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只此青绿》火遍全国之后,东方演艺集团力邀现代舞艺术家沈伟耗时20个月创排出一部同样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表现形式完全不同的舞蹈诗剧《诗忆东坡》,日前在上海首演。
如果说“青绿”是因为在审美上“领先一步”而使得观众如痴如醉,那么“东坡”则因为审美超前了“三步”,而使得观演反响两极分化——这部囊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琴棋书画诗词赋和当代艺术里的现代舞、交响乐、当代画,具有镜头感、抽象感,整体节奏还相当慢的作品,对于不熟悉以上融汇东西、博古通今的艺术形式且预设自己要来看“苏东坡这个人”的观众而言,不太会符合预期。
这就造成了观演后的两极反响——喜欢该剧的赞赏它为“国际传播领域中,既发扬中国审美特质,又符合海外欣赏习惯的破冰之作”;不喜欢该剧的则在社交媒体上“劝退他人”道:“被创(受到创伤),快跑!”
同为“青绿”与“东坡”的“父母”,前身之一为东方歌舞团的东方演艺集团,是国家级演艺集团,承载着面向当代与国际,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责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去看东方歌舞团的演出就是全民盛事。
《只此青绿》引舞蹈观众“竞折腰”是东方演艺近年来又一个现象级作品。
“青绿”的成功,在于让故宫博物院里的《千里江山图》“活”起来。
该剧把这幅名画的制作过程一一拆解、展现,让观众了解到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等如今称之为“非遗传承人”在成就一幅被视为江山社稷主题的传世之作中做出的贡献。
与此同时在色调上再现了出自矿石的石青、石绿以及群青、赭石、朱砂等如今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宋代“流行色”。
其舞蹈动作设计之美,在具有宋代流行色的背景下,轻易地打动了最广大的观众。
而戴着眼镜的展卷人,赋予该剧当代视角。
在临近剧终时,他与《千里江山图》绘者王希孟的“隔卷作揖”则深切打动了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也是今天的“传承人”……以往,中国舞蹈剧目中很少有以解读作品角度切入的“阐释性”剧目——解释说明,是话剧的功能。
因而,从以当代视角阐释传统文化之美的角度而言,“青绿”是从零到一的巨大突破。
“青绿”是以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东坡”是以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既然有了“青绿”的成功,东方演艺并不想“自我重复”,而是“更进一步”,邀约了戏曲坐科10年、擅长中国琴棋书画且因现代舞而蜚声世界的现代舞艺术家沈伟,来创作一部以现代舞展现苏东坡诗词精神的舞蹈诗剧——太难了!沈伟起先婉拒三次。
最终,对于如何以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挑战,激发了沈伟的创作欲望。
《诗忆东坡》“审美超前”的三步,首先在于——不叙事。
名字里有“东坡”,但该剧不谈东坡个人成长、官场失意、情感“两茫茫”,只是以沈伟自3000首苏东坡诗词中,按其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绪,梳理出15首来展现其精神内涵。
为什么是15首?最初是29首,“不能字太多,字多就成为话剧了”,沈伟说得实在,舞剧就不应该开口唱几首歌、字幕出太多字——唱歌的是歌剧或音乐剧,字多的是话剧。
艺术家的能耐就在于,在剧种规范里创造艺术。
不叙事带来的第二步“审美超前”是——较抽象。
音乐,能做到“拟声”已经算是尽力具象了。
所以民乐里听得出《百鸟朝凤》,交响乐里听得出《彼得与狼》,但也就限于动物发声而已。
舞蹈,能做到“拟形”也是高手,如《朱鹦》。
抽象的音乐与舞蹈,确实考验观众的审美经验与能力——审美知识如作家作品可以学,审美感受纯粹个人体验靠积累。
举例而言,全剧开场,天幕上有一个动态图,展示了东坡从眉州出发,途经常州、黄州、杭州、徐州等将近20个地点的路线图,每一个箭头都是白色直线。
第五幕结束时,出现了一个视频——画面上只有一个握着毛笔的人的手,下笔手法如书法般顿挫,以为他要写字呢,忽发现黑色毛笔换成了白色毛笔,继而再换成青绿色油画刷子,再以明黄色提亮且笔触转而油画“刷”,勾勒出的线条进而接近旅法画家朱德群的风格……有人,能了悟“这是东坡此生路线图乃至精神路线的艺术化呈现,且是该剧‘点题’之处——以中国书法技法入手,以东西融合的色彩与线条形成当代画作”;有人则质疑:“舞剧里为什么要插一段不知所云的画画啊?”似乎,也对。
较抽象,带来第三步“审美超前”最容易引发的问题——感受“劈叉
..”。
完全跟得上审美逻辑且熟悉沈伟以往作品风格的观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完全跟不上的则感觉“被重创”到匪夷所思;时而跟上时而掉队的观众则容易陷入怀疑:是哪里出问题了,我还是剧?
