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元诗》张雨诗集整理评议-2019年文档

合集下载

《全元诗》补正17则

《全元诗》补正17则

DENG F u—h u a
(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 F u d a n U i n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4 3 3 , C i h n a )
士乃 乐安人 , 非 乐 平人 。乐平 黄 常 中进 士 是 在元 至 顺 元 年庚 午 ( 1 3 3 0 ) 。考元 ・ 许 有 壬《 故元 处 士徐 君
2 . 辛钧
《 全元 诗》 第3 6册第 2 4 2页载其 为 “ 东平 路
人” , 不 载字 号 。
墓志铭》 : “ 承事 郎、 湖南道宣慰使 司都元 帅府 都事
Abs t r ac t: P o e ms o f t h e Yua n Dy n a s t y i s Yua n Dy na st y po e t r y s y l l o g e . The r e a r e s o me s h o r t c o mi n g s . Th i s pa pe r a d d t h e
b i o g r a p h i e s a n d s o me p o e ms . Ke y Wo r d s : Yu a n D y n st a y; p o e t r y ; a t t t h o r
杨镰主编的《 全元诗》 是我国元代诗 歌文献的 总集 , 规模宏大 , 为广大文史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方
1 . 黄常
《 全元诗》 第3 6 册第 1 4 6页载其“ 字 仲纲 , 乐平 ( 今属江西 ) 人。延韦 占 五年登进 士第 , 任 江州 录事 , 由江西 掾调 任 溯南道 元 帅府都 事 , 改判梧 州 。 ” … 《 全元 诗》 所称 “ 延 禧 五年 登 进 士 第 ” 有误 , 《 ( 嘉靖 ) 江西通 志》 卷二十载有黄常为延祜五年进

