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济总录

合集下载

《圣济总录·诸风门》征引医论的来源考证

《圣济总录·诸风门》征引医论的来源考证

关 键 词 圣 济 总 录 引文 中图 分 类 号 R 8 . 29 2
考 证 文献标识码

文 章 编 号 1 7 — 9 X( 0 2 0 — 0 8 0 62 37 2 1 )2 0 5 — 3
《 济总录》 名《 和圣济总录》成书于北宋政和年 间 圣 又 政 ,
( 1 1 1 7年 )书 成 不 久 , 板 未 及 刊行 即 罹 靖 康 之 难 , 1 1 1 1 , 镂 遂 被 金 人 携 往 北 地 . 南 宋 医 家 少有 见 到 , 故 后世 研 究 者 甚 少 。 该 书“ 病分 门, 逐 门各 有 方 , 经 立 论 , 皆有 统 ”体 例 详 备 , 据 论 , 内 容 丰 富 。惜其 方 、 皆 未 注其 出处 , 对 于 我 们 认 识 宋 代 医 学 论 这 发 展 带 来诸 多 不 便 , 对 其 “ ” 来 源 进 行 考 证 就显 得 尤 为 故 论 之
如 漏 风 , 素 问 》 “ 风 ” “ 风 ” 列 在 “ 论 篇 第 四 《 将 漏 和 酒 分 风
和 “ 风 ” 开 , 在 症 状 表 现 上 却 有 合 论 之 势 。 到 《 济 总 漏 分 但 圣 录 》 将 其 合 为 一 篇 , 且 有 详 细 的病 证 分 析 , 识 到 : 病 则 并 认 该 由饮 酒 生 热 , 津 耗 气 , 理 虚 而风 邪 外 袭 所 致 , 药 运 用 了 伤 腠 方 燥 湿 、 风 、 汗 、 气 类 药 物 , 后 指 出 了 疾 病 转 归 ,久 而 祛 止 补 最 “ 不 治 , 为 消渴 ”理 、 、 、 完 备 。 转 , 法 方 药
上 述 病 证 , 合 了多 家 之说 。 肝 中 风 ,素 问》 诸病 源 综 如 《 与《 候 论 》 将其 与其 他 四脏 的 中风 一 起 论 述 。 素 问 ・ 均 《 风论 篇第 四

_圣济总录_研究概述_尹进

_圣济总录_研究概述_尹进
关键词: 圣济总录; 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 - 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19( 2015) 10-2024-03
《圣济总 录 》,原 名《政 和 圣 济 总 录 》,是 国 内 现 存 最早的由政府组织医家编纂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圣 济总录》共分 66 门,其编次分类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就 是“以病分门”[1],首创了以病证分门为主的分门编次 体例,其编次分门受多方面影响,北宋医学分科在其中 起着主导作 用[2]。 每 门 之 中 又 分 若 干 病 证,每 一 病 症 先论病因病 机,次 列 方 药 治 疗,条 理 清 晰,词 语 简 明。 此 书 篇 幅 浩 大,刊 刻 不 易,因 此 传 本 较 少。 近 几 年 ( 2010—2014 年) 越 来 越 重 视 对 于《圣 济 总 录》的 研 究,本文旨在对这些研究作一综述。 1 版本流传情况研究
犬卷太 一[3] 认 为,《圣 济 总 录》成 书 于 北 宋 末 年 ( 1111 ~ 1117 年) ,而由于宋、金战争,金掠夺此版本后 在大定年间 ( 1161 年—1189 年) 初次刊行,但这种金 刊本已经佚失不传。于元大德四年( 1300 年) 第二次 刊行,名为《大 德 重 校 圣 济 总 录 》,元 大 德 本 依 然 是 在 原政和版本的基础上修补改名而成的,此后国内外各 种版本都是在此版本的基础上流传下来的。大德刊本 到现在已不全,世界上只有数部,均系残本。明代《圣 济总录》未再刊刻,直到乾隆五十二年( 1787 年) 始有 汪鸣坷、其弟汪鸣凤和友人程勋的重刻补刻本问世,自 序中记载 其 补 充 缺 失 部 分 的 艰 苦 可 知 当 时《圣 济 总 录》已无足 本。 乾 隆 刊 本 有 残 漏 补 缺 部 分,甚 至 儿 科 部分是补充了后人编纂的内容。因此从版本的角度来 看,乾 隆 本 并 非 一 好 的 版 本。 乾 隆 本 在 光 绪 十 年 ( 1877 年) 又有复刊本,在国内现存最多的是此清乾隆 刊本,在国内最少有 26 所图书馆还有保存。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医书简介《圣济总录》方书。

又名《政和圣济总录》。

二百卷。

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纂。

成书于1111-1117年(政和年间)。

后经金大定年间、元大德年间(名为《大德重校圣济总录》)两次重刊。

内容系采辑历代医籍并征集民间验方和医家献方整理汇编而成。

内容有运气、叙例、治法及临床各科病证证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以及针灸杂治、养生等。

有论有方,录方近二万首,保存了大量的医药理论和经验。

但书中杂有一些封建糟粕。

现存元、明、清多种刻本、日刻本和石印本。

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时,对其中明显错误已予删节。

[1] 详细资料《圣济总录》《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200卷。

是宋徽宗仿宋太宗诏编《太平圣惠方》之意的产物,但《圣济总录》在编排上已较《太平圣惠方》有明显进步。

如疾病分为66门,每门之下再分若干病证,就较《太平圣惠方》分1000余门清晰明了,许多疾病的归类也比较合理。

其所录方剂中,丸、散、膏、丹、酒剂等明显增加,充分反映了宋代重视成药的特点。

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以宋徽宗名义颁行。

政和年间(1111~1118),徽宗赵佶诏令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所献大量医方,又将内府所藏的秘方合在一起,由圣济殿御医整理汇编而成。

全书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养生、杂治等,共66门,而把运气内容列于全书之首,这与宋徽宗崇信五运六气学说有关。