跟得上审美逻辑,需要对于宋代美学的了解,不止于《只此青绿》;对于苏东坡的了解,不止于“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感表达;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熟悉,不止于古琴的《高山流水》一曲;对于中国作曲家创作西方交响乐的了解,不止于谭盾一位,最好还熟悉该剧作曲陈其钢;对于舞剧不叙事不惊讶;对于现代舞不叙事不惊讶;对于全剧节奏缓慢能适应——也就90分
钟回到宋代时间感、脱离快节奏生活,为何不能试一下?纯粹从艺术形式来做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青绿”是“连环画
...”;
“东坡”是“文人画
...”。
“审美超前”从来不是艺术家的错。
契诃夫的《海鸥》首演失败;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首演失败……从不妨碍它们成
为经典。
但是记得要为“审美超前”的艺术作品“搭建沟通桥梁”是出品方必须“多虑”的部分。
东方演艺集团打造《诗忆东坡》是为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那么就应该同时配套有关现代舞、宋代美学、东坡诗词精神、舞剧与舞蹈诗剧的区别乃至西方当代艺术甚而美学思潮等领域的演出前解读——演出前后、线上或出版物等形式均可。
甚至建议,“青绿”也要适当配套解读课程——对于书画、非遗也做进一步拓展传播。
今后,一部剧就是一个“台前演出加幕后解读”“线上传播加线下普及”的“系列工程”了。
(选自朱光《“审美超前”记得搭桥》)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忆东坡》与火遍全国的《只此青绿》一样,都是东方演艺集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创排的舞蹈诗剧。
B.《只此青绿》在审美上“领先一步”而火遍全国,引舞蹈观众“竞折腰”,使观看东方歌舞团演出成为全民盛事。
C.《只此青绿》拆解、展现《千里江山图》的制作过程,再现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等在成就这幅名作中做出的贡献。
D.“审美超前”并不妨碍艺术作品成为经典;但要为“审美超前”的作品搭建沟通桥梁,例如配套与之相关的解读课程。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忆东坡》观演两极分化,褒贬不一,原因之一是该剧不能满足来看“苏东坡这个人”的观众预期。
B.与《只此青绿》以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不同,《诗忆东坡》则是以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C.为合乎剧种规范,避免字幕出太多字,《诗忆东坡》作者将剧中诗词由最初的29首删减为15首。
D.《诗忆东坡》的“审美超前”表现为不叙事、较抽象等,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故事情节,只谈情感变化。
3. 《只此青绿》实现了当代视角阐释传统文化之美的巨大突破,不属于其表现的一项是()
A.采用石青、石绿等如今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宋代“流行色”。
B.以宋代流行色为背景的优美的舞蹈动作设计。
C.戴眼镜的展卷人与《千里江山图》绘者王希孟隔卷作揖。
D.面向当代与国际,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责任。
4. 请简要说明加点词语“劈叉”“连环画”“文人画”在文中的作用。
5. 作者是怎样论述第二步“审美超前”——“较抽象”的?请概括说明。
【答案】1. B 2. D 3. D