补校《全元诗》39首

补校《全元诗》39首

第39卷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39ꎬNo.2㊀2019年4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pr.2019文章编号:2095-4654(2019)02-0061-0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补校«全元诗»39首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曹铃玉(厦门大学㊀人文学院ꎬ福建㊀厦门㊀361005)摘㊀要:«全元诗»工程浩大ꎬ内容丰富ꎬ对元代文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ꎬ然如此繁复的工作难免会有所疏漏ꎮ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对«全元诗»进行补遗与校勘ꎬ补诗11首ꎬ补小传2篇ꎬ校诗28首ꎮ关键词:«全元诗»ꎻ«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ꎻ补遗中图分类号:I207.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㊀㊀201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杨镰主编«全元诗»是我国元代诗歌文献的总集ꎬ收入近5000位元代诗人流传至今的13余万首诗ꎬ约2000多万字ꎬ分装为68册ꎬ其工程繁复可见一斑ꎮ虽然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订补校正ꎬ但此类文章总量较少ꎬ疏漏也在所难免ꎮ2011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收录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31种地方志ꎬ其中有5种为稿本ꎬ几种为«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收录ꎬ还有几种名家批校本ꎬ稀见且文献价值较高ꎮ其中ꎬ各地方志艺文部分收录了一定数量的元诗ꎮ本文据之辑出«全元诗»未收诗作并对已有诗作进行校勘ꎬ共补诗11首ꎬ补小传2篇ꎬ校诗28首ꎮ现整理出来ꎬ以备参考ꎮ一㊁补«全元诗»11首(一)倪瓒:补诗2首ꎮ倪瓒小传见«全元诗»第43册第1页ꎮ1.«七日访徐良夫至七宝泉暮舟远耕渔轩»ꎬ见«丛刊»第8册第236页ꎬ即道光«光福志»卷九艺文ꎮ诗如下:来访城西十月山ꎬ桂花风气碧岩间ꎮ扁舟夜过溪东宿ꎬ七宝泉头日暮还ꎮ桂树窗前卧看云ꎬ风吹花落紫纶巾ꎮ偶来仙廨饵苍术ꎬ又向红波采白蘋ꎮ2.«次韵»ꎬ见«丛刊»第8册第237~238页ꎬ即道光«光福志»卷九艺文ꎮ诗如下:故人云山来ꎬ日事琴与书ꎮ蔼然重交义ꎬ不肯忘樵渔ꎮ奚奴将锦囊ꎬ来觅水竹居ꎮ佳画入幽趣ꎬ雅句复古初ꎮ七襄不成报ꎬ高风慕相如ꎮ(二)萨都剌:补诗4首ꎬ其小传见«全元诗»第30册第106~108页ꎮ1.«夏日游鹤林寺»ꎬ见«丛刊»第14册第405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一ꎮ诗如下:病馀乘野兴ꎬ来扣了公房ꎮ竹笋迸出地ꎬ花枝垂过墙ꎮ雨声鸣客枕ꎬ云气暗僧堂ꎮ归路马啼滑ꎬ风吹满面凉ꎮ2.«过练湖»ꎬ见«丛刊»第14册第489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二ꎮ诗如下:独倚牙樯数客程ꎬ残年风景促乡情ꎮ寒天半夜无人语ꎬ明月满船闻雁声ꎮ湖上好山如有约ꎬ烟中野树不知名ꎮ∗收稿日期:2018-07-28明朝鸟鹊桥头路ꎬ应有人家出户迎ꎮ3.«寄鹤林即休翁»ꎬ见«丛刊»第14册第604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三ꎮ诗如下:净地应无屐齿痕ꎬ旧游历历眼中存ꎮ秋深南国行人少ꎬ落叶萧萧满寺门ꎮ北窗终日对竹坐ꎬ老却参军不入城ꎮ秋径山风多落叶ꎬ隔林疑是马蹄声ꎮ4.«普宁寺夜»ꎬ见«丛刊»第14册第604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三ꎮ诗如下:灯火僧房住寂寥ꎬ小凉天气人青袍ꎮ夜深独倚西廊柱ꎬ药杵一声山月高ꎮ(三)张周卿:补诗1首ꎮ«全元诗»未收其人ꎬ«丛刊»第7册㊁民国«牟平县志»(校对清样本)卷九记其为元人ꎬ按察司幕官ꎮ«奉檄到宁海遥望昆仑一带诸山»ꎬ见«丛刊»第7册第251页ꎬ即民国«牟平县志»(校对清样本)卷九ꎮ诗如下:城郭山光翠欲流ꎬ人家疑与水相浮ꎮ直从西北天高处ꎬ行到东南地尽头ꎮ三面波涛连大海ꎬ一隅形势限中州ꎮ海风吹落无尘句ꎬ要向昆仑顶上游ꎮ(四)王偁:补诗1首ꎮ其小传见«全元诗»第52册第344页ꎮ«渡杨子江»ꎬ见«丛刊»第14册第406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一ꎮ诗如下:四月惊涛白ꎬ扁舟发大江ꎮ不因临绝险ꎬ那使壮心降ꎮ天际群峰失ꎬ矶头白鸟双ꎮ胜游殊未已ꎬ聊尔驻行幢ꎮ(五)杨维桢:补诗1首ꎮ其小传见«全元诗»第39册第1页ꎮ«宴丹阳道院题壁»ꎬ见«丛刊»第14册第408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一ꎮ诗如下:因过南州处士家ꎬ青山列馆是烟霞ꎮ台西客去星连阁ꎬ桥上仙归鹤问瓜ꎮ御史撰文霜凛冽ꎬ佥亭写竹玉交加ꎮ丹阳道士能留客ꎬ十一茶泉献乳花ꎮ(六)俞希鲁:补诗1首ꎮ其小传见«全元诗»第29册第423页ꎮ«金山»ꎬ见«丛刊»第14册第605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三ꎮ诗如下:突兀浮金出浪花ꎬ江淮一览浩无涯ꎮ谁依玉鉴光中住ꎬ知是法成禅老家ꎮ(七)赵孟頫:补诗1首ꎮ其小传见«全元诗»第17册第184页ꎮ«罗姑洞»ꎬ见«丛刊»第14册第578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三ꎮ诗如下:苍梧渺天末ꎬ闻有绿毛仙ꎮ却过华阳路ꎬ人间九百年ꎮ(八)姜房ꎬ可补小传ꎮ其小传见«全元诗»第66册第443页ꎮ云:姜房ꎬ牟平(今属山东)人ꎮ民国二十五年铅印«牟平县志»卷九作元人ꎮ«丛刊»第6册第482~483页ꎬ即民国«牟平县志»(校对清样本)卷九记其事迹云:姜房ꎬ字汉臣ꎬ十区万户(原名鲁宋里)人ꎮ禀生明毅ꎬ识度不凡ꎬ乐易而爱众ꎬ相里咸推重之ꎮ年甫壮ꎬ值金季打乱ꎬ阻山濒海之薮ꎬ盗贼千百为群ꎬ啸聚山谷ꎬ比猎人以为食ꎮ居民苦甚ꎬ房纠合义旅ꎬ冒锋镝者累年ꎬ贼当始平ꎬ一方赖以全活ꎮ时元太祖已下山东ꎬ以李全行省事ꎬ房功闻于朝ꎬ特授本州同知ꎬ累迁至昭武大将军晋昭毅大将军元帅左建军宁海州刺史ꎬ政崇宽简ꎬ勤俭率下ꎬ合境化之ꎬ风俗丕变ꎬ人民富庶ꎬ朝廷嘉其能ꎬ加授膠淮潍莒密宁海等处总管万户ꎬ赐以金符ꎬ褒封上获军ꎬ天水郡开国侯ꎬ在位十九年卒ꎬ享年五十六ꎬ谕祭葬ꎮ子九人ꎬ长思明㊁次思聪㊁袭职ꎬ亦皆恪守官次ꎬ不坠家声ꎮ(采姜房墓碑) (九)李良弼ꎬ可补小传ꎮ其小传见«全元诗»第66册第442页ꎮ云:李良弼ꎬ新河(今属河北)人ꎮ民国十八年铅印本«新河县志 艺文考 文存»作元人ꎮ«丛刊»第3册第437~483页ꎬ即嘉靖«新河县志»卷之八人物志记其事迹云:元李良弼ꎬ初名良卿ꎬ仕至中奉大夫㊁甘肃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ꎮ性资诚恳ꎬ有谋善断ꎬ剔历中外者垂三十年ꎬ所在俱有惠政民怀思之ꎮ仁宗嘉其功劳ꎬ赏赍金帛甚富ꎮ二㊁校«全元诗»28首(一)刘因:其小传见«全元诗»第15册第1页ꎬ校其诗5首ꎬ均收录于«丛刊»第2册ꎬ即民国«容城县志»卷七艺文下ꎮ1.«南溪行»:见«全元诗»第15册第61~62页ꎬ亦见«丛刊»第2册第407~409页ꎮʌ校ɔ:«丛刊»此诗题目作«南溪行赠梁浩然»ꎮ梁浩然为三台隐士ꎬ号南溪老人ꎬ与刘因为至交ꎮ与本诗具体内容亦相吻合ꎮ题目作«南溪行赠梁浩然»为佳ꎮ(1)年周甲子辰又浃ꎬ世故十率八九谙ꎮʌ校ɔ: 世故 ꎬ«丛刊»作 世事 ꎬ两词意似ꎮ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机务缠其心ꎬ世故烦其虑ꎮ 世故ꎬ取 世情ꎬ世道 意ꎮ 世故 佳ꎮ(2)腊醅开时鱼可脍ꎬ相约载酒游溪潭ꎮʌ校ɔ: 相约 ꎬ«丛刊»作 相邀 ꎮ«后汉书26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39卷周黄徐姜申屠传序»: 王莽末ꎬ匈奴寇其本县广武ꎬ闻恁名节ꎬ相约不入荀氏闾ꎮ 相约ꎬ相互约定好ꎬ在时间意义上比 相邀 更加符合句意ꎮ故 相约 佳ꎮ2.