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剧
温州民间风俗解析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省温 市汉族传统艺术之一,产于瓯江 地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也是 浙江“三雕一绣”别种工艺品之 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 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 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 有 “发绣 外交”之说。 瓯绣是
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
产。瓯绣构图精练,纹理分明、 线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 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 得精巧传神。它的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 练,绣理分明。” 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
苍南布袋木偶戏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是 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 内坐一个艺人,手、脚、嘴巴并用,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并演奏乐 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在民间流传数百 年,现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戏棚是艺人随带的 戏台,由上下两截组成,均可装可卸。 搭装完整后,整个戏棚雕梁画栋,外 观像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故又称 “彩 楼”;各部件拆卸后,可与戏偶、道 具、 乐器等装成箱担,由艺人一肩挑着行 走。老艺人一年年在减少,读者在他 们口头上的优秀传统剧目,正面临消 失的危险。布袋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 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 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 大内容。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 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 惯。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 习俗.........
瓯剧:为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弹”。 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 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
北路戏与温州瓯剧关系探讨
唱
安 徽 省
支 是 以 “ 腔 ” 展 出来 的 曲 调 . 北 方 “ 子 ” 结 合 . 安 吹 发 与 梆 相 在
瓯 剧 正 乱 弹 二 汉 反 乱 弹 正 流 水 ( 工 福 男 建乱弹 ) 流 行 温 洛 梆 子 反 流 水 州 地 区
( ) 路 戏 与 瓯 剧 是 同 时态 兄 弟 剧 种 一 北
南 剑 义 和调 戏 ( 田 古
调
流 行 南 二 缓 流 水 反 青 板 反 西 皮 平 . 消 已
亡
江 西 碧 湖 调
路 ( 板) 原
二 唤
流 水
婺 源 调
( 板 原
三 押 拍 流水
( 板) 慢
路 戏 的 发 祥 地 古 田县 一 带 的 “ 祥 福 班 ” 自清 末 以 后 一 直 驰 名 新 .
于 闽 中及 闽 东 北 , 称 为 “ 路 一 ” 一 流 的 意 思 ) 而 于 清 末 流 被 北 ( , 行 闽 东 福 安 、 鼎 、 浦 等 地 的 “ 国风 ” “ 天 芳 ” “ 阳班 ” 福 霞 申 、普 、申 、
戏 、 和 江 西 路 等 剧 种 中 存 在 , 江 西 赣 剧 、 州 瓯 剧 、 徽 徽 政 而 温 安 剧 也 都 保 存 这 一 支 戏 曲 声 腔 . 其 他 声 腔 并 存 于 剧 种 中 而惟 与 有 北 路 戏 以此 声 腔 为 主 干 曲 调 从 笔 者 调 查 资 料 中 . 仅 清 晰地 了解 到 “ 不 吹腔 平 板 ” 支 乱 这 弹声 腔 系 . 是 谁 衍 生 谁 . 是 清 中 叶 同 时 态 流 行 的戏 曲艺 术 不 而 形态 , 仅 温州瓯剧与福 建北路戏各 有其源 , 不 即在 安 徽 、 西 、 江 浙 江 也 都 有 其 影 响 . 们 可 以 通 过 调 查 得 到 的 曲 调 对 照 . 见 我 窥
规范与创造──我对瓯剧表演艺术的一点理解
前 相反 它是在不断创造 他 众们仿效 创造
, 、
不断更新中发展 的
,
欧剧
、
因 父死 母 亡
,
,
家境败 落
。
艺术 有其相 对 稳 定性 的 一面 因而被 许多表演 者 沿袭
,
观
逼 得他 和仆 人流落 在坟庙
,
但欧剧 的 本身特点
要求不断得 到
,
岳父 得悉 后欺贫 爱 富 得小姐两次赠 银
, ,
,
它们还必须不断变化
,
不断创造
,
,
不断推陈
、 、
出新 综观 欧剧三 百 多年的历史 它 的 音乐 ( 声腔 旋 律 板式 等 ) 文学 ( 剧本 结构
、
物性格
3
、
依据不 同 人物 选 择不 同 的规 范 ; 规 范 的尺 度
,
)
、
语言
( 韵律 )
表演
规 范 动作强 调 到 位
.