4. ①“劈叉”指两腿前后分开至一条线坐于地下,在文中比喻迥乎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观剧感受,生动形象且新颖别致。
②“连环画”又称小人书,是通俗读物,而“文人画”追求技巧与个人风格,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文中分别用来比喻《只此青绿》《诗忆东坡》,鲜明而准确地表明两者艺术形式的不同。
5. ①先举例论述音乐、舞蹈的抽象性。
②再陈述观点“抽象的音乐与舞蹈,确实考验观众的审美经验与能力”。
③最后通过列举不同的观演感受来论证观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使观看东方歌舞团演出成为全民盛事”错误,原文第二段“同为‘青绿’与‘东坡’的‘父母”,前身之一为东方歌舞团的东方演艺集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去看东方歌舞团的演出就是全民盛事。
《只此青绿》引舞蹈观众‘竞折腰’是东方演艺近年来又一个现象级作品”。
据此看出,并非《只此青绿》使观看东方歌舞团演出成为全民盛事。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审美超前’表现为不叙事、较抽象等,其根本原因是……”“只谈情感变化”错,原文第五段“《诗忆东坡》‘审美超前’的三步,首先在于——不叙事。
名字里有‘东坡’,但该剧不谈东坡个人成长、官场失意、情感“两茫茫””。
由此看出,逻辑关系不成立,“只谈情感变化”曲解文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观点是《只此青绿》实现了当代视角阐释传统文化之美的巨大突破。
与实现巨大突破相对应的信息区间是文章第三段。
原文第三
段“该剧把这幅名画的制作过程一一拆解、展现,让观众了解到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等如今称之为‘非遗传承人’在成就一幅被视为江山社稷主题的传世之作中做出的贡献。
与此同时在色调上再现了出自矿石的石青、石绿以及群青、赭石、朱砂等如今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宋代‘流行色’。
其舞蹈动作设计之美,在具有宋代流行色的背景下,轻易地打动了最广大的观众。
而戴着眼镜的展卷人,赋予该剧当代视角。
在临近剧终时,他与《千里江山图》绘者王希孟的‘隔卷作揖’则深切打动了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也是今天的‘传承人’……因而,从以当代视角阐释传统文化之美的角度而言,‘青绿’是从零到一的巨大突破”。
据此看出D项强调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责任,不能体现《只此青绿》实现了当代视角阐释传统文化之美的巨大突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原文第七段“较抽象,带来第三步‘审美超前’最容易引发的问题——感受‘劈叉’。
完全跟得上审美逻辑且熟悉沈伟以往作品风格的观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完全跟不上的则感觉‘被重创’到匪夷所思;时而跟上时而掉队的观众则容易陷入怀疑:是哪里出问题了,我还是剧”。
据此可分析出,“劈叉”本指两腿前后分开至一条线坐于地下,在文中比喻迥乎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观剧感受,生动形象且新颖别致。
②原文第八段“纯粹从艺术形式来做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青绿’是‘连环画’;‘东坡’是‘文人画’”。
