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第八单元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第八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篇:201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第八单元复习提纲
第八单元复习提纲学习策略始于1956年布鲁纳等人的人工概念学习的研究。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的运用有效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学习过程。

学习效率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的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有效性,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过程性,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程序性,是由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规则和技能构成的。

学习策略的意义:(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2)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于发展。

学习策略的构成:
1、认知策略;
2、元认知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这是迈克卡的观点)
认知策略:
指在对信息加工时所用的方法和技术。

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7)试图回忆;(8)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指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升华的过程。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
(一)记忆术(1)位置记忆法;(2)缩减和编歌诀;(3)关键词法;(4)视觉想象;(5)谐音联想;(6)语义联想;
(二)记笔记
(三)提问
(四)生成性学习
(五)利用知识背景,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组织策略的方法:(1)聚类组织策略;(2)概况法:纲要法;网格法;
(3)比较法: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对照比较。

元认知策略:
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有效性。

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资源管理策略:指辅助学生管理可利用环境和资管的策略。

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求社会支持策略。

学习时间的管理要注意:(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运用零碎时间。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特定性原则;
3、内化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
6、个人自我效能感。

布朗学习策略训练三种要素:
1、策略及巩固练习;
2、自我执行即监控策略的使用;
3、了解策略的价值及适用范围。

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适用于低年级);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析疑,即明确材
3、完形训练模式;
4、料中的难点;
交互式教学模式(适
4、预测,即预测下用于成绩差的);
5、文会出现什么。

合作学习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1、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基本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予提示;
2、让学生口头叙述和明确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
3、在教学中依据每种策略来选择恰当的事例以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

程序化训练模式的基本步骤:
1、将某一活动机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步骤;
2、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并要求学生按步骤活动;
3、要求学生记忆个步骤,并坚持练习,直至达到自动化程度。

完形训练模式的基本步骤:
1、提供一个几乎完整的提纲,需要学生听课阅读填写一些支持性细节;
2、提供一个只有主体的提纲,要求填写所有支持性细节;
3、提供一个只有支持性的细节,而要求填写主要的观点。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1、总结,即总结段落内容;
2、提问,即提出要点有关的问题;
第二篇: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
(1)研究对象: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要密
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发展历程: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基本作用:
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在学与教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只适合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
(1)、理论作用(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讨、揭示的心理学规律不仅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半理论,而且为整个心理学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教育心理学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知道);(2)、实践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1)诞生的年代: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2)奠基人:桑代克(3)标志性事件:
6、教育心理学以下四中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研究,它描述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特定情境中的事实和关系,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一种是实验性研究,它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改变情境的某一方面而研究其效应的方法。

(1)观察法:由观察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2)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着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3)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

(4)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7、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与教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别角色);D(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危机是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冲突);E(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父母教养子女理想的方式是:控制、期望、沟通、关爱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各种教育要求,经常以集体规范、集体舆论、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或共同行动等形式,对学生个人的认识、态度、行为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同伴群体还是将自己行为同别人行为进行社会比较时的参照标准。

8、分析青少年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及特征
(1)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A、生理上的原因(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青少年出现成人感);B、心理上的原因(反省思维的出现,青少年开始把自身作为思考的对象,审视自己的个性特点、道德品质和情绪状态);C、社会上的原因
(2)特征:A、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B、自我的分化(青少年不仅能认识和评定自我的所作所为,还能把做出这些行为的自我
作为客观的对象加以分析、评定);C、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的增加;D、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自我评价逐渐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对自己的评价已从自身特征和具体行为向个性品质方面转化)
9、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1)学生的认知差异及教育意义:
A、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个体在直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智力差异。

B、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适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2)学生的性格差异及教育意义
A、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的态度、自觉调节自己行动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和内倾型)
B、教育意义:为了促进学生德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复杂多样的,除表现为性格特征的差异外,还可能表象为性格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并存。

教师要抓住其性格的本质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促使其发扬性格中积极的一面,努力克服消极因素。

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通过自我修养塑造良好的性格。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含义及其基本意义
(1)学习的含义:就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基本含义:学习总是通过人或动物身上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变化是衡量一种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志;由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

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由学习引起的变化既可以是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可
以是个体内部经验的重组或改组。

