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5 黄河颂
预习重点
一、1.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5年为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填词,以深怀忧患与悲愤的文字以及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

2.文学常识
《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1939 年 3 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二、字音词义
巅diān:山顶。

劈pī: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

气魄pò:魄力;气势。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浊zhuó流:浑浊的水流。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榜bǎng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魄力;气势。

澎péng 湃pài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

(谰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三、主题概述
1.本文通过赞美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不屈、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团结抗战的坚定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2.文章思想内容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朗诵词部分,是序曲。

歌颂黄河的“伟大而又坚强”。

第二部分(第2节):歌词部分,全诗的主体。

描写黄河的豪迈气势,歌颂黄河的英雄气概。

五、品析重点句子
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
朗诵词提纲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

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4.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

诗歌节奏感强,章节洪亮。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六、鉴赏品读
1.序曲部分的黄河表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
伟大而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层标志性句子是哪句话?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分为三层;分层标志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①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②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③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黄河的自然特点。

黄河是我们
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5.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几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第二题
本诗属于直接抒情,这样适合抒发豪迈的情感。

示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属于这类。

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略。

6 老山界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长征时,他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

二、字音词义
1.字音字形
蜷缩(quán)呜咽(yè)
点缀(zhuì)澎湃(pài)
咀嚼(jué)酣然入梦(hān)
苛捐杂税(kē)
2. 词语解释
惊惶:惊慌,害怕慌张。

惶,恐慌。

呜咽: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入睡。

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

矗立:高耸地立着。

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

攀pān谈:闲谈。

峭qiào壁:像墙壁一样陡立的山崖。

骨碌lu:滚动。

咀嚼jué:1.用牙齿磨碎食物。

2.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督dū促:监督催促。

灌guàn输:1.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

2.输送(思想、知识等)。

苛kē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酣hān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三、主题概述
课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热情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路远,表现出爬山的困难。

第二部分(2~32):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长征途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五、文章重点分析: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表达了这个意思吗?
首段“30里”,写出了山之高、翻越之难,为下文的叙述和描写埋下伏笔。

尾段提到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有无数
艰难险阻,其困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老山界。

2.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
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3. 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

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

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4. 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5.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6.课文采取时间顺序的好处是什么
(1)使文章脉络清楚。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六、鉴赏品读
1.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

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前一天的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天黑到达山脚;第二天半夜一点多,到达山腰;黎明时,从山腰出发,经过雷公岩;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山顶;到达山顶后,一气儿跑到宿营地。

2.文中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以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4.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四个方面的困难:
①行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②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③吃饭难——粮食短缺,肚子很饿;
④处境难——枪声密集,敌人追击。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这些都体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见“鉴赏品读”第1题。

第二题
见“鉴赏品读”第4题。

第三题
1.“照着习惯”和“躲”反映了瑶民由于长期遭受军阀部队的欺压,每有部队经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出现了男人们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奇观”奇在山路曲折迂回使火把排成“之”字形,火把与星光相接,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奇特、壮观的景象。

其中蕴含着作者自豪、喜悦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对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颂扬。

3.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嘲讽,也是为敌人军中部分士兵想抗日而不能的无奈感到惋惜,也有对红军自身战斗能力的肯定。

4.“笨重”一词指红军队伍的装备落后、沉重,队伍庞大,人员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状况,表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后的欣慰和自豪。

第四题
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写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的次数之多;“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像山泉在呜咽”比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像波涛在澎湃”形容木林被风刮动的声音。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

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能够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夜景的欣赏中,忘记寒冷和危险,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其他示例】
①例句: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宝石,写出了星星的灿烂美丽,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②例句: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赏析: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优美的自然环境衬托了翻越老山界以后红军轻松愉悦的心情,营造了前途一片光明的美好意境。

第五题
略。

7 谁是最可爱的人
预习重点
一、1.作者简介
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诗人、作家。

本名魏鸿杰,笔名魏巍、红杨树,当代作家、诗人。

他的作品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热情。

他凭借长篇小说《东方》,在1982年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主要创作
1950—1958年,魏巍3次奔赴朝鲜。

1951年4月11日,他在《人民日报》刊登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反响。

1978年,魏巍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东方》。

荣誉:
1982年,魏巍凭借《东方》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东方》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背景资料: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派遣军队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同时命令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9月15日,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美军于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并很快将战火推进到“三八线”。

美国飞机多次越过边境线,严重威胁中国东北的安全。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4个军、3个炮兵师跨过鸭绿江,开始入朝作战。

经过艰苦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19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订军事停战协定。

二、主题概述
本文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赞颂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三、字音词义
放纵zòng:放任纵容;对错误的言行不加干涉,不加制止,任其发展。