既不温
,
( 唱 念做打 )
,
,
字 正 显出 了
,
也从规 范 的 角度考虑
终于很好地塑造 了 人
甚 至 同一个演 员演 唱 同 一 种 曲调 抒发不 同人物 的 感 情
即使一位演员可以调动积累
的 表演动作
,
,
依 据剧情贴上去 自己
。
在欧剧 艺术 形式的规 范中 只 有它的审 美属性
,
,
、
但那些贴 上 去 的 表演动作必 然带乍 自
:
美学原 则是 不可 改变 的 而 那 些 具 体 的 行 为规 范 ( 表 演 力
、
然形态
1
、
温州地方戏剧瓯剧的文化探究
温州地方戏剧瓯剧的文化探究发表时间:2016-09-20T11:26:56.9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5月作者:景娜[导读] 瓯剧作为温州地方剧种,有着近四百年的历史,是流行于浙江南部古老的剧种。
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摘要瓯剧作为温州地方剧种,有着近四百年的历史,是流行于浙江南部古老的剧种。
瓯剧也叫“乱弹”,1959年改名为“瓯剧”。
瓯剧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代又一代“瓯剧人”坚持的结果。
它由艰难生存到喜获重生。
涌现了很多著名的瓯剧表演艺术家,陈茶花、邱一峰、叶啸峰、叶在湄、方汝将等。
他们为瓯剧付出了艰苦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瓯剧的小生是“上四脚”之一,在瓯剧中有“生”者,主也之说法。
往往也是瓯剧最高水平的代表。
关键词声腔特点演唱方式唱腔语言一、瓯剧声腔唱法的技术含量与情感契合1.瓯剧小生声腔的用声特点本论所指的“唱法”主要根据“戏曲声乐”的特点而言。
部分标杆对照(技术含量),则来源于歌唱方法中的用声技术与技巧。
我国大部分剧种都有生、旦、净、丑等行当。
瓯剧也不例外,但瓯剧小生较之京剧等剧种,在唱法上是有区别的。
本人观摩了瓯剧《杀狗记》、《东欧王》等剧目,小生在唱法上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具体体现在他们的演唱有三种用嗓:真声(本嗓)、假声(声带的边缘振动)、混声(声带的部分振动),也就是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
他们演唱的主要声腔是乱弹腔,音调柔美,曲调丰富,善于抒情,很有民歌风,表现力很强。
在唱段的高音区,假声一般都比较“尖”、“细”,小生所唱的假声,跟扮演女性的旦角所用的假嗓不一样,小生的唱法虽然用的也是假声,但是他的声音比较宽、亮、柔,听起来声音清脆,不过不像旦脚,并不柔媚,也不粗野。
要想掌握得恰如其分相当不容易。
小生声腔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高腔、昆曲、徽调、皮簧、滩簧等。
有些戏曲爱好者就说瓯剧的小生声腔太过柔软,听起来不刚硬,没有像京剧小生那样强健,听起来有男子汉的气概,我想也许这就是瓯剧小生区别于其它戏曲小生的原因吧,如果听起来不柔软的话,也就不是瓯剧小生声腔的特点了。
地方民间文学
台州府城民谣与古城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保持着鲜明的土话特征,是爱乡教育、传 承生活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江南地区生活习俗发展、沿袭、探索其内在联系有着重要的研究价
清明到了,小龙准备给母亲上坟,觉得 应该显示出龙的威风来。舞龙头,黑云翻滚; 张龙甲,冰雹倾泻;一霎时,山摇地动,树 折屋倒。千万人畜,被砸得半死不活;无数 庄稼被打得七零八落,老百姓遭受了一场大 灾难。
阿龙嫂听到了百姓的哭声,知道自己的 孩子又闯祸了。她一听见断尾巴龙,就又流 眼泪,又训斥说:“以后你得牢牢记住;一 定要善善地来,善善地去。你若旧性不改, 我就不要你来上坟了!”
后生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在天台山采乌药时碰到神仙了, 真是“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啊。过几天,两个后生又进山,一直 没有回来。
三十六行说唱
仙居三十六行说唱表演,是歌颂劳动、赞美劳动 以说和唱为主体的曲艺表现形式。主要流行分布 在仙居县的厦阁镇、安岭乡。说唱与扮相基本保 持着原始韵味和风貌,为仙居所特有。唱词和说 词多为方言和地方小调,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地域 特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百姓喜爱。
嵊州嶀山传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今天只能从方志《剡录》中读 到“萧衍经嶀山,与嶀家姑娘为婚,后别嶀娘入齐,南面发诏征之,山上有宣诏 亭。”王公嶀山赋曰:“梁王别室,归建业以登天”,又曰:“皇书亭畔,又看 麖滞之踪”,这些语焉不详的文字,留给我们太多想象和追寻的空间。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幄帷绮帐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写下这首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的言情诗时,诗作者正忘情地 徜徉在浙东名山--嶀山。 时间定格在公元493年暮春的一天。 年近而立之年的萧衍(464-549年),是汉代名相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 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他从小就很勤奋,受的是传统 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礼,弱冠穷六经”。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 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这个 英武的年轻人可真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全才。 因闲暇时熟读谢公《山居赋》等佳作,又慕王羲之、王献之之书法盛名, 萧衍对古剡山水可谓神往久矣,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
