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十岁的父亲
蔡怡
①“爸爸,您几岁啦?”我问。

听到我喊他一声爸爸,他面有难色地望了我一眼,好像对我这叫了他五十多年的称呼无法接受。

但一向温文、有修养的他犹豫了好一会儿,用疏远又客气的态度回答:“二十岁吧!”【甲】
②他说的时候,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不,我应该说他脸上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

那是三岁小娃娃那样的纯净的笑。

③“您是做爸爸的哟,怎么才二十岁?”我一面提醒他,一面拿镜子给他,要他看清楚镜中的老人。

④“瞧,您一头闪着银光的白发,不是二十岁吧?”我给他第二个提示,再次试探他的记忆。

⑤趁着父亲专心地望着镜子,我也在一旁细细地打量他。

他穿件浅绿色短袖衬衫,洗得泛白了。

本来我想帮他换上丈夫出差回来为他刚买的新衣,他却一直拒绝,直说没钱也不能穿别人的衣服。

⑥他总担心没钱,不知这是老年人的通病,还是失智老人独有的忧愁。

向他出示写着他大名的存折,并大声念出折子里的存款数额,是我每天的功课,但都无济于事。

每隔十分钟,他就要出门找教书的工作赚钱。

他一面说,还一面摸上衣口袋,于是我赶紧在他的口袋里放上几百块钱,然而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⑦父亲的焦躁让我心疼,不停地解说也很累人。

雇用的外籍看护担心我不在家的时候,中文不流利的她无法应付父亲,更担心父亲因急着找工作而趁人不备溜出大门。

他曾经很神奇地打开四道不同的锁,搭电梯下到一楼,所幸被已经打过招呼的警卫拦了下来。

⑧后来我为解决父亲的“工作狂”心态想出一条妙计。

我用他的口吻在一个纸板上大大地写着:“我,蔡某某,已经教了四十多年的书,现在领退休金在家养老,还有儿女奉养,生活无忧无虑,不需要再去工作赚钱了。


⑨没事时,我就请他翻来覆去地大声朗读这些话。

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

但读完立刻忘记,所幸,他会自动重读一遍纸板上的好消息,每天读成千上万遍也不厌倦。

⑩不知道是这种暗示有效,还是他的记忆更加退化,他觉得自己已不再是要工作养家的中年人,而是在我家做客的外人。

他常扯着我的衣袖,一再地点头赔笑:“谢谢你的招待,请送我回家吧!”【乙】
⑪我疲于应付父亲每日抛出的不同的球,也知道某些解释无效,只能忍住眼泪,期许用紧紧接抱所传达的爱与关怀,把他留在我经营的陌生“民宿”里。

⑫此时,父亲在镜中端详自己后,很自信地对我说:“头发虽然白了,但我就是二十岁!”【丙】
⑬“您是我的爸爸,不能比我年轻呀!”我撒着娇,不死心地拉着他的手,像是紧紧拉住他随时间流逝而逐渐远去的灵魂,想要唤回他深处的记忆,唤回原来深爱我的父亲。

⑭没想到他头一扬,嘴一撇,生气地说:“我——为什么——要当你的爸爸!”
⑮我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

眼前是永无止境的灰暗,而我就在这弥漫的灰暗中,用力追赶着父亲的背影,还口口声声地喊着“爸爸”“爸爸”,奇怪的是,走在我前面的父亲并不回头。

待我终于追上背影,仔细一看,才发现我追错人了,他,只是个和父亲长得一模一样的陌生躯壳,并不是我的父亲。

⑯【丁】我吞了吞口水,把寒冬藏在心底,换上春暖花开的语调,好似新生命正要热闹开锣。

我兴高采烈地宣布:“好啦,就让您当二十岁的爸爸吧!”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父亲的这句话将我凝冻在过去与未来的荒芜里,让我找不到出口,好久才回过神来。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选文主要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

(4)联系上下文,简要谈谈你对第⑮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我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

