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推荐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第1篇】
10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学会写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没”。
1.1能正确认读、书写、运用本课8个生字。
1.2能正确认读7个认会字和多音字“没”。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1读准字音,有感情朗读课文。
2.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理解课文内容
3.1通过体会“波涛汹涌”“卷上浪尖”、“打入浪谷”等词语,感受到渔民打渔的危险和艰辛。
3.2通过学习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由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帮助理解诗意。
2、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范仲淹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课文.
2、师:生字大家都预习了,再读读,读完后,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3、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字读得好,词会读吗?指名读重点词语。
4、师:请生默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
5、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文中提到的大诗人——范仲淹你们了解多少呢?师随机介绍范仲淹。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师述:范仲淹喜欢到各地去游览,一天,他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风景。
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范仲淹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有关句子勾画下来。
3、指名反馈,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生(1):我觉得酒楼里的人很多。
我是从南来北往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随机理解“南来北往”。
我们都是酒楼里的客人,客人们,你们都来自哪里呀?又要到哪去呀?像这样来自不同的地方,又又要去到不同的地方,我们便称之为“南来北往”,指导读词。
再指名读此句。
生(2):我觉得鲈鱼很好吃。
我是从不住的称赞体会到的。
师随机指导:客人们都会怎样称赞呢?指名生反馈。
再指名读此句。
4、就在客人们在不住的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味美。
(板书:客人)这时范仲淹又看到了谁呢?指名生答(板书:渔者),他看见渔者在江面上怎样打渔呢?谁来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指名生反馈,师随机出示这两句话。
5、师:怎样的波涛被称作汹涌呀?生述,师画简笔画,指导读词“波涛汹涌”。
6、师:在这汹涌的波涛中有一片树叶随风起伏,(出示“一叶小舟”)这是一片树叶吗?那作者为什么称他为一片树叶呢?(生体会:汹涌的波涛力大无穷,小舟轻飘飘,又渺小)指导读好词句。
7、师:小舟是怎样随风起伏的呢?指名生上台边听师述边在简笔画上演示“一会儿……一会儿……”师随机问:这是(浪尖),在浪尖上的小船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上,船尾朝下,很危险,有
翻船的可能。
这是(浪谷)怎么到浪谷的?生演示(打入)。
在浪谷的小船又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下,船尾朝上,更危险,更有翻船的可能。
谁来读读这句话?请你一定要把渔民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汹涌的波涛中作斗争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指导读好这句。
8、既然打鲈鱼这么危险,渔民们为什么还要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打渔呢?体会生活艰辛。
9、江边是不住的称赞鲈鱼肉嫩味鲜的客人们,江面上是正在冒着生命危险打渔的渔者,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指名答。
大诗人范仲淹和你们想的一样,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吧!指名读,师引读:范仲淹想——
10、诗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写的,于是范仲淹情不自禁的拿起笔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
师出示古诗,配乐朗读全诗。
短短几句诗就将范仲淹所看到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大家也想读读吗?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生结合上文谈谈听后的感受,再谈感受的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但爱”,“出没”的意思,并知道“君”指谁。
指导读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第2篇】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
掌握“江、但、出没”等字的意思。
理解本诗采用的对比手法,把握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吟诵法。
合作探究法。
画面想象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走进作者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015年,其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
1052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三、吟诵古诗
1.读诵古诗,熟悉内容。
2.根据背景,初步理解。
江南水乡的渔民以捕鱼为生,鲈鱼的鲜美让人趋之若鹜,但这一点却在无形中加重了渔民的辛劳,这首诗反映的应该是此地的社会现实。
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从小对江南渔民的生活现状知之甚深。
当他看到江上的吃鱼人和在风浪中穿梭的渔舟,不禁想到鲈鱼之美是
靠捕鱼人的辛苦换来的,便创作出言简义丰、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表达其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关心。
3.再次吟诵,体会感悟。
4.解读题目,加深理解。
“江”即指长江,在古诗文中,用“江”而不具体说明具体江名者,一般指长江,就像“河”即黄河一样。
“渔者”即捕鱼之人。
诗题一作《赠钓者》,意在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表达对出没于风浪之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以及对“只爱鲈鱼美”的来往客人的劝诫之意。
5. 三吟背诵,逐字理解。
[1] 江:即长江,意寓最大的江。
[2]但:只。
[3]鲈鱼:意寓美味。
源自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汉书》载西晋张翰(江苏吴江人)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怀念家乡莼菜、鲈鱼,作诗《思吴江歌》(又名《秋风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后张翰弃官回乡。
《世说新语笺疏》中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2]君:你,即对对方的尊称。
[4]一叶舟:渺小。
[5]出没:若隐若现。
[6]风波:波浪。
意寓危险、困难。
四、深入理解
1. 理解对比。
全诗通过将“江上”和“舟中”两种环境、“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吃鱼人”和“捕鱼人”的两种生活状态进行强烈地对比,江上渔舟出没在滔滔风浪之中,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捕来鲜美的鲈鱼供舟中饮酒作乐的吃鱼人享用,反映出鲈鱼得来不易以及捕鱼人的辛苦付出,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关切与同情。
2.体会入声
这首诗有“一叶”“出没”四个入声字。
“一叶”读高读短,突出了渺小的感觉。
“出没”短读,强调了速度快,将小舟在风波中一出一没的快速感与危险感表现了出来。
3.吟咏韵字
这首诗的韵字是“美”和“里”,押的是上声“纸”韵,给人一种婉转温柔之感,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是对渔民的关怀与同情。
4.把握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是“体察民情,刺时叹世”。
当时的江南是富庶繁华之地,社会相对和平安定,范仲淹却能够在这和谐的景象之中发现问题,表现出他对百姓生活疾苦的体察。
这首诗不仅揭露了世人享受安乐生活的背后,依然有很多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谋生的社会现状,而且表达了作者对渔者的
深切同情与关心。
诗中“但爱鲈鱼美”一句,其实还暗含了对江上吃鱼人的规劝之意,希望世人不要只爱鲈鱼的鲜美,也要多关注一下捕鱼人的艰辛。
全诗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展露无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
(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
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
(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
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
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
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
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
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
(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于是就找了个
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
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
(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
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
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
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
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
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
”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
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