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鼻息肉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术后复发的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窦炎鼻息肉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术后复发的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可能原因。
方法:收治鼻窦炎鼻息肉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术后复发患者62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鼻窦炎鼻息肉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术后复发与合并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及术后清理用药等围手术期因素有关(P<0.05)。
结论:重视鼻窦炎鼻息肉的合并疾病,加强规范围手术期处理,可降低术后复发。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鼻窦内镜手术复发
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疾病之一。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ESS)对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仍有部分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易复发。
现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行FESS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45例进行随访,以探讨鼻窦炎鼻息肉FESS术后复发的可能原因。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行FESS手术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56例,患者均为首次手术,病变局限于上颌窦及前组筛窦。
随访时限至2010年1月,失访11例,其余245例随访期限2年,术后复发62例。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
手术均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口,开放前组筛窦,彻底切除息肉样组织,尽可能保存正常黏膜组织。
对合并鼻中隔偏曲的部分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术后凡士林纱条填塞术腔,48小时拔除纱条。
围手术期处理:①术前用药:术前口服抗生素、激素1周或术前3天静滴抗生素、激素。
术后复查:术后定期鼻腔清理(术后第1个月内每周1次,后半年每个月1次,以后以复查结果拟定复查时间),清除术腔的干痂、肉芽、水肿组织及分泌物,解除术腔粘连,保持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
②术后用药:术后1周鼻腔局部布地奈德鼻喷剂1~2喷/鼻,1次/日。
复发标准:①症状无缓解:术后2年随访时间中仍有明显鼻塞、流脓涕、头痛。
②鼻内镜下见窦口狭窄,甚至闭锁,窦腔积脓。
③鼻息肉复发。
满足以上任意1项即视为复发。
随访:随访信息均来自于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资料。
本组患者随访时间自出院之日开始,245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均2年,随访截止于2010年1月。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X2检验分析。
P<0.05有统计学差异,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果
随访至2010年1月,有54例(22.04%)复发,其中症状无缓解45例,鼻内镜下见窦口狭窄闭锁30例,鼻息肉复发36例。
平均复发时间12.3个月。
影响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可能因素,见表1。
讨论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在保留黏膜和恢复正常的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前提下,祛除病变,达到拓宽鼻腔和鼻窦的空间关系,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解剖结构和黏膜,维系鼻腔、鼻窦基本的生理功能。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1995年统计1213例鼻内镜手术患者中,再手术患者28例(2.31%),常见原因是术腔或鼻窦闭锁、鼻中隔偏曲和变态反应因素等[1]。
本文对245例FESS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将复发率与各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性别年龄:姚和梅等通过对1231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在性别间存在着显著差异[2],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
统计又表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年龄集中在11~20岁,40岁以后下降明显,说明鼻窦炎的发病与年龄性别有关,鼻息肉的发病与年龄有关。
本研究发现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率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由于所调查的病例数还偏少,是否由此可以否定性别年龄与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合并变应性鼻炎:本研究中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后复发率43.8%,明显高于对照组16.4%的复发率(P<0.01),说明变应性鼻炎是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其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变应性鼻炎发作时,分泌活动增强,鼻腔鼻窦黏膜水肿,窦口阻塞和引流障碍,最终导致复发[3]。
术前用药:术前常規口服抗生素、激素1周或术前3天静滴抗生素、激素,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可起到减轻局部炎性反应和减少术中出血的作用,保持术野清晰,利于彻底清除病灶,减轻术后反应,防止复发。
在本研究中未发现术前用药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其可能原因与调查病例较少有关。
术后清理: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不同于以往的根治性手术,手术过程的结束便是上皮恢复和再生阶段的开始,被保留下来的病变黏膜功能的恢复,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认为手术仅为治疗疾病整体步骤的开始阶段,术后的随访和综合治疗则是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整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
临床实践表明,鼻内镜手术后,术腔内存在多种不良因素,包括干痂形成、窦口附近肉芽及囊泡、鼻腔水肿粘连等,如不及时处理,不仅影响延缓疾病治愈过程,严重可导致复发。
术后用药:鼻内镜手术主要解决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堵塞和引流问题,而有关炎症反应和感染等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因此,术后合理用药很重要。
合理的全身应用抗生素,并给予黏液稀化剂,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这对减轻黏膜水肿,促进黏膜纤毛功能的恢复,少粘连和延缓息肉的生长及复发有一定的作用。
本研究统计发现术后用药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
因此,强调术后合理的药物治疗对防止
复发有很重要的意义。
鼻中隔偏曲:本研究中术后仍有鼻中隔偏曲者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17例鼻中隔偏曲的鼻窦炎复发患者中,有15例复发于鼻中隔偏曲侧。
造成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术后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研究发现术后随访综合治疗、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与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相关。
因此加强术后清理药物治疗、预防控制变应性鼻炎、术中矫正鼻中隔可降低复发率,同时这些治疗措施不受手术操作水平和仪器限制,能短时间内降低术后复发率,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鼻内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7.
2 姚和梅,刘领波,李红英,张鑫,刘屹,陈宁, 傅绍喜.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3):183-184.
3 王卫华,赵长青.变应性鼻炎与鼻窦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12(4):317-320.
4 李源,许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后综合处理意见[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2001,36(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