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修管理的三大趋势:智能化、可视化和服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备维修管理的三大趋势: 智能化、可视化和服务化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 工业系统向更为复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对于维修管理而言, 维护维修的工作量、维修响应能力、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维护人员综合技能要求、工业备件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都面临重大的挑战。
鉴于内部维修与外部工业服务现状, 多数制造企业处于救火式的事后维修, 设备隐患突出, 这制约了工业转型的进程。
工业互联网条件下, 探索新的维修模式和服务形态, 将成为当务之急。
智能化条件下的维修知识重用与技能培养
高技能维修人才短缺是工业领域较为突出的矛盾, 在工业互联网背景下, 人才争夺正成为趋势, 这意味着工业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陡然上升。
为此, 通过智能化手段, 提升现有维修工人技能是非常迫切的需求, 这包括:
1.基于故障记录的维修诊断辅助。
重复性故障在维修作业中的占比普遍较高, 但这些经验往往由个别业务专长较高的业务能手掌握, 抑或由于人才流失, 致使这些经验无法重用, 造成维修资源的浪费和知识共享的缺乏。
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根据故障描述与历史维修经验的查询匹配, 大幅降低故障判断与处理方法引用, 有效提升故障处理效率, 实现维修知识共享和精准技能培训。
人工智能维修辅助
2.基于预测性维修的智能诊断辅助与远程运维支持。
预测性维修是在故障早期发现设备隐患和缺陷, 进而主动采取干预措施的维修策略, 这将大幅减少非计划性停机, 从而提高制造效率、降低维修成本, 是工
业互联网重要的应用场景。
受制于工业设备故障相关传感器普及率较低, 这使得为预测性诊断成本极高。
将传感器从诊断仪器中分离, 采用智能传感单元+工业APP的创新模式结合, 不仅大幅降低预测性诊断成本, 同时将云计算和智能应用高度融合, 提高用户体验和智能诊断准确性。
结合AR智能眼镜的应用, 构建成现场故障监测→云计算隐患排查→远程诊断报告→AR辅助现场故障排查与处理的预测性智能维修闭环。
预测性智能诊断+AR远程维修协作系统
维修可视化-数据驱动下维修智能决策系统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你如果无法度量它,就无法管理它”(“It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
现实中的大多数维修维护活动并没有准确量化, 这是造成维修管理在企业活动中得不到有效重视, 尽管设备人是专业填坑者, 却依然充当背锅侠的尴尬角色。
维修管理的目的在于更快的维修效率(MTTR↓,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越小越好)、更长的设备寿命(MTBF↑,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越大越好), 为更好的体现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引进可用度(availability)非常必要, 它反映了在长期运行的情况下, 制造系统处在正常状态的概率。
计算公式为: 可用度(A)=(MTBF/(MTBF+MTTR))×100%。
在智能化条件下, 建立目标导向的可视化系统, 将有利于构建新的运维
体系, 实现:
1.维修维护动态监控可视化系统。
设备停机时间进行科学的合理切分, 并以维修APP为载体, 实现从报修到开机验证的全过程管理, 以此形成作业动态管理, 包括报修延时、维修延时、人员去向动态等可视化看板系统。
这有利于实现维修调度, 维修作业动态管理, 确保维护维修资源
利用效率和质量。
故障停机时分析
2.维修智能决策可视化系统。
以维修APP为基础的智能维修系统为基础, 将有效统计出工业企业整体, 部门和设备的可用度指标、主动性维修和事后维修相应比例关系、维修费用以及维修分析数据。
讲实现:
A.维修价值度量。
通过对比分析工厂整体可用度的变化趋势, 维修费用下降趋势、维修库存下降趋势对比, 以及事后维修工单的下降趋势、点检和预防性维修的执行情况分析, 并对多发故障、长停机故障和高成本的故障针对性的分析。
设备维修价值一目了然, 这将从整体上说明维修管理对生产效率, 企业盈利能力保障的表现, 并识别出影响设备维修业绩的薄弱瓶颈环节, 以实施针对性的业绩改善。
B.全员参与性度量。
识别并对不同产线进行可用度的排序, 这有效区分出不同产线的自主维护水平和能力, 这对于实施TPM、精益生产的工业企业而言, 将有效推动设备维护能力的全面提升。
针对这些产线/部门实施奖励和针对性分析和能力提升活动, 强化维修配合、自主点检和日常维护活动的落实, 对于全面提升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节约维护成本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2.维修技能可视化系统。
以维修APP为载体, 有效衡量不同维修人员的工作量(工单执行的数量和时间)、工作效率(维修平均所花费的时间)、工作态度(派单响应时间)和工作业绩(维修维护责任区的可用度表现), 将作为维修工人绩效和维修技能提升的依据, 这对于企
业整体的维修能力将有大幅的提升。
维修智能可视化决策系统
智能服务化-工业互联网条件下的维修模式变革
伴随工业设备的复杂化、智能化发展, 维修维护的难度增大, 企业维修力量已经不能满足全面的维修业务, 维修的专业化分工成为必然趋势。
这包括:
1.专业化的维修外协。
比如IT逐渐成为制造系统的一部分, IT运维外协越来越普及。
复杂设备受制于故障机理和维护难度, 设备制造厂家开始承接这部分维修维护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 这部分业务由于牵扯到客户数据安全和成本考虑, 并不会以工业物联网作为数据驱动。
2.非制造主体的运维托管业务。
非生产主体的能源供给部分, 这部分设备具有通用性特征, 由于不涉及核心数据, 且往往和环境、安全关联起来, 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开始将能源供给(水、电、气、热、冷)托管
给第三方管理。
第三方服务企业, 对日常运行、维修维护、设备改造等全方位专业管理, 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安全性考虑, 基于物联网的应用较为普及, 实现无人值守、虚拟巡检、预测性诊断等全方位的服务。
但受制于服务半径限制, 一般会在工业聚集的区域较为普及。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能源远程运维系统
3.维修外包作业形态.不难发现, 许多企业的高技能的维修人才, 流动性都很大, 要么另谋高就, 要么转而成为维修服务商, 留下来的通常选择旱涝保收的工作状态, 这对于企业提升维修综合能力并不是件好事。
从历次的调研结果而言, 外修外包正在成为趋势, 通常包括:
A.大型企业的维修公司化。
由于制造规模较大, 容易形成新的维修业态, 并能有效整合供应链资源, 一般系由原有的设备主管部门或者供应部门成立工业服务公司。
其难点在于, 受制于企业体制影响, 很难开展内部的维修外包, 即由工厂维修部门变更为维修项目组, 抑或决策周期较长, 短时间内新的模式不容易形成。
B.中小民营企业的外修外包形态。
在制造业区域化集中的地区, 适合以第三方工业服务平台开展维修外包业务, 即以工厂现有的维修力量为主体, 成为维修项目团队, 并以平台实现业务调度、专家支持等业务。
而对于本身维修力量较弱, 由个人对公司业务的工业企业, 可由平台实
现服务共享为主体的虚拟维修外包。
其难点在于, 受制于规模的限制, 以及工业交易诚信体系的缺乏。
通常需要由政策强有力的支持, 借以解决规模化服务(智能化条件下的供需匹配)、供应链创新(工业备件集采集供、工业服务共享)和金融产业化(工业品和工业服务交易诚信)的难题。
后记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创新迫在眉睫, 是发展先进制造业, 构建工业互联网条件下供给侧结构行改革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