瓯剧的论文2000字
瓯剧的论文2000字瓯剧,原名温州乱弹,浙江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瓯剧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
1959年定名为瓯剧。
瓯剧以唱乱弹为主表演上已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
文武兼备,唱做并重,以做工见长。
音乐朴素、明快、流畅,表现力很强,能细致地表达各种人物内心复杂感情。
2008年6月7日,瓯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渊源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
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多彩。
瓯剧唱腔分“正乱弹”和“反乱弹”;正乱弹主要曲调有【慢乱弹】【二汉】【玉麒】【流水】【小桃红】等;反乱弹有【锦翠】【洛梆子】【反流水】【反紧板】等。
温州瓯剧,原名“温州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多声腔剧种,史来以演唱乱弹腔为主,兼唱髙腔、昆腔、徽调(皮篑)、滩篑、时调六种声腔唱调。
1959年,以温州古称“东瓯(王国)”,又有瓯江流贯全境,因改称“瓯剧”,并以其为剧种名行于世。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海盐腔迅速占领了温州城乡。
清代,由于它声音高亢,被泛称为“高腔”,是时已流布于全国各地。
古来戏曲音乐的发展,有其极大的广泛性、群众性和流动性,它们之间相互吸收影响,乃至催化、合化,本不足奇。
清中叶,曾发展到三十多个班社,盛极一时,至今,其流行区域的格局,基本未变。
[2]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政府将残存的“凤玉班”、“新凤玉班”、“新新凤玉班”(“胜凤玉班”)合组为“温州胜利乱弹剧团”;其后,又先后将“更新”、“红星”两个乱弹班的部分骨干充实于“胜利”,几经整合,成为后来建团模制。
1957年起,政府从又先后选派(调)一些政治、行政及业务创作干部扩充剧团班子、队伍,形成一个体制较为完善、力量较为强大的戏曲编演团体。
瓯剧
瓯剧瓯剧,为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弹”。
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1959年定名为瓯剧。
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
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多彩。
温州是宋代南戏的发源地。
明代以后,高腔、昆腔流行于浙江南部,明末清初,温州的戏班以演唱高腔和昆腔为主,乱弹腔传入后,逐渐兼唱“高”、“昆”、“乱”。
当时温州一带农村流行一种半职业性的“三月班”,农闲时结班做戏。
农忙时务农。
这种班社起初仅有八个演员,只能演出《浪子踢球》、《卖胭脂》等小戏,在演出角色较多的剧目时,则采取跑角、兼角办法。
后逐渐发展成为职业性班社。
清代中叶,温州的戏班又吸收了徽调、滩簧和时调,逐渐发展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并出现规模较大的职业班社。
但此时演唱昆腔、高腔者渐少,而以乱弹腔“正乱弹”、“反乱弹”为主。
瓯剧唱做并重,文武兼备,以做工见长。
武戏吸收民间拳术和武技,紧凑、惊险。
所用语言为温州官话,唯丑脚用温州方言。
瓯剧的音乐唱腔由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构成,现代瓯剧以唱乱弹腔为主,兼唱他腔。
一剧中兼唱几种不同声腔,表演上已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
传统曲牌有一千多支。
因长期活动于农村山乡,表演上生活气息浓厚,形式上格律不严。
瓯剧的乱弹,分为正乱弹和反乱弹两种,均为板式变化体结构。
定调正、反相差5度,各有原板、叠板、紧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变化,并有“洛梆子”、“二汉”等其他曲调。
乱弹腔曲调华彩,优美动听,由于用中原音韵结合温州方言演唱,唱腔具有地方特色。
在瓯剧“正宗”的传统乱弹大戏中,大都唱正乱弹。
故正乱弹一向被称为“祖音源流”或“主音源流”。
它与当地民间音乐有明显联系。
瓯剧
名家介绍
陈茶花
女,1931年2月生,温州市人。瓯剧老一代著名 表演艺术家。出生于梨园世家。12岁因生活所迫开始学 艺,解放前先后在“新凤玉”乱弹班习艺,其后又入“大高 星”、“胜福连”、“新阳春”、“新红玉”等班社从艺。解放后 ,参加温州胜利乱弹剧团,1959年更名为温州瓯剧团,并作为剧种名称行 于世。她长期担任瓯剧团团长,退休后仍为瓯剧团顾问。她是:中国戏 剧家协会会员、浙江剧协二、三届理事、浙江三届人大代表、省六届政 协委员、省二届文联委员、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代表、温州市二届文联委 员、市二届剧协副主席,后为顾问。 孙来来 1942年1月生,温州市区人。国家一级演员。曾任瓯剧团副团长, 艺术指导,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政协委员。曾兼任浙江省剧 协常务理事、温州市剧协副主席。出身于梨园世家的孙来来,1954年入 “胜利乱弹”剧团(瓯剧前身)习艺,攻武生行。
我们如何失去了瓯剧——傅谨
瓯剧无疑是典型的濒危剧种。温州经济在近二十多年的 高速发展是众所周知的,政府财力日渐雄厚,对文化事业、 包括对戏剧的投入水涨船高,恐怕会让许多中、西部的大剧 团羡慕不已。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看,这还不足以真正实现 拯救瓯剧的目标。瓯剧在温州已经生存发展数百年,形成了 它非常有个性的独特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迟至三十多年前 仍然是最受温州民众喜爱的戏剧表演形式之一,但现在它的 市场空间已经非常之小,仅剩的最后一个剧团也必须依赖政 府的财政支持才得以维持;一方面是这个最后的瓯剧团能够 上演的传统剧目非常之有限,更严峻的危机在于,它已经失 去了当年曾经有过的那个庞大的观众群体,它已经不再是温 州人日常文化娱乐的主要欣赏对象,有关瓯剧的一切,也不 再是温州人精神与情感生活的重要内容。而瓯剧在温州人生 活中这种迅速边缘化与陌生化的趋势,并不会仅仅因为政府 增加对剧团的若干拨款而马上改变。