(5)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阅读文章后的收获和感悟。

【答案】(1)D
(2)①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②父亲总担心没钱,要出门找工作;③父亲认为自己是客人,感谢“我”的招待。

(3)运用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虑,无须再去工作赚钱时的释然、幸福和满足。

(4)示例:“我”本想奋力唤回父亲深处的记忆,但父亲的话却让“我”清醒地明白,此刻的父亲已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我”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

(意思对即可)(5)示例:①孝敬父母,爱在当下。

“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②学会独立,不断成长。

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未来的路终要自己走,我们应学会独立和坚强,尽自己所能去保护自己爱的人。

【解析】【分析】(1)结合“父亲的这句话将我凝冻在过去与未来的荒芜里,让我找不到出口,好久才回过神来”这句话可知,这里出现的是一种对文本承接的具体作用,在此处应该呈现出一种主要的特点,可以放在第十六段的开头,故选D。

(2)结合文本可知,本文主要写了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父亲总担心没钱,要出门找工作;父亲认为自己是客人,感谢“我”的招待等三件事情,据此分析即可。

(3)“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运用了典型的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虑,展现出父亲内心的满足之感,据此分析即可。

(4)“我的心好像被戳了一个洞,一阵寒风刮过,冷到心底”展现出父亲的话却让“我”清醒地明白,此刻的父亲已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我”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突显
出我内心的记忆,据此分析即可。

(5)感悟类需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从不同角度呈现出即可,如孝敬父母,爱在当下。

学会独立,不断成长。

再依次展开即可。

故答案为:(1)D
(2)①父亲失智,认为自己二十岁;②父亲总担心没钱,要出门找工作;③父亲认为自己是客人,感谢“我”的招待。

(3)运用神态描写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生活无忧无虑,无须再去工作赚钱时的释然、幸福和满足。

(4)示例:“我”本想奋力唤回父亲深处的记忆,但父亲的话却让“我”清醒地明白,此刻的父亲已忘记了一切,变得原生,“我”的内心感到寒冷、绝望、痛苦。

(意思对即可)(5)示例:①孝敬父母,爱在当下。

“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②学会独立,不断成长。

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未来的路终要自己走,我们应学会独立和坚强,尽自己所能去保护自己爱的人。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结合语境,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选择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概括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品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

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这里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及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最后根据题意要求,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一件自己最爱的老物件来进行描述即可。

2.文学作品阅读
鳝孔
曾庆升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

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

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

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

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

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

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

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
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

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

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給谢家一个难堪。

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

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

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

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精田挨山,只能靠老天。

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

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

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

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

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穿过因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

水将砖头般干硬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

田二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

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橡树下的石板上----他怕撞见谢芳,说他干不光明正大的事。

约摸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地向自家的稻田走去。

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

哪来这么多鳝孔?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⑧深夜,凉风拂过,火炉般的村子,变得凉爽起来。

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鲜活起来。

潜伏在园子中的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抱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⑪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1)梳理文章第⑥段----第⑦段田二的心理活动,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

每空限填两个字。

无法引河水灌溉,心里________------不愿求人,心里抱怨-----发现鳝孔漏水,内心________------有新的发现,陷入沉思,内心惭愧。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分析第④段画线文字“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这一细节在情节上的作用。

②请分析第④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田二这一人物的可贵品质。

(4)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田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谢芳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答案】(1)难受;庆幸(高兴)
(2)①推动情节发展。

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

铺垫,为下文田二将瓜送回谢家子作铺垫。

②反映人物心理变化。

反映田二醒悟后(或答“善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

暗示情节,暗示下文田二主动将瓜送回谢家园子。

(3)①本性善良,田二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但最终还是以善报善,回应了谢芳的善举。

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田二虽与谢家产生积怨并设计给谢芳难堪。

但在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③为人正直。

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④勤劳,田二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

(4)①田二。

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②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上谢芳的活动始终随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

