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一课多练:马说(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一、课内阅读
(2021·湖南炎陵·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二)(2021·湖南澧县·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画2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是哪几句?这些语句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5)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2021·青海海东·八年级期末)阅读韩愈的《马说》,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________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
(3)骈死于槽枥
..之间________
(4)一食
..或尽粟一石________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B.骈死于.槽枥之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策之不以.其道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不以千/里/称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才美/不外见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请写出两个含有“马”字的成语。
(1)________(2)________
1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四)(2021·吉林铁西·八年级期末)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韩愈是____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选文是_______中的第四篇。
12.下列选项和“策之不以其道”中“策”含义相同的是___,和“执策而临之”中“策”含义相同的是_____。
A.策勋十二转 B.策马而行
C.振长策而御宇内 D.夸父弃其策
13.下列各选项和本文内容或者主题、情感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A.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B.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题葡萄图》)
C.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14.食马者的无知,让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成了必然,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体现在哪里?(请用原文回答)
1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五)(2021·重庆巴南·期末)阅读《马说》,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
⑵策.之不以其道(______)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
⑷执策而临.之(_______)
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9.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二、比较阅读
(六)(2021·广西河池·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千金求马》)【注释】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
②期年:满一年。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食之.不能尽其材/千里之.马至者三
C.其.真无马邪/其.首五百金
D.骈死于.槽枥之间/涓人言于.君曰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执策而临.之(面对)
B.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甲)文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作伯乐,把未被发现的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C.与(甲)文的以议论为主不同,(乙)文以记叙为主,叙述“涓人”用重金购买死马的头,刺激各地献来宝马,不满一年即成功收获好几匹千里马的故事。
D.(甲)(乙)两文都涉及“千里马”,然而千里马的境遇却迥乎不同。
(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重视。
(4)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5)有人认为(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阐述。
(七)(2021·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C.策之不以其道.不得志,独行其道.
D.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那?其真不知马也!
2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24.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①
如闻失一士②,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③,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释】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
②士:指人才。
③鲜:读作xiǎn。
(八)(2021·黑龙江龙凤·八年级期中)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隰xí朋:春秋时期著名的齐国大夫,与管仲、鲍叔牙等共同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大治②孤竹:孤竹国,商代的北方诸侯国。
③不难:不惜,不耻。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
(2)安.求其能千里也安:________
(3)不难师.于老马、老蚁师:_______
(4)春往冬反.反:________
26.选出下列加点词含义、用法相同
..的一项()
A.老马之.智可用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策之不以.其道不以.千里称也
D.不难师于.老马、老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7.选出画浪线句子停顿恰当
..的一项是()
A.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B.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C.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D.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28.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给我们的启示是: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导、引导的作用。
D.甲乙两文都阐述了对人才的看法,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2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九)(2021·云南华坪·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
”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
是以骥之为骤,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
修其在己,听其在人。
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
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
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注释】①骥:千里马。
3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而犹待培.于生后也:
④诚以德为性所固.有:
3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骥不称其力,称其德。
32.(甲)(乙)都将_________比作人才,(甲)文重点阐述了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告诉人们要_____________的道理。
(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33.(甲)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十)(2021·河北定兴·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韩愈)(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
④期年:一年。
3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策:___________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______
(3)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________________
(4)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反:________________
3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⑵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6.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____________,以“食马者”寓_____________。
37.《马说》与《战国策·燕策一》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要说明它们命运的不同之处。
(十一)(2021·安徽蜀山·八年级期末)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③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唐太宗论举贤》)【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
③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
④正:只。
3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虽有名马故:______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__________
(4)策.之不以其道策:___________
(5)岂.借才于异代乎?岂:___________
39.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40.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用“______________”比喻有才能的人;(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词语填空)。
41.结合(甲)(乙)两个文段,你认为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十一)(2021·广东潮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汉)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启、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嫉妒贤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①策于帷幄②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其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
(《史记·高祖本纪》)【注释】①运筹:筹划战略和策略。
②帷幄:军中帐幕。
③给饷馈:供应粮饷。
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有仙则名.B.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C.不绝.粮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此所以
..动心忍性
..为我擒也/所以
4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⑵策之不以其道。
4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其吾所以取天下也。
4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
A.(甲)文托物寓意,写千里马鸣叫却不被人通晓它的意思,表现千里马难遇伯乐如同贤才难遇明主。
B.(甲)文结尾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嘲讽了“食马者”的无知。
C.(乙)文刘邦在洛阳南宫安置酒席,请列侯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
D.从(乙)文中看,刘邦认为项羽失天下是因为他妒忌怀疑贤能之人,加害有功之臣,独占所得利益。
46.韩愈和刘邦两人都比较重视人才,请结合两段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人才观的不同处。
(十二)(2021·广西岑溪·八年级期末)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 -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4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枥
..之间槽枥:马槽。
B.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
C.上令封德彝举.贤举:举荐。
D.各取所长.长:长处。
48.下列句子朗读语气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陈述语气)
B.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诘问、祈使语气)
C.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反问语气)
D.德彝惭而退。
(陈述语气)
49.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B.乙文中唐太宗认为,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是发现并使用自己国家的人才的。
C.甲乙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
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5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51.阅读甲乙两文内容,选择其中一处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十三)(2021·江苏·南通市通州期末)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栎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②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④。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九方皋相马》,有删改)【注释】①姓:指代家族,此处指子孙。
②担缠薪菜:即担柴挑菜,指干粗活。
③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