据此可分析出,“连环画”又称小人书,是通俗读物,而“文人画”追求技巧与个人风格,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文中分别用来比喻《只此青绿》《诗忆东坡》,鲜明而准确地表明两者艺术形式的不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原文“音乐,能做到‘拟声’已经算是尽力具象了。
所以民乐里听得出《百鸟朝凤》,交响乐里听得出《彼得与狼》,但也就限于动物发声而已。
舞蹈,能做到‘拟形’也是高手,如《朱鹦》”,据此看出,先举例论述音乐、舞蹈的抽象性。
②原文“抽象的音乐与舞蹈,确实考验观众的审美经验与能力——审美知识如作家作品可以学,审美感受纯粹个人体验靠积累”,据此看出,再陈述观点“抽象的音乐与舞蹈,确实考验观众的审美经验与能力”。
③原文“举例而言,全剧开场,天幕上有一个动态图,展示了东坡从眉州出发,途经常州、黄州、杭州、徐州等将近20个地点的路线图,每一个箭头都是白色直线。
第五幕结束时,出现了一个视频——画面上只有一个握着毛笔的人的手,下笔手法如书法般顿挫,以为他要写字呢,忽发现黑色毛笔换成了白色毛笔,继而再换成青绿色油画刷子,再以明黄色提亮且笔触转而油画
‘刷’,勾勒出的线条进而接近旅法画家朱德群的风格……有人,能了悟‘这是东坡此生路线图乃至精神路线的艺术化呈现,且是该剧“点题”之处—以中国书法技法入手,以东西融合的色彩与线条形成当代画作’;有人则质疑:‘舞剧里为什么要插一段不知所云的画画啊?’似乎,也对”。
据此看出,最后通过列举不同的观演感受来论证观点。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驴耳朵豆角
许福元
这一天,九十七岁的老母亲对我说,想吃一锅鲜清焖驴耳朵豆角。
于是,我匆匆从农贸市场淘换来淘换去,终于淘换到了驴耳朵豆角。
妻子赶紧择边洗净、横切竖丝,然后热锅炮汤、爆火放油,佐以五花肉,配以葱姜蒜,也就有半个点儿,连同暄腾腾的杨镇戗面高庄馒头,一块端到了母亲面前。
母亲只尝了一口,皱了皱眉,就放下了筷子。
我赶紧问,咋地?
母亲说,不咋地。
不是那个味儿。
我问,是哪个味儿?
母亲脸色沉下来,那个味儿你难道忘了?
那些岁月,那个味道,我如何忘得了?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那时的母亲也就四十七八岁。
她从陈年的葫芦头里倒出十几粒驴耳朵豆角籽。
豆角籽是扁的、
鼓的、椭圆形,浑身黑色却镶一道白边儿。
黑豆角籽被放进一只白瓷碟子里,并不贮水,而是用一块旧蓝碎花软布,蘸湿了,蒙在碟子上,像孵小鸡。
每天她要将蓝碎花布用清水涮一涮,再蒙上。
这样大概过了五六天,豆角籽肿胀了,发胖了,那还不够。
直待豆角籽破开,吐出雀舌一样的嫩芽儿,才开始播种。
播种是穴播。
母亲沿着篱笆的里边,隔三尺开外挖一个水桶大小深浅的坑,然后填上鸡粪与猪粪与羊粪与驴粪与狗粪,上面压上黄土,足足地浇上两桶水,却并不急于下种。
待水气下沉,湿气上返时,才播下种子。
每穴只播两三粒,共十几穴,一周遭的篱笆也就种齐了。
初时我常常蹲下去看,种子很沉得住气,一点动静也没有。
我几乎怀疑,在碟子里咧嘴的嫩芽是否会蔫回去。
就在一天清晨,阳光透过篱笆照进来,那一穴黄土忽然有了松动,一小片土盖翘着支棱起来。
下面竟是三棵幼芽,头钩状,浅绿;身体胖墩墩,豆黄;下半身柱形,白色。
像两个稚气的问号,共同撑起一面天窗。
很快,这面天窗就被幼苗掀翻。
幼苗先是锥形,叶子是尖尖的,像绿色的剑,直指青天。
几天以后,叶子成对成对出现,如孪生的姐妹,傲然不群。
尔后扶摇生长,纤细的茎丝儿不断抽长、延伸、探索、攀援,一对一对圆圆的叶子紧随其后,步伐跟得很紧很紧。
每一对叶子的根部,都是一条分枝,每一条分枝的叶子,都掩映一簇花朵。
花朵蓝盈盈的,开放状如蓝蝴蝶,造型美如兰花指。
每一朵花朵凋谢后,驴耳朵豆角就钻出来。
驴耳朵豆角真像驴耳朵。
长,恰到好处,宽,比例适宜。
周边一道紫边绿线,中间凹凸肉厚肥实。
这种豆角很低调,不像五月鲜地豆那样先声夺人,也不像白不老豆角那样故作清白,更不像十八粒架豆那样垂垂挂挂,显摆显摆。
