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这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志们:这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学习贯彻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指示和农业部的两个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2005年和“十五”工作,研究“十一五”发展规划和部署2006年工作。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2005年及“十五”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回顾
(一)2005年主要工作
2005年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和农广校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再上新台阶的一年。
各级农广校和培训中心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措施,在困难较多,任务较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农业远程教育和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科技培训成效显著。
过去的一年,各级农广校和农民科教培训中心,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入户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农广校体系健全、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有利条件,组织农广校的教师和科研、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心连心地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按照培训进村、科技入户的整体思路,推进“培训教师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结合农时季节开展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传播优势,推进媒体资源入户。
把农业政策法规、生产经营管理、市场信息及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尤其是当前广大农民普遍关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重要技术,转化为多种媒体资源,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卫星网络、报纸、杂志、电话、科技直通车等载体,迅速送进千家万户。
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培训机构的优势,推进农民科技骨干培训入户。
积极承担并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共有131个县级农广校承担项目任务,占全国总项目任务近一半;按照农民的需求组织培训内容和设计培训形式,因地因人制宜开展培训,用通俗易懂、简单直观、方便灵活的方式方法,使农民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
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和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获得较为系统的农业科技知识,有效提高他们的生产水平和增收致富能力。
2005年全国农广校系统开展农民科技培训1370万人次,开展绿色证书培训124万人,青年农民培训11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17万人次、6万人和10万人;职业技能鉴定完成了11万人。
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亮点纷呈。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
2005年中央财政对“阳光工程”投入资金4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5亿元。
各级农广校积极参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就业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开发新的课程和教材,实行“订单”培养;选配优秀教师,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农民真正学到就业技能;不断完善一个工种、一个培训计划、一本教材、一张光盘、一个基地、一本证书、一个岗位“七个一”的培训模式,努力创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统一品牌;创造了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跨区合作等多种培训模式,大大提高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社会信誉,得到了政府、企业和广大农民的认可。
2005年全系统开展引导性培训393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68万人,就业转移122万人。
其中,承担阳光工程转移培训91万人,实现就业转移80万人。
农广校承担的任务占全国总量近1/3,已经成为阳光工程实施的重要单位之一。
3、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现恢复性增长。
一是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使学员在课堂学习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成才;二是延伸人才培养环节,做好毕(结)业学员的技术指导和转移就业服务,使学员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成才,促进学员更快就业、更好就业和更稳定就业,扩大了招生吸引力。
2005年全系统中等职业招生6.4万人,比去年增加1.3万人,增长24%,扭转了近几年连续下滑的局面,开始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的好势头。
中专后继续教育招生8700人,自考及合作办学招生4.3万人,比去年略有减少。
4、教育培训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是2005年体系建设的一个亮点,150辆科技入户直通车已配发到位;“大喇叭进村”广播站试点村新增2736个,发送“致富早班车”等项目录音磁带11.4万余盒;新建了472个农民科技书屋,发送科技光盘7.8万张;卫星远程教育系统及远端接收站建设稳步推进,卫星通信系统和教学培训平台的安装、调试、培训工作全部完成,在262所地市、县级农广校、10所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和25所省级农广校建设了
297个双向卫星远端站;“农民移动学习和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投入试运营,形成包括农情速递、农业实用技术等四大版块5.3万条短信的数据库,大大提升了农广校体系的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和水平。
5、配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按照中央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部署和农业部的要求,先期选送了16380分钟存量教学资源,并承担了农村政策法规和农村经营管理、农村实用技术类1080小时教学资源开发建设任务。
另外,指导试点省农广校配合组织部门做好有关工作,组织基层农广校教师对农村党员干部开展教学辅导;对接收站点教学、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6、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了农广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去年,全系统上下通过积极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级党组织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得到进一步树立和落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同步提升;党员干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全体党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事业的热情、做工作的激情步步高涨,充满强烈时代感的农广精神正在形成,凝聚了一个想干事业、能干事业、干成事业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广团队。
(二)“十五”农民教育培训取得的成就
2005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好形势,为“十五”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过去的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工作理论、政策不断完善、创新,确立了城乡统筹发展方略,提出了“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做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制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重要方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
“十五”期间,农民教育培训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
