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动物门海绵Protozoa.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3
44
*古杯动物门简介
一般特征: 海生、底栖 杯状 多为单体、少数复体(造礁) 寒武纪早期出现,早-中寒武
纪繁盛,志留纪绝灭。
2020/3/3
45
古杯动物的硬体构造
中央腔、内壁、 外壁、 壁间、 横板、 壁孔
2020/3/3
46
古杯动物的硬体构造
中央腔、内壁、 外壁、 壁间、 横板、 壁孔
透明层+内、外疏松层,
如Fusulina.
2020/3/3
27
(三)隔壁褶皱
1 隔壁的变化:
隔壁有平直、轻微褶皱、 强烈褶皱之分。一般而 言,低级纺锤虫隔壁较 直,高级通常发生褶皱。
(1)平直型 (2)轻微褶皱 (3)强烈褶皱
2020/3/3
28
(三)隔壁褶皱
1 隔壁的变化:
(1)平直型:在切
片中呈直线状,仅 出现于两极。
一 蜓的一般特征
1 蜓又名纺锤虫,属肉足虫纲有孔虫目。是一种已 经绝灭的原生动物 。
2 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热带或亚热带的正常浅海 环境。
3 具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最小者不到1毫 米,大者可达20—30毫米以上。
4 主要繁盛于石炭纪-二叠纪,是进行全球性对比的 重要的标准化石。二叠纪末期绝灭。
2020/3/3
9
二 蜓壳的形状
1 壳形: 蜓为多房室包旋壳,一般为纺锤形或圆
柱形,少数为球形或透镜形。 2 度量:
壳轴——蜓壳平旋所围绕的一根假想轴 壳长——轴向上最大长度 壳宽——垂直于轴的最大宽度
2020/3/3
10
2020/3/3
11
二 蜓壳的形状
3 类型:
根据壳长、宽比例可分 为三种类型
2020/3/3
29
(三)隔壁褶皱
1 隔壁的变化:
(2)轻微褶皱:在
轴切面上呈泡沫状, 限于极部和轴部。
2020/3/3
30
(三)隔壁褶皱
1 隔壁的变化: (3)强烈褶皱:隔壁全面褶皱,在轴切面上
遍布整个壳圈。
2020/3/3
31
(四)副隔壁
2 副隔壁:由蜂巢层局部下 延形成规则的薄板,比隔
壁短、形成晚( P12 )。
(1)轴向副隔壁:平行于 旋轴、隔壁
(2)旋向副隔壁:垂直于 旋轴、隔壁
2020/3/3
32
旋 向 副 隔 壁
2020/3/3
33
轴 向 副 隔 壁
2020/3/3
34
四 切面类型
由于蜓类具包旋壳,只能 在各种切面上进行内部构 造的观察研究。一般主要 用下面几种切面:
(1)轴切面: 通过初房、平行于 旋轴的切面;
(2)旋切面:通过初房、垂直于 旋轴的切面;
(3)弦切面: 不通过初房、平行 于旋轴的切面。
(4)斜切面:除以上切面的任意
切面。
2020/3/3
35
五 蜓的演化趋势
1 大小:个体由小到大
2 壳形:由短轴型到长轴型:即透镜形-圆形-纺 锤形-圆柱形
3 旋壁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即由单层式-三层 式-四层式-蜂巢层式-副隔壁出现
(二)旋壁的结构
4 疏松层——为壳壁上的一 种次生堆积,通常不太致 密,不均一。呈暗灰色, 附于原生层的表面。
外疏松层——附于致密层 外表面
内疏松层——附于原生层 (致密层)内表面
注:终壳圈上无外疏松层
2020/3/3
25
(二)旋壁的结构
5 旋壁的结构类型:可 分为4种
(1)单层式旋壁:致密层 组成
2020/3/3
47
古杯动物的化石代表
2020/3/3
48
古杯动物的化石代表(造礁)
岩石风化表面的古杯
2020/3/3
49
生态特征
• 海生、底栖固着生活;
• 据共生的蓝绿藻推测,20-50m水深
是古杯动物最繁盛的区,且多和藻类共
同造礁;
• 50-100m水深多为单体
•∈1中晚期大量造礁
2020/3/3
4 隔壁:由平直-轻微褶皱-强烈褶皱
5 旋脊:由大-小-消失
另一类:旋脊-拟旋脊-副隔壁
2020/3/3
36
五 蜓演化中的主要事件
C1出现 C2蜂巢层出现 P11拟旋脊出现 P12副隔壁出现于早石炭世晚期(C1),早二叠世达极盛 (P1),晚二叠世开始衰退,至二叠世末全部 绝灭。
40
海绵动物的骨骼
骨针:描述为轴或射
2020/3/3
41
海绵动物的化石代表
2020/3/3
42
分类
主要根据骨骼性质和成分等可分为四个纲: 钙质海绵纲、普通海绵纲、六射海绵纲(也称玻 璃海绵纲)、异射海绵纲、另外还有分类位置不 明的托盘类或称葵盘石类(瓶筐石类)
2020/3/3
43
生态特征
➢现代海绵动物绝大多数生括在海洋里。它们在水底固着 生活,靠吸收、消化水中微小生物而生存; ➢钙质海绵:主要生活在水深小于100m的范围之内 ➢普通海绵:分布于温暖的滨海至半深海。 ➢六射海绵:主要生活于亚热带和热带大陆斜坡及其以下 的深海底 ➢D、C—P、J-K主要繁盛并造礁
室前方的壳壁-前壁)
5 通道——各相邻隔壁上的开口 彼此贯通形成的孔道。
6 旋脊——通道两旁次生堆积物
形成从内到外盘旋的两条隆脊
称旋脊(方解石)。在低等纺
锤虫中发育,不连续。