当其它豆角相继谢世后,驴耳朵豆角在秋头子上才热闹起来。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中午从生产队地里收工回来,未进栅栏门,先从当街用胳膊夹一个棒秸拖进院来,然后从土窗台上摸出钥匙,点脚儿开门。
棒秸这才被她放下,先点火,后刷锅,然后舀棒子面,掺水和面。
往锅里添一瓢水,往灶里攘一把柴。
迅即奔出门外,钻进稠得不能再稠的绿豆角秧中去了。
只一小会儿,她就兜了一大衣襟驴耳朵豆角。
这时,锅底的水似开未开,灶膛里的火似灭未灭。
她又往灶里续了柴,将那一片一片豆角,从脊背一掐,老丝儿绕成一卷一圈,纷纷跌落在她脚背上。
然后用手一撅,抛入锅底。
这时,棒子面也醒好了,锅也热了,“啪!啪!啪!”顺锅沿儿于豆角上面,贴一溜玉米面饽饽。
此时,倘火从灶里燃出来,手又沾着棒子面,母亲只是屈脚将柴火往灶门里一蹚,手里照样干活,其动作干净利落像个武林高手,锅里活儿完毕,扣上锅盖,周围用手巾、抹布圈严,压上瓦盆。
再往灶里填上一大掐子棒骨,这才搬梯子上房,趁锅冒大气、等待饭熟的时间,将白薯干翻晾一遍。
母亲下房来时,揭开锅盖。
锅底,青色的驴耳朵豆角,散发着淡淡清香;四周,黄灿灿玉米面饼子,定格着母亲的指痕。
母亲将驴耳朵豆角捞出,用凉水一过。
然后在上面撒一小把盐,用筷子一拌。
锅底的余温仍可利用,添两瓢水,抓三捧糠,掺一小碗白薯面,兑半桶泔水,猪也饿得“咣、咣、咣”用嘴头子狂拱猪圈门子。
母亲嘴嚼着饼子,生产队上工的钟“当、当、当”又敲响了。
弟弟很懂事,听母亲说驴耳朵豆角不是那个味儿,特特从自己开垦的十边地上揪下紫边的驴耳朵豆角,不搁油,只放盐,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法炮制了一回。
母亲这回尝了,点点头,就是这个味儿。
我尝了,直咧嘴,顺口说出,又苦又涩!
母亲脸色又沉下来,不苦不涩,那还叫驴耳朵豆角吗?
是啊是啊,生活中假如没有苦涩,那还叫生活吗?
(选自《光明日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十七岁的老母亲想吃鲜焖驴耳朵豆角,表现了老母亲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留恋,引出下文关于驴耳朵豆角的故事。
B.“淘换来淘换去”既表现了我在农贸市场耐心寻找驴耳朵豆角的情形,又说明驴耳朵豆角在当今的市场上并不常见。
C.母亲中午从生产队地里收工回来,点火烧水的间隙采摘驴耳朵豆角,准备一家人的中餐,忙忙碌碌而又井井有条。
D.锅底的青色的驴耳朵豆角散发清香,四周的玉米饼子黄灿灿的,简单的食物折射出当时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择菜、切菜、炒菜、配料,文章运用一连串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妻子的心灵手巧与孝顺。
B.“用布蘸湿了,蒙在碟子上,像孵小鸡”,语言质朴,如话家常,带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C.文章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用“我”的视角叙写母亲与豆角的故事,表达了对劳动致富的肯定与赞美。
D.“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法炮制了一回”,巧妙点明“那些岁月”的具体时间,为文章增添了怀旧的意味。
8. 请简要分析“母亲的脸色”两次“沉下来”的原因。
9. 文章详细描写了驴耳朵豆角催芽、播种、生长的过程,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答案】6. D 7. C
8. ①母亲第一次脸色沉下来,是误以为“我”忘记了驴耳朵豆角的味儿,忘记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②母亲脸色第二次沉下来,是因为“我”嫌弃驴耳朵豆角的“又苦又涩”,似乎淡忘了生活中的苦涩。