浅淡永嘉民间乱弹的乡土气
浅谈永嘉民间乱弹的乡土气息戏曲来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一方水土养一方戏。
它是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习俗中产生的,也是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习俗中存在、变化、发展的。
农业丰收了,要唱庆丰戏,庙祠逢节,要演祭神戏,人生大寿,要唱祝寿戏,乃至民间因偷欺吵架而演罚戏等俗。
民间戏曲同人民群众,同民俗风习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样,必然使民间戏曲艺术带有着乡土风味的农村生活气息,它的“乡音”、“乡调”。
民间戏曲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地方特色。
地域文化的不同便产生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地方剧种同一个地域的人缘关系是很融洽、和谐的。
因为是本土的,土生土长的戏曲,观众听起来就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有味道,在思想感情上能引起共鸣。
(一)永嘉乱弹,就是温州地方剧种之一的瓯剧。
永嘉乱弹是瓯剧同永嘉本土与之相结合而出现的一种风格独特,韵味不同的地方戏曲派别。
乱弹又称花部乱弹,是清代中叶对当时兴起的各种地方戏曲的泛称,以有别于代表“雅部”的昆山腔剧种。
建国后,为了规范戏曲剧种,把流行于某地范围的与该地的民间音乐、曲艺、杂技、方言语音相结合而有别于其他地方戏曲的称之为一个剧种。
一般都以该剧种所在地的地方地名渊源冠名称之。
浙江有三大乱弹剧种,分别绍兴乱弹、金华乱弹和温州乱弹,建国后,它们分别被改称为绍剧、婺剧和瓯剧。
这里为了同本文主旨相统一,权用“永嘉乱弹”代指永嘉民间的瓯剧戏班。
同时,浙南农民习惯用“乱弹”称呼瓯剧或婺剧,在一些老一辈人里讲瓯剧不懂所谓,说“乱弹”即知所云,可见,“乱弹”这一称呼在民间群众间使用的频率是比较高的。
永嘉乱弹是一种“向无曲谱,只沿土俗”、“杂白混唱”的曲牌体音乐。
早年,乱弹曾在永嘉兴盛一时,特别是在永嘉西北部山区,山区农民在农闲时组团上台,农忙时散班下田,大有“三月班”的性质。
这里隔上三四个村子就有出戏班的或唱戏的演员,是当时农村的主要文艺形式。
近年来,由于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戏曲这种群体艺术面临着种种困惑和危机,戏曲的观众市场日益面临窘困、尴尬的处境。
地方民间文学-精品
嵊州嶀山传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今天只能从方志《剡录》中读到 “萧衍经嶀山,与嶀家姑娘为婚,后别嶀娘入齐,南面发诏征之,山上有宣诏 亭。”王公嶀山赋曰:“梁王别室,归建业以登天”,又曰:“皇书亭畔,又看 麖滞之踪”,这些语焉不详的文字,留给我们太多想象和追寻的空间。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幄帷绮帐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写下这首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的言情诗时,诗作者正忘情地徜 徉在浙东名山--嶀山。 时间定格在公元493年暮春的一天。 年近而立之年的萧衍(464-549年),是汉代名相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南 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他从小就很勤奋,受的是传统的 儒家教育,“少时习周礼,弱冠穷六经”。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 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这个 英武的年轻人可真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全才。 因闲暇时熟读谢公《山居赋》等佳作,又慕王羲之、王献之之书法盛名, 萧衍对古剡山水可谓神往久矣,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
断尾巴龙被母亲训斥的事,一下子在人间传了开来,老百姓都很高兴。但又怕 断尾巴龙野生也长,放荡不羁,把母亲的吩咐忘记了。因而每当龙风龙雨来时, 就忙在灶里烧起火来,让断尾巴龙看到烟囱冒烟,知道下面住着老百姓;同时又 在门口挂起秤来,“秤”与“忖”同音,意思就是要断尾巴龙忖一忖母亲的嘱咐。 而这条断尾巴龙也确有灵性,一看到下面千家万户的“烟”和“秤”,风暴就马 上收敛下去。所以直到现在,嵊州西乡一带,每当出现龙风龙雨时,还留着烧烟 和挂秤的风俗习惯。
清明到了,小龙准备给母亲上坟,觉得应 该显示出龙的威风来。舞龙头,黑云翻滚; 张龙甲,冰雹倾泻;一霎时,山摇地动,树 折屋倒。千万人畜,被砸得半死不活;无数 庄稼被打得七零八落,老百姓遭受了一场大 灾难。
温州的传统文化
温州的传统文化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温州的传统文化是其深厚历史和地域特色的反映,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温州人民的情感和精神。
在温州的传统文化中,既有古老传统的文化遗产,也有现代文化的新面貌,这些都构成了温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温州方言温州方言是温州的一大特色,它不仅代表了温州地区的语言,也反映了温州的历史和文化。
温州方言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温州方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音韵、声调、语法等方面,比如说“澎湃”这个词在普通话中读作“péng pài”,而在温州方言中读作“bàng pài”。
