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圆柱和圆锥-人教版2014【小学学科网】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第【1】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内容。

《圆柱的体积》这节课选自冀教版六年级数学第12册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教材简析。

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

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我认真研读了人教版与冀教版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冀教版教材:教材由过生日的情景图和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的茶叶桶,呈现了问题情境。

接着由“议一议”启发学生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在猜想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等份拼成新的拼成长方体。

然后提出“说一说”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通过例题1得以简单应用。

人教版教材:教材没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直接奔入主题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直接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份等新的拼成长方体。

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出示例4巩固应用,出示例5应用公式计算容积。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从教材内容安排和活动设计上,主导思想是一致的,都非常重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全过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进行,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全程,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圆锥整理和复习》说课稿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圆锥整理和复习》说课稿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圆锥整理和复习》说课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柱圆锥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节复习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包括它们的特征、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教材通过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知识,对它们的特征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理解不深,计算方法掌握不牢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解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圆柱和圆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知识回顾: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总结;3.知识点讲解: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讲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4.案例分析:分析一些与圆柱和圆锥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5.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6.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巩固记忆;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特征:上、下底面平行,侧面展开为长方形体积:V = πr²h表面积:S = 2πr² + 2πrh特征:底面圆,侧面展开为扇形体积:V = 1/3πr²h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三种方式。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精选3篇)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精选3篇)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1一、说教材“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意在通过回顾梳理,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牢固,能熟练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梳理、合作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整理、探究、概括的能力。

3、在复习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为:知识的梳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为:认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回顾整理,以学生为主。

巩固知识,以练习为主。

拓展提高,以思维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梳理、形成网络。

这个环节当中,我主要设计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汇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的结构不断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来回顾学过的知识,这里的动画内容主要包括了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过程和知识点,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课堂趣味化,可以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圆柱与圆锥》说课标说教材讲话稿

人教版《圆柱与圆锥》说课标说教材讲话稿

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潜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以“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潜能”为题,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为例,和大家进行交流:(这是我的说课流程,课件展示)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就数学课程目标的四个维度而言,来看看本学段的课程目标:(课件展示)知识技能: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数学思考:感受几何图形的直观;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问题解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我们知道“图形与几何”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四大学习领域之一,而《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几何形体知识,也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那么,本单元的内容标准又是如何要求的呢?(课件展示)1、图形的认识:经历观察生活中典型的圆柱形与圆锥形实物的过程,认识圆柱与圆锥;通过操作认识圆柱的展开图。

2、测量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图形的运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编写特点”:(课件展示)特点一: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均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圆锥体特征的实物直观引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圆柱和圆锥_人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圆柱和圆锥_人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圆柱和圆锥_人教版圆柱和圆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

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中图形的计算。

包括:圆柱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快速转动贴有长方形纸和直角三角形纸的小棒,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全面地认识圆柱和圆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在做转动纸片活动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猜测,再操作。

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分了三步进行:①猜一猜:转出来是什么形状?②自己动手快速转动小棒,验证自己的猜想。

③强化辨析:出示4 2 3 22 4 2 3问:这两个长方形分别以4或2为轴旋转,得到的圆柱体一样吗?为什么?多找几个学生回答,最后得出结论: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哪条边就是圆柱的高,那么另一条边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最后再让学生具体说说上面两个长方形旋转后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通过上面三步层层递进,让学生对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有了完整的认识。

(圆锥的教学跟圆柱类似,在这就不再多做解释。

)二、从例题选材和公式推导的呈现形式方面的变化角度。

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课标教材中例题的选取也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除了26页例3沿用老教材的例题外,其他例题均来自与生活。

如,对圆柱、圆锥的认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的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的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章主要介绍了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性质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了圆的相关知识,对圆的性质和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和性质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加深对这两个几何体的认识。

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和性质,掌握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和性质,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圆柱和圆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和性质。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 问题解决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圆柱和圆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和性质。

例如:铅笔盒、喷水器和蛋糕等都是圆柱体,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圆柱体的概念和性质。

