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课时练(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如下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 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织,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 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如下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 〔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
2. 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
4、 7、 9、 、解释如下划线字词。

阡陌交通 寻病终 欣然规往 乃不知有汉 12、故人不独亲其亲 14、选贤与能
2 、便要还家 5、便扶向路 10
3 、不足为外人道也
6 、寻向所志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欲穷其林 11 、处处志之
13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15 、男有分 16 、盗窃乱贼而不作
1、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7、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9、
3. 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口□口;□□口□,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 【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假如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
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
衣食有余,如此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5解释如下划线字词〔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
或请重法以禁之〔〕〔4〕自是数年之后〔〕6、如下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
其它三项的是〔〕
A.问所从来,具答之—B •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 .或请重法以禁匚
7、翻译下面的句子〔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如此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8、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 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与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一一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①。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如此渔人所见,似是其 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某某有菊水, 水甘而芳, 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 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如此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假如此者甚众, 不独桃源。

一一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9、解释如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2、通读甲乙两文,完成①一②小题。

① 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② 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 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

①无论魏晋〔 〕 ③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②便扶向路〔 〕 〕 ④或至百二三十岁〔 〕 10、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一样 的一项:〔
A .辍耕之垄上
B •无丝竹之乱耳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11、翻译如下句子。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a
老有所终,b幼有所长,c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
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某某。

13、本文选自《》,其作品大多反映了思想。

14、“壮有所用"这句话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应把它复原到________________ 〔a、b、c〕处,理由是:。

《桃花源记》中与该句话意义相通的句子是:。

15、解释如下加点的字。

谋闭而不兴讲信修睦
男有分外户而不闭.
16、文中描述“某某〃社会有哪些特征?〔根据提示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①人人都能受到了社会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7、孔子与陶渊明都描绘了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们之所以会有这种理想,其根源是什么?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谈〕
18、比拟下面这篇短文,说说文中所写的“小康〃社会与“某某〃社会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与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是谓小康。

参考答案
3 、值得
4 、随即、不久
1、交织相通
2、通“邀",邀请
6 、从前的、旧的
7 、计划
8 、妻子和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
5、沿、
顺着
11 、做标记12 、以……为亲
、竟然10 、走到……的尽头
13、憎恶14 、通“举",选拔15 、职分,指职业、职守16 、造反
二、1、这里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2、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3、桃源人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准备酒、杀了鸡做饭菜招待他。

4、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里的人,他们都感叹惋惜。

5、村中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
6、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标记。

7、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得标记。

8、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
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9、〔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
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1、〔1〕“全“或“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 〔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 •世外桃源与民同乐
4•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

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5、⑴整齐的样子〔2〕交织相通〔3〕有的人〔4〕这或此
6、 B
7、〔1〕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8、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word
9、①不要说,〔更〕不必说②沿,顺着③通“只",只有④有的〔人〕
11、①〔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②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12、①示例:甲文再寻桃源,“不复得路'’。

乙文再寻桃源,“如此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②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

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

虽然看似
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

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例二: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

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

陶渊明文中渔人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

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

例三: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

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

桃花源中是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

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

13、礼记儒家
14、b按又老到幼的顺序排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奸邪之谋诚信职务用门闩插门
16、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7、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礼仪丧失殆尽
18、天下为公
10、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