温州方言的存在反映了温州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它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温州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州民间文化温州民间文化是温州的一大特色,它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温州人民的情感和精神。
温州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民俗、民间宗教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温州木雕、瓯剧、龙泉青瓷、温州绸等。
温州木雕是温州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是温州木雕文化的代表。
温州木雕制品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各地的青睐和赞誉。
温州木雕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温州木雕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瓯剧是温州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瓯剧的唱腔婉转悠扬、表演技巧精湛,表现了温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华。
瓯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温州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龙泉青瓷是温州的一种传统陶瓷,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
龙泉青瓷在唐宋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温州绸是温州的一种传统纺织品,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
东瓯永固,踏歌长行
东瓯永固,踏歌长行瓯剧作为温州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温州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区域特色,也显示了温州人的文化创作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她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极具研究价值。
瓯剧温州社会生活音乐创新政策支撑传承一、瓯剧与温州社会生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
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
作为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记忆的重要功能,可以部分“活现”当时社会生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东瓯地区的瓯剧亦然,其积淀着丰厚的历史记忆层,是打开温州传统社会的一把钥匙,也是反映温州社会生活及其变迁的一面镜子。
从某种意义上讲,瓯剧可以说是温州的文化之根。
瓯剧,原名“温州乱弹”,是温州地区最有影院的剧种,它流行于浙江南部以温州市辖一个县市区为中心流行区、旁及丽水、台州两市地区,原及闽北、赣动北一带地区。
瓯剧作为温州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温州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区域特色,也显示了温州人的文化创作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她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极具研究价值。
它在音乐腔调上,既有“曲牌体制”的高腔、昆腔,也有“板式连套体”(由李子敏先生提出,所有板式、腔句均可连接入“套”,故称之为“板式连套”)体制的乱弹腔、徽调(皮、簧);更有滩簧、时调等六种声调唱调,不仅其行当表演、化妆、砌末都有其独具的风格,在剧目上,更是丰富多彩。
据不完全统计,瓯剧有大中小型传统剧目450多个,其中84本为“正统”的传统剧目。
这84本中,属元杂剧剧本3部、明杂居1本、清传奇13本,有17本剧目见于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中的《曲海目》。
大众传媒时代的瓯剧传播形态
里 都保 留有戏 台 ,在重大节 日都会 有戏
台时代 , “ 戏 曲的演 出开始离 开实际意 情 之外 ,更重要 的是与传播理念 密切 相 了较 大改 动 。首 先把剧 长从 3 个 半小 时 义 上的戏 台——借 助对于现代化声 像传 关 ,利 用现代传播方式 和渠道传播瓯剧 改成 了2 个小 时 ,情 节更加 跌宕 起伏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展 自身 的艺 术形态 。新 的传播语境 的形 众不仅仅关 心故事本身 ,更关 注故事之 新手法 ,因此新版 《 高机 与吴三春 》也
成 ,对戏 曲艺术 的传统传 播方式是一种 外 的艺术表 现形 式 。媒体技术 的发展给 被冠 以 “ 青春时 尚版 ”的称 号。此剧 目
挑 战 。戏 曲所 面 临 的一 个 重要 问 题 是 寻 戏 曲的舞 台演出提供 了新 的传播 方式 。
喜爱 的戏曲表演形式 之一 ,后来一度 沉 人 的审美 。
寂 。最 近几年在温州 当地 又掀起一股 瓯
一
整片桃花林 ,桃花成 了浪漫 、凄美的
温 州 瓯剧 团 的新 编剧 目 《高机 与 视 觉符 号 ,较好地烘托 了人 物内心。最
孳 I I 闻知{ ^2 0 1 3  ̄第0 9 期 5 9
视 听 天 地
NE WS RE SE ARCH