«渡白沟»:见«全元诗»第15册第53页ꎬ亦见«丛刊»第2册第409~410页ꎮ(1)东北天高连海峡ꎬ太行蟠蟠如怒虎ꎮʌ校ɔ: 太行 ꎬ«丛刊»作 大行 ꎮ太行ꎬ即太行山ꎬ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ꎮ«列子 汤问»: 太行㊁王屋二山ꎬ方七百里ꎬ高万仞ꎮ 大行 应误ꎮ(2)谋臣使臣强解事ꎬ枉着渠头汙吾鼓ꎮʌ校ɔ: 吾 ꎬ«丛刊»作 我 ꎬ据平仄ꎬ 吾 字佳ꎮ(3)当时一失渝关路ꎬ便觉燕云非我土ꎮʌ校ɔ: 渝 ꎬ«丛刊»作 榆 ꎮ此句指公元923年契丹攻占平州事ꎬ此后契丹占有榆关(山海关)天险之后ꎬ幽州失去地利ꎬ唐逐渐失去对燕云十六州的掌控ꎮ因而此处榆关指今山海关ꎬ非榆林关或战国楚边境地ꎮ榆关ꎬ亦名渝关㊁临闾关㊁临渝关㊁临榆关㊁山海关等ꎮ即今山海关ꎬ属河北省秦皇岛市ꎮ汉设临渝县ꎬ因邻近渝水而得名ꎮ唐建渝关ꎮ辽因附近多榆ꎬ故舍水从木ꎬ改称榆关ꎮ此句指唐代事ꎬ故以 渝 为佳ꎮ(4)更从晚唐望沙陀ꎬ自此横流穿一缕ꎮʌ校ɔ: 陀 ꎬ«丛刊»作 沱 ꎮ此句指唐李克用事ꎮ李克用ꎬ沙陀部族人ꎮ沙陀ꎬ唐五代时部族名ꎬ又作沙陁ꎮ西突厥别部处月之种ꎮ«新唐书 沙陀传»: 有大碛ꎬ名沙陀ꎬ故号沙陀突厥云ꎮ 是以地名来命名ꎮ故 沱 为误ꎮ(5)渔阳檛鼓鸣地中ꎬ鹧鸪飞满梁园树ꎮʌ校ɔ: 檛 ꎬ«丛刊»作 挝 ꎮ«渔阳掺»为鼓曲名ꎮ北周庾信«夜听捣衣»诗: 声烦«广陵散»ꎬ杵急«渔阳掺»ꎮ «后汉书 祢衡传»: 衡方为«渔阳参挝»ꎬ蹀躍而前ꎮ 颜师古注: 参挝是击鼓之法ꎮ 渔阳参挝 ꎬ也作 渔阳掺挝 ꎮ亦有作 檛鼓 者ꎬ如秦观«口号»: 犹有渔阳掺檛鼓ꎮ 但 挝 字佳ꎮ3.«观雷溪»:«全元诗»第15册第65~66页ꎬ亦见«丛刊»第2册第410~412页ꎮ(1)两山倒倾澜ꎬ百丈逢颠崖ꎮʌ校ɔ: 丈 ꎬ«丛刊»作 尺 ꎮ形容山崖之高与陡ꎬ 丈 所表高度远高于 尺 ꎮ 丈 字佳ꎮ(2)乃知兹游亦奇绝ꎬ快弄素霓喷琼瑰ꎮʌ校ɔ: 霓 ꎬ«丛刊»作 电 ꎮ素霓ꎬ指白虹ꎮ汉司马相如«大人赋»: 垂绛幡之素蜺兮ꎬ载云气而上浮ꎮ 故 霓 字佳ꎮ4.«游郎山»:«全元诗»第15册第66页ꎬ亦见«丛刊»第2册第412~413页ꎮ(1)山之面背一无异ꎬ不待风烟变化神已迷ꎮʌ校ɔ: 一 ꎬ«丛刊»作 亦 ꎮ 一 字佳ꎮ(2)林间小草不识风日自太古ꎬ我行终日仰羡木杪幽禽啼ꎮʌ校ɔ: 羡 ꎬ«丛刊»作 见 ꎮ 羡 字更贴合诗人沉浸自然㊁物我两忘的心境ꎮ 羡 字佳ꎮ(3)长剑倚天立ꎬ皎洁莹鸊鹈ꎮʌ校ɔ: 莹 ꎬ«丛刊»作 茔 ꎮ茔ꎬ墓地ꎮ此句应指月光映照野鸭子ꎮ形容月光ꎬ故此处应用 莹 ꎮ(4)千年落穷边ꎬ烟草寒萋萋ꎮʌ校ɔ: 萋萋 ꎬ«丛刊»作 凄凄 ꎮ萋萋ꎬ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ꎮ«诗经 周南 葛覃»: 维叶萋萋ꎬ黄鸟于飞ꎮ 凄凄 指寒凉貌ꎬ较少用于形容草木ꎮ此处 萋萋 为佳ꎮ5.«黄金台»:见«全元诗»第15册第3页ꎬ亦见«丛刊»第2册第414页ꎮ德辉照九仞ꎬ凤鸟才一鸣ꎮʌ校ɔ: 凤鸟 ꎬ«丛刊»作 凤凰 ꎮ二者语义基本相同ꎮ根据平仄ꎬ 凤鸟 为佳ꎮ(二)倪瓒:其小传见«全元诗»第43册第1~2页ꎬ校其诗5首ꎬ均收录于«丛刊»第8册ꎬ即道光«光福志»卷九艺文ꎮ1.«答徐良夫»:见«全元诗»第43册第31页ꎬ亦见«丛刊»第8册第234~235页ꎮ(1)小序:八月七日ꎬ偕耕云叟访耕渔隐者风雨寂寥中ꎬ为留三日ꎬ日有图书笔砚之乐ꎮ九日ꎬ畊渔赋诗见赠ꎬ次韵奉答ꎮʌ校ɔ«丛刊»此诗题目为: 偕耕云叟访耕渔隐者风雨寂寥ꎬ为留数日ꎬ有图书笔砚之乐ꎮ 可见«丛刊»题目实为简写ꎮ(2)云卧雨声集ꎬ庭树飒以秋ꎮʌ校ɔ: 卧 ꎬ«丛刊»作 外 ꎮ云卧ꎬ释义为高卧于云雾缭绕之中ꎬ寓隐居ꎮ 云外 指高空ꎮ用 云卧 更贴合此诗访隐者之意ꎮ(3)不作蝼蚁梦ꎬ神游凤麟洲ꎮʌ校ɔ: 麟 ꎬ«丛刊»作 凰 ꎮ凤麟洲ꎬ传说中的西方仙境ꎮ出自汉东方朔撰«海内十洲记»: 鳯麟洲在西海之中央ꎬ地方一千五百里ꎮ洲四面有弱水绕之ꎬ鸿毛不浮ꎬ不可越也ꎮ 凤凰洲 应误ꎮ此处应为 凤麟洲 ꎮ(4)仙去云冉冉ꎬ风鸣竹修修ꎮʌ校ɔ: 云 ꎬ«丛刊»作 行 ꎮ此句为对句ꎬ故362019年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曹铃玉:补校«全元诗»39首云 字更佳ꎮ2.«中秋偕徐良夫饮耕云山居»:见«全元诗»第43册第192页ꎬ亦见«丛刊»第8册第235页ꎮʌ校ɔ:«丛刊»此诗题目作«饮耕渔轩»ꎮ徐达左ꎬ字良夫ꎬ号松云道人ꎬ明平江人ꎬ耕渔轩为藏书室名ꎮ而 耕云山居 为倪瓒室名ꎮ另ꎬ元倪瓒«清闭阁遗稿»卷八(明万历刻本)题目为«中秋偕徐良夫饮耕云山居»ꎮ3.«十三日晚步良辅南园»:见«全元诗»第43册第144页ꎬ亦见«丛刊»第8册第236页ꎮʌ校ɔ:«丛刊»此诗题目作«晚步良夫南园»ꎮ徐达左ꎬ字良夫ꎬ号松云道人ꎬ明平江人ꎮ 良辅 疑误ꎬ此题应为«十三日晚步良夫南园»ꎮ4.«中秋夜月明胜常年良夫与景和携酒至耕云轩酣饮及二更乃就寝十六日夜阴云半天宇月光或隐或见十七日夜月已不如中秋月朗澈十八日暮雨作至十九日不止因赋»:«全元诗»第43册第190页ꎬ亦见«丛刊»第8册第236~237页ꎮʌ校ɔ«丛刊»版题目作«中秋月明胜常良夫与景和携酒畔渔轩酣饮二更乃就寝翌日夜阴云半天月色隐见因赋»ꎬ可见是缩写ꎮ«全元诗»版为佳ꎮ5.«寄良夫契友»:见«全元诗»第43册第31页ꎬ亦见«丛刊»第8册第237页ꎮ月窗淡疏竹ꎬ跏跌当久如ꎮʌ校ɔ: 跏跌 ꎬ«丛刊»作 跌跏 ꎮ跏跌ꎬ跏趺坐禅ꎬ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ꎬ即双足交迭而坐ꎮ 跏跌 为佳ꎮ 久 ꎬ«丛刊»作 九 ꎮ九如ꎬ祝人长寿之词ꎮ出自«诗经 小雅 天保»: 如山如阜ꎬ如冈如陵ꎬ如川之方至ꎬ以莫不增 如松柏之茂ꎬ无不尔或承ꎮ 本为祝颂人君之词ꎬ因连用九个 如 字ꎬ且有 如南山之寿ꎬ不骞不崩 之语ꎬ后人便将其作为祝寿之词ꎮ 久如 ꎬ询问时间的疑问代词ꎮ中古阿难问曰: 是香气转能久如? 维摩诘答言: 至死饭消ꎮ (三国 支谦译«维摩诘经»卷下)本诗非祝寿ꎮ故 久如 佳ꎮ(三)萨都剌:其小传见«全元诗»第30册第106~108页ꎬ校其诗9首ꎬ均收录于«丛刊»第14册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至五十三ꎮ1.«题焦山方丈壁»:见«全元诗»第30册第132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297页ꎮ(1)山僧亦好奇ꎬ呼童扫行路ꎮʌ校ɔ: 亦好奇 ꎬ«丛刊»作 尔何奇 ꎮ 尔何奇 为不好奇之意ꎬ与全诗语义不符ꎮ故应为 亦好奇 ꎮ(2)到处觅秋声ꎬ肩舆入山去ꎮʌ校ɔ: 入 ꎬ«丛刊»作 下 ꎮ寺在山中ꎬ山僧与童子应为入山ꎮ 入 字佳ꎮ2.«寄朱舜咨王伯循了即休»:«全元诗»第30册第134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298页ꎮʌ校ɔ:«丛刊»版题目为«寄朱舜咨王伯循了即休用舜咨雨过江色净五字»ꎮ但 用舜咨雨过江色净五字 实为此诗小序中一部分ꎮ(1)木落淮南秋ꎬ兰桡泊江渚ꎮʌ校ɔ: 江 ꎬ«丛刊»作 瓜 ꎮ本诗小序云: 元统二年秋八月ꎬ仆与淮东宪副朱舜咨㊁广东宪佥王伯循ꎬ会于瓜州江风山月亭上ꎮ过金山ꎬ登妙高台ꎬ饮酒赋诗ꎮ京口鹤林寺僧了即休ꎬ风雨渡江ꎬ赠别少年游词ꎮ即休既城去ꎬ舜咨㊁伯循留广陵ꎬ仆独涉淮过河北 可知倪瓒先渡瓜州ꎬ又渡淮河ꎮ但此句下句为 把酒三人同ꎬ江亭看飞雨ꎮ 可知为三人会瓜州江风山月亭上ꎬ所渡为瓜州ꎮ 江渚 为泛指ꎬ 瓜州 为佳ꎮ(2)大江涌金山ꎬ稳若青莲座ꎮʌ校ɔ: 稳 ꎬ«丛刊»作 隐 ꎮ 稳 字佳ꎮ(3)山下有龙宫ꎬ见水不敢唾ꎮʌ校ɔ: 敢 ꎬ«丛刊»作 可 ꎮ 敢 字更加生动ꎬ故佳ꎮ(4)长江飞钵渡ꎬ碧海鱼龙幢ꎮʌ校ɔ: 钵 ꎬ«丛刊»作 锡 ꎮ飞锡ꎬ出自«文选»卷十一晋孙兴公«游天台山赋»: 王乔控鹤以冲天ꎬ应真飞锡以蹑虚ꎮ 唐李周翰注: 应真ꎬ得真道之人ꎮ持锡杖而行于虚空ꎬ故云飞也ꎮ 佛教传说得道之人持锡杖在虚空中行走ꎮ 飞锡 佳ꎮ 碧海鱼龙幢 ꎬ«丛刊»作 海磬鱼龙撞 ꎮ根据对仗ꎬ 碧海鱼龙幢 佳ꎮ(5)小艇载吴姬ꎬ榣榣语相接ꎮʌ校ɔ: 榣榣 ꎬ«丛刊»作 遥遥 ꎮ 榣 通 摇 ꎬ此句形容船的摇动ꎮ 遥 则强调距离感ꎬ此句无此意ꎮ故 榣榣 佳ꎮ(6)风起一帆高ꎬ一往不可得ꎮʌ校ɔ: 可 ꎬ«丛刊»作 再 ꎮ 再 强调第二次ꎬ此句无此意ꎮ故 可 字佳ꎮ(7)夜宿广陵城ꎬ吹箫照明月ꎮʌ校ɔ: 照 ꎬ«丛刊»作 望 ꎮ取 望 字ꎬ则正序理解ꎬ即吹箫之人望着明月ꎮ若取 照 字ꎬ则倒装理解ꎬ即明月照吹箫之人ꎬ使得明月具有一种生动的主动意识ꎮ故 照 佳ꎮ(8)霜高木叶空ꎬ江清水花净ꎮʌ校ɔ: 空 ꎬ«丛刊»作 秋 ꎮ根据对仗ꎬ 空 字佳ꎮ46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39卷(9)离怀江水深ꎬ楚女晚妆靓ꎮʌ校ɔ: 楚女晚妆靓 ꎬ«丛刊»作 楚雨晚天靓 ꎮ 楚女 与上文 吴姬 遥相呼应ꎮ且 楚雨 解释牵强ꎮ故 楚女晚妆靓 佳ꎬ实是以人喻景ꎮ3.«清明日携曹克明登北固楼»:«全元诗»第30册第233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338页ꎮ东风吹绿扬子江ꎬ滟滟江波泻春酒ꎮʌ校ɔ: 绿 ꎬ«丛刊»作 遍 ꎮ 绿 字佳ꎬ与 春风又绿江南岸 有异曲同工之妙ꎮ4.«用韵寄龙江»:«全元诗»第30册第262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404页ꎮ明朝好晴色ꎬ应是寄新吟ꎮʌ校ɔ: 好 ꎬ«丛刊»作 有 ꎮ 好 字佳ꎮ5.