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讲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讲课教案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记叙文四大要素。
2、把握文章主旨:表现人物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3、欣赏文中主人公“我”精彩的回答。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各个回合回答的关系及层层推进的方法。
2、分析问题的潜台词,体会“我”答辩的机巧睿智。
3、把握大胡子教授和我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以对话描写为抓手,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对话的潜台词。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计时阅读,概括事件内容
1、按照主谓宾语概括: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巴黎十二大学上一堂对话课。
2、按记叙文六要素概括:那年的十二月,在法国巴黎十二大学的一堂对话课上,我与教授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对话,最后赢得教授的尊敬。
二、分析我与教授的对话
1、我与教授的对话主要分几个回合?各自围绕什么问题进行的?
(1)第一回合(4-9节)关于中国人如何工作的回答。
(2)第二回合(10-16节)关于国籍问题的回答。
(3)第三回合(17-23节)关于台湾问题的回答。
(4)第四回合:(24-29节)关于中国富强标准的讨论。
2、教授问题的潜台词是什么?
(1)第一回合(4-9节)关于中国人如何工作的回答。
教授提问的高明:教授的提问切入自然,既注意到了学生身份,又从不经意中入手提问,
看似乎实却具有奇崛的开挖话题的功夫。
一个国家的记者如何工作,记者的首长如何工
作,尤其在提问时加上一个修饰限制性状语“在中国”,一下子把国家的荣辱郑重地放在了学生面前,这就涉及了一个中国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敏感话题。
要回答得体,需要有非同寻常的应变能力。
(2)第二回合(10-16节)关于国籍问题的回答。
教授提问的特色:这个问题非常敏感,教授的提问很尖刻。
这里涉及到“台独问题”,涉及到“两个中国”的论调,这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
(3)第三回合(17-23节)关于台湾问题的回答。
教授提问的特色:紧追不舍,穷追猛打,步步紧逼。
其实质是对上一个问题的延续,对“两个中国”这个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想知道“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4)第四回合:(24-29节)关于中国富强标准的讨论。
教授的态度:教授紧抓我的回答而来,且巧妙联合了各国学生,一路追问。
潜在内容是要看看“我”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的发展,对于自己相对落后的祖国是否热爱。
3、从教授的问题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思维敏捷(具体体现略)
·教学严谨,教学水平高
他的教学水平高反映在哪些方面?
明确:作为一个对话课的执教教授,他在课上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快
捷的思维能力、对应自如的语言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提问是十分关键的。
从
文中看,“大胡子”教授的教学水平之高,反映在三个方面:
(1)他提的问题难度之高。
文中的第3段中已有介绍:他提出的问题“刁钻古怪,几乎
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从中也可见教授并不是存心“刁难”
中国留学生,他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
(2)他对所教学生的了解。
“我上第一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从文中的
这句话中可以看到教授已掌握了“我”是新来的“插班生”,而且他还知道“我”以前的
职业是“记者”,同时,他对中国的国情也有所了解,因此,所有的提问都是有针对性的。
(3)他教学思路的敏捷。
教授的提问往往是接过学生的回话而顺势提问,有时“紧迫不
舍”,有时“另辟捷径”,文中,“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就是
最好的佐证。
·正直,诚恳直率
具体体现:教授对“我”与台湾学生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致性极其赞赏。
教授为人的正直从他最后的眼神、笑容、手掌和脱帽动作和他的语言中可以看出。
此时此刻我才真正明白教授问题的真实目的,我在回答的过程中胜利了,显示了中国人的自强自信,不卑不亢,团结精神。
教授则显现了他伟大的人格,表达了他真诚的希望中国富强、人民自强的良好愿望。
3、面对教授咄咄逼人的三个问题,“我”是如何回答的?
(1)第一回合(4-9节)关于中国人如何工作的回答。
我的回答的巧妙:“我”巧妙地接过提问中的“概括”要求,回答了两句高度概括的话,俏皮幽默而又不失风度。
“我”不入“圈套”不作无谓的解释,用两个“愿意”接连回答,把我们国家宽松的政治氛围,工作环境的宽松和人民的言论自由、舒畅心情介绍给了各国留学生,为国家争了气。
(这是实问虚答,是避实就虚的原则)
(2)第二回合(10-16节)关于国籍问题的回答。
“我”的回答1、用“没听清楚”来争取时间,不激化矛盾,引他自发谬论,表现了我的机智和思维准备。
2、针锋相对地纠正了教授的常识错误,显示了我的从容镇定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骨气和民族尊严。
(3)第三回合(17-23节)关于台湾问题的回答。
我的回答的巧妙:对这一问题,我推给了前辈们,不作过多解释,转移了话题。
我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既避免了跟教授正面冲突,又巧妙地维护了我们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表现了我的机智和爱国。
(4)第四回合:(24-29节)关于中国富强标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