2. 概念和性质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性质和公式,并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圆柱体的定义是:由一个圆和与这个圆在同一平面上的一条平行于它的线段所围成的空间图形,圆锥体的定义是:由一个圆和与这个圆在同一平面上的一条不与圆在同一平面上的直线所围成的空间图形。

认识圆柱和圆锥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认识圆柱和圆锥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认识圆柱和圆锥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认识圆柱和圆锥说课稿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20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学生交流(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1、研究圆柱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⑷认识圆锥的高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1、讨论“练一练”。

交流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⑵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5篇范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5篇范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5篇范文第一篇:《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圆柱和圆锥》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代表六年级所有的数学老师对我们的新课程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个单元作一个说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我从教材分析入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

圆柱、圆锥是我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内容的安排上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的模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研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确定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学会运用计算公式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是认识和理解圆柱的侧面积以及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认识理解圆锥的高。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

因此,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准备利用直观教具如多媒体课件,圆柱和圆锥的模型,采用引导探究法、观察演示法、讨论法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知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31-32页说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教学用具:课件圆锥体模型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展示教材第31页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2、揭示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圆锥形物体。

2、教学例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后,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2)讨论交流。

(3)认识圆锥的高。

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4)引导归纳。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3、测量圆锥的高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1、活动游戏。

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2、完成第32页“做一做”的习题。

3、练习六的第二题板书设计圆锥的认识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圆锥的体积教学内容:教材33-34页说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说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

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⑶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学具准备:⑴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⑵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

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说课标、说教材 《圆柱与圆锥》

说课标、说教材 《圆柱与圆锥》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标、说教材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图形与几何中的圆柱与圆锥这一章节,“图形与几何”是数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织部分,通过“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可以借助于几何中的一些图形以及探讨几何图形性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思想方法去更好地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

小学阶段的“图形与几何”内容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和创新精神。

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有助于学生运用图形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其更清晰地认识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我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进行研说。

一、说课标(一)学段目标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对本学段的学习提出了基本要求:1.知识与技能: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2、数学思考:形成空间观念,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

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4、情感与态度: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本册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圆柱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圆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学和其他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圆柱的认识》这一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和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

他们对圆、直线、矩形等基本几何元素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圆柱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还不够熟悉。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圆柱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圆柱的基本概念,掌握圆柱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能运用圆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过程,学生能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2.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圆柱的特点和性质,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柱形状的物体,如圆柱形的饮料瓶、圆柱形的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圆柱的兴趣。

2.基本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学生自主发现圆柱的特点,然后总结出圆柱的基本概念。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单元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立体图形的认识和计算。

本单元主要包括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以及圆锥的认识和体积的计算。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形成立体几何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几何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需要通过教学手段来激发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4.练习与拓展: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以通过图示、列表、公式等形式,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计算方法等内容展示给学生。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圆柱和圆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圆柱和圆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圆柱和圆锥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的教材分析。

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包括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圆锥的体积等。

这些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中图形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学生需要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掌握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研究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圆柱和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四、说教材教材的特点之一是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点、线、面和体的关系。

通过教材的11页和24页,学生可以通过快速转动贴有长方形纸和直角三角形纸的小棒,全面地认识圆柱和圆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在做转动纸片活动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猜测,再进行操作。

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分了三步进行:①猜一猜:转出来是什么形状?②自己动手快速转动小棒,验证自己的猜想。

③强化辨析:出示问题,多找几个学生回答,最后得出结论: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哪条边就是圆柱的高,那么另一条边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课标教材相较于老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采用了情景图和丰富多彩的形式,简洁明了的文字等方式,激发了学生无穷的解答兴趣。

其中许多题目都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通过这些题目的练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研究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而,我们认为课标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题只兼顾到联系生活实际,没有考虑到学生计算的基础,有些题数据偏大,给学生的计算增加了难度。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

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

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

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

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

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

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

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测量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这部分教材的内容特点,经过我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本节课主要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多个、圆锥的模型一个、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板(或玻璃),一把直尺五、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说说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说说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面图,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说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说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六、教学流程1、复习提问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2、导入新课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观察一下,触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P10—12)教材分析:教材先呈现出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再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结合图形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那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了学生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

