西合璧式的动画设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东西文明交融和脱贫路上互帮互助的故事主题。
例如,短视频中讲到,中华文化向来强调开放包容,善于吸纳不同文明之精华。
百年前,西方传教士将咖啡种子带到了茶叶的故乡,从此,中西文明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传统文
化讲究阴阳调和,而东西方文明正如阴阳两极,虽然在意识形态、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却能相互调和、和谐共生。
咖啡助云南咖农脱贫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小小一杯咖啡兼具东西方元素,将两种文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虽远隔重洋,我们却能共饮一杯咖啡。
正因如此,云南产的咖啡在海外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他们每消费一杯咖啡,也许就能帮助一位云南咖农向美好的明天迈近一步。
2.小切口大话题,显真情接地气。
正如茶文化之于中国,咖啡文化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短视频发布后在海内外社交媒体持续刷屏,让来自中国的云南精品咖啡走入了公众视野。
“世界茶源”云南普洱市是中国名茶普洱茶的原运销集散地,但该市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全球十大阿拉比卡咖啡豆种植基地之一。
正是这样一颗不起眼的咖啡豆,却帮助云南多地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真情实感的传递和对各国人民真挚的感谢让不同文化的观众群体都能够快速理解视频内容,真切感受到中国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
《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在YouTube等海外流媒体以及Facebook等海外社交媒体上发布后,浏览量超1亿次,受众群体遍布美、英、日等国。
有网友在观看后留言表示,自己十分喜欢云南咖啡,也很高兴看到云南咖啡能够帮助当地咖农摆脱贫困。
2021年1月13日,《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15秒精华版还登上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屏”,让更多人了解到云南精品咖啡的魅力和背后的中国脱贫故事。
3.分享中国精彩,引发世界共鸣。
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媒体不能仅仅将视线停留在讲述者和故事本身,故事听众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表明,要让故事的接收者有参与感,才能引发中国故事在听众心中的共鸣。
三分半钟的短片多次强调,中国人民脱贫致富并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发展成就。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受到了全球各国人民的关注,收获了来自世界多国的帮助。
从第一颗咖啡种子经由法国传教士之手来到中国,咖啡种植在云南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云南咖农学习到了先进的咖啡豆种植
Media Practice
媒体实战
84
传媒∷MEDIA 2021.11(下)
技术,充分发掘出云南当地的咖啡种植优势。
但这仅仅是来自大山深处的咖啡走向全球舞台的第一步。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属低纬高原,多山区,交通不便。
为了让云南咖啡走出当地,走入全国各地,走向大洋彼岸,近五年来,云南当地政府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网络。
如今,公路系统已如毛细血管般遍布云南各地,云南也顺利融入了全国运输网络。
云南咖啡通过运输网络走进了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受到了德国、美国等国咖啡品鉴师的青睐,最终实现了国际化销售。
可见,在云南咖啡的成功路上,一直都少不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流互动。
也正因如此,该短视频打动了国外观众,让中国脱贫故事在国外受众心中扎下了根。
二、内容精准构思精巧,打造全球话语体系
该短视频虽然讲述的是中国故事,但针对海内外不同受众群体还录制了中英双语旁白。
视频融入了大量真实数据,让成绩说话,让观众看见。
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线后,中国“外交天团”纷纷转发视频,为祖国代言。
云南咖农的脱贫故事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写就,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真实写照。
新华社借这一故事传播中国价值观,为主流媒体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范例。
1.真实数据说话,共绘发展蓝图。
在短视频策划之初,主创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挖掘,反向探索出海外受众最为关注的中国话题。
之后,新华社匹配出一系列与中国脱贫事业相关的备选选题。
最终,经过团队的层层筛选,咖啡这一与西方人民生活紧密关联的意象成为故事的主角。
如今在智能设备的帮助下,每杯咖啡收入的五分之一会直接打入云南咖农的账户。
每卖出1600至3300杯云南咖啡,就有一位云南咖农实现脱贫,这些数据和事实大都来自新华社“中国好故事”数据库。
自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越来越多沿线国家和人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发展,该数据库也应运而生。
运用大数据理念,新华社“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不断强化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为中国人民和海外人民搭建起一个认识、了解、读懂中国的平台。
云南咖农脱贫致富离不开全球各国人民对咖啡的需求和消费,中国的大国复兴之路同样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紧密互动。
短视频结尾强调:也许当观众喝下一杯咖啡时,就为一位素不相识的云南咖农开启了美丽人生。
2.双语外交发声,彰显民族底气。
该短视频整体线条清晰流畅,故事清新动人。
目前,海外社交媒体和流媒体平台均已上线其英文版,由英文母语人士进行专业配音,可以称得上是为西方受众定制的中国故事。
英文版短视频以“Coffee Matters”为名,起到一语双关的妙用,这
既表示咖啡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传达了咖啡帮助云南咖农脱贫,对于中国同样必不可少的意味。
英文版在旁白内容处理上十分关注海外受众的理解需求。
例如,当视频讲到2020年,仅云南普洱就有60万咖农依靠种植咖啡豆实现了脱贫时,马上又给出了另一数据,即60万人相当于卢森堡全国人口的总数。
这一对比符合英文母语者的思维习惯,有助于海外观众快速理解和跟上视频节奏,迅速拉近了中国故事与西方人民的距离。
在后续传播过程中,该视频在海外主流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阵“转发热”。
以华春莹、胡兆明、赵立坚等大V为代表的中国“外交天团”纷纷转发推荐该视频,并点赞云南精品咖啡。
中国驻多国使领馆也通过Facebook,Twitter等帐号表达了对短视频的称赞。
3.传递核心价值,同呼吸共命运。
自百年前咖啡豆第一次来到中国,就在云南地区扎下了根。
百年后,云南咖啡又以其上乘品质吸引了大批外商赴云南当地投资设厂。
短视频结尾向观众讲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二元论。
乍看起来,这一理论不太便于西方受众理解,但其却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信息。
视频中,一滴咖啡化为了阴阳两极,象征着生活在东西半球不同国度的人民有着各自的历史、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
但最终,阴阳二级融为了一体,就像咖啡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最终聚到了一起。
在这一过程中,观众也仿佛看到了东西方文明交融调和,在全球化发展中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这实际上也向全球观众和消费者传递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
三、结语
时代日新月异,受众需求不断变化。
面对瞬息万变的资讯洪流,新华社始终坚守自身使命,以不变应对时代的千变万化。
为此,新华社建立起“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不断积累中国发展变迁中的时代故事,帮助来自全球各地的用户与时俱进地了解中国故事。
《一杯咖啡里的脱贫故事》是新华社首次尝试运用大数据分析选题拍摄出的短视频作品。
动画式的图形语言快速将观众代入到作品主题当中,伴随着咖啡杯里升腾起的雾气,云南脱贫事业也一步步走入了海内外受众的内心。
故事内外,已点破的和未道破的共同串起一个完整的中国故事,在全球舆论场上为中国赢得了正面的评价。
作者系南宁师范大学团委书记
【编辑: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