«题北固山无传上人小楼»:«全元诗»第30册第111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405页ꎮʌ校ɔ:«丛刊»版本诗题目作«春日游北固»ꎮ«题北固山无传上人小楼»佳ꎮ(1)百年诗句里ꎬ三国酒杯间ꎮʌ校ɔ: 百年 ꎬ«丛刊»作 六朝 ꎮ三国吴㊁东晋及南朝宋㊁齐㊁梁㊁陈六个朝代先后建都于建康(吴称建业ꎬ今江苏南京)ꎬ史称六朝ꎮ是中国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前后三百余年的历史时期的泛称ꎮ此句为对仗ꎬ与下句 三国 相对ꎬ 六朝 佳ꎮ(2)自叹黄尘客ꎬ来消半日闲ꎮʌ校ɔ: 叹 ꎬ«丛刊»作 笑 ꎮ 叹 字更符合全诗基调ꎮ6.«病中寄了上人»:«全元诗»第30册第263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405页ꎮ花落石桥水ꎬ鸟啼山树春ꎮʌ校ɔ: 山 ꎬ«丛刊»作 庭 ꎮ此句下句为 吟归山似画ꎬ醉卧草如茵 ꎮ与下呼应ꎬ此处应为 山 ꎮ7.«登北固城楼»:«全元诗»第30册第205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488页ꎮʌ校ɔ:此诗«丛刊»版题目作«登多景楼怀古»ꎮ多景楼ꎬ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内ꎮ北宋曾巩有同名诗作ꎮ多景楼实为北固楼ꎮ另ꎬ«雁门集»(明钞本)作«春日登北固多景楼录奉即休长老»ꎮ(1)醉拍阑干起白鸥ꎬ登临不忍古今愁ꎮʌ校ɔ: 醉 ꎬ«丛刊»作 笑 ꎮ下句已有 愁 ꎬ与其情感相一致ꎬ应用 醉 ꎮ 登临不忍 ꎬ«丛刊»作 长江不尽 ꎮ北固山即在长江沿岸ꎮ但下句已有 流水 即长江ꎬ此句再写长江ꎬ语义重复ꎮ故 登临不尽 佳ꎬ也与题目中登楼主题相呼应ꎮ(2)六朝文物隨流水ꎬ三国江山独倚楼ꎮʌ校ɔ: 文物隨 ꎬ«丛刊»作 人物空 ꎮ 人物空 佳ꎮ(3)秃鬓凉风吹木叶ꎬ孤城落日下簾钩ꎮʌ校ɔ: 孤 ꎬ«丛刊»作 高 ꎮ 孤城落日 是宋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长烟落日孤城闭 的化用ꎮ 孤 字佳ꎮ(4)海门不管前朝事ꎬ犹送寒潮打石头ꎮʌ校ɔ: 前朝 ꎬ«丛刊»作 兴亡 ꎮ 兴亡 佳ꎬ更贴合怀古主题ꎮ 寒 ꎬ«丛刊»作 春 ꎮ春潮ꎬ春天的海水运动现象ꎮ 寒 字佳ꎮ8.«春日登北固多景楼录奉即休长老»:«全元诗»第30册第488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488页ꎮ(1)拍案潮声来海外ꎬ满江山色入淮南ꎮʌ校ɔ: 入 ꎬ«丛刊»作 过 ꎮ强调山色在淮南内ꎬ应用 入 ꎮ(2)当时霸主分三国ꎬ此日吴禅老一龛ꎮʌ校ɔ: 分三国 ꎬ«丛刊»作 三分国 ꎮ根据对仗ꎬ与下句 老一龛 相对ꎬ应用 分三国 ꎮ9.«宿经山»:«全元诗»第30册第289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605页ꎮ(1)山中酒熟客初至ꎬ正是东林月上时ꎮʌ校ɔ: 客初至 ꎬ«丛刊»作 蟹螯肥 ꎮ蟹螯一般秋季最为肥美ꎬ根据全诗无法判断其季节ꎮ故应用 客初至 ꎮ(2)痛饮不知过夜半ꎬ深山风露下松枝ꎮʌ校ɔ: 深 ꎬ«丛刊»作 满 ꎮ此句对仗ꎬ与上句 痛 相对ꎬ则 深 字佳ꎬ都表示程度ꎮ(四)卢琦:其小传见«全元诗»第55册第93页ꎬ校其诗1首ꎮ«练湖曲»:«全元诗»第55册第123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340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ꎮ练湖七月凉雨过ꎬ白水荡荡红芙蓉ꎮʌ校ɔ: 红芙蓉 ꎬ«丛刊»作 芙蓉红 ꎮ此句对仗ꎬ与上文 凉雨过 相对ꎬ 芙蓉红 佳ꎬ以 红 作动词ꎮ(五)顾观:其小传见«全元诗»第52册第265页ꎬ校其诗1首ꎮ«多景楼»:«全元诗»第52册第266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340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ꎮʌ校ɔ:«丛刊»本此诗题目为«北固»ꎮ多景楼即在北固山上ꎮ562019年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曹铃玉:补校«全元诗»39首(1)疏越遗音在清庙ꎬ何人能合苏门啸ꎮʌ校ɔ: 疏 ꎬ«丛刊»作 流 ꎮ疏越ꎬ出处西汉戴圣«礼记 乐记»: 清庙之瑟ꎬ朱弦而疏越ꎬ一唱而三叹ꎬ有遗音声矣ꎮ 故此处为 疏 ꎮ(2)为尔寂寞嗟杨雄ꎬ凭高欲御泠然风ꎮʌ校ɔ: 杨雄 作 扬雄 ꎮ杨雄ꎬ字子云ꎬ蜀郡成都人ꎬ西汉书法家ꎮ«汉书»作扬雄ꎬ清段玉裁考证ꎬ 扬 应作 杨 ꎮ故为 杨雄 ꎮ(六)俞希鲁:其小传见«全元诗»第29册第423页ꎬ校其诗1首ꎮ«次朱知世韵»:«全元诗»第29册第424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488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二ꎮ祈蚕沙户无来艇ꎬ痊鹤仙樵有刻铭ꎮʌ校ɔ: 仙 ꎬ«丛刊»作 山 ꎮ与前字 鹤 相联系ꎬ 仙 字佳ꎮ(七)元文宗:其小传见«全元诗»第45册第184页ꎬ校其诗1首ꎮ«登金山»:«全元诗»第45册第184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486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二ꎮ东连丹橶西津渡ꎬ南望楼台北固钟ꎮʌ校ɔ: 丹檝 ꎬ«丛刊»作 舟楫 ꎮ 檝 同 楫 ꎬ短的船桨ꎬ一般与 舟 同用ꎮ作 丹 不合逻辑ꎮ故 舟楫 佳ꎮ(八)林景熙:其小传见«全元诗»第10册第392页ꎬ校其诗1首ꎮ«焦山寺»:«全元诗»第10册第428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486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二ꎮ山里中流小梵林ꎬ宝莲鰲背翠沉沉ꎮʌ校ɔ: 小梵林 ꎬ«丛刊»作 水作林 ꎮ 水作林 逻辑不通ꎮ梵林ꎬ指佛寺ꎮ明许自昌«水游记 投胶»: 他鼾眠梵林ꎬ又谁知擒同臂鹰ꎮ 故 小梵林 佳ꎬ即指焦山寺ꎮ(九)虞集:其小传见«全元诗»第26册第1页ꎬ校其诗2首ꎮ1.«送长溪长老回金山»:«全元诗»第26册第336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487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二ꎮ(1)长溪送到长江上ꎬ千古金山是宝山ꎮʌ校ɔ: 千古金山是宝山 ꎬ«丛刊»作 幸于于今返故山 ꎮ 千古金山是宝山 与上句对仗ꎬ故佳ꎮ(2)几句题诗酬胜概ꎬ磨崖常愧雨苔斑ꎮʌ校ɔ: 句 ꎬ«丛刊»作 欲 ꎮ虞集此处已经题诗ꎬ 几欲 为未题诗之意ꎮ故 句 佳ꎮ 愧 ꎬ«丛刊»作 恐 ꎮ作惭愧意ꎬ 愧 字佳ꎮ2.«晚过金山»:«全元诗»第26册第306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603页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之五十三ꎮ云连山树树连村ꎬ数笔元辉水墨痕ꎮʌ校ɔ: 辉 ꎬ«丛刊»作 晖 ꎮ元晖:宋代画家米友仁ꎬ字元晖ꎬ米芾之子ꎬ以水墨山水名世ꎮ故此处应为 晖 ꎮ(十)郭畀:其小传见«全元诗»第30册第207页ꎬ校其诗2首ꎬ均收录于«丛刊»第14册ꎬ即康熙«镇江府志»卷五十二ꎮ1.«游焦山»:«全元诗»第30册第308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490页ꎮʌ校ɔ:«丛刊»本此诗题目为«焦山怀古»ꎮ(1)砥柱中流障北溟ꎬ海门对势两峰青ꎮʌ校ɔ: 势 ꎬ«丛刊»作 峙 ꎮ 势 字佳ꎮ(2)鹤鸣幽窦玄烟冷ꎬ龙卷长江树石腥ꎮʌ校ɔ: 鸣 ꎬ«丛刊»作 归 ꎮ 鸣 更衬托环境的幽深寂静ꎬ与 幽 相呼应ꎮ 鸣 字佳ꎮ 玄 ꎬ«丛刊»作 悬 ꎮ 玄烟 指林雾ꎮ因山林幽深ꎬ为玄色ꎮ故 玄 字佳ꎮ(3)坡翁纶老之何处ꎬ西日荒寒照野亭ꎮʌ校ɔ: 之 ꎬ«丛刊»作 知 ꎮ之ꎬ为去之意ꎮ 知 字佳ꎮ2.«宿焦山上方»:«全元诗»第30册第308页ꎬ亦见«丛刊»第14册第604页ꎮ扬子江头风浪平ꎬ焦山寺里晚钟鸣ꎮʌ校ɔ: 扬 ꎬ«丛刊»作 杨 ꎮ扬子江ꎬ隋唐以来别称今江苏仪征㊁扬州市一带长江为扬子江ꎮ因扬子津及扬子县而得名ꎮ«寰宇记»卷89润州丹徒县: 金山泽心寺在城东南扬子江ꎮ 而杨子江ꎬ湘江支流ꎬ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ꎮ焦山位于江苏一带ꎬ故为 扬子江 ꎮ参考文献:[1]㊀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ꎬ2011. [2]㊀杨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ꎬ2013.责任编辑:王淑华66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39卷。

