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综合测试题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含答案

短文两篇跟踪检测(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_ ”。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答案: 1.(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2.(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3.(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答谢中书书》与《三峡》比较阅读。

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5.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答案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5·《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三、) 阅读《短文两篇》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7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答案6. B (2分)7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8.《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测验卷(100分)(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测验卷(100分)(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测验卷(100分)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8分,每空2分)1.五色交辉()2.晓雾将歇()3.夕日欲颓()4.沉鳞竞跃()5.念无与为乐者()6. 盖竹柏影也()7.相与步于中庭()8.如积水空明()9.四时俱备()10.欲界之仙都()11.月色入户()12.但少闲人()13.遂至承天寺()14.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根据课文默写(共16分,每线2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3)《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盖竹柏影也。

三、翻译句子(共20分,每题4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题(共16分,每题4分)1.下列选项中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乃记之而去B.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C.寝:怀民亦未寝/寝食难安D.解:解衣欲睡/何以解忧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检测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检测

《短文二篇》检测
姓名:得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65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20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问题探究(15分)
1.《答谢中书书》一文,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分)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8分)。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一、基础知识。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两岸石壁,五色( ): 晓雾将( ):( )竞跃: 未复有能( )其奇者:2、解释加下划线得字词、①四时俱备( ) ②晓雾将歇( )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 ⑤念无与为乐者( )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1)欲:夕日欲颓( )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就是欲界之仙都( ) 念无与为乐者( )欲穷其林( ) 相与步中庭( )4、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得作者就是 ,字通明,号。

题目中得第二个“书”字得意思就是、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6、判断下列说法就是否正确,对得打“√”,错得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得寂寞无聊,主动地与她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得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得叫张怀民得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就是皎洁得月光。

作者采用得就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得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得悲凉之感与由此领悟到得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得心情。

( )7.翻译下列句子、(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实就是欲界之仙都、(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课文理解题、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得句子就是: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得句子就是:3、文中得静景就是: ,文中得动景就是: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得江南山水画得赞美之句就是: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得山水,从而曲折得表达作者清高得句子: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7、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得对偶句就是8、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得气象景象得对偶句就是9、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得对偶句就是10、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得语句就是11、“实就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得思想感情?1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得思想感情?答:《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就是 ,字子瞻,号 ,就是朝得家。

初中八年级的语文短文两篇精选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试题.docx

初中八年级的语文短文两篇精选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试题.docx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作业导航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_________________》,作者 _______________,字_ ___________,号 _________________。

北宋 _______家, _______家。

和父亲 ___ ____、弟弟 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 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 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 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 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 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评估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评估测试题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短文两篇《酬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评估测试题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1.填空题。

《酬谢中书书》作者____,字透明,号 ____,有《 ____》。

2.默写课文。

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

3.判断以下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但是生动。

月光仿佛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存心安慰我们这位失落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时期难寻知音,逼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洁白的月光。

作者采纳的是动静联合,正面形容与侧面衬托相联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哪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触深长。

它包括着作者宦海沉浮的凄凉之感和由此意会到的人生真理,在难过中又获得某种安慰的心情。

()(一)语段点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昼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哪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 ____。

②积水空明:____。

③盖竹柏影也: ____。

④但少闲人: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以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卷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卷

27、《短文两篇》练习卷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学习目标】1、文言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3、了解文章中的三峡的山水景色,体味其优美意境和凝练的语言。

书写3分一.为下列加粗字注音(5分)欲颓()遂至()与其奇者()鳞()水中藻、荇()二.解释加线的字词(30分)(1)五色交辉:(2)晓雾将歇:(3)夕日欲颓:(4)沉鳞竞跃:(5)念无与为乐者:(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相与步于中庭:(8)庭下如积水空明:(9)夕日欲颓:(10)遂至承天寺:(11)但少闲人:(12)四时俱备:(13) 盖竹柏影也:(14)月色入户: 三.翻译句子(21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6)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文学常识(9分)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五.按要求回答问题(32分)《答谢中书书》(16分)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2分):。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5分)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画面描绘:表达效果:《记承天寺夜游》(16分)1.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哪句?并加以赏析。