9. ①写母亲催芽、播种,介绍驴耳朵豆角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母亲的精明能干。
②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幼苗的成长,花朵的开放、凋谢,表现了驴耳朵豆角旺盛的生命力。
③与五月鲜地豆、白不老豆角等进行对比,表现了驴耳朵豆角的低调,以及它的不可或缺的果腹作用,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与敬重。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折射出当时……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错,于文无据。
原文“锅底,青色的驴耳朵豆角,散发着淡淡清香;四周,黄灿灿玉米面饼子,定格着母亲的指痕”,可看出表达了作者对驴耳朵豆角的喜爱以及母亲勤劳能干的品质,并未涉及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达了对劳动致富的肯定与赞美”错,文章没有提到“劳动致富”。
写母亲与豆角的故事是对往日艰难岁月的深情回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心理特点的能力。
①原文写妻子“热锅炮汤、爆火放油,佐以五花肉,配以葱姜蒜”做出驴耳朵豆角,母亲品尝后,“母亲脸色沉下来,那个味儿你难道忘了”。
据此看出,母亲第一次脸色沉下来,是误以为“我”忘记了驴耳朵豆角的味儿,忘记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②原文“母亲这回尝了,点点头,就是这个味儿”“我尝了,直咧嘴,顺口说出,又苦又涩”“母亲脸色又沉下来,不苦不涩,那还叫驴耳朵豆角吗”。
据此看出,母亲脸色第二次沉下来,是因为“我”嫌弃驴耳朵豆角的“又苦又涩”,似乎淡忘了生活中的苦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原文“她从陈年的葫芦头里倒出十几粒驴耳朵豆角籽。
豆角籽是扁的、鼓的、椭圆形,浑身黑色却镶一道白边儿。
黑豆角籽被放进一只白瓷碟子里,并不贮水,而是用一块旧蓝碎花软布,蘸湿了,蒙在碟子上,像孵小鸡。
每天她要将蓝碎花布用清水涮一涮,再蒙上。
这样大概过了五六天,豆角籽肿胀了,发胖了,那还不够。
直待豆角籽破开,吐出雀舌一样的嫩芽儿,才开始播种”“播种是穴播。
母亲沿着篱笆的里边,隔三尺开外挖一个水桶大小深浅的坑,然后填上鸡粪与猪粪与羊粪与驴粪与狗粪,上面压上黄土,足足地浇上两桶水,却并不急于下种。
待水气下沉,湿气上返时,才播下种子。
每穴只播两三粒,共十几穴,一周遭的篱笆也就种齐了”。
据此看出,写母亲催芽、播种,介绍驴耳朵豆角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母亲的精明能干。
②原文“在碟子里咧嘴的嫩芽是否会蔫回去”“纤细的茎丝儿不断抽长、延伸、探索、攀援,一对一对圆圆的叶子紧随其后,步伐跟得很紧很紧”“这种豆角很低调,……当其它豆角相继谢世后,驴耳朵豆角在秋头子上才热闹起来”。
据此看出,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幼苗的成长,花朵的开放、凋谢,表现了驴耳朵豆角旺盛的生命力。
③原文“这种豆角很低调,不像五月鲜地豆那样先声夺人,也不像白不老豆角那样故作清白,更不像十八粒架豆那样垂垂挂挂,显摆显摆。
当其它豆角相继谢世后,驴耳朵豆角在秋头子上才热闹起来”。
据此看出,与五月鲜地豆、白不老豆角等进行对比,表现了驴耳朵豆角的低调,以及它的不可或缺的果腹作用,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与敬重。
三、文言文阅读(共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