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 鹬蚌相争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鹬蚌相争9篇
鹬蚌相争 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寓言更是这样。
古人创造出的寓言故事,内容虽然浅显,但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本课引导学生溯本求源,解读寓言故事的出处,力图帮助他们较为深刻的理解寓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表演、想象、练笔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鹬蚌相争》是北京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26课《寓言二则》中的其中一则寓言,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因为完成本则寓言教学任务
只用一课时,所以,指导书写难字“鹬”,理解重点词语“互不相让”,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要融入其中。
学生情况: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
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溯本求源,在创设情境中理解寓意。
以历史故事导入,抓住问题的生成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并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故事当中,通过体会历史人物思想,理解寓意。
(2)抓住重点词语,帮助理解寓意
抓住重点词语“互不相让”,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词语内涵,帮助学生理解“鹬蚌相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真正原因,从而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想象,体验情感。
(3)片段练笔,落实情感目标
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通过叙说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寓意。
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情感目标的渗透不落痕迹。
技术准备:由“鹬”、“蚌”图片各一张和战国七雄分布图制作成
的演示文稿。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师环节学生
故事导入
自读课文
激发兴趣
熟读概括
了解内容
初读指导
合作表演
指导朗读
体会角色
回归历史
角色换位
理解寓意
想象交流
创编故事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
(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
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
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
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
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教学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
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
小学生爱听故事,开课伊始,教师用故事导入,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紧接着提出问题“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将故事与文本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为下面学生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
(出示“鹬”图片)认识鹬。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
(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完成板书:鹬蚌
↘↙
相争
↓↓
渔夫
(教学意图:深刻理解的前提首先是要“读懂”。
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指导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识记生字,把识字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并了解“鹬”和“蚌”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由“复述”到“概括”等方式使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就像及时雨一样点点入地,润物细无声。
)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
(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
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生1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生气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呀?
生:那鹬啄住我的肉,居然还威胁我,我才不怕它呢!
师:你从哪儿看出蚌不怕鹬?
生:从“毫不示弱”这个词知道的。
师:谁跟她读得不一样?
生2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慢条斯理,但很坚定)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河蚌还会想:你不是要把我干死吗?我就不放开你,看你能怎么样?气死你!
(学生们都笑起来。
)
师:哦,看来河蚌不光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还很会气人呢!那鹬岂不是更生气了!我们再一起读读鹬和蚌的对话,感受它们各自的心理。
(教学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学生对阅读内容必然有个性化的反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联系生活阅读体验,使自己学得更自由,读得更精彩。
)
2.表演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
学生们两个人一组,合作表演鹬蚌“互不相让”的争斗过程。
看完几组同学的表演后,同学们纷纷提出意见:
生1:它们不能说完话就放开,应该“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
生2:那个鹬的嘴用力往外“拔”是不对的,因为说的是“互不相让”,就说明鹬并没有想“撤退”的意思。
生3、对,应该是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
…………
板书:互不相让
(教学意图:因为本则寓言的主旨就在于双方的“互不相让”,因此,理解课文的重点就放在理解这个词上。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然后,利用表演的形式强化理解“互不相让”,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互不相让”这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利用学生好
说、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1:它们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话,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师:这就叫——
生:两败俱伤!
生2:如果有渔夫走过来的话,它们一个不能飞,一个跑不了,就会被渔夫一起抓走……
生3(抢着说):渔夫把它们抓走后,很可能会把鹬卖掉,把蚌用来煮汤喝……
生4:鹬也可能会被吃掉……
(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欲望,而且,他们的想象超越了文本:首先,打破了课文中原有的结果——渔夫得利,想到即使渔夫不来,鹬和蚌也会两败俱伤;其次,延伸了课文中的句号,想象出鹬和蚌被渔夫捉走后的悲惨遭遇。
同时,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也经历着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情感体验”:惋惜、痛恨、替它们感到后悔等)
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
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1:我会想:如果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教学意图:这种角色体验,使学生很自然的穿越时空,走出文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们不必再挖空心思的去总结寓意,也不必再去寻找现实中的实例“上纲上线”。
从“赵王们”的“反思”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鹬蚌相争》的道理,孩子们懂了!)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教学意图:此前,学生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而且也模模糊糊的感觉到了它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让他们说出这个道理,仍然有难度。
所以,此时,再把故事和寓言背景结合起来,与文本对话,既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病。
使教学“文中有道,道中有文,文道统一,水乳交融。
”)
(四)创编故事,发散思维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教学意图:想象力是一种认识能力,是构成学生智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比知识更重要。
因此,设计了这一读写结合的训练。
这一训练,不仅是对寓言的一个深化,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且通过学生续编故事,达到让学生自己明白:在生活中要理智,懂得互相谦让的目的。
这比通过教师之口说出来效果要好得多!)