后高机 与吴 三春双双殉情时 , 舞 台上 空 播 了瓯 剧艺 术 ,让 观 众直 接 感受 瓯 剧 以往传统 的宣传套 路 ,融合 了当下 的时 尚元素 。它在海报设计 上 ,具有 当代 电 桃花片 片如瀑布般飘洒而下 ,覆 盖在男 魅 力 。
瑞安市耀星京瓯剧团折子剧白牡丹对课
白牡丹对课,是耀星京瓯剧团的一出经典折子戏。
这部戏以其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闻名,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会对这部戏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探讨,以便您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
1. 白牡丹对课的剧情概述白牡丹对课是耀星京瓯剧团传统折子戏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忠诚的动人故事。
主人公白牡丹是一位富家女,她与贫困书生周仁勇相爱,但受到了家族和社会的阻挠。
在困境中,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化解了家族的误会,坚定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2. 白牡丹对课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白牡丹对课不仅仅是一个戏曲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通过该剧,观众可以深刻领略到我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爱情观。
在戏曲表演中,艺术家们通过唱、念、做、打等各种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白牡丹对课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为后人传承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3. 个人观点和感悟白牡丹对课所展现的爱情、家族、忠诚等主题深深触动了我。
这部戏曲作品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白牡丹对课,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也让我更加珍惜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4. 总结和回顾在本文中,我通过对白牡丹对课的全面评估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深入剖析了该剧的剧情概述、文化传承价值以及个人的观点和感悟。
通过对这部经典折子戏的分析,我相信您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白牡丹对课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中,我会按照您的要求使用序号标注,并在内容中多次提及“白牡丹对课”。
文章的总字数将会超过3000字,以确保能够全面展开讨论。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带来有益的信息和启发,期待为您撰写更多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文章。
白牡丹对课是耀星京瓯剧团的一出经典折子戏,深受观众的喜爱。
这部戏曲作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剧情悲喜交加,情感真挚动人,不仅展现了爱情与家族之间的矛盾,更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传统社会中的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
瓯剧体验课 作文
瓯剧体验课作文
同学们和欧剧来了一场美丽的邂逅。
随着主持人登场,一场艺术盛宴便拉开帷幕。
娟秀柔美的水袖舞首先使大家眼前一亮,艺术家们专业的技巧动作,加上独有的神韵,让同学们瞠目结舌,不禁想亲自体验一下,可是水袖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水袖在同学们的手上就变得十分调皮,不听话了。
这次体验让大家懂得了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接着便是丑角“小花脸”中的佛珠公表演,他十分滑稽有趣,脖子上的佛珠就像是他的另一个要好的伙伴;旦角的“耍花枪”也不赖,精气神足,颇有男儿气概。
一首流行歌曲《奔跑》,跨时代的艺术形式,瞬间带动了气氛;由十佳歌手林杨楠同学带来的俄语歌曲《夜莺》,花腔“女高音”技惊四座,同学们不禁为他小小身躯中迸发出的大力量而拍手叫绝,为他强弱有度,柔软适中的唱腔而陶醉……
最后便是抢答环节,大家踊跃回答,乐在其中,结果并不重要,而过程才是最宝贵的。
这次欧剧艺术进校园活动完美落幕,同学们不仅领略了家乡传统艺术之美,还在其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并明白要担负起传承的重任。
走进南戏体验瓯剧研学之旅心得
走进南戏体验瓯剧研学之旅心得瓯剧又名温州乱弹,是我国“南戏”发祥地:温州地区的古老剧种,是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研小分队进行了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内容有走访老艺术家,走访温州市.文化局,温州市文化馆,观看瓯剧演出,简单学习瓯剧历史和表演,宣传瓯剧艺术,问卷调查,深入温州市瓯剧团和民间瓯剧团,调研温州市民对瓯剧的看法,拜访温州市黎明区蒲鞋市小学了解关于学校创办瓯剧社团的相关工作等等。
活动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充分锻炼着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一次次的走访调研中,队员深深感受到了历史传统的博大精深,当传统艺术瑰宝上升为现代人的信仰与渴望之时,队员们也发自内心的感觉到这一趟遥远的“寻瓯”之行没有白来。