《全元诗》收郭昂诗纠误

《全元诗》收郭昂诗纠误

《全元诗》收郭昂诗纠误®王爭琦内容摘要:《全元诗》作为大型断代诗歌总集,为研究元代诗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然而,在其整理过程 中,存在校勘不精的问题,今针对其中第八册所收元初将军诗人郭愚的诗作进行纠误,以正其本,为进一步文学 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版本。

关键词:全元诗郭昂纠误<学教育2。

19〇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代诗歌自古便处于较低的 文学地位而鲜少受到关注。

自隋 树森先生提出要加强对元代其他 文体的研究后,元代诗歌才逐渐 受到学界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 《元代文学史》、《元诗史》等著作 的产生,尤其是杨镰先生《全元 诗》的出版,将元代诗歌研究推至 元代文学研究中心。

自2013年《全 元诗》出版以来,对《全元诗》的补 考、辨误、辑佚等学术论文便层现 迭出,其中,首推复且大学中国古 代文学研究中心的邓富华教授,前后所辑之诗达数百首之多,对 《全元诗》整理有误之处,邓教授 也多次在文中进行指正,对《全元 诗》的辨误、辑佚做出了极大贡 献。

今笔者于研究元初将军诗人 郭昂的诗作过程中,发现《全元 诗》所收郭昂诗作同样存在误、倒、漏等问题,现结合《全元诗》所 参文献底本情况,对《全元诗》中郭昂诗进行纠误,以便日后的进 ~■步研究。

一.序言误郭昂,字彦高,号野斋,金末 元初人。

生前不仅曾为元的开疆 拓土,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同时又擅诗作,著有《野斋集》。

据现 存姚燧所作《郭野斋诗集序》可 知,《野斋集》本收郭昂诗六百余 首。

但可惜的是,《野斋集》刊刻成 集后流传时间很短,约于明景泰046之后便逐渐散佚,至明中已几乎完全佚失,这在《全元诗》前小传中也略有提及。

因此,《全元诗》收郭昂诗仅有两个主要文献来源,一则为明稿本《诗渊》,一则为类书《永乐大典》残卷,补之以元、明、清诗人别集、总集。

解国旺《论稀见稿本< 诗渊 >的文献学价值》中通过对《诗渊》收诗情况的分析推测《诗渊》约与《永乐大典》同时所编或稍晚于后者,因此二者收诗是相互独立的,这从二者收郭昂诗的情况也可看出。

《元诗选》初集壬集选其诗五十六首

《元诗选》初集壬集选其诗五十六首

《元诗选》初集壬集选其诗五十六首一、题记元诗选,是一部收录了元代诗歌精华的文学选集,其中初集壬集选其诗五十六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以其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诗歌形式而著称,元诗选中所收录的五十六首诗歌,无疑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重要体现。

在本文中,我将针对《元诗选》初集壬集选其诗五十六首展开深入探讨,带领读者重新审视这些珍贵的文学作品。

二、深度评估1. 从历史背景出发,深入解读元代文学兴盛的原因,分析元诗选所呈现的时代特点和文学风貌。

2. 深入分析《元诗选》初集壬集选其诗五十六首的创作背景,诗人生平与作品特色,探寻其诗歌语言、意境和思想内涵。

3. 通过对五十六首诗歌的风格、体裁和表现手法的深入分析,揭示元代诗歌的多样性和艺术魅力。

4. 通过挖掘诗歌中的文化符号、宗教意蕴和审美趣味,展现元代文学与当时社会、文化、宗教的紧密联系。

三、广度评估1. 从不同地域、民族、阶层背景的诗人作品入手,展现元代诗歌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2. 从诗歌题材入手,深入探讨元诗选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人文情感和历史风貌,展现元代生活的多姿多彩。

3. 通过比较《元诗选》与其他文学作品,探讨元代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4. 从诗歌的意义与价值入手,分析元代诗歌在当下的意义,呼吁对元代文学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四、文章撰写在文章的撰写过程中,我将遵循从浅入深的顺序,先对《元诗选》初集壬集选其诗五十六首进行整体介绍,包括作者、题材、风格等;然后逐首展开深度分析,探寻其背后的文学内涵和历史价值;在总结部分,我将对五十六首诗歌作一个横向回顾,呈现其全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和灵活的认识。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元诗选》初集壬集选其诗五十六首,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这些诗歌承载着元代文学的辉煌历史和丰富文化,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历史意义来看,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感受到元代诗人们的豪情壮志、情感抒发和人生感悟,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窥见元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多彩。

元代诗歌的整理和保存见于陈尚君《全元诗》

元代诗歌的整理和保存见于陈尚君《全元诗》

元代诗歌的整理和保存见于陈尚君《全元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元代诗歌的历史背景。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诗歌创作也具有独特的风貌和特点。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二则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二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二则柳建饪(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要:论文对《全元诗》中“懺”“啷”“鑑”“悴”“猊”“押'“購”"也”“淞'“轉‘“检”“机”等12个未编码疑难字从文献使用、字形演变及异文佐证三个方面进行了考辨,沟通了字际关系,扫除了这些疑难字在准确理解诗句意义方面造成的障碍。

关键词:《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20)06-0059-08doi:10.19742/ki.50-1164/C.200607杨镰先生主编的《全元诗》(中华书局2013年版)是我国元代诗歌文献的总集。

该书规模宏大,收入5000多位诗人流传至今的132000多首诗,2000多万字,共68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杨镰先生在《元诗文献研究——起点与终点》中说:“《全元诗》一经出版,将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成为替代性的'定本'、学人引称的依据。