学习引起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是通过反复练习、训练所产生的。

2、各种学习分类的依据,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的分类
(1)各种学习分类的依据:依据学习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和学习的层次
(2)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的联合、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3)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3、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说出尝试错误说、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含义
(1)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又称行为学习论,以桑代克、巴普洛夫、斯金纳等人的学说为代表,他们强调环境、刺激的重要性,一般把环境看作为刺激,把由刺激所引起的有机体的行为看作为反应。

他们认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过程便是学习。

强调对行为研究的重要性,排斥和否认脑内部过程的研究。

他们认为,学习者的行为就是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他们把行为简化为S-R(刺激-反应),认为S-R是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

在行为的形成方面他们强调强化的重要性,认为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2)尝试错误说: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某种情境(S)与某种反应(R)之间的联结。

这种联结的行程需要通过一个尝试与错误的表现,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养成。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

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室关于猫走迷箱的实验。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时,学习者事先有某种准备,让其建立联结就会有满意之感,不让其建立联结就会感到烦恼;当学习者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强迫其建立联结就会引起烦恼)、练习律(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应用,其联结就会牢固,不用就会使联结的力量逐渐减弱,不用的时间越长,则联结的力量就越小)、效果律(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的过程中,
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如食物),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相反,如果获得令人烦恼的结果(如没有食物或电击),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削弱)
(3)经典性条件反射: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狗的唾液分泌试验。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规律、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
(4)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斯金纳实验。

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正是增强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

4、理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说出顿悟学习、信息加工模式的基本含义
(1)认知学习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和现代认知学的研究。

(2)顿悟学习:由苛勒提出,“接竹竿实验”。

主要观点: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3)信息加工模式:由加涅提出。

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由三个系统构成的,即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

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5、认知-结构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认知-结构理论由布鲁纳提出。

他倡导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性城中的重要作用。

(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他认为学习有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他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

(2)教学观: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强
计)。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心理结构中的两个基本成分,二者密切相关。

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

所以说,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作用。

学习期待则指学习需要的满
足,促使个体去达到学习目标。

因此。

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奥苏泊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想要通过学业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三是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着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的种类:A、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B、根据动机作用的久暂以及它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C、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自我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与1977年提出的,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是同义词。

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3)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

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机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以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学习动机的结构及其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习动机的机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为中介的,通常,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

其关系表现在: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

但是学习动机和学校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动机强,但短时期内学习效果并不好,或学习动机差,学习效果却较好的现象也存在。

这是由于动机与效果不是直接关
系,而是间接关系。

4、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示作用(1)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

他把人的需要分为自下而上的五个层次。

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的教育意义:A、教师发现学生的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B、个体要有一个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C、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爱,要创造一个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要让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接纳,得到友情、友谊,而千万不能使学生受到拒绝或排斥;D、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这一特点,要使学生有成功和获得赞许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要重视和珍惜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

E、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在学习上至为重要,同时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2)成败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性归因
4、早期四种迁移理论基本观点: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和关系转换理论
(1)形式训练说:它以官能心理学位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相应的官能所主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

要发展和提高各种官能,除了训练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2)共同要素说:相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的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后来相同
要素被改为共同要素。

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3)经验类化理论:有贾德提出,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清净的迁移。

贾德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4)关系转换理论:苛勒提出,迁移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习得的经验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够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

形式训练说强调对官能的训练,认为学习迁移就是心里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共同要素说强调的是客观刺激间有无元素的存在,认为学习的迁移取决于两种情境中所具有的共同要素;经验类化理论强调的是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认为学习的迁移全在于主体的概括能力或水平;关系转换理论则可视为是对经验理论的补充,认为主体越能觉察和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也越容易发生迁移。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及建构主义迁移理论对学习迁移的研究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代表有:布鲁纳、奥苏泊尔、安德森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是知识学习迁移的主要媒介,即一种学习通过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组织特征,从而简洁的影响另一种学习。

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即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奥苏泊尔还通过设计“先行组织者”来改变被试的认知结构变量,提高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促进新的学习和保持。

(1)设计陈述性“组织者”,为新的学习提供上位的固定点,促进学习和保持。

(2)设计比较性“组织者”,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型,促进学习和保持(3)增强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促进新的学习和保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