各级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做法,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创新手段,为我国农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下、靠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十五”期间,全国农广校累计开展有组织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100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分别为483万人和42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37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782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55万人,转移就业257万人;其中,承担阳光工程培训175万人,转移就业1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万人,毕业39万人;中专后继续教育招生8.8万人,毕业10.5万人;合作高等教育招生30万人,毕业15.8万人。
除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下滑以外,其余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都比“九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全系统在开展有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的同时,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等传媒,大范围、大面积开展普及性科技教育、政策、信息发布等,覆盖了全国大部份乡村。
总的看,“十五”期间,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有了新的提高。
农广校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发展典型,大批学员已成为农业科技示范户、种养加能手、农村经营能人和能工巧匠;相当数量的学员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和乡村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的重要力量;一些优秀学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杰出青年农民、种粮大户和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等,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成为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2、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不断拓宽办学领域。
“十五”期间,全系统按照“稳定中专,向两头延伸,工作重心下沉”的办学思路,围绕各级政府中心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农科教发展,统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发展,统筹农民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发展。
同时,各地围绕当地农业和农村中心任务,广泛开展科技“三下乡”和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技术推广活动;围绕抗击“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灾害,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集教育、培训、示范、推广及信息服务于一体,强化了面向“三农”服务的功能。
3、重视基础条件建设,增强办学实力。
据统计,2005年全体系经费总投入3.2亿元,其中,财政拨款1.8亿元,比2000年增加一倍多。
校舍总面积达到188万平方米,比“九五”增加40万平方米;“中央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中心”建设项目正式立项,一些省级校先后建成了学校大楼,一些地县校的校舍、教室、实验实习基地、示范园、产业基地等建设得到了扩大,条件和手段有了一定改善。
全国建立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1616个,其中,省级29个,地级225个,县级1362个,功能和条件得到了加强;新建和命名了全国“育才兴农示范校”135所,总数达到318所,在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
4、强化媒体资源建设,提高制作传播能力。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全国农业广播电视资源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不少省地县拥有广播电视节目时段,媒体制作与传输不断向数字化技术方向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全国农
广校系统共制作广播电视教学节目5万余小时,新增加了卫星接收站、农民科技书屋、农村“大喇叭”广播站和“农民科技入户直通车”,“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农民科技培训》杂志等传播渠道,制作和播出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5、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办学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在几年的农民教育培训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上下联动、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工作新机制;提出培训教师入户、媒体资源入户、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入户的新举措,使技术和信息及时快捷地传到千家万户;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结合各地实际,针对农民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创业发展典型,以典型引路,带动面上发展。
明确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为重点,强化教育教学管理。
培养师资队伍,培植学校文化,开展“十佳教师”和“教学能手”评选和表彰等活动,基本形成了一支勤奋敬业、甘于奉献、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
6、开展理论研究与宣传,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
“十五”期间,先后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批理论专著,为农民教育和远程教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先后组织中央新闻单位深入基层采访,集中宣传报道农民教育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并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组织专版系列报道,组织2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组织体系实施联合国粮农组技术援助项目(TCP项目),选派办学人员出国考察学习,了解掌握国际远程教育发展技术。
各级农广校利用远程教育覆盖面广和快捷方便的优势,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农业政策,加强农民思想政治和农村法律、法规教育,帮助农民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
农民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政策法纪观念的增强,科学意识的树立,增强了农民对愚昧落后、封建迷信、封建宗教和反动邪教的鉴别力和抵抗力,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之,“十五”期间,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十分重视自身能力建设和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注意不断将责任转化为行动、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思路转化为办法,努力做到能力与任务相匹配、成长与磨炼相匹配、荣誉与贡献相匹配、业绩与收入相匹配。
(三)“十五”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体会和启示
1、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确保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工作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工作。
一切工作围绕把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致富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有机衔接起来,大力推进培训进村、科技入户,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基础性、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教学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
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逐步把农民教育和农广校工作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
2、必须强化工作重心下沉的基本思路,凸显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特色。
培训进村、科技入户,是开展农民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农民在教育培训需求方面,有70.5%的农民希望进行不脱产的培训,有46.2%的农民喜欢现场培训和实习,有35.3%的农民采用新技术主要是来自邻居。
因此,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践性的特点决定,必须根据农民学习需求,下沉重心,才能满足农民需求;必须要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下大力气做到培训进村,科技入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培训班、中专班、大专办一定要办到农民家门口,方便农民就近培训,就近接受教育。
