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做个优雅的人(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个优雅的人
出生高贵。

未必就能拥有一份优雅,寒门里照样可以走出优雅的人来。

优雅来自于一个人的内心,它是一种从灵魂里散发出来的一种美好行为,没有任何作秀的成分,自自然然,毫无造作。

优雅与一个人的出身无关,更不取决于一个人的地位。

优雅常常与善良结缘,与和谐为伴,安闲是它最常态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宽容永远是它最内在的品质。

一个人的优雅是不可以速成的,那种想一夜之间就变得非常优雅的想法,到头来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优雅除了天性之外,还需要人后天慢慢地修炼。

不论什么时候,一个人只要一心追求美好。

一心向善,凡事能从爱出发,从社会公益有利他人的角度出发,时刻不忘“我为人人”,永远不背离追求一种高尚的合乎人性的东西,永远有一种从我做起的精神,真心且非常自然地去做,在不断追求时尚的同时,也从不放过任何一次能提升人生品味的行为举动,这样不断积累的结果,优雅自然就会成为你的伙伴,成为你灵魂里最闪亮的东西。

一个人,拥有了优雅,就拥有了一份从容,一份随和,一份超凡脱俗的行为举止,一份快乐,一份文明,更会拥有一份高贵的生活品质。

玉之德
关于之德的文章
玉,是一种充满美感和神秘感的、深受人们喜爱的矿石。

玉石中含有硒、锌、铜、钻、锰等微量元素,佩戴在身上。

与人体长期接触,这些有益元素渐渐被人体吸收。

使体内各种微量元素得到补充,有“除中热,解烦闷,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

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

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

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

新疆和田玉、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独山玉、甘肃酒泉玉和辽宁岫岩玉并称为中国五大名玉。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直径为70毫米,厚6毫米,重150克。

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斯竞技场。

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奖牌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

整个奖牌中国特色浓郁,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礼赞,也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在色彩搭配上,金、银、铜牌分别配以白玉、青向玉和青玉。

“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对玉的评价是至高无上的,认为玉有五德。

人只有具备了玉的这些高尚品德才能成为君子。

实现人的最高境界。

所以玉的一个定义除了是“石之美者”,还应具有玉的“五德”。

什么是玉的“五德”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
“润泽以温。

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

“解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
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

“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

“不桡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

“锐廉而不枝,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

自古言之“黄金有价玉无价”。

如果说美而不朽是玉的特色。

那么坚贞温润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些玉文化精神包含着“宁为玉碎”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精神、“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玉,石之美兼五德者。

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

凡具有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因此。

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在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君子又如何“比德于玉”呢?《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大概是有关这个问题最全面的回答。

“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温润而泽,仁也。

慎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刿,义也。

垂之如坠,礼也。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孚尹旁达,信也。

气如白虹,天也。

精神见于山川,地也。

圭璋特达,德也。

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这段话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个方面对玉的道德内涵作了分析,它代表了古人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了玉外在与内在兼得的美,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

玉被赋予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此君子必须佩戴它,而且佩戴以后,行走时玉佩发出声音,君子走路时就势必温文尔雅,没有丝毫的邪念。

由于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节奏的步伐下,才会发出韵律、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声音不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告诉周围的人们:君子来去光明正大,从不偷看偷听别人的言谈举动,这便又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

所以“古人君子必佩玉,有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呜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礼记-玉藻》)意思是君子出入进退俯仰之间,玉佩都会发出声音,因此“非辟之心,无自人也”。

今天,虽然德操以玉的风气大大淡化,佩玉者多数已说不出玉有那么多的道德内涵,但佩玉作为一种有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的象征,依然为一部分人所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