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 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 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文意:
少年时不懂得什么是忧愁,闲来无事喜 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 词没有忧愁也要说有许多忧愁。
qiǎng
诗词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 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休:停止。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真题演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 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 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 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 愁到极点而无话可 说的深沉和悲愤。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合称“苏 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失土为志,却命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 酬。但他恢复失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托于 词作之中。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 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失土的爱国信念,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 作品。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代表作有《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
问题探究
5、为什么词人“欲语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 却又不说了?
作者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 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 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 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 失望。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 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 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 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 ,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 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自主学习
huán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问题探究
7、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8、文中哪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 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书设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 过渡:

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对比、衬托
下片: 而 今
识尽愁滋味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 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 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问题探究
10、找出文中运用重复手法的句子,并说出其作用。
上片中两个“爱上层楼”重复使用,将两个不同层次的 内容联系起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真实地写出了词人 年轻时代的精神面貌。“欲说还休”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因 为“识尽”愁滋味,饱经沧桑,历经坎坷,有说不尽的 “愁”。二是当时投降派当权,有“愁”无处可说,说了犯 忌,不如不说。重复也同时起到了“中间枢纽”的作用。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 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 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 ,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 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寻觅背景
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 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自己 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目标导航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诗词赏析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 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 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 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 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 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 得十分完整。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 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 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少年”爱上层楼“的 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而今 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却道天凉 好个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 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
问题探究
3、辛弃疾“爱上层楼”但这种愁是闲愁吗?老师谈谈自己 的看法,同学们可以参考,(学习态度指导:不唯师、不唯 教、不唯书,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问题探究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 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而今的愁是胸怀大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 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 的愁。
如今尝尽了愁的滋味,想说却又说不出口, 而只是说:“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这首词精彩地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这首词精彩地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青 少年时代,无忧无虑,不知愁苦是什么滋味。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的转变,真正体 会到人生的苦涩艰辛后,那许多的愁连说都 说不出口,只好独自承受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真题演练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 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 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 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 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 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真题演练 4、理解性默写:
(1)、形成因果关系,叠句的应用把两个不同层次联系起来, 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十分完整的句子是: _爱__上_层__楼__,__为__赋_新__词__强__说__愁_________。 (2)、表现诗人尝遍心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诗人之 “愁”的深沉博大的诗句: _欲__说__还__休__,_却__道__“__天_凉__好__个__秋__”_!________
真题演练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 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 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 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 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 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 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 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 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 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 大转折。
主旨
这首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 下片写出成年以后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 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 痛苦,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问题探究
1.全文围绕哪那个字来写的呢? 读上阙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 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因为这种失望,所以辛弃疾(欲语还休)
问题探究
6、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是什么含义,是闲话 还是弦外有音?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意即言不由衷地 顾左右而言他。表明作者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 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 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 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这句话看似闲话, 平静洒脱,实则却深沉含蓄。人说秋色入心即为愁, 作者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这 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愁的沉重。
激趣导入
请大家根据下列信息猜测这是哪一位诗人或词人:他 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字幼安,号稼轩 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 港街道四风闸村)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 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他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 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他的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 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他----是谁呢?
“愁” 闲愁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 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登楼”
《登楼赋》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王粲的作品。 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 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 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 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后人常 以登楼暗喻“愁”,成了“愁”的代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