“运气”之下还有“叙例”、“治法”等篇,相当于全书的总论部分,自“诸风”起至“神仙服饵”各门,相当于全书的各论部分。

每门之中部有论说,词简义赅,总括本门,其下又分若干病证。

凡病因病机、方药、炮制、服法、禁忌等均有说明。

全书共收载药方约2万首,既有理论,又有经验,内容极为丰富。

在理论方面,除引据《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亦注意结合当时的各家论说,并加以进一步阐述,在方药方面,以选自民间经验良方及医家秘方为主,疗效比较可靠。

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圣济总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圣济总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圣济总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圣济总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是中医学方书,北宋政和年间由政府主持编纂,约成书于1111年1117年。

《圣济总录·伤寒门》药名考述

《圣济总录·伤寒门》药名考述

ʌ方药研究ɔ‘圣济总录㊃伤寒门“药名考述❋王飞旋1,金鲁微2,杨金萍3,王振国3(1.山东齐鲁医药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淄博㊀255000;2.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温州㊀325000;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济南㊀250355)㊀㊀摘要:‘圣济总录“为北宋三大官修方书之一,卷帙浩繁,体例完备,以病分门,载方宏富,但是该书载方之药名较前人医籍有所变化㊂通过对‘圣济总录㊃伤寒门“1015首医方进行逐一考证分析,发现其医方除自身医学成就之外还引源于前人15部经典医籍㊂但‘圣济总录“并不是将前人医方进行简单的摘录,而是在医方之医论㊁药物组成㊁药物名称㊁药物剂量㊁剂型及炮制方法等方面或有所调整,反映宋代医家对医方新的认识与见解㊂就‘圣济总录㊃伤寒门“医方药名方面,据粗略统计有45类药物名称较前人医籍发生变化㊂中药历史悠久, 同药异名 异药同名 药物分化 现象普遍,故在此对药名发生变化之药物进行药名源流考述,考证其药名自汉魏至北宋年间的变化情况,辨章其药名发生变化原因进而揭示‘圣济总录“中药物名称特点㊂㊀㊀关键词:‘圣济总录“;伤寒门;中药名称;源流;考述㊀㊀中图分类号:R222.1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0)10-1542-04❋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2010GJ01)-‘圣济总录“校注研究;中医药传统知识与技术挖掘示范研究项目(201507006)-中华医藏所选书目版本研究作者简介:王飞旋(1989-),女,山东济南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历代经典方剂文献整理与中医文化研究㊂ә通讯作者:杨金萍(1966),女,山东烟台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历代经典方剂文献整理与中医文化研究,Tel :133****1142,E-mail :yangpj4571@ ㊂㊀㊀‘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共200卷,按病证分门,其卷21至卷33为 伤寒门 内容㊂‘圣济总录㊃伤寒门“载方1015首,其医方除自身医学成就之外还引源于15部经典医籍,但其医方虽引源于前人医籍,但药物名称较前人医籍又有所变化,故在此对‘伤寒门“征引医方中药名较前人医籍变化的药物进行药名源流考述㊂因条件所限,本文仅在45类药物中选取6类典型药物进行药名源流考证,考镜药名自汉魏至北宋年间的变化情况,辨章药名的变化原因,进而揭示‘圣济总录“中药名特点㊂1 术 白术 苍术 讨论‘圣济总录㊃伤寒门“中引源于‘肘后方“的医方,方中 术 类药物‘肘后方“作 术 ,‘圣济总录“中作 白术 ㊂术 最早载于‘尔雅“ 释草 篇,而作为药物最早载于战国‘五十二病方“ 胻久伤 [1]篇,用以治疗胻久伤所引起痈溃之证㊂其后‘本草经“‘名医别录“均以 术 载于书中,前者载其 味苦温 ,后者载其 味甘 ,两书虽药名一致,但性味有别似意描述2种术药,魏‘吴氏本草经“亦以 术 名载于书中而未提其性味㊂另据野上真里[2]等考证,春秋战国‘素问“㊁汉代医简‘居延医简“‘武威医简“㊁西晋‘脉经“‘针灸甲乙经“等古医籍中均载 术 ㊂可以推测,彼时 术 类药物未见分类㊂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 白术 根甜, 赤术 根苦,两者性味之别似与当今 白术 苍术 性味 甘 苦 相符,今之学者多认为 术 类药物自此开始分类㊂唐本草‘药性论“仅载 白术 ,唐‘新修本草“延续‘本草经集注“之载,五代‘日华子本草“ 苍者去皮 似指苍术,与‘本草经集注“ 白术可作丸散,赤术多膏可作煎用㊂昔刘涓子挼其精而丸之,名守中今丸,可以长生㊂东境术大而无气烈,不任用㊂今市人卖者,皆以米粉涂另白,非自然,用时宜刮去之 [3]相应,或指当时市人以苍术充当白术㊂据杨金萍[4]等考证,日本藏东晋‘小品方“残卷㊁唐‘千金方“(非林亿等校改)㊁日本‘医心方“等书中均 术㊁白术 同时出现;‘外台秘要方“中则是 术㊁白术㊁苍术 三者同时出现㊂笔者查唐末‘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书中 白术 苍术 同时出现而未有 术 记载㊂自以上本草著作及方书记载可知, 术 类药物自南朝至唐开始出现分化,但尚不明确,以至于方书中 术 白术 苍术 混见的情况㊂张建逵[5]等考证,宋早期‘开宝本草“延续‘新修本草“之载,中期‘嘉祐本草“延续‘日华子本草“之载㊂宋本草著作‘本草图经“ 术 条,先列 术 之特征且与今苍术相似,又列 白术 之特征,其后又列 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非谓今之术矣 [6],从此句可推测,此处今之 术 当指 苍术 ㊂林亿在校对‘千金要方“ 序例 中 又如白术一物,古书惟只言术,近代医家咸以术为苍术,今则加一白字 [7]㊂从‘本草图经“及林亿所说可知,当时 术 类药物已然分化且 苍术 处于鼎盛时期㊂林亿偏向于 白术 ,故其在校对‘千金要方“‘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医籍时均将 术 类药物统改为 白术 ,致使宋代一段时期内以 白术 为佳,而将 苍术 置之不理㊂据杨金萍[4]等考证,宋代方书‘太平圣惠方“引‘伤寒论“方皆作 白术 ㊂另宋代医家诸如庞安时㊁朱肱㊁许叔微等皆重 白术 而轻 苍术 ,医家的用药倾向致使 