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医学思维方式的新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哲学・
21世纪医学思维方式的新特征
吴素香
中山医科大学,广州 510089
中图分类号 R-02 文献标识码 A
思维方式,是人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是该历史时期人们相对稳定的思维格局或思维定势,影响和导引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医学思维方式,就是作为医学主体的医学工作人员,在某一时期内认识医学对象、研究和处理医学问题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模式。
它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状况相联系,而任何社会历史的重大变革,都终将引起医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类在长达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时代,主要运用的医学思维方式是感性直观的综合思维;在跨入工业经济时代的近300年来,“从分析事物开始”的笛卡儿思维居主导地位,医学思维以还原分析的方式为主,它极大地促进了近现代实验医学的发展。
随着21世纪的钟声响起,人类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大门——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向人类走来。
无可置疑,新世纪的医学思维方式面临着重大的转变,具有许多新的特征。
1 网络型
21世纪,人类真正迈入信息时代,这是一个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成为现实的信息时代。
网络把知识、信息、智能、技术、经济等诸多因素融为一体,使生产、贸易、金融、技术、劳务等都实现全球化。
网络是一场革命,它使你、我、他紧密地连接起来,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紧密地连接起来。
在新世纪,医学研究、医疗诊治、社会预防、卫生保健等都将呈现网络化和一体化,诊断系统、医治系统、组织系统、保障系统、科研系统等各个单元,组合成联动化的有机整体。
医疗工作者和医研人员凭借屏幕可以与每个角落联系起来,实施全方位、快速、准确的信息传递,进行高度一体化的医疗或研究。
1997年,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的王海扣通过国际互联网找到了可以为其儿子进行心脏手术的美国新泽西的戴博拉心脏中心,从而挽救了一条小生命。
1998年,世界上第一个中医远程疗视系统在我国诞生,无论患者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只要有一台配备一定软件和摄像设备的586微机,就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所的专家“会面”。
这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性质。
网络既然深入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那么,它也必然深入我们的头脑。
它势必改变医学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生物医学为使医生能够更好地认识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本质,集中精力去考察机体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更准确的认识各系统的疾病,在临床上逐步分离出许多独立的专业体系,把本来是相互联系的机体,人为地分割为彼此相对独立的专科,并且有越分越细的趋势。
这种长期孤立地研究某一系统的疾病,在客观上比较容易使医学研究主体注重于局部,忽视整体及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种思维方式是以还原分析为主,用物理和化学规律去分析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变化,用局部的变化去解释所面临的疾病现象。
因而,它往往容易忽略整体,许多惨痛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孤立地分析和治疗人体某个器官、某个系统的疾病的方法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人体并不是各系统、器官、细胞、分子的功能和属性的简单相加,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种运动形式的物质系统,把它归结还原为物理化学生物等简单运动形态,用低级运动规律解释高级运动规律,是不能揭示生命现象的全部本质的。
网络型医学思维方式就是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去看待医研对象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系统性,它把每一个医研对象都看成是一个系统,而每一个系统就是一个网络,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就如各网点。
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
如人体本身是一个系统—网络,而它又与家庭、社会生物圈等组成更大的系统—网络。
二是交错性,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即网点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纵横交错,呈现多层次的复杂的网状结构。
三是互动性,网点之间、网点与大网络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作用的。
在医学诊治和研究中,运用网络型思维
・
1
・
第13卷第4期2000年8月
医学与社会
M edicine and Society
Vol.13No.4
Aug.2000
方式,就能够从整体出发,注意分析和正确协调处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达到整体的最优化结果。
2 前导型
传统工业技术发明的指导思想是单一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的自然资源。
新世纪的经济模式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要求人们不能只关注眼前利益,只注重现在,而应该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凡事要有长期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计划。
生物医学认为健康就是“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宁的状态,它的特征是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
在这里,健康被定义为没有症状和体征,机体有了症状和体征,执行正常生理机能的能力降低了,就是疾病。
医生的职责就是根据患者已经出现的症状,对症下药,消除症状和体征。
与这种医学模式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是滞后型的,它不需要考虑对象的未来发展状态,只研究对付当前的症状就足够了。
滞后型医学思维方式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必须倡导前导型医学思维方式。
所谓前导型医学思维方式,是指在观察、分析医研对象时,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注重医研对象的发展及其动态变化。
这种思维方式,把医研对象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有足够的分析和准备,注意在对象变化之前采取行动。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医学将从治疗医学时代和预防医学时代,进入一个全面改进、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体质、智力)的医学大变革阶段——保健医学时代。
在新的时代,我们整个社会都不能只关注现在,而应面向未来,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各种医学资源。
在医疗建设中要有思维的前导性;在医疗和医学研究实践中要有思维的前导性;在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中也要有思维的前导性,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让新世纪的人与社会都全面持续地发展。
3 创新型
踏入21世纪,人们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个咄咄逼人的“新”字,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
创新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击着医学领域。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陆续建立,一些新方法被引入生命科学的研究,形成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新学科;在80年代后,随着一批高新技术和新兴学科的涌现,医学、药学、电子学、机械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等学科交相融汇,使一批新边缘学科出现,大大丰富了“医学”的内涵和外延,就其深度和广度来说,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理论、传统方法、传统认识的范畴。
这场“知识革命”使现代医学一方面向微观纵深发展,一方面向宏观扩展延伸,许多原有领域都取得或者面临着重大的突破,同时又有许多新的研究领域被发现。
这就要求广大医研人员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充分发掘和发挥创造力,推动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
如果我们还囿于传统的思维方式,那是没有出路的。
创新思维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社会是在人类的创新中前进,医学是在人类的创新中发展。
生命密码的破译,克隆羊多利的问世,脑细胞的移植以及许多人类克星的克星被研制出来,都是医学创新思维的结晶。
创新思维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思维的发散性,是指依据一定的思维原点,注意从正向、反向、逆向、平面、立体、纵向、横向等,尽可能多的途径进行思考,从而探求尽可能多的答案或解决方案;二是思维的寻奇性。
这就是在医研实践中,要注意发现和探求反常现象,繁中求简,简中求繁;合中求分,分中求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长中见短,短中见长;正中见反,反中见正;三是思维的辩证整合性。
这是指超越事物原有的系统,突破原有的限制,把思维的触觉从本系统拓展到其他系统,从不同体系、不同领域、多维视觉寻找最佳结合点,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背景和关系中去认识医研对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一到多、由多到一。
知识之间、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关联点、结合点往往是新知识、新学科的生长点,一系列医学与其它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心理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而成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跨界学科、综合性学科都是这种思维活动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高黄麟雏.科技时代与思维方式.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张铭吉等.医学纵横谈.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 4 陆光中等.现代人应有的思维方式.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 邱辉.知识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学术研究,1999,(6) (收稿日期 2000-03-23)(责任编辑 程 欣)
・
2
・医学与社会 2000年8月第13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