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六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
汉武帝塑像
从“攘夷辟境”方面讲,汉武帝不仅制止了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平定了南越、东越、西南夷,臣服了西城三十六国,而且打败了从商代起就威胁着北方的匈奴,导致宣元时期匈奴臣服于汉,开拓的疆土当然是历史上任何帝王都无法与他相比。

从“崇演礼学方面讲,汉武帝制礼作乐,像以前一切帝王一样祭天、祭祖宗、名山大川;他之前秦始皇到泰山封禅去过一次,他却封禅六次,以告成功于天;又在甘泉祭三一,在汾阴祭后土;他之前郊祀不用乐舞,他用了乐舞等等,都表明“崇演礼学”超过了以往的帝王。

从“制度文章”方面看,汉武帝尊儒术而悉延百端;发展乐府歌诗,订立采诗夜诵收集民歌的制度;为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改革选举制度、监察制度、设立内朝、改革军制、设置官营农业、盐铁官营等等;他在实行德治的同时,又重视法治;他重视知识分子,在哲学、文学、史学以至天文历法诸方面的成就都闻名后世。

这说明在“制度文章”方面也超越了以前的帝王。

总之,汉武帝是位既吸收了以前帝王的长处,又超越以前帝王的皇帝。

他文治、武功俱佳,是位在事业上超越以前帝王功绩卓著的皇帝。

应劭说他“冠于百王”就反映了他应具有的崇高的历史地位。

同时,这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二)
从应劭称赞汉武帝“冠于百王”之后,后来称汉武帝对整个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不断出现。

如曹植赞汉武帝说:“世宗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

”从赞扬武帝“功越百王”来看,其意与应劭类似。

到了明代,李资评价武帝说: 孝武绍(继)黄帝以增廓,皆千古大圣,不可轻议。

孝武乃大有为之圣人也。

当其时拓地几二万余里,视汉高所遣不啻倍之。

……有为之功业已大矣。

《中国古代史》中说:“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

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这种形象的语言,告诉人们汉武帝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历史上影响各代的历史人物。

此外,还有的学者分别从某一方面如从文化上、制度上、疆域上等论述了汉武帝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的。

这些就是前人对他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论述。

伟人和天才是无法描述的,是不可思议的,是难以用通常标准衡量的,也是无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估计的。

为此以其主要___个方面的作为概括,作为本文的重点部分。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年号。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三)
在政治上设立中朝、创设监察制度、限制和剥夺诸侯王爵位、扩充禁军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除此之外,武帝调整生产关系,兴修水利、颁行历法等措施使得社会稳定。

但随着对外战争耗费巨大,加之武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不惜财力寻找仙人及不死之药导致国家财政出现危机,同时水灾、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困难,武帝实行“假民公田”、卖官鬻爵、盐铁官营,算缗告缗、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

虽然一时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却造成了破坏,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百姓蜂起,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乱。

又有戾太子的巫蛊事件,使得朝野动荡。

纵观武帝在位期间的统治政策,继位初期对国家进行的各项改革措施,使得国家兴盛,社会稳定。

而随后因对外征伐导致财政危机,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更是对百姓贫苦的生活雪上加霜。

正因武帝的统治政策既有积极一面又有消极一面,故不同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在武帝当朝及西汉后期都对武帝及其统治政策发表过不同意见。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四)
汉初,社会动荡、经济受到破坏,而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契合当时社会状况而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但也导致了地方宗室豪强
势力强大。

汉武帝继位后,推崇黄老之学而带来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积累并开始显现,同时武帝个人为加强中央集权,实现自己治国理想,故决心摒弃作为统治思想的黄老之学,于是在建元元年(公元前___年)“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董仲舒抓住这次机会,向武帝介绍儒家学说。

在回答武帝策问时,董仲舒认为当时社会中充斥着各类思想使得君主无法选择,百姓也不知如何遵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这正合武帝之意,因此董仲舒得到了董仲舒一面对武帝作出肯定评价一面向武帝介绍自己的学说,使得武帝对儒学充满信心,决心将统治思想由黄老改为儒学。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五)
同年,以窦婴为相,田蚡为太尉进行改革,却遭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反对,此次改革受挫。

但武帝并没有放弃尊儒学,建元五年(公元前___年)武帝又置五经博士。

第二年,窦太后去世,武帝在政治上没有了掣肘之人武帝的认可。

其后,武帝多次令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元光五年(公元前___年)时,公孙弘被第二次举荐入京,在对策中他阐述了自己的“和合”思想,认为现今武帝已具备和合之德,“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因此百姓和睦相处,社会风调雨顺,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以厉百姓,劝贤材也。

”同年,武帝还采纳董仲舒此前设立太学的建议,自此儒学逐渐取代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儒生也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儒学的地位逐渐凸显。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六)
1、司马迁:《史记》的作者之一,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评价较为正面。

他认为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能够睿智地处理国家政务和军事事务,并且有着卓越的决策力和行动力。

2、贾谊:贾谊是西汉初年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对汉武帝的评价比较复杂。

贾谊认为汉武帝早年具有明智和谦虚的品质,但在晚年则变得威权主义和独断专行。

3、杨倞:杨倞是西汉时期的官员和学者,他对汉武帝的评价相对较为负面。

杨倞认为汉武帝过于崇尚道教,对儒家思想缺乏尊重,同时他也认为汉武帝在政治上过于专制,压制言论自由。

4、王充:王充是西汉末年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较为负面地评价了汉武帝。

王充认为汉武帝懦弱和儒家学说相违背,他对汉武帝的暴政和专制统治持有批评态度。

5、刘向:刘向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对汉武帝的评价相对较为正面。

刘向认为汉武帝具有优秀的领导才能和智慧,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总的来说,对汉武帝的评价不完全一致。

有些人赞扬汉武帝的才智和领导能力,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君主,而另一些人则对他的政策和统治方式表示批评。

以上摘录的评价只是一部分,更详细的评价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