白术 价格暴涨㊂直至北宋末期寇宗奭‘本草衍义“提出异议: 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者,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㊂如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术最为要药,功尤速㊂殊不详本草无白术之名,近世多用,亦宜两审㊂[8] 明确 白术 苍术 性味㊁功效之别,且提出用时亦两审,既不偏于 白术 又不偏于 苍术 ,可以说 白术 苍术 自此开始明确分类㊂‘肘后方“最早成书于东晋,早于‘本草经集注“,按上述所推,‘肘后方“ 术 类药物应当未见分类,但笔者查当今‘肘后方“发现,书中 术 白术 苍术 兼见,应当为‘肘后方“后期被陶弘景㊁杨用道增补所致㊂笔者查‘圣济总录“(聚珍本)发现,书中 白术 苍术 并见而无 术 , 白 赤 似无偏重现象,亦可知当时医家已明确两者之别㊂2㊀ 木香 与 青木香 讨论‘圣济总录㊃伤寒门“中引源于‘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方“ 深师方 的医方,其方中 木香 类药物,‘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均作 木香 ,‘圣济总录“作 青木香 ㊂金颖慧[9]等考证,木香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青木香作为木香的别名,首载于‘本草经集注“㊂唐代时因木香产量不足,故用独行根(马兜铃根)充当木香,故又称其为土青木香,直到明代‘本草蒙筌“才将 土 去掉,从此青木香指独行根而非木香的别名㊂唐代方书‘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中出现方名云 木香 而方中用 青木香 的现象,且‘外台秘要方“中崔氏疗五蛊毒方中采用 马兜铃根 ,说明当时 木香 青木香 为一物且有药名混用的现象,而 马兜铃根 是另一种药物,与当时的青木香并无关系㊂蒋淼[10]等考证,‘千金要方“中采用 青木香 的医方约30多首,‘外台秘要方“中约100多首,揭示此药在唐宋时期被普遍使用的情况㊂张尊如[11]等考证, 苏合香丸 最早载于‘外台秘要方“,原名 吃力伽丸 ,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改名为 苏合香丸 且沿袭至今,方中 青木香 应为今之广木香(古之木香)而非今日之青木香(马兜铃根),与‘妇人大全良方“之载相符㊂宋㊃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载: 木香 ‘本草“谓之土青木香,‘证类本草“谓之独行根,又云土青木香,不堪入药㊂凡医书云青木香者,皆当南木香㊂[12] 木香原产于云南地区,即古时 永昌山谷 ,故木香又称南木香㊂由此可知,宋代 青木香 亦指 木香 的别名,而非真正意义上的 青木香 ㊂笔者考证‘圣济总录㊃伤寒门“医方征引情况,其中有10首医方引自‘千金要方“,其中 伤寒毒攻手足 篇的 五香汤 是引自‘千金要方“卷九的 五香麻黄汤 ,方中 木香 ,‘圣济总录“作 木香 ,‘千金要方“作 青木香 ;‘圣济总录㊃伤寒门“中有7首医方引自‘外台秘要方“ 深师方 (详见下文),其中 伤寒狐惑 篇的 黄连犀角汤 和 伤寒后疮 篇的 黄连犀角汤 均引源于‘外台秘要方“ 深师方 的 黄连犀角汤 ,方中 木香 ‘圣济总录“作 木香 ,‘外台秘要方“作 青木香 ㊂由此说明,唐代青木香即 木香 的别名,而非真正的青木香㊂笔者又考证‘圣济总录“(聚珍本)全书 木香 类药物使用情况发现,‘圣济总录㊃脾脏门“ 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 篇之 青木香丸 ,方名云 青木香 ,方中云 木香 ;‘圣济总录㊃肾脏门“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 篇之 木香散 ㊁‘圣济总录㊃泄痢门“ 水泻 篇之 木香散 ㊁‘圣济总录㊃脚气门“ 脚气冲心 篇之 木香汤 ,方名均云 木香 ,而方中均云青木香 ,说明宋代沿袭陶弘景的说法,与唐代说法一致,即木香与青木香为同一种药物,方书中木香㊁青木香互相通用㊂3㊀ 地黄 类药物讨论不同的炮制方法而使药物之药名㊁药性㊁功效发生变化,这是中药炮制法的一大特色㊂历代医籍中 地黄 就因不同的炮制方法,如鲜用㊁干用㊁熟用从而有 生地黄 干地黄 熟地黄 等名称㊂‘本草经“首载 干地黄 条,且强调 生者尤良 ,可以推断彼时已有生㊁干之分,但未对两者制法作详细说明㊂同时期的‘金匮要略“,其 地黄 类药物分 生地黄 干地黄 ,有2首医方采用生地黄,分别为 百合地黄汤 防己地黄汤 ,前者取汁再煎,后者先蒸再取汁,或可推测彼时两方 生地黄 为鲜品入药㊂‘名医别录“明确载 干地黄 生地黄 两条,与‘本草经“‘金匮要略“ 生 干 之别相呼应㊂‘名医别录“ 干地黄 强调 阴干 ,但又提到 得清酒者良 ,或为阴干之外的另一种制备之法; 生地黄 条下又强调 捣饮之 ,推断 生地黄 乃鲜用之品㊂晋代‘肘后方“中 地黄 类药物有 生地黄 地黄汁 干地黄 之别,且 生地黄 多强调 捣,取汁 ,更加明确 生地黄 乃鲜用之品㊂南朝‘本草经集注“㊁唐代‘新修本草“沿袭‘名医别录“㊂唐代‘千金要方“中 地黄 生地黄 地黄汁 干地黄 兼可见之, 干地黄 为多, 生地黄 仍多取汁, 地黄 甚少,如 卷四月经不调 之桃仁汤㊂宋代‘图经本草“中载,阴干者为生地黄,先蒸后暴干者为熟地黄,熟地黄首见于此,此处的生地黄当为干地黄,因其是阴干所得㊂‘本草衍义“进一步明确 生 生干 熟 的区别㊂‘圣济总录“ 叙例㊃药品 载: 古方用干地黄,不分蒸暴生干,二者治疗性用不同,今以生熟为别,此物同名异者也㊂[13] 干品有生熟之别, 生干地黄 即 干地黄 , 熟干地黄 即 熟地黄 ,生品 生地黄 即 鲜地黄 ㊂‘圣济总录㊃伤寒门“医方引源于‘外台秘要方“引‘广济方“及‘外台秘要方“引‘深师方“者,‘外台秘要方“作 生地黄 ,‘圣济总录“作 生干地黄 ;引源于‘外台秘要方“引‘小品方“者,‘外台秘要方“作 地黄 ,‘圣济总录“作 生地黄 或 生干地黄 ;引源于‘太平圣惠方“者,‘太平圣惠方“作 熟干地黄 ,‘圣济总录“作 生干地黄 ㊂而‘圣济总录“(聚珍本)全书中,虽 生地黄 生干地黄 熟干地黄 三者贯穿全书,但书中亦有 干地黄 之称㊂笔者认为, 干地黄 (生)是阴干之品, 生地黄 是鲜用之品,无论是 阴干 或 鲜用 均是生用之品而未经炮制,再加上季节因素,鲜品地黄只可在应季才会有,过季自然会阴干,所以 干地黄 (生)又有 生地黄 之称,以上本草著作之记载或可明确三者之别,但方书中亦有药名混称之况,所以临床或科研工作者在应用古方时不能单看药名,而要从功效角度辨别其品类㊂今之 生地黄 指鲜品地黄, 生干地黄 指未经炮制阴干之品, 熟干地黄 指炮制后之品㊂4㊀ 知母 蝭母 蚳母 讨论‘圣济总录㊃伤寒门“引源于‘外台秘要方“ 深师方 的医方,方中 知母 类药物‘外台秘要方“作 蝭母 ,‘圣济总录“作 知母 ㊂知母 出自‘本草经“中品且别名较多,书中载 知母 又名 蝭母 及 蚳母 ㊂关于三者的释名,有从声近角度解释者,如许慎‘说文解字“[14]载: 芪,芪母也㊂从艸,氏聲㊂常之切(qi)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15]载: 芪母,一名蝭母,一名知母,一名蚳母,皆同部同音㊂ 按段注, 知㊁蝭㊁蚳 三字是同部同音;‘广雅疏证“[16]载: 知㊁蚔㊁蝭,古声并相近也㊂ 亦言三者古声相近;森立之[17]认为: 蚔㊁蝭(音匙,又音提)一音之转 然则蚔母为正名,一转作蝭母,再转作知母也㊂ 亦从声训角度解释㊂另有从形态角度解释者,如‘本草纲目“载: 时珍曰: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状如蚳虻之状,故谓之蚳母,讹为知母㊁蝭母也㊂[18] 从形态解释三者的转变㊂从以上医籍所载可知, 知母 蝭母 蚳母 属于音转形成的异名㊂5㊀ 零陵香 薰草 讨论‘圣济总录㊃伤寒门“引源于‘外台秘要方“ 小品方 的医方,方中 薰草 类药物‘外台秘要方“作 零陵香 ,‘圣济总录“作 薰草 ㊂零陵 古地方名,秦始皇时设零陵县,汉武帝时设零陵郡,那么 零陵 与 零陵香 有何关系? 零陵 地区是否产 零陵香 呢?潘雁飞[19]考证,‘新唐书“‘宋史“‘文献通考“(马端临)‘零陵县志“(清)等史料记载可知, 零陵香 的主要产区是以全州为核心的永州零陵郡及道州江华郡㊂全州境内的咸水镇又为秦始皇设县㊁汉武帝设郡之地,即 零陵香 当产于零陵之地,且从今天永州辖地来看, 零陵香 也产于零陵,当然也产于广西历史上属于零陵郡的广大地区㊂董佳贝[20]考证,‘唐六典“载 零陵香 为道州香贡,‘新唐书“载其为永州㊁道州香贡,唐代永州㊁道州地区即为现之广西㊁湖南地区㊂ 薰草 之名最早载于‘山海经“ 有草焉,名曰薰草 [21],‘名医别录“首列薰草条且载别名为 蕙草 ㊂‘本草拾遗“首载 零陵香 条: 薰草即零陵香也 [22]㊂‘本草图经“中载: 零陵香,生零陵山谷,古所谓薰草是也㊂或云蕙草,亦此也㊂[6] 从以上本草著作记载可知, 零陵香 即古之 薰草 蕙草 之别名㊂笔者查历代方书发现,虽 零陵香 作为药名首载于唐代‘本草拾遗“,但早在‘肘后备急方“就有零陵香的记载,或许是因其产于零陵,所以古时某些地方早有零陵香之称;‘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太平圣惠方“‘医心方“‘圣济总录“等方书中, 零陵香 薰草 两者兼见于书中,而‘圣济总录㊃伤寒门“ 伤寒狐惑 篇之 薰草汤 ,方名为 薰草 ,但方中药名为 零陵香 ,更加证明 零陵香 薰草 实为一物之说㊂另‘圣济总录“(聚珍本)医方中有 零陵香叶 入药者,与‘本草图经“中 其茎㊁叶为蕙,其根为薰 [6]之说相呼应,也揭示‘圣济总录“在药物功效上更为严谨,在应用时注意区分药物的不同部位㊂现代本草‘中华本草“指出,古代零陵香的植物基元为 唇形科罗勒属植物或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灵香草 [23]㊂6㊀ 吴白芷 白芷 讨论‘圣济总录㊃伤寒门“引源于‘博济方“的医方,方中 芷 类药物,‘博济方“作 吴白芷 ,‘圣济总录“作 白芷 ㊂‘博济方“中 芷 类药物有 白芷 吴白芷 香白芷 ;‘圣济总录“(聚珍本)中皆作 白芷 ;查‘太平圣惠方“,书中多 白芷 而罕见 吴白芷 ,如卷第三十四 升麻散 方作 吴白芷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 白芷 香白芷 而无 吴白芷 ㊂当今多认为 白芷 作为药物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但据王梦月[24]等考证,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其药用的记载,而白芷一词则最早见于屈原的‘离骚“㊂笔者查历代经典本草著作有关白芷的产地,‘神农本草经“载: 川谷下泽 ;‘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均载 河东川谷下泽,今出近道,处处有,近下湿地,东间甚多 ;‘本草图经“除载河东外又载 今所在有之,吴地尤多 ;‘本草衍义“载: 吴地者良 , 吴地 源自汉朝 三吴 ,多指江浙一带㊂从以上本草著作记载可知, 白芷 最早产于河东下泽,‘本草图经“并附有泽州白芷一图亦说明当时产于河东者为道地药材,‘本草图经“‘本草衍义“之载 吴地 可以揭示宋时吴地白芷始为道地,而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载: 道地泽州,吴地尤胜 [25]与前述相符㊂所以推测,宋时因吴地亦产白芷且质良,彼时又称 白芷 为 吴白芷 ,另因 白芷 又名 芳香 ,所以又称 香白芷 ,推测彼时 白芷 吴白芷 香白芷 都是芷类药物的名称㊂7㊀结语总之,通过对以上6类药物进行药名变迁考述,考证其药名自汉魏至北宋末年的变迁情况,考察‘圣济总录“中药物名称特点,进而揭示‘圣济总录“在药物功效上更为严谨,在应用时注意区分药物的种类及部位㊂中国地域广阔,中药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迁移,同种药物多种名称,不同药物相同名称,同种药物分化为不同药物等现象很是普遍,所以文献研究工作者与临床实践工作者在运用或研究古方时皆当审辨药物之名称变化㊂参考文献:[1]㊀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105.[2]㊀野上真里,久保道德,谿忠人,等.宋代以前の医薬書に記された朮類の名称と基源について[J].生藥學雜誌,1985,39(1):35. [3]㊀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辑校本[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97.[4]㊀杨金萍,王振国,卢星.‘神农本草经“与宋本‘伤寒论“术类药差异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009-2011.[5]㊀张建逵,窦德强,王冰,等.白术的本草考证[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222-2224.[6]㊀苏颂.图经本草辑复本[M].胡乃长,王致谱,辑注.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68.[7]㊀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魏启亮,郭瑞华,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8]㊀寇宗奭.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㊃本草衍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0.[9]㊀金颖慧,齐德英,历凯,等.木香㊁青木香的本草考证及其方药辨析[J].