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柱的广泛应用。

说学情分析: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体,学生有广泛的认知基础,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圆柱体实物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体的立体图形,使全体学生经历从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

2、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量一量,想一想,做一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高、侧面、及侧面展开图形状及其与圆柱体的对应关系,并能够对一些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或实验验证。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猜想、操作、分析、概括水平,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师生互动中是全体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圆柱体)的独特魅力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使部分学生大致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说教学准备:圆柱体实物及模型、直尺、色卡纸、剪刀、胶带、ppt课件等。

说教学设计:一、引入1、出示主题图。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生:这些都是圆柱体。

师:圆柱体是立体图形,平时简称它为圆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认识。

(说板书:圆柱的认识)【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先从生活出发,从而让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说课稿1. 说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中的《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几何领域,是学生在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圆柱与圆锥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立体图形知识体系,还为后续学习球体、圆锥曲线等更复杂的三维图形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难点在于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说学情学生分析六年级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对复杂空间图形的理解和想象仍有一定难度。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如面积、体积的概念及基本计算方法,但对三维空间图形的认识还需加强。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因此,教学中应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学习困难可能主要集中在理解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准确应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圆柱与圆锥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目标达成通过课堂讲解、实物演示、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识别,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解决策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圆柱与圆锥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其特征;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手测量、计算,体验体积公式的由来,突破难点。

5. 说教法与学法-教法选择:采用直观演示法、探究发现法、合作学习法,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

2014年新教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2014年新教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2014年新教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项目:课标要求:本单元旨在通过观察物体、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组成,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参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养成思考、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单元/章节内容分析:本单元在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授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等知识,扩大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包括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圆锥的底面和高。

2.让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让学生理解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圆柱体和圆锥体模型。

教学设计:课题:圆柱的认识备课人:___、___审核人:课型:讲授课授课日期:第一课时授课人:___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共同点,引出圆柱的概念。

2.展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给出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观察圆柱的平面图,理解平面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4.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手工制作圆柱侧面展开图,并理解展开图的含义。

教学用具:圆柱体模型教法、学法:观察探究、操作归纳。

总之,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并掌握了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和圆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

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中图形的计算。

包括:圆柱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重点:(1)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2)圆锥体积的计算。

3、教学难点:(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2)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

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四、说教材一、特点一: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点、线、面和体的关系课标教材新增设了一个由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立体图形。

这一内容的增加能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个完整的认识。

分别在教材的11页和24页,通过快速转动贴有长方形纸和直角三角形纸的小棒,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全面地认识圆柱和圆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在做转动纸片活动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猜测,再操作。

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分了三步进行:①猜一猜:转出来是什么形状?②自己动手快速转动小棒,验证自己的猜想。

③强化辨析:出示4 2 3 22 4 2 3问:这两个长方形分别以4或2为轴旋转,得到的圆柱体一样吗?为什么?多找几个学生回答,最后得出结论: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哪条边就是圆柱的高,那么另一条边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最后再让学生具体说说上面两个长方形旋转后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通过上面三步层层递进,让学生对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有了完整的认识。

(圆锥的教学跟圆柱类似,在这就不再多做解释。

)二、从例题选材和公式推导的呈现形式方面的变化角度。

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课标教材中例题的选取也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除了26页例3沿用老教材的例题外,其他例题均来自与生活。

如,对圆柱、圆锥的认识。

教材均通过列举大量生活中的圆柱、圆锥形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入。

还有表面积实际应用中的例4,计算一顶厨师帽所需的面料;圆柱体积实际应用中的例6,问杯子里能不能装下一袋奶?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另外,课标教材中公式推导的呈现形式跟老教材也有所不同。

在以往这些部分内容的编排更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

实验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索和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

例如,圆柱的特征,是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的。

在教学圆柱展开图的特征时,教材从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开始,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并展开观察,再把展开得到的长方形重新包上,探索并发现此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这就为进一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也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空间想像的能力。