坚韧rèn:坚固有韧性。

淳chún朴:诚实朴素。

谦逊xùn:谦虚恭谨。

覆fù灭:全部被消灭。

奋不顾gù身:奋勇直前,不考虑自己的安危。

四、1.文体知识: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歌颂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抒发对志愿军战士无比的热爱和崇敬。

第二部分(4~14):以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具体说明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第三部分(15):号召人们热爱志愿军战士,再次强调他们确实是我
们最可爱的人。

五、文章研读
1.作者在回忆这篇文章的创作时说:“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

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最终选择这三个事例呢?
作者选取的这三个事例三个典型事例中,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战斗场面,有战地日常生活,都是具有代表性、最能说明志愿军英雄本质的事例。

三个事例集中体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情感,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2. 文中的三个事例排列的次序能否调换?
不能。

志愿军战士出国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击侵略者是他们最大的任务,“松骨峰战斗”是这神圣任务的具体体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应放在首位来写。

“火中救小孩”写的是战争的另一侧面,是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具体援助,战士对朝鲜人民的这种爱,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亲情,是纯洁高尚的爱,是国际主义精神的高度体现,与第一个事例相比,就其意义而言,自然应当放在第二位。

前面这两个事例主要写英雄的行为美,后一个事例则揭示志愿军战士
的心灵美,它是产生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放在最后来写。

六、鉴赏品读
1.第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明确提出“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呼应文章题目,引起读者注意。

2.最可爱的人需要具备哪些特点?
纯洁高尚的品质,坚韧刚强的意志,淳朴谦逊的气质,美丽宽广的胸怀。

3.第3段介绍“我们的战士”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排比,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赞扬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四个“那样”饱含赞颂的激情,语气整齐,情感强烈。

4.课文选取了哪三个典型事例?各表现志愿军什么精神?
①松骨峰战斗——革命英雄主义;②马玉祥火中救小孩——国际主义;
③防空洞中的谈话——爱国主义。

5.课文结尾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
议论和抒情。

总结三个事例,赞扬战士可爱,引起读者共鸣;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松骨峰战斗,该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战士意志的坚
韧刚强。

第二个事例是战士马玉祥火海中救出朝鲜小孩,该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体现战士品质的纯洁高尚。

第三个事例是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该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战士气质的纯朴谦逊,胸怀的美丽宽广。

第二题
第一则材料,松骨峰战斗的事例:第5段和第6段中采用的是综合叙述的方式,第7段则是采用了直接记述的方式。

第二则材料,战士马玉祥从火海中救出朝鲜小孩的事例:第11段前半部分是综合叙述,从“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开始,转入直接记述。

第三则材料,战士一席话的事例:第13段都是采用了直接记述的方式。

综合叙述便于作者充分展开记叙描写,某些描写性的语句如果从人物嘴里说出来,可能会很不真切。

直接记述比用第三人称显得真实自如,能够把人物的感情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

兼用综合叙述和直接记述,使行文富于变化。

第三题
人称方面——比如第15段:用“亲爱的朋友们”“你”称呼读者,与读者交流感情与认识,语气诚恳亲切,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句式方面——比如第3段:“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运用排比,句式整齐,纵情倾诉了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感情浓烈。

修辞方面——比如第8段:“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
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
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运用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以两个反问句回答第一个设问句,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抒发强烈感受,唤起读者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

第四题
示例:“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的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此处有关战后阵地上烈士遗体的场面描写,有着强烈的画面感。

遗体的姿势就是烈士们与敌人浴血搏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战斗姿势,详写遗体姿势,使读者联想到英雄们与敌人搏斗的壮烈情景,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第五题
略。

8 土地的誓言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hóng)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

20 世纪30 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

二、字音词义
碾niǎn:1.把东西轧碎、轧平或使粮食去皮所用的工具。

2.滚动碾子等轧。

誓shì言:宣誓时说的话。

呻shēn吟:由于痛苦而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山涧jiàn:山间的小水流。

高粱liang:一年生草本植物。

品种很多,子实除供食用外,还可酿酒和制淀粉。

秆可用来编席、造纸等。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缠chán绕:1.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2.纠缠;搅扰。

亘gè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埋葬zàng:1.掩埋尸体。

2.比喻消灭;清除。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

土壤rǎng: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禾稻:稻谷。

丰饶:富饶。

污秽huì:肮脏的东西。

耻辱:声誉上所受的损害;可耻的事情。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亘gè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

(蒿hāo 篙gāo)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污wū秽huì:肮脏的东西。

三、主题概述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以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我”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故乡而热血沸腾。

第二部分(2):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绕,“我”发誓要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五、重点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