中医药息,2013,30(1):33-35.[10]㊀蒋淼,王家葵.青木香名实小考[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8(2):162-163.[11]㊀张尊如,曹占地.苏合香丸中青木香问题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2):12-13.[12]㊀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田代华,宋咏梅,何永,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3]㊀赵佶.圣济总录校注[M].王振国,杨金萍,主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9.[14]㊀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32.[15]㊀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5.[16]㊀王念孙.广雅疏证[M].钟宇讯,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312.[17]㊀森立之.本草经考注[M].吉文辉,宋立人,张敏,等,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48.[18]㊀李时珍.本草纲目[M].张守康,张向群,王国辰,等,主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13.[19]㊀潘雁飞. 零陵香 的复杂演绎及其所包蕴的湘漓文化特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4):19-21[20]㊀董佳贝.零陵香考[J].农业考古,2010,1:272-274.[21]㊀山海经[M].方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22.[22]㊀陈藏器.‘本草拾遗“辑释[M].尚志钧,辑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4.[23]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6[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1.[24]㊀王梦月,贾敏如.白芷本草考证[J].中药材,2004,27(5):382-385.[25]㊀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08.收稿日期:2020-02-19(上接第1530页)冲㊂子午对冲气血互注理论[20]是指时辰对冲的经脉间气血相互输注,从而达到经脉阴阳气血平衡协调㊂具有对冲关系的脏腑㊁经络之间有互相调治的作用,即足阳明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对冲㊁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阴心经对冲,故阳交穴与解溪穴配合可用于治疗心系疾患㊂4㊀结语以上对病源㊁穴位进行分析探讨,并根据穴位所属经脉㊁脏腑的相互联系,表明心与胆相通,胃络通心,胆通于胃,同时两穴都为阳经的经穴属火,内应于心,心主神明,故两穴配伍具有安神宁心㊁调和脾胃㊁利胆和胃等作用,故心胆气虚㊁脾胃失调㊁胆胃失和㊁痰热扰心等所致的心系及神志疾患都可取两穴共治㊂临床上常用阳交㊁解溪两穴来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慌㊁心悸㊁惊悸等症状,常常取得很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㊂参考文献:[1]㊀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37.[2]㊀周楣声.针灸穴名释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8.[3]㊀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345.[4]㊀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54.[5]㊀吴崑.针方六集[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1.[6]㊀李鼎.针灸玉龙经神应经合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4.[7]㊀高式国.高式国针灸穴名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82.[8]㊀廖润鸿.勉学堂针灸集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0.[9]㊀周树冬.金针梅花诗钞[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10.[10]㊀李梴.医学入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73.[11]㊀王紫玄,逄冰.心与胆相通机理探析[J].四川中医,2011,29(1):61-62.[12]㊀孙天福.浅析心胆神合论[J].河南中医,2004,24(10):8-9.[13]㊀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15.[14]㊀郑钦安.郑钦安医书阐释[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293.[15]㊀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5.[16]㊀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7]㊀王咪咪,李林.唐容川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4.[18]㊀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76.[19]㊀谢感共,蒋垂刚,徐信山.子午对冲气血互注理论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5,25(10):709-710.[20]㊀李建宇,董时军,刘士敬,等.十二经对冲取穴法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举隅[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4):40-42.收稿日期:2019-11-12。