3、必须依靠体系力量,形成大的规模效益。
农广校经过25年的发展特别是近5年的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健全的体系。
多年来,农广校体系上下联动,横向呼应,充分发挥体系的整体优势,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体系不断发展壮大。
全国建成省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39所,地(市)级农广分校348所,县级农广分校2145所,乡镇教学班12000个;共有专兼职办学人员4.4万人;开设了种植、养殖、农业工程、经济管理与服务类共100多个专业;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广播电视台站每年播出8万多小时的教学节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卫星远程教育系统已建和正在建设360个地面接收站。
建立了“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和“中国农民培训网”,33个省级校已开通统一域名的互联网站;共组织编写出版文字教材312种,发行3400多万册,制作出版录音、录像和VCD光盘等声像教材1300多种,年发行100多万张(盒);《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和《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年发行10多万份,形成了完备的组织、管理和教学体系。
如此庞大的体系力量和资源优势,为所有农广校办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必须充分有效的发挥体系优势,才能取得大的规模效益。
4、必须采取典型引路方式,推动体系全面发展。
我国农村面广量大,类型复杂,抓好农民教育和农广校工作,必须针对实际,因地制宜,通过典型引路,不断总结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积极推广应用。
近几年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不同类型
的科教兴农典型和创业发展典型,起到了很好地辐射带动作用。
2002年召开了科教兴农经验交流会,2005年结合25周年校庆在全系统选出了32个创业发展典型。
如吉林双辽市“远教+基地+公司+农户+市场”的模式,河北承德“引成果、建基地、促培训、拓宽领域”的模式,山东临沂“多层次、立体式发展”的模式,河南夏邑“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模式,重庆江津市联合办学、湖北巴东艰苦创业等模式,为我们了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为农广校体系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5、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办学队伍,保证教育培训的质量。
25年来,农广校风雨兼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发展,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奉献、一种责任、一种使命,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基层农广校,广大教职员工不怕困困难,勇于拼搏。
老的农广人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奉献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新的农广人不为社会上各种优厚待遇所徘徊,勇于选择农民教育事业。
2004年,在全国评选出了首届全国“十佳教师”得到了农业部的表彰,受到了杜青林部长的亲切接见。
2005年在全国农广校表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这些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是农广校系统的一个缩影。
我们为拥有这样一支队伍而自豪,同时,我们也要为这支队伍不断加油鼓劲。
6、必须满足农民教育需求,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及时将农业新政策、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信息等有关知识和技术制作成教学资源,使农民能得到需要的内容,学到想学的知识和技术。
精心设计,满足农民对媒体形式的需求。
认真研究各种媒体的特性,将各种知识、技术和信息制作成农民喜闻乐见的媒体资源。
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使各种媒体的教学资源互相配合,互为补充。
加快计算机网络课件等可交互性媒体的开发和应用,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扩大数量,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广泛需求。
加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方面的媒体资源建设,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7、必须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紧紧追踪世界远程教育先进技术。
重视个性化教育和完整人格的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农业的复杂性和农民需求的多样性为实现这种教育提供了动力,农业现代远程教育能够为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可能;现代的终身教育理念的主要体现,是教育应当能够在任何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给个体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必须依靠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才能实现;建立学习型社会,扭转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和少数发达地区的局面,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应该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
目前,远程教育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开发利用远程教育,并把远程教育作为教育技术的战略制高点。
日新月异的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
面对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数量大、任务重的现实情况,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和现场面授辅导相结合,是新阶段农民教育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远程教育作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中内容之一。
实践证明,农业远程教育是符合国情民情、行之有效的农民教育培训形式。
它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制作成教学节目,利用多种形式送教育下乡,弥补了农民教育资源的不足;办学体系从中央一直延伸到乡村,教学形式活泼、直观,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农民可以不离岗、不离乡就地就近参加学习,解决了生产与学习的矛盾;利用远程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成本低、容量大、覆盖广,政府办得起,农民学得起,体现了“农业大国办大教育”的特点。
8、必须得到各级政府和联合办学单位的大力支持,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
农民教育是公益性、基础性事业,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各级农广校的工作必须做到位,用我们的激情去感染,用我们的行动去争取各级主管部门和联合办学单位的支持,使我们的工作能摆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摆到领导的桌面上。
这就要求我们所做的一切必须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联合办学单位的热点、重点问题,有为才能有位。
实践证明,那个学校工作到位,成绩突出,就能引起地方的重视,就能得到联合办学单位的支持。
加强领导,强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政府行为,建立健全由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统一组织,互相配合,通力协作,是开展农民教育的重要保证。
9、必须面向市场,用市场规律指导农民教育。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要依靠各级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又要勇于开拓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农民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
应该说,农民教育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农民教育需求是多层次的、多样化的,要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绝对不能沿袭计划经济的做法,坐、等、靠、要。
要积极主动,面向市场,全面出击,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原理指导农民教育。
积极了解农民教育市场、研究农民教育市场,主动占领农民教育市场。
现在的形势是,你不干,有人干;你干不好,有人会比你干得好。
我们必须要有市场意识,要有投入产出的理念,既要社会效益,也要经济效益,学会花小钱、办大事。
一些地方通过实施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得到双赢、多赢就是很好做法。
二、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推进“十一五”农民教育培训健康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