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指南》精神,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贯彻《指南》精神,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摘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有明确提出幼儿园
教育应贯彻《指南》精神,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在如今的幼儿教育中,我
们应该积极探索,努力为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贯彻《指南》精神,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主题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在于:
以主题探究活动为载体,重视幼儿的游戏体验,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情境转变为
以幼儿为主。

关键词:幼儿指南教育基本游戏
近些年,国家教育部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后正式颁布了《3-6岁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一文件,对于我国幼儿教育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文件。

十多年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即幼儿教育从大发展到
大滑坡,而后2010年起又慢慢地恢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和
执行由于受到过度的教育市场化导向的影响而受到了很大的干扰与阻碍,其对幼
儿园教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至今为止仍旧存在,为此,我们更应该深入贯彻《指南》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思想,让这些负面影响不复存在。

一、《指南》的教育观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正确理解
《指南》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其教育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幼儿是积
极主动的学习者;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重视家园共育等。

《指南》的核心理念是“文明、健康、活泼、向上”,主要强调以幼儿为主,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对于《指南》中强调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学家有以下三种理解:第一,幼儿园还是应以知识教学活动为主,但是需增加游戏活动的时间,同时也要
加强教师对游戏的指导;第二,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可以将以前的非游戏活动
进行游戏化,利用游戏的形式来使幼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三,将游戏的科
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主动性等扩散至幼儿园所有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儿在游
戏中得到积极主动的成长。

第一种观点对“基本活动”是一种机械性的理解,教师一般都会在完成教学任
务后再去安排游戏,游戏与教学各自拥有各自的时间,同时,由于教师拥有“纯粹的自由游戏是没有价值的”这一观念,导致游戏被控制的成分加强了,甚至整个游戏都会被教师所操纵。

第二种观点中的游戏在被作为教学手段的同时就已经丧失
了它的本体价值,它只是知识教学的一层“糖衣”,目的只是为了让孩子把这颗“苦药”吞下去。

这里所提出的“教学”并不一定是孩子喜欢的,将活动游戏化只是为了
让他们学不喜欢的东西,而游戏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最有价值的游戏是那些由
教师设计出来作为教学手段的游戏。

第三种观点在理解上就有了很大的突破,它
强调了整个教育活动的游戏化,指出了要让孩子主动、独立、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将游戏的特性渗入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贯彻《指南》精神,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措施
对于天真烂漫的幼儿,最成功的教育方式就是让他们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
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安全和愉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并在积极主动的社会交
流和认知探索中,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期的典型活动,
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1.创造性游戏。

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提供结构材料及使用一定的导入方式,来引发幼儿的游戏愿望,促使幼儿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

在创造性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为幼儿准备具有开放性的非成品玩具或游戏材料,让幼儿可以根据
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对它们进行象征性的改造,通过自己亲手操作来完成游戏中所
需要的某些物品。

2.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

游戏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

幼儿
只有在充足的时间里,才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时
间较长的游戏,幼儿能从容地选择游戏伙伴,有充分的时间了解游戏中的乐趣,
从而对游戏产生好奇与喜爱。

如果时间太短,幼儿不能完全沉浸于游戏之中,只
能进行形式简单的游戏活动,不仅玩不出高品质的游戏,而且会慢慢放弃游戏。

因此为了保证幼儿游戏的质量,教师应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

3.巡回观察,判断需求。

教师通过巡回观察来了解幼儿的游戏状况,准确判
断幼儿的游戏需求,适时把握介入的时机。

首先,保证一定的观察时间,充分观
察幼儿的游戏行为。

教师可以给自己规定一个观察的时间量,好充分了解幼儿的
游戏状况。

教师应善于及时捕捉幼儿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所发出的信息。

其次,学会分析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

对观察到的幼儿游戏行为进行分析是十分
必要的,它是保证幼儿自主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教师需及时对幼儿在游戏中的
反应和行为作出解读,通过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状态,明确幼儿的行为
动机、即时需要、意愿和困难等。

第三,教师需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训练自己
的观察判断能力。

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是培养观察能
力的有效途径。

4.自然介入,适度点拨。

教育学家认为老师以伙伴身份、游戏角色融入幼儿
游戏之中进行点拨,比较自然且有效。

教师需根据观察确定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适时地帮助儿童发展游戏。

介入幼儿游戏应以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地位为前提,教
师不应该代替幼儿游戏。

当教师的介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教师需及时退出游戏,切不可在游戏中参入过多的成人意志而阻碍了幼儿的自主活动。

根据多年实
践经验,总结了以下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介入:当幼儿游戏处于低潮时,当幼
儿情绪不佳时,当幼儿获得成功时,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当幼儿出现负面行为时
等等,教师需要介入。

当然,自然介入后还需要适度点拨。

重点因人而异,也就
是说每个幼儿有每个幼儿的指导方法,切不可指导内容划一。

教师应根据每个幼
儿的具体情况分别做指导:根据幼儿原有水平,向上扶一把、助一臂、推一程;
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切忌指导方法单一;指导要适可而止,及时退出。

5.减少游戏活动的干预。

若想让幼儿完全进行自主性的活动,就要坚持让幼
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成为游戏的主宰者,而不是教师计划好地控制游戏活动。


此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利,他们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例如:
游戏的主题、玩具、游戏情节、游戏规则等等,都应该根据幼儿内心深处所需要
的进行选择和确定,这样幼儿才愿意参加游戏,幼儿才能更深入地投入到游戏中去,游戏中应该让幼儿主动与玩具、材料等进行互动,才可能使幼儿对游戏产生
真正的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外部经验转化成自己
的经验。

只有当幼儿在游戏中成为主人、拥有主体地位时,他们才能真正在游戏
中体验到快乐。

6.引导交流,参与点评。

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对游戏过程进行交流,参与有价
值的点评,让幼儿对游戏进行情感的表达,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爱好。

切记,
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

教师应该针对对幼儿发展有较大价值的内容进行点评,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结语
贯彻《指南》精神,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一项紧迫任务,《指南》对全面提高我们幼教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指南》中强调,幼儿的学习应该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一定是学习。

在结构游戏中,我们既重视幼儿整体和谐发展的结果目标,更重视幼儿获得主体性体验的过程目标。

实践证明,教师树立了整体的指导意识后,就会有意识地在游戏中捕捉契机,渗透整体发展目标。

教师如果重视游戏指导的过程目标,就会在游戏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强化幼儿的兴趣和自主意识。

因此,创设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环境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很重要的,它充分体现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宋文霞王翠霞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伍香平幼儿教师易犯的150个错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0。

[3]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9。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