人参汤_圣济总录卷一六三_方剂树

人参汤_圣济总录卷一六三_方剂树

人参汤_圣济总录卷一六三_方剂树人参汤_圣济总录卷一六三_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人参1两。

远志(去心)半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芍药(锉)半两,甘草(炙,锉碎)1两,当归(切,焙)1两,桂(去粗皮)1两。

(2)1.2.功效:产后惊悸不安。

(2)1.3.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2)2.黄耆汤 (2)2.1.加:黄耆、熟干地黄、芎䓖 (2)2.2.组成:黄耆1两(细锉),麦门冬(去心,焙)1两,熟干地黄3分(焙),人参3分,甘草(炙,锉)3分,白茯苓半两(去黑皮),当归半两(锉,焙),芍药半两,芎䓖半两,桂半两(去粗皮),远志(去心)半两(一方有五味子)。

(2)2.3.功效:发背已溃者。

痈毒内虚,毒不起化,及溃后诸虚,不能收口。

(2)2.4.来源:《普济方》卷二八九 (2)3.黄耆汤 (2)3.1.加:黄耆、干姜、黄芩、五味子、防风、泽泻、熟干地黄 (2)3.2.组成:黄耆(锉)1两,干姜(炮)半两,当归(切,焙)1两,甘草(炙,锉)1两,黄芩(去黑心)1两,远志(去心)1两,五味子1两,芍药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防风(去叉)1两,泽泻1两,熟干地黄(焙)1两,桂(去粗皮)1两。

(3)3.3.功效:肾脏虚损劳伤诸病;胞痹,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3)3.4.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3)4.山茱萸散 (3)4.1.加:山茱萸、五味子、附子、芎䓖、石韦、地脉草、石斛、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生干地黄、干姜 (3)4.2.组成:山茱萸3分,五味子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当归(切,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芎䓖半两,芍药半两,石韦(去毛,炙)半两,桂(去粗皮)半两,人参半两,地脉草半两,石斛(去根,酒浸,焙)半两,菟丝子(酒浸,炙)半两,甘草(炙)半两,巴戟天(去心)1两,远志(去心)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肉苁蓉(酒浸,去皴皮,炙)1两,生干地黄(炒)1两,干姜(炮)1分。

三灵散_圣济总录卷一七二_方剂树

三灵散_圣济总录卷一七二_方剂树

三灵散_圣济总录卷一七二_方剂树三灵散_圣济总录卷一七二_方剂树 (1)1.原方 (3)1.1.组成:绿矾(研)半两,白矾(烧汁尽)半两,麝香1钱。

(3)1.2.功效:小儿牙疳口臭。

(3)1.3.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3)2.矾石散 (3)2.1.加:硼砂、辰砂 (3)2.2.组成:白矾2两,硼砂2钱,辰砂半钱,麝香50文,绿矾半两。

(3)2.3.功效:痔。

(4)2.4.来源:《普济方》卷二九六 (4)3.鲎鱼胆散 (4)3.1.加:鲎鱼胆、腻粉、水银 (4)3.2.组成:鲎鱼胆(生用)半两,白矾(生用)半两,绿矾(生用)半两,腻粉半两,水银半两,麝香半两。

(4)3.3.功效:大风癞。

(4)3.4.来源:《圣济总录》卷十八 (4)4.神验治痔方 (4)4.1.加:信、朴消、没药、乳香 (4)4.2.组成:信半钱,白矾1两,朴消1两,没药半钱,乳香半钱,麝香少许,绿矾1两。

(4)4.3.功效:痔疮。

(4)4.4.来源:《急救仙方》卷四 (4)5.七宝散 (4)5.1.加:茯苓、苍术、细辛、石膏 (4)5.2.组成:茯苓3钱,苍术3钱,细辛3钱,白矾3钱,石膏3钱,绿矾6钱半(生),麝香少许。

(4)5.3.功效:牙疼。

(4)5.4.来源:《袖珍》卷三 (4)6.麝香散 (5)6.1.加:猪牙皂角、腻粉、密佗僧、苦楝根白皮、水银、黄柏 (5)6.2.组成:麝香1分(研),猪牙皂角3挺(烧存性用),腻粉10两,密佗僧1两,白矾2两,苦楝根白皮1两,绿矾1两半(同白矾杵碎入铫子内,枯了用),水银10两,黄柏1两。

(5)6.3.功效:齿龈损烂及走马疳。

(5)6.4.来源:《博济》卷三 (5)7.麝香膏 (5)7.1.加:猪牙皂荚、腻粉、水银、黄柏、苦楝根白皮、密佗僧 (5)7.2.组成:麝香(研)1分,猪牙皂荚3挺(烧存性),白矾1两,绿矾1两半(与白矾同杵碎,入铫子内,烧令枯、研),腻粉(研)半两,水银半两,黄柏(去粗皮)1两,苦楝根白皮1两,密佗僧1两。

五参散_圣济总录一一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五参散_圣济总录一一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五参散_圣济总录一一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五参散_圣济总录一一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4)1.1.组成:人参1两半,沙参1两半,丹参1两半,玄参1两半,苦参1两半,山芋1两半,茯神(去木)1两半,独活(去芦头)1两1分,细辛(去苗叶)1两1分,麻黄(去根节)1两1分,木通(锉)1两1分,羚羊角(镑)1两1分,防风(去叉)1两1分,白鲜皮1两1分,山茱萸1两,甘菊花1两,芎䓖1两。

(4)1.2.功效:风热壅塞,鼻干痛,脑闷头重,不知香臭。

(4)1.3.来源:《圣济总录》一一六。

(4)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2.相似度65%:五参散 (4)2.1.组成:人参1两,玄参1两,丹参1两,沙参1两,苦参1两,蒺藜子(炒,杆,去尖)半两,秦艽(去苗土)半两,栀子仁3分,枳壳(去瓤,锉,炒令黄色)3分,黄芩(去黑心)半两,乌蛇(酒浸炙,去皮骨)1两,独活(去芦头)半两,茯神(去木)半两,山芋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防风(去叉)半两。

(5)2.2.原方对照:人参1两半,沙参1两半,丹参1两半,玄参1两半,苦参1两半,山芋1两半,茯神(去木)1两半,独活(去芦头)1两1分,细辛(去苗叶)1两1分,麻黄(去根节)1两1分,木通(锉)1两1分,羚羊角(镑)1两1分,防风(去叉)1两1分,白鲜皮1两1分,山茱萸1两,甘菊花1两,芎䓖1两。