悠悠历史,瓯剧是数百年来历史积淀下的古老剧种,经受了多少个年代风雨的洗礼,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脉相承。
中国戏曲演绎人生,扮演春秋,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以及理想、愿望和追求,构成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国历史。
曲曲传情绝唱,震撼华夏儿女心。
观看瓯剧,回顾历史6月20日他们来到杭州剧院观看温州市瓯剧团带来的《东瓯王》的表演,在座无虛席的杭州大剧院里他们被这场瓯剧中的精品所打动,现代的舞美效果,华丽的人物包装,无一不体现着传统瓯剧的现代回归。
浓郁的瓯越元素,富有“瓯韵”的唱腔,很多在场的观众和他们一样也觉得叹为观止。
在演出后台,他们采访到了瓯剧团的副团长蔡某女士,她也是此次表演中的花旦一角。
聊天过程中他们也了解了她和瓯剧的结缘的故事,还有她一路走来的故事,在谈话中他们]深深能感受到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对瓯剧发展的期望,同时他们也说出了他们的一些想法,让瓯剧真正走出温州,走向大学生的群体中。
他们又结识了一位在瓯剧团演出的小弟弟,虽然他只有十四岁,但在他的复述中他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瓯剧的热爱和他一直会坚持下这份艺术事业的勇气,在大家眼里虽然他还小,但他们被他这份传承老艺术文化的精神所感动。
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城市,温州市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其中,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系列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技艺和习俗。
作为温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项目承载了温州人民世代流传的智慧和记忆,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其独特之处和对温州文化的影响。
让我们从浅入深,逐步揭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一、概述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许多著名的传统艺术和技艺,以及习俗和传统节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包括温州瓯剧、瑞温白塔的制作技艺、婺剧传统曲艺、婺剧木偶戏、瑞安炮竹制作技艺、温州鲁迅社爱新觉罗·溥仪标本馆、温州老字号等。
这些项目展示了温州人民对传统艺术和技艺的热爱与传承,也代表了温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温州瓯剧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瓯剧在温州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历史根基。
它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剧本内容而闻名,被誉为“剧坛明珠”和“东方艺术之钻石”。
瓯剧在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保护与传承使其得以继续在这个地区流传下去,并成为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瑞温白塔制作技艺瑞温白塔是温州建筑中独有的一种特色建筑,其制作技艺源远流长。
通过巧妙的砖石搭建和精细的装饰,瑞温白塔成为了温州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保护和传承瑞温白塔制作技艺,不仅是对温州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温州人民智慧与勤劳的凝聚。
四、婺剧传统曲艺婺剧作为温州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和剧目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婺剧的角色形象丰富多样,剧情曲折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婺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温州传统文化,提升婺剧艺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婺剧木偶戏作为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一种木偶戏种类,婺剧木偶戏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富有韵味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六年级叙事作文:我与瓯剧零距离_550字
三一文库()六年级叙事作文
我与瓯剧零距离_550字
我与瓯剧零距离——记温州瓯剧团之行大
家对瓯剧了解多少?对于我们同龄人来说,真
是知之甚少!
24号下午,我们小记者一同走进温州瓯剧团,有幸去感受瓯剧独特魅力!有着丰富的传统
艺术底蕴和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高机与吴三春》是瓯剧团隆重推出的一台瓯剧大戏,《高
机与吴三春》由老瓯剧《高机别》改编而成。
在记者沟通会上,导演杨小青老师、编剧张烈
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部戏改编的思路和本剧的
特色,在听完了沟通会后,受益匪浅,对《高
机与吴三春》这部瓯剧有了大概的了解。
为了
更深入的了解这部戏,了解瓯剧。
老师又带我
们走进幕后。
演员们为我们展示了这部戏的经
典选段。
我们纷纷提出了疑惑已久的问题。
“
穆叔叔,请问为什么国家要把瓯剧列入非物质
文化遗产呢?”