”⑷通是言不虚。

当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全元诗》不可能尽善尽美,仍有进一步修补提升的空间。

杨镰先生指出,“(《全元诗》)问世之后,对它的修订、改进、增补,便进入新的阶段。

”⑴叫全元诗》在排印过程中,出现了不少Unicode未编码的疑难字,对诗句意义的准确理解造成了一定障碍。

现不揣谨陋,从中择取12例,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考证,或可供今后该书修订再版时参考。

具体体例如下:首列Unicode未编码疑难字为字头,下引《全元诗》原文,其后指明原文来源及异文情况,并从文献使用、字形演变及异文佐证等方面对未编码疑难字予以考辨,最后简要解说该疑难字产生的原因。

所使用的数据库及主要参考数据源包括:中华书局经典古籍库(http://publish. ancientbooks,cn/docShuju/platformSubliblndex.jspx?libld=5)、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http:// /web/guest/shanbenjiaojuan)、日本京都大学"石刻拓本数据库"(http://coe21.zinbun.kyoto -u.ac.jp/djvuchar?query=)、瀚堂典藏(https;//)、渤海大学CCFD字书字料库(V3.0)、佛典异文数据库(VI.0,基于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2018年版制作)。

元代书法家张雨与虞集交游考

元代书法家张雨与虞集交游考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元代书法家张雨与虞集交游考宋杨(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摘要: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时代,在其统治下中原社会的文人知识分子的地位相当低下,但在思想方面的管制却相对的宽松,文学和艺术方面形成了元代独有的风貌。

张雨作为元代中晚期著名的书法家,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道士、诗人。

本文旨在研究张雨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分析张雨的交游状况,对其书学思想和艺术风格产生的影响。

尤其在頫頫书法方面,他的书法初学赵孟,后学怀素,张旭,字体俊爽清洒自成一格,虽得赵孟亲身指教,却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十分可贵。

加上他一生交游广泛,自出家以后,游历江南诸名山,结交名士,与元代中后期的书坛著名人物几乎都有交游的经历。

所以对张雨与虞集交游的研究,可以还原元代中后期文人交往的真实场景,了解张雨道士、诗人、书法家多重修养的种种体现,更好的理解张雨的师承关系、学书经历和书法风格形成的内外因,明晰文人雅集交游与虞集交游对其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元代;张雨;雅集交游;人文环境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9-0060-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9.029一、张雨与虞集从现在所有的条件来看,张雨在书法方面取法晋、唐朝,还学习了宋朝的米氏书法,所以没有超出赵氏提出的复古书风范围。

张雨于元仁宗皇庆二年随开元宫真人王寿衍入京师,自此结识虞集并订交于此年。

当时张雨仅仅三十岁弱冠出头,而虞集己有四十多岁,张雨便将虞集看作其亦师亦友的诗词前辈,当然这些对张雨的诗歌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虞集作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学识厚重,精于程朱理学,为元代中期文坛的大匠,诗文倶可称大家,在学识与道家理论方面可以说虞集是张雨的老师,但二人亦师亦友的关系也着实影响着后辈们。

因为虞集在京师做官,他的诗文呈现出鲜明的馆阁体特征,倡导儒家的思想,歌颂政治的清明。

《全元诗》张雨诗集整理评议-2019年文档

《全元诗》张雨诗集整理评议-2019年文档

《全元诗》张雨诗集整理评议学界企盼已久的《全元诗》已由中华书局于2013年6月出版发行。

元代立国不足百年,却有近5200位诗人的13.7万首诗篇流传至今,最终以皇皇68巨册呈现出来(《全宋诗》72册),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正如主编杨镰先生的评价:“《全元诗》一经出版,将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成为替代性的‘定本’、学人引称的依据”。

[1]可以举一个与本文相关的例子加以说明,《全元诗》之前,张雨诗集常见的有这样几种版本:《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元写本《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五卷(简称“元本”)、明毛晋《元人十种诗》本《句曲外史集》七卷(“毛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句曲外史集》六卷(“四库本”)、清丁丙《武林往哲遗著》本《贞居先生诗集》九卷(“武林本”),台湾学者则多用影印旧钞本《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七卷(“计藏本”,见下介绍)。

这些版本中,如元本以旧本见珍,但诗歌数量偏少;如武林本虽称完备,但有许多作品未必可靠。

人们在讨论、研究张雨的时候,要么将以上诸版本简介一番,要么随机择其一种作为依据,显得非常烦琐、杂乱,总之,都是因为缺少一个经过整理的权威的善本。

现在随着《全元诗》的问世,学术格局就完全改观了,称引、研究张雨诗歌,有了一个替代性的“定本”――《全元诗》本张雨诗集。

[2]张雨(1283―1350),初名泽之,字伯雨,号贞居子,又号句曲外史;托迹黄冠,道号嗣真。

钱塘(今杭州)人。

作诗豪迈洒落,体格遒上,是历来公认的元代一流诗人。

因此,其诗集整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以后研究水平的高下。

《全元诗》出版,适逢笔者整理完成“浙江文丛”之《张雨集》,以下就从自己具体的校勘心得对《全元诗》本张雨诗集的整理作一些分析评议,希望能借此文推动《全元诗》的文献学研究。

一、选择元本作为底本的利弊《全元诗》本张雨诗集总共整理出张雨诗的数量为1007首,如果概括起来看,明显分两大部分:前面选择元本为底本,以武林本校勘,整理出394首;后面则依据武林本编录余下的诗作,整理出610首,另有3首辑佚诗。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

--------------------------------- 精选公文范文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诗辩。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

《诗辨》篇是严羽诗歌创作理论的纲领和核心 ,他对宋诗尚理。

尚才学。

尚议论而不求余味等问题作出批评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其独特的诗歌创作趣味 : 一是“不涉理路”而有“兴趣”者为上 ;二是“熟参”而后“妙悟”者为上 ;三是“不落言筌”者为上。

作品名称 ,诗辩。

创作年代 ,宋代。

作品出处 ,《沧浪诗话》。

作者 ,严羽。

立志须高;以汉。

魏。

晋。

盛唐为师。

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

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

可加工力;路头一差。

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

仅得其中;学其中。

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於师。

仅堪传授;见与师齐。

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

不可从下做上。

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

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

苏武。

汉。

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

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

酝酿胸中。

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

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

谓之向上一路。

谓之直截根源。

谓之顿门。

谓之单刀直入也。

二诗之法有五:曰体制。

曰格力。

曰兴趣。

曰音节。

三诗之品有九:曰高。

曰古。

曰深。

曰远。

曰长。

曰雄浑。

曰飘逸。

曰悲壮。

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

曰句法。

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

曰沈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

曰入神。

诗而入神。

至矣。

尽矣。

2 ---------------- 精选公文范文 ----------------蔑以加矣!惟李。

杜得之。

他人得之盖寡也。

四禅家者流。

乘有小大。

宗有南北。

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

元佚诗研究(1)

元佚诗研究(1)

元佚诗研究(1)本文从文献学角度研究元诗的佚存情况。

为此,特意选择了明人潘是仁、《宋元六十一家集》、清人顾嗣立所编《元诗选》,以及《四库全书》作为参照。

一潘是仁是新安人。

《千顷堂书目》著录有其《宋元名家诗选》百卷,万历四十三年(1615)增刊,更名《宋元四十三家集》;天启二年(1622)重修,又增为《宋元六十一家集》。

实则是典型的明人伪书。

首先,它伪题书名,以充秘本。

《宋元六十一家集》所收的35种元人诗集,其中半数以上是从无其书。

其次,居然整卷编进了别人的作品。

说到潘氏《宋元六十一家集》,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顾嗣立以及四库馆臣虽一再引称本集,但《元诗选》竟没从其中取材,《四库全书》则连“存目”也未列入其名。

认识有元一代之诗,顾嗣立《元诗选》问世,情况才得到根本改观。

顾嗣立康熙三十二年(1693),辑成《元诗选》(又名《元百家诗选》)初集。

康熙四十一年、五十九年又刊行了《元诗选》二集、三集。

全书共选录330位元代诗人之作,立意欲传一代之诗。

就文献学而言,《元诗选》更不容忽视。

从它成书到乾隆时编《四库全书》,其间仅隔几十年,不少顾氏得见的元人诗集竟再无传本。

因此,《元诗选》自从问世,就成为元诗无可替代的权威选本。

但《元诗选》的编刊显然也受到资料、条件等限制。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元诗选》选录的各家诗集绝不都是“并从全稿录入”的。