2020/3/3
17
2020/3/3
18
2020/3/3
19
2020/3/3
20
三 硬体构造
7 列孔——某些高级的 蜓类。在隔壁基部有 一排小孔,称列孔。
(1)长轴型——长大于 宽,呈纺锤形圆柱形
(2)等轴型——长等于 宽,呈圆形
(3)短轴型——长短于
宽,呈透镜形
2020/3/3
12
三 硬体构造
(一)基本构造
1 初房/终室—最早形成 的房室,位于壳中央, 多为圆球形, 初房上 有一圆形开口,是细胞 质溢出的孔道。最后形 成的房室为终室。
2 旋壁—细胞质在初房外 阶段性分泌壳质形成的 壳壁叫旋壁,并包裹初 房。
50
8 拟旋脊——列孔两旁 相当于旋脊的多条堆 积物,叫做拟旋脊。
2020/3/3
21
(二)旋壁的结构
旋壁具分层结构,由原生壁(致密层、 透明层)和次生壁(内、外疏松层、蜂巢 层)组成。
旋壁
原生壁
次生壁
致密层 透明层 疏松层 蜂巢层
2020/3/3
22
(二)旋壁的结构
1 致密层——是一层薄 而致密的物质,显微 镜下不透光,呈黑色。 所有的蜓都有致密层。
2020/3/3
7
三 有孔虫目
3 生活区域:多数在海水中,少数在半咸水中,极 个别可以生活在淡水中。 生活方式:底移、游移、漂浮、固着
4 生殖:世代交替-有性和无性。 5 地史分布:寒武纪到现代。石炭纪-二叠纪、古近
纪-现代较繁盛。其中较重要的为蜓亚目。
2020/3/3
8
第二节 蜓亚目(Fusulinina)
2020/3/3
5
二、放射虫目
海生、漂浮
形态多样
硅质骨骼
个体小,一般0.12.5mm
常赋存在深海硅质 岩中
2020/3/3
6
三 有孔虫目
1 微小的具伪足的单细胞动物,大多具矿质硬 壳。壳室由一个到多个,壳上都有开口,而 且壳面上一般都有微孔,故名有孔虫。
2 个体较小,一般小于10毫米。(大有孔虫 大于10毫米,小有孔虫小于10毫米)
(2)双层式:
①致密层+透明层,如
Palaeofusulina
②致密层+蜂巢层,如
Triticites
2020/3/3
26
(二)旋壁的结构
5 旋壁的结构类型: 可分为4种
(3)三层式:
①致密层+内、外疏松层,
如Profusulina
②致密层+蜂巢层+内疏
松层,如Verbeekina
(4)四层式:致密层+
➢ 蜓类分布时限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泛, 是划分对比地层的标准化石。
2020/3/3
38
重点掌握
蜓类硬体构造 蜓类的演化 蜓类演化中的事件 地史分布
2020/3/3
39
* 海绵动物门简介
最简单的多细胞 动物。
有复杂的水沟系 统。类别越高级、 水沟越复杂。
2020/3/3
2020/3/3
2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概述
2020/3/3
3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概述
4 原生动物身体微小,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 察到。有些具有骨骼或坚固的外壳。
6 根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和类型,本门动 物一般可划分为鞭毛虫纲,纤毛虫纲、孢 子虫纲和肉足虫纲等四纲。
2020/3/3
4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概述
2020/3/3
垂直于旋轴的面
终室
前壁 隔壁 初房 旋壁
壳圈 壳室
13
三 硬体构造
3 隔壁/房室—旋
壁前端向内弯曲
前壁
形成隔壁。两条
隔壁 初房
隔壁之间空间为
旋壁
房室。
壳圈
壳室
2020/3/3
14
2020/3/3
15
2020/3/3
16
三 硬体构造
4 口孔——隔壁基部中央的一个 开口。(注:前壁上没有开口。终
2 透明层——位于致密 层之下,为一层浅色 透明的亮层。在较低 级的蜓类中具有这种 结构。
2020/3/3
23
(二)旋壁的结构
3 蜂巢层——位于致密层 之下,为一层较厚的具 有蜂巢状构造的壳层。 在切面上,可见许多垂 直于旋壁而且短而粗的 黑线。蜂巢层是高级蜓 类所具有的构造。
2020/3/3
24
第四章
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2020/3/3
1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概述
一 一般特征
1 原生动物是一类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
2 虽由一个细胞组成,但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具有作为一个 动物应有的主要生活机能,如新陈代谢、刺激感应、运动、 繁殖等。
3 单细胞各部分进行分化,各司一定功能,形成了“类器官”。 例如鞭毛、纤毛、伪足等就是原生动物的运动类器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