(5)2.3.加:蒺藜子、秦艽、栀子仁、枳壳、黄芩、乌蛇 (5)2.4.减:木通、羚羊角、白鲜皮、山茱萸、甘菊花、芎䓖 (5)2.5.功效:诸疥风虚恶疮。

(5)2.6.来源:《圣济总录》一三六。

(5)3.相似度61%:白蒺藜散 (5)3.1.组成:白蒺藜2两(微炒,去刺),玄参1两,沙参1两(去芦头),丹参1两,苦参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秦艽2两(去苗),栀子仁1两,甘菊花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黄芩1两,乌蛇4两(酒浸,去皮骨,炙微黄),独活2两,茯神1两,薯蓣1两,细辛1两,防风2两(去芦头),麻黄1两(去根节)。

四物散_圣济总录卷一七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四物散_圣济总录卷一七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四物散_圣济总录卷一七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四物散_圣济总录卷一七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4)1.1.组成:粉霜1分,麝香1分,石灰1分,铅丹(炒紫色)1分。

(4)1.2.功效:小儿走马疳。

(4)1.3.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4)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2.相似度50%:一宿乌 (4)2.1.组成:定粉1两,石灰1两,铅丹半两,腻粉5钱匕。

(4)2.2.原方对照:粉霜1分,麝香1分,石灰1分,铅丹(炒紫色)1分。

(4)2.3.加:定粉、腻粉 (4)2.4.减:粉霜、麝香 (4)2.5.功效:须发黄白。

(4)2.6.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

(4)3.相似度50%:四神散 (4)3.1.组成:虾蟆1枚(炙),黄连半两(去须,为末),铅丹(炒)半两,麝香半分。

(4)3.2.原方对照:粉霜1分,麝香1分,石灰1分,铅丹(炒紫色)1分。

(4)3.3.加:虾蟆、黄连 (4)3.4.减:粉霜、石灰 (4)3.5.功效:小儿无辜疳泻。

(4)3.6.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5)4.相似度50%:三白散 (5)4.1.组成:砒霜、粉霜(2物先研细末)、石灰(研细,罗2次用)各等分。

5 4.2.原方对照:粉霜1分,麝香1分,石灰1分,铅丹(炒紫色)1分。

(5)4.3.加:砒霜 (5)4.4.减:麝香、铅丹 (5)4.5.功效:小儿走马急疳蚀唇,牙齿臭烂,逡巡狼狈者。

(5)4.6.来源:《卫生总微》卷二十。

(5)5.相似度50%:秋霜散 (5)5.1.组成:信砒1分,粉霜半钱,腻粉半钱,麝香少许。

(5)5.2.原方对照:粉霜1分,麝香1分,石灰1分,铅丹(炒紫色)1分。

(5)5.3.加:信砒、腻粉 (5)5.4.减:石灰、铅丹 (5)5.5.功效:小儿走马疳蚀唇颊,牙齿浮动宣需,口臭。

(5)5.6.来源:《博济》卷四。

(5)6.相似度50%:金石散 (5)6.1.组成:石灰1分,铅丹1分,糯米1合(炒黑)。

双石散_圣济总录卷一七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双石散_圣济总录卷一七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双石散_圣济总录卷一七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双石散_圣济总录卷一七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石亭脂1钱,白滑石3钱。

(5)1.2.功效:小儿吐不止。

(5)1.3.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5)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2.相似度100%:真珠散 (5)2.1.组成:石亭脂(炒)1钱匕,白滑石(炒)3钱匕。

(5)2.2.原方对照:石亭脂1钱,白滑石3钱。

(5)2.3.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5)2.4.功效:小儿吐奶,及霍乱吐泻不止。

(5)2.5.来源:《博济》卷四。

(5)3.相似度50%:天水丸 (5)3.1.组成:白滑石(水飞)6两,大粉草(微炒)1两。

(5)3.2.原方对照:石亭脂1钱,白滑石3钱。

(5)3.3.加:大粉草 (5)3.4.减:石亭脂 (5)3.5.功效:中暑身热,小便不利,胃脘积热,及一切热病。

(5)3.6.来源:《鲁府禁方》卷一。

(5)4.相似度50%:石亭脂丸 (5)4.1.组成:石亭脂2两(细研),蚌粉5两。

(6)4.2.原方对照:石亭脂1钱,白滑石3钱。

(6)4.3.加:蚌粉 (6)4.4.减:白滑石 (6)4.5.功效:脾胃一切虚冷,大肠滑泄,下利青白,呕逆翻胃,面色萎黄。

(6)4.6.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6)5.相似度50%:生津丸 (6)5.1.组成:青蛤粉1两,白滑石1两。

(6)5.2.原方对照:石亭脂1钱,白滑石3钱。

(6)5.3.加:青蛤粉 (6)5.4.减:石亭脂 (6)5.5.功效:消渴,饮水日夜不止。

(6)5.6.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6)6.相似度50%:秘传三圣散 (6)6.1.组成:白滑石(水飞)1两半,甘草2钱半。

(6)6.2.原方对照:石亭脂1钱,白滑石3钱。

(6)6.3.加:甘草 (6)6.4.减:石亭脂 (6)6.6.来源:《育婴家秘》卷二。

续断散_圣济总录卷一五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续断散_圣济总录卷一五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续断散_圣济总录卷一五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续断散_圣济总录卷一五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4)1.1.组成:续断1两半,柏叶1两半,芎䓖1两半,禹余粮1两半(煅,醋淬3-5遍),熟艾1两半(炒),阿胶1两半(炙令燥),赤石脂1两半,牡蛎1两半(烧,研),生干地黄1两半(切,焙),当归1两半(切,焙),丹参1两半,鹿茸1两半(去毛酥炙),鳖甲(醋炙)1两半,鮀甲2两(醋炙),地榆(锉)2两。

(4)1.2.功效:妇人带下白色。

(4)1.3.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二。

(4)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2.相似度87%:柏叶丸 (4)2.1.组成:柏叶1两(微炙),续断3分,芎䓖3分,禹余粮2两(烧,醋淬7次),艾叶3分(微炒),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牡蛎1两(烧为粉),地榆1两(锉),熟干地黄1两,当归3分(锉,微炒),丹参3分,鮀甲1两(炙微黄),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微黄),鳖甲1两(涂醋炙微黄),赤石脂1两。