它真正的问题仍在于底本。

贯云石原有《酸斋集》行世,但其集久佚。

《元诗选》二集《酸斋集》录诗27首,25首能查到原始出处,仅《当涂郡有脱靴亭以谪仙采石得名乃绘之图而赞以诗》、《山谷守当涂方九日而被谤谪宜州遂作返棹图而系之诗》2首一时不明所据。

我们注意到,元代流传有名画《脱靴图》、《返棹图》。

“当涂”“山谷”二诗,正是牟子才为其《脱靴》《返棹》二图作的两则赞语。

原来顾嗣立割取双行夹注作为两则离奇古怪的诗题,于是宋人牟子才的“赞”就进入了《元诗选》二集《酸斋集》。

无疑此《酸斋集》并非有原集孤本可据,而是顾嗣立自辑成。

《全元诗》补遗

《全元诗》补遗

《全元诗》补遗佚名【摘要】《全元诗》是我国元代诗歌文献的总集,但也存在收录不全的瑕疵。

文章从地方志等文献辑录《全元诗》未收诗歌。

%Quan Yuan Shi is the poetry anthology of literature in China's Yuan Dynasty, but it is not an exhaustive collection. The paper supplementsQuan Yuan shi with uncollected poems from the local chronicles of literature.【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59-62)【关键词】《全元诗》;补遗;元代【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7.47杨镰主编的《全元诗》是我国元代诗歌文献的总集,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收录元代诗人流传至今的约14万首诗篇,且为所收的大部分作者撰写了人物小传,为广大文史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可以说,《全元诗》的出版,对今后元代文学、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研究,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作为大型的断代诗歌总集的编纂,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①,本文补遗《全元诗》未收陈德载、宋克笃等作者的诗歌。

马德华,《全元诗》仅言其为“闽(福建)人,洪武初,马德华曾官泉州府同知”[1]475。

录《黎阳杂诗》八首。

其实,马德华的字里经历大致可考,据《(乾隆)福清县志》卷十四:“马英,字德华,永宾人。

洪武四年举于乡,授泉州同知。

崎岖仕途三十年。

善为文,惜无全集,唯宦游江阴治农时遗稿存焉。

”[2]据明代何乔远《(崇祯)闽书》卷八十,马德华曾从林鸿学诗。

综上,马德华主要生活在明初,《明诗纪事》又载其《蜀山图》一首。

萧执,《全元诗》载其“字子所。

生平不详,《诗渊》作元人”[1]274。

据《诗渊》录诗二首。

张雨及其著述考-精品文档

张雨及其著述考-精品文档

张雨及其著述考(一)一、张雨生平张雨( 1277-1348 ),其生平资料见于《四库全书?集部?句曲外史集原序》,“贞居张姓雨,名伯雨,字贞居,其自号句曲外史,世人称之。

”另有记载,见于姚绶所作《外史张公墓碑铭》,“于厥张公天雨伯雨是名是字,早曰贞居,晚曰外史,阙号不一”。

张雨钱塘人,其儒道释兼修,于元代道教,佛教与文人间,颇负声望。

博学名闻,善谈名理。

诗文、书法、绘画,清新流丽,有晋唐遗意。

张雨为宋崇国公张九成之后裔,刘基伯温攥《句曲外史张伯雨墓志铭》称,伯雨“六世祖九成以状元擢第于宋,传四世至逢源,仕宋为奉议郎,通判漳州,逢源生有孙,有孙生雨。

” 张雨与京中士大夫及文人学士交往甚多,如张嘉《和张外史山居》,杨载《送张外史归华阳》,。

杨维祯《悼句曲外史》等。

由此可见,众人与张雨交游之深。

二、张雨著作存在情况张雨多才多艺,工诗善画。

所著《外史山世集》三卷、《碧岩玄会录》二卷、《寻山志十五卷》,考索极精博云。

”此上三书,今不存,已佚亡。

今尚存的著述,有《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五卷,收入《四部丛刊?集部》;《句曲外史集》三卷、《补遗》三卷、《张伯雨集外传》一卷,《附录》一卷,并见于《元人十种诗》及《四库全书》两丛书内;《句曲张外史诗集》六卷收入《宋元四十三家集》中;《贞居先生诗集》七卷、《补遗》二卷、《附录》二卷,见于《武林往哲遗录》;《玄品录》五卷,入《正统道藏》;此外还有《贞居词》一卷收入《续修四库全书? 集部》。

张雨著述版本繁多,其中《四库》版及《四部》版收录其作品最多,但两个版本收入其著述差异较大,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两个版本进行对比研究。

(二)张雨集子《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五卷,收入《四部丛刊? 集部》,其扉页上印有“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影写元刊本”。

而《句曲外史集》三卷、《补遗》三卷、《张伯雨集外诗》一卷、《附录》一卷,收入《四库全书?集部》中。

众所周知,《四库》为手抄本,其文献价值没有《四部从刊》这种刊刻本的价值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元诗》张雨诗集整理评议学界企盼已久的《全元诗》已由中华书局于2013年6月出版发行。

元代立国不足百年,却有近5200位诗人的13.7万首诗篇流传至今,最终以皇皇68巨册呈现出来(《全宋诗》72册),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正如主编杨镰先生的评价:“《全元诗》一经出版,将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成为替代性的‘定本’、学人引称的依据”。

[1]可以举一个与本文相关的例子加以说明,《全元诗》之前,张雨诗集常见的有这样几种版本:《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元写本《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五卷(简称“元本”)、明毛晋《元人十种诗》本《句曲外史集》七卷(“毛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句曲外史集》六卷(“四库本”)、清丁丙《武林往哲遗著》本《贞居先生诗集》九卷(“武林本”),台湾学者则多用影印旧钞本《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七卷(“计藏本”,见下介绍)。

这些版本中,如元本以旧本见珍,但诗歌数量偏少;如武林本虽称完备,但有许多作品未必可靠。

人们在讨论、研究张雨的时候,要么将以上诸版本简介一番,要么随机择其一种作为依据,显得非常烦琐、杂乱,总之,都是因为缺少一个经过整理的权威的善本。

现在随着《全元诗》的问世,学术格局就完全改观了,称引、研究张雨诗歌,有了一个替代性的“定本”――《全元诗》本张雨诗集。

[2]张雨(1283―1350),初名泽之,字伯雨,号贞居子,又号句曲外史;托迹黄冠,道号嗣真。

钱塘(今杭州)人。

作诗豪迈洒落,体格遒上,是历来公认的元代一流诗人。

因此,其诗集整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以后研究水平的高下。

《全元诗》出版,适逢笔者整理完成“浙江文丛”之《张雨集》,以下就从自己具体的校勘心得对《全元诗》本张雨诗集的整理作一些分析评议,希望能借此文推动《全元诗》的文献学研究。

一、选择元本作为底本的利弊《全元诗》本张雨诗集总共整理出张雨诗的数量为1007首,如果概括起来看,明显分两大部分:前面选择元本为底本,以武林本校勘,整理出394首;后面则依据武林本编录余下的诗作,整理出610首,另有3首辑佚诗。

当然,整理时还要使用到一些重要的总集,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草堂雅集》卷五、顾嗣立《元诗选初集》(“顾本”)、《诗渊》等等。

现在看来,由于对以上主要版本未能真正做到比勘同异、抉择去取,从而出现了底本选取的根本性失误,也因此导致了整理工作简单化的局面,出现了诸多不如意的状况。

(一)武林本与元本的关系丁丙藏有吴城、何元锡两种钞本的《贞居集》,均为七卷,而吴本各卷后有补遗之作。

他认为两本相较,何本更善,因嘱罗榘续辑补遗二卷、附录二卷,刻于光绪丁酉(1897),这就是九卷的武林本。

与吴城钞本属同一体系的,是据旧钞本影印的《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二册),由台湾学生书局1971年8月出版,这也可以算是张雨通行的别集版本,不知《全元诗》整理者为何遗漏了。

从书中的藏书印可以推断,最初为秀水计光?(字曦伯)守甓斋所藏,再归吴兴张乃熊(字?圃),后入台北中央图书馆。

对比正编七卷,两书仅于数首诗作的编排次序有所不同。

计藏本作为旧钞,保存了多人的批校,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标注出《贞居集》诗作的版本来源,显示出清晰的材料构成图。

在绝大多数诗作后或上面,都有如“毛有”、“吴本”、“徐本”、“《玉山雅集》”、“顾有”等校记,“吴本”就是吴城七卷本;经过考证得知,“徐本”是指明徐(字兴公)所藏的“张雨《句曲外史集》四卷”[3]。