认真阅读文章,依据相关内容作答。

自家田地无法灌溉的时候,“田二心里难受极了。

”“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由此组织答案。

(2)本题考查某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①题干要求从情节上分析其作用。

当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时,特派两个儿子看守,这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而经过灌溉事件之后,田二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打算主动摘瓜送回给谢家,也为这一情节做了铺垫。

②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这一段的环境写“凉风拂过”、天气“凉爽起来”,这舒适的环境描写与此时田地得到灌溉的喜悦心情相照应,同时也暗示了两家的关系得到了和解,为下文的送瓜故事做好了铺垫。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根据人物的言行来总结。

田二与谢家有积怨,但是谢芳的善举感化了田二,使得田二打算把瓜给谢家送过去,说明田二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也是知错就改的,他时刻关注自己的田地,“直到后半夜”,还“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说明其勤劳。

而“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

”也是其性格的耿直。

(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拓展延伸能力。

首先明确本试题有两问,先要答出主人公是谁,然后再说明理由。

关于第一问,回答是谁都可以,关于原因的阐述,①文章笔墨用量的多少写的是田二的故事;②文章写田二与谢芳的恩怨,写他查看瓜,写他查看田地,写他打算送瓜给谢家,所有的故事情节都与其有关系,③田二的转变体现了“善良”这一小说主题,由此来总结答案。

故答案为:⑴难受;庆幸(高兴);
⑵①推动情节发展。

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

铺垫,为下文田二将瓜送回谢家子作铺垫;②反映人物心理变化。

反映田二醒悟后(或答“善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

暗示情节,暗示下文田二主动将瓜送回谢家园子;
⑶①本性善良,田二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但最终还是以善报善,回应了谢芳的善举;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田二虽与谢家产生积怨并设计给谢芳难堪。

但在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③为人正直。

宁可让禾苗枯死,
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④勤劳,田二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
⑷①田二。

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主题;②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上谢芳的活动始终随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梳理和概括。

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

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
⑵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⑷本题考查小说主人公的判断。

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

因为判断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答案也不同,只要陈述的理由充分皆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题目。

竹影
苏诗布
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②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

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

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

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

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

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昨夜的同伴了。

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

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

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

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

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总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家了。

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

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何弄着那些笋片。

最后,那些笋片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

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了回家的孩子们。

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

母亲看见我回来,就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很旺。

母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A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
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

母亲那一跳一跳的,让我的心终究有些宽慰,其实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⑥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

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

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⑦浓浓的竹笋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

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

母亲说,那是引路笋,采不得的。

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笋。

走出竹阴,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

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

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上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

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

我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笋,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⑧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

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

⑨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

《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女子的思念情怀:“籊籊竹竿,以钓于洪。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洪水在右。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

远嫁的女儿,忆起童年在洪水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⑩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

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B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注释】籊籊(tì):长而细的竹竿。

(1)选文围绕“竹林”写了哪些事来表现母亲对“我们”的爱?请简要概括。

答:①许多年前, ________
②三年前,________
③今年谷雨后, ________
(2)选文第③、第⑤段都写了母亲说“灶堂火”笑得很旺,这样写有何好处?
(3))品读第⑤、第⑩段中A、B两处的画线句,进行赏析式批注。

(4)“竹笋能食,竹竿善用”,除此以外,作者还赋予了“竹”哪些内涵?
【答案】(1)许多年前,母亲采竹笋盼我们回家,给“我们”做美味笋片。

;三年前,母亲老把竹影看成回家的孩子。

;今年谷雨后,为“我”辛苦地寻竹笋,砍竹竿做挂衣竿。

(2)运用拟人,更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回家的热切盼望和愿望成真后的快乐心情,结构上也形成了前后的照应。

(3)①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动作之“快”,表现了母亲见到儿子时的激动和兴奋。

②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与日俱增的这一特点。

(4)竹是我们亲情的纽带和载体,也是儿女成长的见证。

(或:竹笋是母亲让我们回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