(4)2.2.原方对照:续断1两半,柏叶1两半,芎䓖1两半,禹余粮1两半(煅,醋淬3-5遍),熟艾1两半(炒),阿胶1两半(炙令燥),赤石脂1两半,牡蛎1两半(烧,研),生干地黄1两半(切,焙),当归1两半(切,焙),丹参1两半,鹿茸1两半(去毛酥炙),鳖甲(醋炙)1两半,鮀甲2两(醋炙),地榆(锉)2两。

(5)2.3.加:艾叶、熟干地黄 (5)2.4.减:熟艾、生干地黄 (5)2.5.功效:妇人崩中漏下不止,渐加黄瘦,四肢无力,腹内疼痛,不思饮食。

52.6.来源:《圣惠》卷七十三。

(5)3.相似度80%:柏叶散 (5)3.1.组成:柏叶1两半(微炙),续断1两半,芎䓖1两半,禹余粮2两半(烧,醋淬7遍),艾叶1两(微炒),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赤石脂1两,牡蛎1两(烧为粉),地榆1两(锉),生干地黄1两(锉),当归1两半(锉,微炒),鹿茸1两(去毛,涂酥炙微黄),龟甲1两半(涂酥炙令黄),鳖甲1两半(涂酥炙令黄)。

太一金锁丹_圣济总录卷一八五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太一金锁丹_圣济总录卷一八五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太一金锁丹_圣济总录卷一八五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太一金锁丹_圣济总录卷一八五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4)1.1.组成:钟乳(粗捣,净淘,淡竹叶1握,地榆半两,锉。

同入砂铫内水煮1复时,取钟乳石净淘,研细,水飞,取细者,不住手研3日,至无声如面,焙)2两,芡实(和壳晒干)1两,大豆黄卷(微炒)1两,巴戟天(去心)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补骨脂(炒熟)1两,鹿茸(去毛,涂酥炙)1两,肉苁蓉(酒浸1宿,去皱皮,切,蒸烂,研成膏)3两。

(4)1.2.功效:精气不固,诸虚百损,诸气,及积年伤惫冷疾。

(4)1.3.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4)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2.相似度62%:温肠丸 (4)2.1.组成:补骨脂(炒)1两,肉苁蓉(酒浸,去皱皮,焙)1两半,狗脊(锉)3分,独活(去芦头)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巴戟天(去心)1两,鹿茸(酒炙,去毛)1两,五味子3分。

(5)2.2.原方对照:钟乳(粗捣,净淘,淡竹叶1握,地榆半两,锉。

同入砂铫内水煮1复时,取钟乳石净淘,研细,水飞,取细者,不住手研3日,至无声如面,焙)2两,芡实(和壳晒干)1两,大豆黄卷(微炒)1两,巴戟天(去心)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补骨脂(炒熟)1两,鹿茸(去毛,涂酥炙)1两,肉苁蓉(酒浸1宿,去皱皮,切,蒸烂,研成膏)3两。

(5)2.3.加:狗脊、独活、五味子 (5)2.4.减:钟乳、芡实、大豆黄卷 (5)2.5.功效:小肠虚寒下痢,便泄脓血,肠滑懊憹。

(5)2.6.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5)3.相似度50%:芜荑丸 (5)3.1.组成:芜荑(炒)6两,乌梅肉(炒)2两,黄连(去须)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5两,补骨脂(炒)4两,肉苁蓉(酒浸,切,焙)4两,巴戟天(去心)4两,附子(炮裂,去皮脐)4两,鹿茸(去毛,酥炙)4两,陈橘皮(去白,切,焙)4两。

通明丸_圣济总录卷一○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通明丸_圣济总录卷一○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通明丸_圣济总录卷一○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通明丸_圣济总录卷一○九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8)1.1.组成:石决明(刮洗)1两,芍药1两,桔梗(锉,炒)1两,车前子1两,茺蔚子2两,熟干地黄(焙)2两,细辛(去苗叶)1两半。

(8)1.2.功效:肝肾气虚,眼目昏暗,时见黑花飞蝇。

(8)1.3.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九。

(8)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8)2.相似度75%:通明补肾丸 (8)2.1.组成:车前子1两,石决明1两,桔梗1两,芍药1两,细辛2两,大黄1分,茺蔚子2两,干地黄2两。

(8)2.2.原方对照:石决明(刮洗)1两,芍药1两,桔梗(锉,炒)1两,车前子1两,茺蔚子2两,熟干地黄(焙)2两,细辛(去苗叶)1两半。

(8)2.3.加:大黄、干地黄 (8)2.4.减:熟干地黄 (8)2.5.功效:五风变内障。

因脏腑虚劳,肝风为本,初患之时,头旋偏痛,或一眼先患,或因呕吐双暗,毒风入眼,兼脑热相侵,致令眼目失明。

(8)2.6.来源:《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一。

(8)3.相似度57%:细辛汤 (8)3.1.组成:细辛、茺蔚子、玄参、黄芩、桔梗、大黄、车前子。

(8)3.2.原方对照:石决明(刮洗)1两,芍药1两,桔梗(锉,炒)1两,车前子1两,茺蔚子2两,熟干地黄(焙)2两,细辛(去苗叶)1两半。

(8)3.3.加:玄参、黄芩、大黄 (8)3.4.减:石决明、芍药、熟干地黄 (9)3.5.功效:大患后生翳外障。

初时陡然而起,肿痛发来甚重,沙涩难忍,憎寒发热,坐卧不安,或通夜行至达旦,羞明怕日,泪出如汤,鼻涕溏流,两眼肿起如桃,日夜呻吟,饮食无味,二七不愈,遂生白翳,如黄脓疥疮,占在风轮,其脑牵痛。

(9)3.6.来源:《眼科全书》卷四。

(9)4.相似度57%:细辛散 (9)4.1.组成:细辛2两,茺蔚子2两,黑参1两,黄芩1两,桔梗1两,大黄1两,车前子1两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