当然,它的每一卷前面的很多诗作没有标明版本来源,事实上,它们都出自五卷的元本。

卷一前86题,来自元本卷一全部五古,顺序不变(下用“全同”表示)。

卷二前68题,全同于元本卷二五古。

卷三因为类分为七古与歌行,将元本卷三全部七古52题作了拆分,但仍然排在这两类的最前面。

卷四五律前12题,全同于元本卷四第2类五律;五言长律前3题,全同于元本卷四第3类;五绝前6题,全同于元本卷四第1类。

卷五前44题,全同于元本卷五七律。

卷六七绝前27题,全同于元本卷四第5类。

卷七前面的“辞”、“四言”全同于元本卷一,没有增补;“五言联句”第1题为元本卷四第4类;“铭”前3题全同于元本卷一。

整个元本394首诗就这样有规律地编排与呈现出来。

综上,武林本(计藏本)正编的七卷都循着元本、毛本、《草堂雅集》、顾本、其他这样一种版本材料的顺序,它是此前各种版本的累积与叠加,是张雨作品的“集大成”。

张元济说:“综观诸本,元本所收最少,毛本续有增益,丁本后出最夥。

”[4]整理古籍,首要问题在于慎选底本。

如果我们充分掌握了武林本(计藏本)与元本的关系,就可以明了,整理张雨诗集,选择一个善本作为底本,并非是元本,而应该是武林本,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足本,而且,它已经包含了完整的“元本”。

(二)元本作为底本带来的问题《全元诗》本张雨诗集选择元本作为底本,以武林本作为主要校本,这样处理会产生很多弊病。

首先,元本卷一“铭”、“赞”的归属问题。

当然,《全元诗》整理前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依据“凡例五”,这里只是“杂处诗卷之中的零篇例外”。

但具体到张雨诗集的整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底本选择不当所产生的问题。

武林本就将“铭”、“赞”统一放在卷七杂言“联句”之后、“诗余”之前,按照诗、文之通例,已经不再归入诗集了,现在这样处理,是对武林本的倒退。

另外,《全元诗》编录说明中也出现了比较粗心的错误,它说:“卷一有十二首铭,暂作四言诗体,未删。

”实际上,元本卷一的“铭”只有3首,“四言”有9首(1)。

这又涉及“凡例十三”“对所采用底本的卷帙编次,不作变更归并”的处理问题,我们将它理解为古籍整理上的存原本之旧。

元本每卷编次是很清楚的,如卷一依次是“辞”、“铭”、“四言”、“五言古诗”,现在这些编次类别在《全元诗》中都没有了。

如果手头没有元本,只从形式上判断,那就会将12首四言诗体都统计成“铭”,从而产生令人遗憾的错误。

其次,武林本中的一些组诗因元本收录不全,现只能以同名方式分置两处。

如:武林本卷二《述古》,据《草堂雅集》卷五有《述古十二首》,元本卷二只有10首;卷六《寄冯子振待制附天目僧过广陵》,据毛本卷上有3首,元本卷四只有前2首;卷六《吴兴道中四首》,据毛本补遗卷上录诗,元本卷四只有前3首,等等。

这固然是保存了元本之旧,却也同时破坏了武林本的面貌;并且给以后的称引、研究带来比较大的麻烦。

最后,整理逻辑上的混乱。

元本存诗394首,武林本存诗比它要多600首左右(剔除重出误收),在这种情况下,以元本为底本,武林本为校勘本,充其量只能整理出394首,无法贯彻到整个张雨诗集。

后面处理那600首诗的时候,武林本又变成了无法回避的“名义上的底本”。

说“名义上的底本”,是因为如《蕉池积雪》诗后校记说了“底本原以诗序为题”之类的话,更因为编录这些诗作,只有寥寥几次地用到了《草堂雅集》卷五(7次)、顾本(3次)、毛本(1次)来“校勘”。

这里所说的“底本”,只是录存除元本之外的诗的底本,而非校勘用的底本了。

造成这种逻辑上混乱的根本原因是偏信元本,对武林本没有真正了解,也遗漏了计藏本。

反之,如果掌握了武林本的叠加式、集大成的特征,以之为底本,则依次用元本、毛本、《草堂雅集》卷五、顾本、计藏本等主要版本,以及其他如《诗渊》、书画著录等对校,就不仅不会出现上述弊端,而且还会因为对武林本的各种问题来了一个总清算,从而能整理出一部可信度极高的当代本张雨诗集。

二、校勘元本所出现的问题《全元诗》已经按照既定的思路整理出了张雨诗集,故而我们更需要对其校勘整理作一些分析评议。

这里专门探讨以武林本校勘元本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举例仍然挑典型。

(一)处理异文两通时出现的问题在校勘实践中,底本与它本对校,会产生很多与底本义可两通的异文,异文出校亦有种种不同情况,最常见的方式是“某,某本作某”。

仔细疏理元本、武林本(其他版本)的对校,有些地方的处理还有待改进。

第一,现已出校的异文两通者,因为是同源词、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或同义字等关系,实质上可以更进一步地表述为“字通”。

如卷一《玄洲新?》“偃息万林秒”的“秒”字,武林本作“杪”,二字为同源词,义同。

卷二《次韵天镜僧昧旦绝湖二首寄谢德嘉征君》“湖光绝溟?”的“?”字,作“滓”,“溟?”与“溟滓”义同。

卷四《题杨补之墨梅二首》其一“吮香指墨?天然”的“?”,作“?”,异体字。

上面几例仅仅以异文两通出校,处理上还不到位。

又如卷二《范九功照磨伯母贞节诗》“?居四十载”的“?”字,作“嫠”,通假字,今却以武林本的“嫠”字去校改元本的“?”,又没有将其作为异文两通者处理,属于不当改动底本。

第二,现已出校的异文两通者,运用其他方法校勘则可以判断其并非“两通”。

如卷一《种柏》“手迁稚柏栽”,校记:迁,(武林本)作“种”。

若依武林本卷一云“手种稚柏栽”,肯定为病句,实无此理;且《诗渊》、计藏本卷一录诗与元本同作“迁”,武林本作“种”字显误。

再如卷四《春酒》“不见佯狂李白来”,校记:佯,(武林本)作“猖”。

实际上,武林本卷六(计藏本卷六)录此诗时依据的是毛本卷上,毛本即作“猖狂”。

但据杜甫《不见》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不管是杜诗的各种版本还是后人引用的各种典籍,都没有说“猖狂”的。

元本与《诗渊》录诗均作“佯狂”,故此处作“猖”字显误。

这两例都属于底本不误而他本显误者,不应该出校记。

(二)元本被错改与元本中的阙误未被校改第一,错改元本。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雨诗中3次出现的“山世”一词,卷一《寄虞侍讲》“一由山世阔”,《诗渊》、计藏本卷一同;卷五《泰定丁卯沙溪元日》“山世行藏本不羁”,毛本卷中、计藏本卷五同;这两处,惟独武林本作“出世”,而《全元诗》则分别两次出校记,皆据武林本将“山世”校改成“出世”。

另一次不在元本范围,而在武林本,卷五《读戴帅初集》:“学道昔惭出世远”,《全元诗》照录未改,但从最早收此诗的版本《草堂雅集》卷五到《诗渊》、毛本卷中、计藏本卷五,再到著录该诗的《赵氏铁网珊瑚》卷六、《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九、《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六等均作“山世”。

虞集《崇寿观碑》就记载张雨“所著《外史山世集》三卷,……考索极精博云”[5]。

由此可证,武林本的3处“出世”皆误,而《全元诗》校改前两诗为“出世”显然是误改,真正需要出校记的反而应该是第三首诗,应该据其他版本校改为“山世”。

第二,元本尚有诸多阙误未被校改。

一是,今应可补元本之阙漏。

如补诗句之缺字,卷二《开元池上匹鸟久孤……》:“戏穿葭?□,荷芰与迷藏”,武林本卷三、计藏本卷三均字阙,但《诗渊》作“岸”,可据补。

又如补诗题之缺字,卷二题“适得稚松一本,绝奇,因裁坡诗一联标之,曰:‘霜根□云,苍皮护玉’,诵此语已足想见,且赋诗以写其形似云”,武林本卷二、计藏本卷二均字阙,但据《苏轼诗集》卷三十六《王仲至侍郎见惠稚栝,种之礼曹北垣下,今百余日矣,蔚然有生意,喜而作诗》,分别有句:“惜哉不可致,霜根络云岑”,“苍皮护玉骨,旦夕视古今”[6],张雨是剪裁苏轼诗为一联,则可推断其诗题中所缺字乃为“络”字,当据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