温州市瓯剧穆团长为我做出了解答“瓯剧
是地方的文化,而非物质遗产需要的是独一无
20 × 20。
古树四百年,繁花开满枝赏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三台大戏
■《白蛇传》■《狮吼记》25上海戏剧SHANGHAI THEATRE 专题古树四百年,繁花开满枝□戴 平赏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三台大戏镇得住舞台。
原以为温州人做生意本事很大、闻名世界,想不到温州戏也这样好看好听,瓯剧演员这样亮丽出彩,一点不输于京、昆、越、婺、绍,令上海观众赞叹!《白蛇传》和《狮吼记》两台大戏,就是由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青年演员担纲出演,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台下吃得苦中苦,台上方有真功夫。
二十而立,出人出戏。
二十而立,一举成名。
二十而立,可喜可贺。
吴鑫、张大生、叶媛媛、翁翔、郑朝文、余立杰等,都“揣着”浙江省“新松计划”青年演员大奖赛的金牌银牌。
盛夏酷暑,在上海逸夫舞台却掀起了一股瓯剧热浪。
瓯剧对上海观众来说是不熟悉的,但由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蔡晓秋、副院长方汝将等率110多人的队伍、三台大戏来沪演出,其表演艺术水平之高,大大出乎上海观众的意料。
剧场里掌声如雷,喝彩声此起彼伏,是对瓯剧这次来沪演出最好的回报和评价。
在看完新秀版《白蛇传》后,很多观众直接去售票处排队购买次日青年演员主演的《狮吼记》戏票,不少观众连续看了三场演出。
这次来沪演出的三台大戏,“那年那秋”是蔡晓秋的个人戏曲专场,它以散文诗的形式,把传统瓯剧《玉燕记•磨房产子》、《装疯》、移植剧目《百花赠剑》和昆曲《亭会》完美地串联在一起,叙述了蔡晓秋从事戏剧艺术20年的不凡历程,展示了她“瓯昆两栖”的艺术才华。
她善于从各种艺术样式中汲取营养,京之华丽、昆之细腻、越之灵秀一一融化在自己的表演之中。
通过这次专场演出,观众领略了蔡晓秋在舞台上柔美清丽的艺术魅力,感受到天生丽质、沉厚聪颖的蔡晓秋在瓯剧艺术上的提升和蜕变。
演出反响如此强烈,除了首场演出蔡晓秋一炮打响之外,另一个原因是瓯剧舞台上出现了一群靓丽的青春偶像,一批整齐的青年演员,共有28人,名曰“瓯三班”。
“瓯三班”是温州瓯剧第三批进学校作订单式培养的学员,八年唱念岁月,八年做打人生,“瓯三班”硕果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 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 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 哨兵》等。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 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 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多彩。瓯剧唱腔 分“正乱弹”和“反乱弹”;正乱弹 主要曲调有[慢乱弹]、[二汉]、[玉 麒]、[流水]、[小桃红]等;反乱弹 有[锦翠]、[洛梆子]、[反流水]、 [反紧板]等。
蓝色字体1和2大组读,红色字体3和4大组读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翻开课本p47页, 让我 们一起读一读课本里 对瓯剧的介绍吧。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又 称( “温州乱弹” )较有影响的传统剧 《高机与吴三春》 目(《阳河摘印》)、( )以 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 )等。
上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1.瓯剧又称"温州乱弹"。
(
) )
2.瓯剧是我国400剧种之一。(
3.瓯剧剧目内容多取材于宫廷故 事和历史题材。 ( ) 4.瓯剧以" 书面温话 "作为舞台语 言。 ( )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派两名 代表(一男一女 ).两名代表选择一个 组合,一起表演一个节目,台词自 拟。(比赛会分名次,参加比赛者 均有奖品,第一名得5分,第二名得 3分,第三名得1分。每人只有一票, 郑老师有五票。)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1942年1月生,温州市区人。 国家一级演员。曾任瓯剧团副团长, 艺术指导,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政协委员。曾兼任浙江省剧 协常务理事、温州市剧协副主席。 出身于梨园世家的孙来来,1954年 入“胜利乱弹”剧团(瓯剧前身) 习艺,攻武生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翻开课本P49页,看 一看,读一读温州在线。 等下会有测试题给大家, 请大家认真一点。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上一页
陈茶花 女,1931年2月生,温州市人。瓯 剧老一代著名表演艺术家。出生于 梨园世家。12岁因生活所迫开始学 艺,解放前先后在“新凤玉”乱弹 班习艺,其后又入“大高星”、 “胜福连”、“新阳春”、“新红 玉”等班社从艺。解放后,参加温 州胜利乱弹剧团,1959年更名为温 州瓯剧团,并作为剧种名称行于世。 她长期担任瓯剧团团长,退休后仍 为瓯剧团顾问。她是:中国戏剧家 协会会员、浙江剧协二、三届理事、 浙江三届人大代表、省六届政协委 员、省二届文联委员、全国第三次 文代会代表、温州市二届文联委员、 市二届剧协副主席,后为顾问。
下一页
目录
据初步调查,瓯剧现存下来 的大小剧目共有430多个呢!如 《火焰山》、《酒楼杀场》、 《高级和吴三春》等。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高 机 与 吴 三 春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酒 杀 楼 场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火 焰 山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断 桥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脸谱谱式丰富多样、用色变化绚丽、手法巧妙,堪称中国 戏曲艺术一绝。而所有这些脸谱,都必须与髯口、盔甲、服 装、鞋靴乃至道具等综合配“套”,才形成完美的艺术统一 体;同时,又往往于特定人物的特定人物的特定时间、特定 事件,以及身份、年龄和地位的变化分不开,并伴随着变化 而变化着。脸谱具有传神、夸张、寓意、装饰和褒贬、惩恶 扬善的功能。 粉白脸 (白脸的别称):如曹操、张邦昌、严嵩等权贵佞臣。 红脸:多为正面人物、忠臣良贤,如关云长、赵匡胤等。 黑脸:忠臣贤相等正面人物,如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