(五)作业超市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教学意图:这些作业的布置包括训练学生“说”、“写”、“搜集课外资料”三方面的能力,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自主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做。
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达到“兴趣作业”的目的。
)
[板书:] 鹬蚌
↘↙
相争
(互不相让)
↓↓
渔夫得利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概括说出《鹬蚌相争》的故事。
2、检查评价学生所写的续编故事。
3、讲一讲搜集来的寓言故事,并说说它的寓意。
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
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
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习寓言“读故事____
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
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创编想象等多种学习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习,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但是,对于课上发生的一个“小事件”的处理我一直耿耿于怀: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如果我是赵王,我就联合其他五国,一起去攻打秦国!”当时我一愣,别说,我还真没想到这一说法!我心里暗暗叫苦。
这说法与教学目标不相符啊!原本是想让学生明白“和平相处”的皆大欢喜,怎么他会跳跃到“群起攻之”上去了呢?我一直心里明白,凭我这资质,不可能像名师们一样,面对每一次课堂上的“生成”都能灵活处理的恰到好处,甚至精彩连连。
我一直相信“生成的精彩源于课前充分的教学估计”,所以,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想出相对的办法。
可是,这孩子的说法我还真没估计到!怎么办?让学生讨论吗?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出于本能,我只好提示学生联系当时赵国面临的问题去想。
好在,后面的学生回答又转入“正轨”,我赶紧进行下面的环节!
事后,我进行了反思,我感觉,有这一说法的那个孩子一定已经明白了“鹬蚌相争”所蕴含的道理,他也一定清楚了“燕赵相争”与“鹬蚌相争”的关系,只不过,他直接从解决眼前的事跳跃到了如何
处理当时的战局。
应该说,这样的孩子思维是跳跃性的,他具有很强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或者说,这孩子具有很高的战略思想!可是,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我能肯定他的想法吗?是应该让他明白“和平相处”更好,还是就事论事呢?我是不是应该帮他分析一下这样“群起攻之”的不成熟因素?如果这样做,是不是又偏离了这节课的初衷呢?不管怎样,我觉得自己今天这样的处理肯定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不妥当的,可是,我该怎样做呢?
鹬蚌相争 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
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
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
(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
(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学习“寓”字。
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 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
(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
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
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三、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 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 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 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 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
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
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
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 3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
今天教学《鹬蚌相争》,当我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说说假如你就是那只鹬或者是那只蚌,你会怎么办时,我从学生口中获得三句精彩而经典的语言。
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让我惊喜,同时也带给我在为人处世方面的一些思考。
这三句话是这样的:
之一:握手言和,和平共处。
之二:车到山前必有路。
之三:退一步海阔天空。
观点之一是大部分学生认同的。
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相持下去,对谁都没有什么好处,那么,为了共同的利益着想,老兄,我们还是握手言和,和平共处吧,你也不要来啄我的肉,我也不会来夹你的嘴。
双方都做出适当的让步,谁也不亏谁。
这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因为大家都清楚,你给他一阵“飓风”,
他还你一排“冰雹”;硝烟就会此起彼伏,
战争就会没完没了。
这样的相争换来的必定是声声悲号。
所以和平和睦和气,化干戈为玉帛,这是上上策。
提出观点之二的是班级中的另类。
他们的大脑中盘踞的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战略思想。
这样的人往往是执着的,自信的。
他们坚信,没有过不了的坎,没有迈不过的沟。
不要给自己太多的选择,一条路走到底,一条路走到黑,永不回头。
我想他们是绝不会赞同像水那样遇到挡路的石块善于迂回,善于绕道而行的策略的。
他们对未来永远是充满自信的,不过有的时候这种自信显得有点盲目而不切实际,就像此刻,鹬和蚌面临两败俱伤的境地,却还要对垒相持,等待着车到山前而出现转机。
结果等来的却是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将他们一齐捉住。
可悲可叹!
持第三种观点的是胸襟开阔者,是大智慧者。
能做出如此选择的人并不是很多,因为大家都想得太多。
常言道:先小人后君子。
万一我先做出退让,对方还是穷追猛打,那我不是亏大了吗?所以,先做出退让是需要勇气需要胸襟的。
能首先退一步的人,是值得佩服的。
人生,若能积极前进,固然很好,但是能够懂得回头的道理却显得更为重要。
如此不肯退让一步,结局不得而知。
如果事事能忍让三分,能够转念“你有理,我有过失”,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
方式向前,也许就更加完美了。
若如此,世界一定更为宽广,待人处世也更加圆融了。
俗语云:“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粉身碎骨。
”所以,低头的人生,转身的人生,回头的人生,退让的人生,都蕴含着无限微妙的道理。
记得有这样一句歌词“往前一步是黄昏,退后一步是人生”,这实在是一句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话。
有时退一步的真正目的是向前,而世间却有不少人不懂得“退一步”的哲理。
人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若能开阔心胸,谦让容忍,退后一步,将使紧张关系转为和睦。
退,常使人生道路变得海阔天空。
退,不是懦弱,不是逃避,是为了给前进留出一方道路。
鹬蚌相争 4
(本文选自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
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