再比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时候,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的长、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怎样计算呢?在推导圆锥体积时则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来引导学生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教学资源,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对图形特征、求表面积和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重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训练。

三、关于习题的编写和处理课标教材相对老教材来讲,从习题的选材,到呈现的形式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情景图,丰富多彩的形式,简洁明了的文字(条件和问题的提出多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都激发了学生无穷的解答兴趣。

其中好多题目都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标教材虽然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我们认为也有些许不足,比如习题只兼顾到联系生活实际,没有考虑到学生计算的基础,有些习题数据偏大,给学生的计算其实是增加了难度,对于这些题目我会具体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下面我就其中一些习题及处理形式跟大家交流,主要说一说新增加的习题,大家可以看着课本。

1、教材练习二中的第4题,考查学生对圆柱侧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的关系的掌握情况。

学生判断后,重点让学生谈谈理由。

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第2、3个图形围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加强对圆柱侧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的关系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

第6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三道题的条件其实是相同的,都是已知直径和高,这样学生练习起来比较单一,因此我们把其中条件进行了修改,第一小题直径12改成了已知圆周长12.56;第二小题直径5改成了半径2.5。

这样三种情况学生都进行尝试,相对来说比较全面。

第7~10题,是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际含义,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弄清求的是圆柱哪些部分的面积。

可以通过教具或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比如第7题,就可以用圆柱形纸筒代替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

第11题,是新增加的一个题目,对学生来说问题不大,很容易判断出是什么形状,万一有困难或争议大的,可以事先准备些实物,现场演示来帮助理解。

第16题,要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

第17题,要提示学生注意是上下底面分别留出了78.5平方厘米的口,应减去的部分是两个78.5。

这道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用圆柱的表面积减去2个78.5,另一种是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下两个圆环的面积。

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

2、教材练习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3题,虽然题目简单,但学生计算起来难度较大。

第8题,这道题关键是要学生理解求减少的土石方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 m,高为0.25 m的圆柱。

第11题,教学前要准备实物或教具。

让学生通过观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小组交流,最后汇报方法,学生得出了两种方法,一是用大圆柱的体积减去中空的小圆柱的体积,二是用横截面的面积(即圆环的面积)乘钢管的长来计算,不管哪种方法都应该给予肯定,这时候要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在进行这一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时,仍然要借助直观的教具和学具等帮助学生回顾、总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比如,复习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根据圆柱的展开图,写出计算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时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容易忘记乘,因此复习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有关圆锥、圆柱体积关系的对比练习。

在对这部分进行复习时可以补充类似课本27页第4题,28页第7题那样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弄清圆柱圆锥体积的关系。

另外,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也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复习时,要通过具体例子加以区别。

完成第29页第3题后,可让学生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分清概念和所用的公式及计量单位。

其中的第1问求至少用多少布料?要让学生根据给的图来判断是求几个面的面积。

第4题,求一块蜂窝煤的体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得出两种方法:一是用大圆柱体积减去12个小圆柱的体积,二是用大圆面积减去12个小圆的面积先得出来底面积,再底面积乘高得出体积。

计算起来特别繁杂。

四、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单元特别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

为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如,对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注意拓宽学生的探索空间,加强对图形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在操作中对问题的思考。

例如对圆柱表面积的教学,教材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展开观察,再进一步探索:长方形的长、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的关系是学生在自主操作、观察与探索过程中获取的。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呢?使学生探索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又如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探索,并给出提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其中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这一结论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要改变只按教材说明进行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

还有,在认识圆柱和圆锥时,教材增加了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的活动。

也应该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学具,亲自转一转,从操作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六、具体安排整理和复习课时安排建议:一课时。

1、引导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2、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回顾、总结图形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3、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6、温馨提示。

(1)本单元在整理复习时,不仅要关注图形的计算方法,更要图形计算公式的的推导过程。

(2)要注意区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和侧面积计算公式。

“数学游戏”──“剪大洞”教材(第31页)则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会图形变换的奇妙,等等。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