10《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10《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10《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练习题10短文两篇练习题(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二、提高部分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八上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选题含答案

八上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选题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
4.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中“闲人” 的含义。(3分)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 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 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 ,即空灵自在,悠闲自如,故能欣赏到 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 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还表现出一种 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题目。(15分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5分)
(1)四时俱备
俱:_全__、__都__________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欣__赏__、__领__悟__
(4)念无与为乐者
念:_考__虑__、__想__到__
(5)但少闲人
但:_只__是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夕阳欲颓,沉麟竞跃。
(2)月色入户 ( 门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院子、庭院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只是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 相跳出水面。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 的影子。
3.简答。(4分)
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陶 文表达了作者_热__爱__自__然__,__沉__醉__山__水___的思想

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习题及答案

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部分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基础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

(1).弘( ) (2).颓( ) (3).鳞( ) (4).遂( )(5).寝( ) (6).藻( ) (7).荇( ) (8).吾( )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选贤与.能。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综合练习】一.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先用“│”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两个层次,再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1).分层:第一层:第二层:(2).主要内容:第一层:第二层:2.有人说“夕阳欲颓”在常人看来,往往引发消沉的思绪,而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却描绘出“沉鳞竞跃”的生动图画,说说这样的景物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简答题:(1).写出作者记叙夜游的时间、地点及同游人。

(2).作者是怎样描写承天寺院中景色的?2.回答下列问题。

(1).夜游的原因是:(2).夜游的背景是:(3).夜游的心情是:(4).写景的一句是:(5).抒发的感慨是: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拓展练习】一.阅读于是项王乃欲东流乌江。

乌江亭长舣(使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各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9.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沉鳞竞跃.(yuè)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ǔ)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suì)D.怀民亦未寝.(qǐn)170.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晓雾将歇.( ) (2)夕日欲颓.( )(3)念.无与为乐者(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的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写出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69.B 170.消散坠落考虑,想到只是171.(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72.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乙文表现作者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解析】169.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字音。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与”应读“yù”,意思是“参与、欣赏”。

本句句意: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故选B。

17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歇:消散。

(2)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一」记夜游承天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事之雅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景之美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情之深者。

4.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3.月夜行步月色如水发闲人之叹4.(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_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_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颓.()鳞.()未寝.()与.()奇者遂.至()藻.()荇.()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 晓雾将():___________ ()竞跃: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其___________3.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4.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6.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行中庭。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集锦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集锦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集锦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集锦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甲文】《答谢中书书》【XXX】《记承天寺夜游》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XX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沉鳞竞跃2)相与步于中庭4.填空(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乙文写景的名句是“”(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XXX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XXX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4分)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XX2.(1)消散(2)介入,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4.(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XXX 交横,盖XXX也二、(8分)甲)《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XXX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XXX《与顾章书》注释: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XXX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XXX之6.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7.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感化是什么?(2分)8.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5.答案:A(A完整B它;其中C去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触惊讶)评分:共2分6、答案例如:峻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岳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幽静艰深的窟窿包罗着奇妙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累着醉人的绿色,好像屈曲曲折的玉带评分:遐想想象公道,描写详细,语句通顺共27.答案例如:都应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采、形状、声音等活泼形象地展现出风景的鲜明特性,充分表现了山川天然的美妙,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联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感化,符合请求便可评分:写法1分,感化1分,共28.答案例如: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心胸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立场,不值得提倡评分: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公道便可四、台州市(09浙江省)(11分)一)比较浏览甲】《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一、基础知识。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晓雾将():()竞跃:未复有能()其奇者: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四时俱备()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1)欲:夕日欲颓()(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实是欲界之仙都()念无与为乐者()'欲穷其林()相与步中庭()4、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7.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课文理解题。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7、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8、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9、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10、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1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

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

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对偶(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综合测试题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

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

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 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
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借景抒情。

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具有___
(2)节节而为之为:__画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胸有成竹。

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_____ 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
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2个字)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A)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

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